合作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推行食品安全“红黑榜”制度的通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进一步规范我市食品安全生产经营行为,提升食品安全整体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甘肃省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小摊点监督管理条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合作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决定自2023年6月起,对我市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实施“红黑榜”制度管理,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基本原则
遵循依法监管、公开公正、惩戒失信、动态调整的原则。
二、适用范围
合作市辖区内在营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小作坊,大中小型餐馆、农(牧)家乐、旅游点、饮品店、小吃店等餐饮服务单位,学校、幼儿园、企事业单位、养老机构、托幼机构等单位食堂,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商场超市、食品批发商、食杂店等食品经营单位。
三、评定条件
1、“红榜”
依法取得许可证照,并在醒目位置进行公示;加工经营场所硬件设施情况、卫生状况、从业人员卫生状况等均符合《食品生产经营监督检查要点表》相关要求;“互联网+透明车间、明厨亮灶、阳光仓储”工程完成情况较好;“陇上食安”智慧监管平台运用较好;食品安全各项制度有效落实,日常经营管理水平和安全状况在本区域或同类型单位中处于领先水平,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实得力。
2、“黑榜”
未依法取得许可证照或未在醒目位置进行公示;从业人员未取得健康证或健康证过期;生产经营环境卫生“脏”“乱”“差”、当月受到消费者投诉举报且查证属实;食品与非食品混放、私人物品摆放杂乱;清洗消毒不规范;未能严格执行食品原料采购验收和索证索票制度;“三防”设施不到位;“陇上食安”智慧监管平台长期不运用;未落实“文明餐桌”有关要求;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不力;在日常监管过程中发现食品安全隐患较多且屡督屡犯的。
四、曝光机制
合作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每月组织执法人员和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对辖区内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开展“每月随机查”,通过现场检查情况来评定纳入“红黑榜”名单,经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评议后,向相关新闻媒体公示曝光。
五、惩戒机制
被列入“黑榜”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须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并形成整改报告上报市市场监管局,对限期未能完成整改的且符合立案查处条件的,将依法依规移交甘南州市场监督管理局综合行政执法队立案查处。
欢迎广大社会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监督“红黑榜”名单,发现有违反“红黑榜”评定条件的,可向合作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举报(举报电话12315、0941-8222111)。
本通告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特此通告!
合作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3年6月10日
金银箔粉+食品?吃不得!见到请打“12315”投诉举报
近年来
一些含金(银)箔金(银)粉类物质
(以下简称金银箔粉)
食品在市场上出现
成为消费噱头
却存在食品安全风险
3月1日
记者从重庆市市场监管局获悉
该局近期部署开展了
生产经营含金银箔粉食品
违法行为排查整治工作
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某美食APP平台上,有多家蛋糕店都有销售含金银箔粉的蛋糕,不少消费者还晒出了图片和多商品的评价。网络截图
据了解,重庆市市场监管局组织食品生产、经营、餐饮、广告、网监、执法、消保等处室共同参与整治工作。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在某美食APP上搜索发现,不少蛋糕店都有销售含金银箔粉的蛋糕。
“结合当前金银箔粉在食品中的添加使用特点,将酒类、糕点、巧克力、高档餐饮菜品等食品作为此次排查整治的重点。”重庆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将严查辖区内食品生产经营者采购金银箔粉用于食品生产加工、采购销售含金银箔粉食品、制作售卖含金银箔粉餐食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网络交易监测,督促辖区内网络交易平台落实主体责任。
该负责人介绍,外卖平台入网餐饮服务经营者、线上食品销售网站、网店都将纳入排查范围,覆盖了生产、销售、餐饮服务等全环节。
截至目前,重庆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2478人次,对906家食品生产企业、4214家食品销售者、3325家餐饮经营者、1494家食品售卖网站(店)进行了工作排查,受理处理投诉举报事项44件,立案调查违法行为5起。接下来,市市场监管局将持续开展排查整治工作,坚决遏制“食金之风”。
市市场监管局提醒广大消费者:金银本身无营养成分,“食金延年益寿”纯属无稽之谈,不仅不能滋补身体,还可能伤害身体健康。
根据我国相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食品安全标准规定,金银箔粉不是食品添加剂,不能用于食品生产经营。
市市场监管局同时鼓励广大消费者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可以拨打12315进行投诉举报,市市场监管局将对涉及金银箔粉的食品进行重点查办。
(记者李华侨实习生广娅)
来源:华龙网
吃和住成“12315”假期消费投诉热点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市民消费需求在尽情释放的同时,消费体验如何呢?昨从市市场监管局“12315”中心获悉,今年国庆假期共登记消费者投诉、举报1392件,数量是去年同期1倍。
数据显示,10月1日至7日,中心共接到消费者投诉995件,举报397件。中心相关负责人分析,今年国庆假期倡导“就地过节”,市民的消费热情在节日期间大量释放。从消费场景来看,实体店消费投诉举报占总量的61.6%,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实体零售业经营者充分利用节日机会拉动消费需求,实体消费市场有所回暖。
消费者的投诉热点集中在哪些领域呢?排在商品类首位的是食品类投诉。假期市民外出就餐或和亲朋好友聚餐是必不可少的节目,相关投诉涵盖了乳制品、蔬菜水果、水产品等日常饮食消费。应季美食大闸蟹的投诉集中在消费者网购到死蟹以及发现缺斤少两等问题。假日期间,随着本地人游本地、宅民宿成为潮流,餐饮、住宿等服务型消费也成了投诉热点。
在483件反映服务问题的消费投诉中,餐饮和住宿服务居首位。客流量骤增服务却跟不上,很容易“坏”了消费者心情。孙先生在一家旅馆用餐时,吃出一只小虫子,消费者一怒之下投诉到了“12315”。商家为了吸引客流,把产品或服务“宣传”得太好也会被投诉。有消费者反映,在网上浏览一家网约房时,看照片展示感觉挺好,就预订了。没想到实际入住后发现情况差很多,不但硬件设施条件较差,卫生也不过关,他以商家存在严重的欺诈为由向“12315”投诉。数据显示,假期涉嫌广告违法的举报156件,占举报总数的39.3%,创下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