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吃十大品牌揭晓,品类蓝海一触即发
7月2日,在“2023中国餐饮营销力峰会暨中国餐饮(品类)十大品牌颁奖盛典”上,“2023中国餐饮(品类)十大品牌”正式揭晓。近年来表现火热、潜力巨大的小吃品类再次受到关注。
2023中国小吃十大品牌都有谁?目前小吃市场现状如何?未来有哪些趋势和玩法?一起来看看。
2023年,小吃餐厅数量超过73万家。作为餐饮行业最大赛道、增长最快的餐饮业态,未来,小吃仍是标准化、供应链发展最有潜力的品类,也是餐饮创业最肥沃的一块土壤。
7月2日,在“2023中国餐饮营销力峰会暨中国餐饮(品类)十大品牌颁奖盛典”上,“2023中国餐饮(品类)十大品牌”正式揭晓。
排名第一的是绝味鸭脖,紧随其后的为正新鸡排和沙县小吃。上榜品牌还包括周黑鸭、廖记棒棒鸡、三顾冒菜、庆丰包子铺、阿甘锅盔、黑白电视、蓉李记。
在此,结合“2023中国小吃十大品牌榜”,红餐网(ID:h18)为各位餐饮人分析了2023年小吃市场的现状、趋势以及主流的玩法。
012023小吃市场现状和趋势
1崛起速度快,门店数量稳居行业第一
《中国餐饮报告2023》数据显示,小吃快餐门店数量优势仍无可撼动,以44.3%的门店数量占比持续稳居第一。
从小吃快餐门店在全国各类城市的增速来看,无论是在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小吃品类的崛起速度都非常快。
从人均消费价格来看,人均消费在60元以上的小吃,增长速度最快,其次是31—45元。新一线城市人均消费在15元及以下、16—30元、46—60元、60元以上的小吃门店增速,都超过了一线城市及其他级别城市,成为不同价位的小吃集中爆发的沃土。
数据来源:《中国餐饮报告2023》
2地域特色鲜明,以区域化发展为主
曾几何时,提起小吃,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街头“三霸王”沙县小吃、兰州拉面、黄焖鸡米饭。如今,这样的状况已经发生改变。“三霸王”在人们的视线中逐渐弱化,人气远不如前。取而代之的是各地迅速崛起的特色小吃,如肉夹馍、锅盔、猪蹄、鸡爪、生煎、麻辣烫……
地方特色小吃作为小吃产业的重点类型,正在被挖掘出来并不断被放大。不过,从整个市场来看,规模化、连锁化的品牌还是比较少,大部分品牌还是呈现区域化的发展特性,没有走向全国。
3受消费升级影响,产品、门店升级明显
在传统观念里,小吃更多的就是街边摊,油烟环绕,没有规范。近几年,小吃在环境、产品、体验感等方面的升级趋势越来越明显。
越来越多的小吃店从街边店进驻购物中心,环境明亮干净,装修小而精致,一改低端形象,为消费者营造了全新的消费体验。同时,为了吸引年轻消费者,小吃的产品颜值和服务水平也越来越高。
比如,本次十大品牌上榜的三顾冒菜,便在今年对门店进行了全套的VI升级。重装开业的三顾冒菜成都旗舰店,装修设计走起了小清新路线,与此前的门店风格截然不同,时尚感和体验感都大大提升。
三顾冒菜创始人曹闽接受红餐网(ID:h18)采访时表示,在总店升级之后,短短3个月时间,门店的营业额就提升了15%~20%,消费人群也发生了改变,到店的年轻人更多了。
曹闽告诉红餐网,2023年除了新开门店200家以外,还将会有100~500家传统的三顾冒菜加盟店进行全面升级。
除了门店迭代外,三顾冒菜在产品上也顺应消费变化进行了升级。最大的改变便是,走起了爆品聚焦路线,把牛肉冒菜这一道单品单独拎出来打造差异化爆款,重点向消费者传达其“牛肉冒菜开创者”的品牌定位。
4知名品牌不多,品牌化仍是行业最大机会
《2023中国餐饮品牌力白皮书》显示,小吃虽然门店数量繁多,跑出的品牌却并不多,知名小吃品牌的数量与小吃赛道规模严重不匹配。
再加上小吃市场需求大、消费频率高、产品易标准、模式易复制,具备做成品牌的基因和潜力。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品牌化是小吃发展的最大机会。只有做出了品牌,才能傲视群雄、领跑行业。
本次上榜的“2023中国小吃十大品牌”,或称霸全国,或叱咤一方,都是推动整个小吃市场发展的中坚力量。
以阿甘锅盔为例。锅盔原本是陕西、湖北等地的特色小吃,地方小品牌特别多,但最终,却只有阿甘锅盔冲了出来,成为锅盔的代表。
很大的一个原因是,阿甘锅盔做好了品牌化。据创始人张玉介绍,在品牌开创前,她就设计好了门店和品牌文化。在阿甘锅盔品牌还没出来之前,它的前身——在商场卖锅盔,现场明档,现场揉面、现场包馅、现场烤制这一模型就成立了。
2017年,阿甘锅盔获得资本注入后,更是就如何培养师傅、如何培养店长、如何管理,摸索出了一套品牌标准化的系统。
而阿甘锅盔之所以叫阿甘,就是受电影《阿甘正传》的影响。“活得全然、活得毫无保留、活得热情腾腾、那才是你的生命”的阿甘精神,是张玉以及阿甘团队希望传递给消费者的品牌理念。
02小吃市场的主流玩法
小吃品类市场蓬勃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大大小小的小吃品牌,衍生出不少新的呈现形式。除了以单品玩法抢占市场外,各种“小吃+”复合模式也开始成为主流。
在此,红餐网(ID:h18)也了4种最常见的小吃品类经营模式,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小吃市场。
1极致小吃单品店模式
以西贝超级肉夹馍为例。2023年,西贝提出战略聚焦超级肉夹馍小店模式。尽管西贝这几年已经进入快车道发展,但"西贝莜面村"运营复杂模式重,不适合全球开店。西贝选择了同样作为西北名小吃的肉夹馍,以实现其扩张野心。
经过三年多的不断尝试,西贝终于创造出五代店超级肉夹馍小店模式。超级肉夹馍与普通肉夹馍的造型也不同,特意改成了三角形。三角新品重150克,共有9款产品,最贵的43元,最便宜的9.9元,平均价格是29元。
极致的单品小吃模式主打一款小吃,具有极强的复制和扩张能力,但却面临不少问题。
比如,产品壁垒几乎为零,基本上无法阻止别人快速抄袭。即便西贝已经在呈现形式和原料上做了差异化,也几乎形成不了任何壁垒。其次还有客单价天花板低、品牌价值感低、生命周期短、产品过于单一消费者容易厌倦等问题。
西贝超级肉夹馍如今也面临诸多困境。今年6月,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超级肉夹馍”项目不再继续推进,已有的门店保持现状。
2小吃集合店模式
赋予小吃正餐属性也是可行模式之一。
小吃集合店更偏向于一个休闲化的正餐消费场景,是一个以地区为基底的小吃大集合,将正餐以小吃+小喝+小菜(小份菜)的方式呈现给消费者,产品非常丰富,区域特色也非常明显。
本次“2023中国小吃十大品牌”上榜的沙县小吃、黑白电视、蓉李记均属于小吃集合店模式。除上榜品牌外,南京大排档、火宫殿、宽窄巷等也是知名度较高的小吃集合店。
以黑白电视为例,创立于2015年的黑白电视围绕湖南小吃,打造“小吃+小喝+小份菜”集合店,单店月营业额最高可达48万,年营收上千万。
在黑白电视,共有60多道SKU,打破了产品单一的局限性,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小吃+小喝+小份菜”塑造出的休闲正餐场景,让传统小吃的边走边吃形式变成在店内停留,大大提高了消费者的点餐频率。
目前来看,这种模式是小吃经营最具生命力的模式,不仅突破了小吃的价格间局限,覆盖从十几块到几十块的客单价,同时也延伸了用餐时段和客群覆盖度。
业内人士认为,小吃集合店是整个小吃品类中最可能形成品牌资产的模式,但它重资产、重模式,在管理、成本等方面容易不可控,从而易衍生相关问题。
3“自助小吃+大单品”模式
单品模式是近年来流行的餐厅经营方式,但品类的单一某种程度上来说存在“赶客”的隐患;且在当前的成本压力下,单一品类的市场竞争力过于薄弱。有着大众化属性的小吃的加入,则恰好能弥补单品类的短板。
以主打乐山翘脚牛肉汤的新品牌福牛客为例。该品牌就是采用“牛肉汤+四川小吃”的搭配模式,为了更适合北京消费者的口味喜好,店里还加入了小吃麻酱烧饼。
小吃本身制作并不复杂,易于复制,省去了福牛客全程标准化操作的难题;让消费者自助选择产品,也节省了人工成本。
总的来看,小吃的加入提高了福牛客的客单价,且让其产品结构相比市场上其他翘脚牛肉汤品牌更丰富,更符合消费者的复合饮食需求,是一个成功的尝试。
4小吃+其他品类模式
大众对小吃的认知,多数是聚会、逛街、夜宵的必备品,但实质上,小吃的场景化正在往其他领域延伸。比如,鲜儒豆浆就将小吃品类在早餐的场景中做了尝试。
在主打产品豆浆之外,鲜儒豆浆还加入了各种小吃品类,比如市场上常见的鸡米花、鸡柳、牛肉丸、热狗,以及潮汕特色小吃。
豆浆、大众化小吃和潮汕特色小吃的精细化区分,让鲜儒豆浆不但精准覆盖了豆浆消费群体,还满足了一些热衷小吃的其他消费需求。早餐店卖小吃,也让消费者拥有了新奇的记忆点,鲜儒豆浆也因此迅速被大众认知。
毫无疑问,小吃小喝已经迎来高光时刻。
接下来,以“2023中国小吃十大品牌”为代表的小吃品类,势必将席卷全国。餐饮人此时若想入局,不失为一个好时机。
张亮、杨国福双巨头雄踞,麻辣烫品类还有多少想象空间?
文红餐网
核心要点:
1.麻辣烫品类的前世今生,以及和东北人的关系。
2.麻辣烫为什么形成了“双寡头”竞争格局?
3.麻辣烫品类遇到哪些发展瓶颈?
4.该领域创业者又有哪些突破点?
天冷了,来一碗又麻又辣的麻辣烫,立马浑身冒汗,那滋味就一个字“爽”。相关数据显示,进入十月,广州、深圳、长沙、武汉、南京等地,麻辣烫都占据着美食消费热榜的前列。
不过观察君发现,麻辣烫领域除了来自哈尔滨的杨国福、张亮这两位大神,门店均超过5000+,其余再无一家超过千店的品牌。
为什么发源于四川的麻辣烫,却被东北人给统治了?原本不起眼,人均一二十元的路边摊品类,如何孕育出年入几十亿的连锁大牛?为什么杨国福、张亮之外,品牌新秀很难突围?麻辣烫品类未来走势如何?
本篇我们就来深入剖析一下麻辣烫江湖。
麻辣烫品类概貌:起源于四川,却被东北人发扬光大麻辣烫顾名思义是麻辣味型,以烫为烹饪方式的一种特色小吃,最早起源于岷江之滨四川省乐山市牛华镇,最初是船工和纤夫创造了这种吃法。他们拉纤之余,在江边垒起石块,支起瓦罐,就地取材,放入海椒花椒等调料,涮而食之,这样的吃法不但能果腹还可驱寒祛湿。
正因为简便易行,这种吃法很快便在江边传了开来。码头上的小贩看到其中商机,便将菜品和炉具加以改造,置于挑担两头,边走边吆喝,江边、桥头卖劳力的老百姓便成了挑担商贩的常客。后来,麻辣烫也渐渐从江边被带到了岸上。
早期正宗的麻辣烫是把肉和菜都串在竹签上,放进滚烫的红汤中烫煮熟,吃的时候,把食材从竹签上捋下来放到碗中,而现在的麻辣烫已经将此步骤省略,店家直接将食客选好的食材烫熟用碗盛放上桌。
这里不得不科普一下麻辣烫、串串、冒菜、火锅的区别,实际上,它们同属一大家子,麻辣烫是串串、冒菜的前身,串串与火锅则是孪生兄弟,冒菜又是火锅的一人食版,它们关系可谓剪不断理还乱。
观察君根据网上信息整理出了麻辣烫、火锅、冒菜等的区分图,这张图分别从是否带汤、是否带签、烹饪方式给它们做了区分。
从这张图可见,如果不是深谙川渝美食的人,一般人还真不一定分得清楚他们的差别。这也是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每一个细分品类都有其拥趸和各自的生存土壤。
回到麻辣烫品类上来说,它也是经历了一段比较长时间的发展历程。
1、2015-2017年是品类顶峰,2023至今进入平稳期
像很多其他特色小吃的发展历程一样,传统麻辣烫市场的发展也经历了从地摊到排挡,再到店面的经营过程。观察君分析后发现,麻辣烫的进化历程是以市场为中心,在消费者的多元需求下不断进化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地摊式麻辣烫因其工艺简单、菜品品种及口味单一、就餐环境差、只能吃菜不能品汤,甚至食品安全都成问题,渐渐的,这些地摊式麻辣烫经营者逐渐被勇于变革的经营者所取代,相应的,一批环境好、口味丰富、服务到位的新派麻辣烫店应运而生。
麻辣烫的产品形态也经历了几次变革,比如锅底由红汤变骨汤,大锅炖改为小锅煮,按串卖到自选论斤卖等。与此同时,品类愈加细分,出现了碗装麻辣烫、砂锅麻辣烫、火锅麻辣烫、串签麻辣烫、麻辣拌、麻辣烫面等。
纵观整个麻辣烫行业的发展历程,观察君发现自2008年开始,麻辣烫品类就进入了品牌竞争阶段。2015-2017这三年是品类爆发期,从百度搜索指数的走势可以清晰看出来,随着头部品牌快速跑马圈地,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麻辣烫品类规模化趋势也越来越强。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全国麻辣烫相关企业(存续状态)共有17.4万家,今年新企业注册量为2.9万家,相比前几年明显放缓。从以下图表中能看出,2023年-2023年间,麻辣烫相关企业注册量连续两年突破4万家,年注册量十年涨了7倍。2023年开始进入平稳期,整个品类热度开始逐渐降温。
同时,《中国餐饮品类与品牌发展报告2023》数据显示,2023年尚在营业的麻辣烫品牌有60%创立于近十年,其中2014-2023年这五年间占比最多,达总体的39.8%,2015年占比11.3%更是达到了顶峰。
2023年之后,麻辣烫新创品牌的数量明显开始下降,2023年更是跌到了0.3%,为近十年最低。麻辣烫市场的创业热情稍显低迷,新入局的品牌越来越少。
不过始终不能否认的是,曾经的麻辣烫是爆红过的,而它的幕后推手却不是川渝人士,而是一群东北人。
2、麻辣烫品类繁荣背后,东北人是幕后推手
虽说是地地道道的四川风味,但江湖上传言,是东北人统治着麻辣烫江湖,其实这也还是有一些道理在的。
彼时,麻辣烫开始从川渝地区传至全国各地,当然东北也不例外,不过口味依旧是麻辣风味,事实上并不适合不太能吃辣的东北人们,后来东北人把麻辣烫口味改造得更具普适性了。这是麻辣烫得以在东北生存的根本原因。
融入骨汤来代替红汤,降低辣度和油腻,还加入了北方人独爱的灵魂麻酱,而麻酱带来的热量又非常适合寒冷的北方补充能量。就这样,麻辣烫在东北盛行起来了。
杨国福就是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将牛骨高汤融入锅底,还加入了全脂奶粉和冰糖,最终调制出奶白色、咸中带甜的汤汁,让麻辣烫不仅能吃,还能喝汤,彻底颠覆了川式麻辣烫。
品类的崛起与当时东北的时代背景有莫大的关系。麻辣烫与米线、沙县小吃一样,都诞生于90年代,那个时代东北大批的职工下岗失业,走向街头,他们最终选择技术和资金门槛相对较低的餐饮项目再就业。而麻辣烫这个品类操作起来简单,价格平价,又适合寒冷的北方,于是麻辣烫也就顺理成章成了很多东北人创业的首选。
△张亮麻辣烫门店,红餐品牌研究院摄。
再者,产业集群的助力让麻辣烫走向全国。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
就比如全国85%开打印店的都是来自湖南新化,国内八成的民营医院都是莆田系,全国超九成的鸡公煲店老板都是莆田人,还有把包子、汤包做成全国大连锁的,都是安徽安庆怀宁县人一样。
把麻辣烫开成大连锁的人,大都是来自哈尔滨一个人口不足58万的宾县。除了杨国福、张亮,还有汆悦麻辣烫、马玉涛麻辣烫、鸿兴源麻辣烫等品牌,而且据说这些麻辣烫连锁品牌或多或少都与杨国福有些“沾亲带故”的关系。
在这3大驱动力的助力下,麻辣烫在东北风靡起来,麻辣烫店越开越多。随后东北人又将麻辣烫店开向了全国,而杨国福、张亮就是品类里最强的两个头部品牌。
麻辣烫市场格局:双寡头竞争格局已成,马太效应明显杨国福、张亮有多强?截止2023年10月,杨国福门店5800+家,张亮5400+,加起来有1.1万+家,几乎遍布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他俩门店总数已经超过进入国内市场33年的连锁巨头肯德基,单个品牌门店数还多过麦当劳。
而他俩之外,至今还没有一个品牌门店超过一千家。观察君整理了一份全国麻辣烫门店数量20的品牌榜单,如下图,从中我们能清晰窥探出麻辣烫江湖的市场格局。
毫无疑问,“杨张”占据麻辣烫品类的绝对优势,形成双雄争霸的格局。品牌门店高度集中背后也有这样一个事实:麻辣烫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但连锁化率并不高。《中国餐饮品类与品牌发展报告2023》数据表明,2023年,门店数在5-49家的品牌占比为55.4%,而门店数在500家以上的品牌占比仅有6.9%。
可见麻辣烫市场马太效应明显,市场格局已定,基本上呈现出三个阵营:
第一个是杨国福、张亮的大牌门店,占全国门店总数的约三十分之一;第二个是除了“杨张”之外的其他品牌连锁门店,规模跟“杨张”差距明显;第三就是大量小散乱的夫妻老婆店、小型创业店,几乎占据一半市场。
而从门店的分布区域和新创品牌的角度,麻辣烫市场格局又有以下两个特点:
1、东北诞生了最多麻辣烫品牌,门店数占全国三成
从全国范围来看,东北地区是麻辣烫企业数和门店数最多的地区。据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麻辣烫相关企业共31万家,东三省相关企业数量总和占到了全国的29%,其中吉林、黑龙江分别以3.65万家、3.68万家排名全国前两位。
从上述20榜单里也能看出,发源地一栏中,哈尔滨出现的频率最高,杨国福、张亮自不必说,还有发家于吉林长春的川天椒麻辣烫,来自黑龙江的马玉涛麻辣烫,还有来自哈尔滨的汤火功夫麻辣烫、秀海福麻辣烫、鑫龙福麻辣烫等。
除了东北三省,内蒙古的麻辣烫增长也很出人意料。去年(截至2023年8月11日)相关企业的数量是0.8万家,今年冲到2.23万家,相当于一年时间新增了1.43万家麻辣烫相关企业,增长率为178%。去年没有登上区域分布10榜单,今年一下子跻身前三。与此同时,安徽以1.2万家的数量跌出前十。
2、品牌新秀难突围,和头部差距明显
近年来,诞生了不少新晋麻辣烫连锁品牌,它们并非都发家于东北,但利用差异化定位也均取得可观的成绩。
风头最劲的是上海觅姐麻辣烫,2017年成立,3年多时间,以门店数700+家的规模跻身麻辣烫品类的规模第三;还有上海的小蛮椒麻辣烫,专注外卖领域,先后斩获番茄资本、绝了基金、启赋资本等多轮融资,成为沪上麻辣烫O2O品牌第一。红餐品牌研究院数据显示,它家外卖单店月销高达3200+,杨国福和张亮都只有1800单左右。
小谷姐姐创新定位麻辣拌也一炮而红,门店发展迅速,去年年底只有300+家门店,如今已经增长至500+家。
背后还有一众后起之秀,江苏的王贵仁,聚焦细分的砂锅麻辣烫,也成为“一方诸侯”,在江苏、安徽做得风生水起。此外还有杭州的吉阿婆麻辣烫、武汉的徐记爱情麻辣烫、重庆的椿林麻辣烫、厦门的亲爱的麻辣烫等。但这些品牌新秀与杨国福、张亮的差距仍然非常大。
麻辣烫市场痛点:品类发展遇瓶颈,供应链制约大,倒闭率高麻辣烫品类如何形成了“双寡头”的市场格局?为什么新品牌难突围?这其中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品类本身的桎梏。可是在很多行业人士看来,把麻辣烫放到小吃快餐这个大品类上看,尤其是对标粉面等,麻辣烫这条赛道的规模远远没达到天花板。
马太效应。
头部品牌在风口期抢占先机,手握优质资源、供应链、品牌认知等方面占绝对优势,强者恒强,腰部以下品牌很难突围。尤其是缺乏品牌意识的小微门店,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下,生存更难。
供应链难做制约了品类发展。
麻辣烫看着门槛低,谁都能做,其实,后续经营难度大,对供应链的要求和挑战多。虽然和火锅的供应链类似,但具体操作上仍有很大不同,比如k比火锅多很多,平均下来多达120种,很难形成品质化的连锁。
目前,麻辣烫行业供应链能够标准化的主要是汤料、底料、酱料。冻货类产品,以有限的客单价又很难支撑高额的物流成本,尤其是品牌规模较小时更难实现。导致冻类产品的品质不可控,而这一现象在加盟品牌中尤为常见。同时,干货、新鲜蔬菜类,又因各地饮食习惯和季节性差异,通常都是加盟商在当地自行采购,产品稳定性难保障。
杨国福为了做到全国“统一”,2023年斥资4亿在成都建立自己的供应链工厂,至少能满足1.2万家加盟门店的调味料需求量。但这是基于其已经有了数千家店、达到了相应规模的条件下才得以构建的。对于其它零散的小品牌来说,供应链板块往往成为最大的难点。
第三,客单价低难突破。
麻辣烫的品类基因就是食材丰富,好吃实惠,因为从街边地摊发家,难以走高端路线,客单价很难真正突破。如下图,观察君整理了全国各地麻辣烫代表品牌的人均消费价格,基本在19~25元之间,可见25元都是一大关。
客单价低意味着利润也低,品类发展势必受限,比如装修成本就上不去,导致门店形象低端,产品卖不上价,更用不起好食材,人均就会更低,进入恶性循环。
第四,加盟店倒闭率高。
从全国的麻辣烫品牌来看,多数品牌都是通过加盟方式来攻城略地,但加盟管理难度大,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麻辣烫根本瓶颈在于连锁经营难,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样门槛低,比如操作标准化、k统一化、口味地区化等,哪怕像头部麻辣烫品牌的加盟商,其水平也都参差不齐,有些“各自为政”,更遑论那些小加盟品牌或者夫妻店,倒闭率只会更高。
观察君在整理麻辣烫门店规模20榜单时,也发现了这个现象,红餐品牌研究院数据表明,这20个品牌几乎一半以上门店数量相比一年前有所减少。比如川天椒麻辣烫,一年前2023年11月是700+家门店,如今只有500+家;觅姐,一年前是800+家,如今是700+家;滋麻官,一年前是400+家,如今是200+家。
所以说,麻辣烫表面上看接地气、受众广,但背后却是连锁难、品牌难。
第五,“品牌化”意识不强。
很多麻辣烫品牌,看起来有几百家门店,但连个官方微信微博账号都没,打开大众点评,也没有统一的和门店头图,甚至连名字都乱七八糟,很不正规,山寨难辨。观察君的朋友,一个资深的东北餐饮人用“魔幻“形容这种现状,他告诉我,东北很多餐饮企业都不注重做品牌,别说做广告宣传了,他们甚至连个平面设计都没有,都是在打印店做的。
你以为几百家门店的品牌都有供应链系统,殊不知他们平时订货都是打电话。“我服务的一个客户,本身是做调理品工厂的,后来在别人的建议下就注册一个品牌开起炸鸡店,原本的经销商跟着他干,结果人家现在也有100多家店了。”
东北的麻辣烫加盟品牌主要是靠卖汤料、底料赚钱的,品牌发展重心除了发展加盟商,就是卖货,他们希望加盟商活得好,平时营销活动做得最多的是“订货返点”(订货越多返利越多),所以不太注重品牌层面的升级。再加上麻辣烫“夫妻店”、小散户占绝大多数,导致整个品类的品牌化相对较为落后。
不过也有一个新的现象值得注意,虽然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看不到麻辣烫品牌的身影,可是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有些品牌却比较活跃。知名餐饮品牌策划人白墨透露,很多麻辣烫品牌已经将传播阵地转到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并且在上面还取得了不错的招商加盟成绩。
第六,资本不看好。
香颂资本的沈萌曾说过这样的话:“相比海底捞,定位中低端的麻辣烫还是很难得到资本青睐,上市可能性不大。”
虽然麻辣烫品类规模化和品牌化早已得到验证,但资本市场并不看好这个品类,主要还是食品安全问题。如上述分析,加盟模式下管理难,食材自采埋下食安问题隐患,即便是杨国福等头部品牌,也经常会因加盟店的食安问题屡上报端,圈内人说:山寨难绝、食品安全、众口难调是麻辣烫品类的“三宗罪”。
很多麻辣烫加盟品牌,因加盟体制财务不透明与税收的难题也是限制他们难以上市的原因。目前仅有两家麻辣烫品牌获得资本融资。其中一家是福客麻辣烫,其为2008年在深圳成立的直营麻辣烫品牌,在各大购物中心开出了近40家直营店,2017年获得弘毅资本旗下百福控股的数千万元B轮融资。另一个是小蛮椒麻辣烫,斩获三轮融资,但目前门店也只有100多家。
虽然麻辣烫品类是条好赛道,但是整体而言,麻辣烫行业登陆资本市场短期内还是非常困难的。
麻辣烫品类趋势:品类更细分,模式、产品有差异化的品牌才有未来探讨麻辣烫品类的消费趋势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麻辣烫的消费者画像。因为麻辣的特征,喜爱麻辣烫的多是年轻人,女性多于男性。
根据百度指数的数据,搜索麻辣烫的女性要多于男性,而30-39岁年龄层的消费者最多,占比约为38%。
△麻辣烫消费人群画像,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美团点评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麻辣烫客群年龄层,主要是90后、95后消费者,两者分别占据了25.2%和37.8%的比例。这部分年轻人更注重个性化和体验,对于就餐环境以及食物品质和口感比较重视。老旧的麻辣烫店已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主打差异化、细分化的麻辣烫品牌才是趋势。
下面我们通过观察市场上崭露头角的品牌新秀们,看看这些在“前线打仗”的他们都做对了什么,这也代表着整个麻辣烫品类升级的方向所在。
1、专注外卖,找到新的增长点
代表品牌:小蛮椒、觅姐
麻辣烫品类相对成熟,又有强大的头部品牌,后来者如何突围?小蛮椒创始人郭博楠5年前就已经思考过这个问题,经过一番调查,他决定以外卖作为切入点,因为他认为外卖是餐饮重要的渠道趋势,而且麻辣烫适合做外卖。经过精简菜单、主打麻辣味型、增加多元产品等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成功找到了麻辣烫的新蓝海,成为品类的“订单王”。
2023年,小蛮椒以月均5105订单,成为全国麻辣烫线上外卖单店月均量第一,而其当时门店只有64家,年度交易额就能达到1.5亿。今年6月获得启赋资本千万元A轮融资,成为麻辣烫品类中唯一一个斩获3轮融资的餐饮品牌。
同样,觅姐取得今天的成绩也跟外卖有关,在创立觅姐麻辣烫品牌之前,张晓慧先创建了一家项目孵化公司,定位为新餐饮品类运营商,起初只想帮麻辣烫品牌做增量,提供外卖服务。后来转换思路自己做品牌,同时将夫妻老婆店整合成自己品牌,对门头、店面进行统一装修,用自己的供应链统一运营。
改造夫妻老婆店这招够妙,所以品牌扩张速度很快,到了2023年3月,觅姐就已经有二三百家门店。以这种方式,觅姐慢慢积累线上品牌效应,之后很多加盟商就开始找来加盟,每年约平均新增270家门店,品牌规模成倍的增长,如今成为杨国福、张亮之后门店数最多的品牌。
△觅姐上海旗舰店,图片来源:觅姐官方微博
观察君梳理了麻辣烫外卖订单量较高的一些代表品牌,如下图,能看出外卖人均均比堂食低几块钱,娃娃菜、金针菇是麻辣烫外卖的热销菜品。
2、品类创新,麻辣烫变麻辣拌
代表品牌:小谷姐姐麻辣拌·麻辣烫
小谷姐姐是张可第二次创业的品牌,在此之前她在郑州开过一家麻辣烫店,因为对麻辣烫比较熟悉的原因,2016年她在望京附近开了“小谷顿”,这便是小谷姐姐的前身。进入夏季,天气炎热,带汤麻辣烫的体验还是稍差,销量也受到影响,于是她将它改良为不带汤的干拌麻辣烫,并终把麻辣拌做成了品牌的主打。
2023年初,几经纠结,张可和合伙人决定重塑小谷顿,推出以麻辣拌为主打的品牌,改名为“小谷姐姐麻辣拌·麻辣烫”,全面开放加盟连锁。据张可透露,小谷姐姐能迅速打开市场的重要原因,是得益于麻酱的口味。天津人麻酱可以蘸天下,虽是段子,但天津人对麻酱的喜爱可见一斑。结合麻酱的口味,张可优化了麻辣拌的产品,这个口味也受到了北方市场的欢迎。
随后,小谷姐姐迎来了第一次爆发期,到2023年底,小谷姐姐有了120家加盟店,主要是以天津、北京、河南等北方地方区域。如今小谷姐姐发展也比较迅速,规模扩张神速。
△小谷姐姐麻辣烫麻辣拌,图片来源于小谷姐姐官方微信公众号
3、做“麻辣烫+”,提升客单价
代表品牌:福客、小蛮椒
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元,为了拓宽品类流量,也为了增加客单价,一些品牌开始给麻辣烫找搭档,比如福客麻辣烫,进驻北京的首家店定位为“麻辣烫+烧烤”主题,原本37元的客单就拉高到53元。评价多集中于食材新鲜、品类众多,环境颜值高,“有些小贵,但在商场还算正常”等。
小蛮椒除了主打产品麻辣烫以外,还上了热卤和锅盔等经典地方小吃,形成三种产品定价结构,即17元一碗麻辣烫可以吃饱,26元可以吃好,35元可以吃嗨的组合。
如今,快餐已经进入多单元产品模式,即主食轻量化,采用1+1+1产品搭配原则,有主食有小吃有饮品,让顾客吃出丰富感。这在行业内已经成为共识,而小蛮椒显然是深谙此规则的个中好手。
4、创新口味、开发高端食材
代表品牌:张亮麻辣烫
近几年,麻辣烫在口味上出现了两个明显变化:
一个是新口味层出不穷,比如亲爱的麻辣烫研发出厦门港沙茶口味、泰式冬阴功、韩式泡菜口味等味型。北京的一家苏皮儿烫特别加了咖喱和叻沙口味,超级泰麻辣烫则是打出了北京首家泰式麻辣烫的名头。福客在深圳的一家新店,把“水果鲜鸡汤”写进了招牌。
另一种变化则是回归麻辣口味。很多麻辣烫品牌开始主打麻辣味型,原材料中去掉奶粉,也让口味更具成瘾性。海底捞创始人张勇曾说过:“麻辣是最有攻击性味型,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比麻辣更能让人有口味成瘾性。”
因为市场上可以喝汤的麻辣烫铺天盖地,回归麻辣才具有差异化,比如小蛮椒就用湖南的剁椒味型、川渝的川椒麻辣味型做汤底,麻酱颜色也会更偏红色。
麻辣烫的食材也有了很大创新,刮起“海鲜风”。今年年初,张亮麻辣烫在哈尔滨开了一家1500平米,号称“全球最大的麻辣烫店”。鲍鱼、龙虾、虎虾、红虾、清虾、螃蟹、八爪鱼、乌鱼、扇贝等一些不多见食材都被列入菜品名单。这家店被网友称为“麻辣烫高配版”,根据大众点评显示,刚开业时客单价是当地其他门店的1.5倍左右。
△张亮麻辣烫哈西旗舰店,图片来源:品牌供图
其实沿海地区的麻辣烫店很早就开始增加海鲜类产品,顾客反响也很好,如亲爱的麻辣烫上线蟹蟹你沙茶套餐、食三姨麻辣烫也推出海鲜麻辣烫。除了海鲜,不少品牌都在力所能及地挖掘其他食材,比如福客推出雪花和牛小排。
在知名餐饮品牌策划人白墨看来,门店精致化、菜品更加卫生安全、食材品质化是麻辣烫品类的未来发展趋势。
5、模式创新,用效率突围
代表品牌:椒太后
除了口味回归,观察君发现,在麻辣烫经营模式上,有的品牌也回归到最早的“地摊大锅炖串串”,比如北京的椒太后,将传统的路边摊搬到了商场,把串好食材的串串放入特制的一格一格的大锅中提前烫煮,顾客落座即可挑选食材开吃。虽然门店面积不大,只有三四十平,但大众点评显示,人均高达37+元,其目前在北京有10家门店。
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是,麻辣烫传统吃法,消费者感到熟悉亲切,愿意尝试;熟菜就在眼前随时取拿,冲动消费利于增加客单价;快速就餐结账提高翻台率。如果环境好、菜品丰富,味道有竞争力的话,这种模式的效率极高。
△椒太后门店,图片来源:椒太后官方网站
有业内人士预测,未来麻辣烫的模式会更轻,但追求效率的背后一定是体验感。所以我们也看到有的品牌通过套餐提高效率,同时增加水果茶、小零食等产品,丰富顾客体验。
6、发展新零售
代表品牌:杨国福
近年来,餐饮零售化转型趋势明显,2023年疫情更是加快了其步伐。在麻辣烫领域,杨国福属于首个开启电商线上店铺的连锁品牌,今年1月,杨国福天猫官方旗舰店正式发售自热麻辣烫。据了解,杨国福四川研发基地拥有12条生产线,除了生产麻辣烫辅料,麻辣烫方便食品等零售端食品也在其列。
不仅建立了强大的供应链体系,成为高标准化的食材供应商,如今又增添了食品零售商的新身份,杨国福的收入结构也发生了改变:2023年实现营收十几亿,加盟费仅占2成,零售化部分(含B、C两端)贡献的商贸收益占大头。
近日观察君看到其公众号上推出优惠活动:新加盟商订10000元C端产品,赠送5000元;老加盟商订购1万元赠送1万元,推销力度可见一斑。
杨国福曾表示,他想通过餐饮零售化,实现线上线下多元化发展;打通各大平台,建立自己的会员体系;形成自己的品牌文化。目前自热方便食品领域,已经有了海底捞、自嗨锅这些强势品牌,杨国福优势并不明显,不过这确实是麻辣烫品牌探索的另一个新方向。
从上述梳理可以看出,麻辣烫的升级方向除了直观上的环境和产品(食材)升级,主要集中在几个方向:聚焦外卖;创新麻辣拌新品类;做麻辣烫+,扩宽品类流量;回归传统模式,提升效率;开拓新零售渠道。
总的来说,麻辣烫是一个可规模化的好品类,但市场上大多品牌以加盟模式的粗放发展,也造成了整个品类“品牌化”较为落后的现实,大多品牌缺乏有力的品质内核。就像当杨国福喊出:“要做麻辣烫界的星巴克,让消费者觉得吃麻辣烫是一种荣耀”,这样的口号时,很多人都只是呵呵一笑。
虽然杨国福和张亮目前都已经走出了国门,把店开到了海外不少城市,但把麻辣烫做成像星巴克这样的品牌,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至少已经有像张亮麻辣烫这样的品牌,在坚定地朝这个方向迈进。有差距意味着有空间,这也是所有后来者的机会点。
目前麻辣烫市场由早几年的高速发展进入平稳期,初级竞争市场也上升至兵家必争之地,蓝海早已变成赤海,在东北、华南、华东市场基本处于饱和状态,但只要有敏锐的消费洞察,稳定的供应链,加上品牌化运营,在区域市场或者差异化领域仍然大有可为。
但品牌需要加强的不仅是品牌构建,更重要的是产品安全、组织能力和后端供应链的开发,期待麻辣烫领域早日诞生下一个“海底捞”。
南大附近这家小店,竟然是冒菜届的“海底捞”!
广告
我们只推荐南京最好吃的地方
商家爆料QQ2799521245
南京的很多小路上都隐藏着一些特别的小店
科巷、明瓦廊、石鼓路就不再多说了
这次金小妹带你去青岛路看看
寻找一家就算你来过100遍都有可能错过的小店
嘿!有家小冒菜
◆青岛路2号◆
T:17361868121
她
真
的
很
有
趣
跟着地图,金小妹从广州路进入青岛路
明明显示距离只有10米,环顾四周却还是不见踪影
难道,这家小店有隐身的本领吗~
一番徘徊之后,终于在某个回头的的瞬间
看见了一小行亲切的字眼
探店的惊喜便由此而来
这种寻寻觅觅而不得,蓦然回首便开朗的感觉
总是有一种奇特的魔力,伴随着各种未知与惊喜
这样的店
有花有草
甚好
因为在扬州吃过一次
老板娘从此就念念不忘
回到南京就迅速开了一家
把好吃的冒菜搬到南京
这就是老板开店的初衷
有趣的湿纸巾
开胃的酸角糕
用♥是关键
随处可见的小惊喜
冒菜,一个人的火锅
都说火锅,是一群人的冒菜,冒菜是一个人的火锅。但这一个人的锅可不寂寞,饥肠辘辘、面带风尘的食客静静坐在小店里,不出十分钟就能对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冒菜,就着白米饭,汗流浃背地挑出藕片、青笋、牛肉、鸭肠。。。荤素搭配,味道碰撞,在初秋微凉潮湿的空气里用一盆冒菜抵抗大街小巷俗气的热闹。
汤底
每天新鲜牛骨熬制汤底
18斤牛骨方得汤底60斤
加上23味草本调料
每天早上现熬煮
奇香·味醇
1个原则
营养健康美味
2种风味
3种真味大骨
6级辣味
挑战极致味蕾
23种中药材18小时武火熬煮近百种搭配食材
膳食均衡更健康
红汤味重色浓香辣,白汤淡雅清新
喝一口砂锅里的高汤,细细品味香浓不油腻
通透且又绵长,猛烈且又持久
以此称之为“红白兼备”
菜品
60多种的菜品,素菜1.8元/50,荤菜4.2元/50,人均也就30+,荷包表示毫无压力!随便挑,反正最满意的那一块就在手上~
新鲜的生荤时令蔬菜
种类丰富品质上成
老板还与菜品供应商签订了供应协议
不新鲜?不要❌!!!
不安全?不要❌!!!
口感不好?不要❌!!!
腌制过的肉类,有了他们独特的味道
经过汤底的碰撞,变得鲜嫩
吃冒菜,蔬菜必不可少
吸收了卤水之后的蔬菜鲜美的味道
敌得过任何一种荤菜
当然,也有些吃货们还是会控制不住自己
被召回之前不会停止拿拿拿
品·味
出锅后,撒上大把香菜、芝麻、花生碎
食欲一下子就被勾了起来
来,闻一闻这香味
一条条脆度动人的牛百叶和弹软适口的牛肉,一口就吃得出新鲜,上面还浸着汤底的那股辣劲,一下就觉得身体变热乎了。
尽管每次都忍不住一下子点好多
但为了它,就让我肥死在酒池肉林中吧
每一种都想吃
一刻不停歇
夹起一片牛肉,肥瘦相间,红油顺着筷子从牛肉顶端慢慢流到底端,然后落在白花花的米饭上,肉上还有一些残余,藕断丝连,这时一口吃掉,细细咀嚼,肥的腻、油、辣,瘦的劲道、咸口,这时再配上一口米饭,那么的恰到好处,整个胃都无比熨帖。
存何以解馋,唯有小吃
很多人都会忍不住多点几样小菜
铺满整个桌子
这就是吃货不甘的心
冒脑花
猪脑很嫩
配些汤汁放入嘴中就会融化
麻辣千层肚
有关于四川的食物
仿佛总是不能缺少毛肚的身影
麻辣小腰
总觉得腰片辣的让人兴奋
老卤鹌鹑蛋
不仅仅是营养
这样的入味,鸡蛋可能永远做不到
鲜椒小洋芋
目前还没在类似的店见到过它
但我知道,总有一种人会对它偏爱有加
冰粉
这家的冰粉,带着一点酸味
不仅解辣还是开胃圣品
老板催你点单了
到店、外卖都可以
在“饿了么”上搜“嘿!有家小冒菜”让你足不出户也能吃到,管它下不下雨,下冰雹也会送,哈哈哈!
恩,如你所想
今天有点不一样
菜单在左,福利在右
▼▼▼
菜单
荤菜4.2/50
素菜1.8/50
冒脑花12元/份
麻辣千层肚12元/份
麻辣小腰12元/份
老卤鹌鹑蛋10元/份
鲜椒小洋芋8元/份
冰粉4元/份
福利
金小妹的粉丝
进店消费
出示本条微信
免费赠送一份冰粉
商户信息
【嘿!有家小冒菜】
地址:青岛路2号
电话:17361868121
注:奥体店也即将开业啦!
地址:新安江街78号华润苏果购物广场负一楼华润堂旁
欢迎加入金小妹新店爆料计划,回复"新店"报名
实习简历发至2799521245@.
想和我们拾答的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金小妹个人微信
欢迎各路吃货神仙来和我们韶两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