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餐饮加盟

蒙自源过桥米线加盟店

本文目录

蒙自源即将迎来1000店,创始人李红伟:做好文化为第一要务

10月,蒙自源提出“大干60天,冲刺1000店”的计划。

千店成就,在粉面赛道是一个行业性的奇迹。

蒙自源的举动,在行业内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对蒙自源的胆识和魄力,业内有赞赏的声音,但也不乏怀疑的声音。

按其提出口号的时间进行推算,蒙自源将会在12月迎来千店成就。

如今,11月已然过了大半,蒙自源的千店冲刺计划进展怎么样了呢?

截至发文前,据“红餐大数据”的最新统计显示,蒙自源门店数已经达到984家。

距离12月,还有6天的时间;

蒙自源距离1000店,还有16家店的距离。

千店的里程碑,近在咫尺。

1创始人的前瞻性智慧,决定了品牌的前瞻性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从1家店到1000家店,蒙自源的千店成就,并非一蹴而就的。

以时间维度纵向回望蒙自源的发展历程,你会发现很多当时看似寻常的布局,其实无一不蕴含着创始人李红伟的前瞻性智慧。

红餐网在采访中了解到,早在2023年疫情之前,蒙自源就已经开始着手往社区布局。

而这,正是蒙自源近年来在整体餐饮市场困顿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实现逆势破局的重要原因。

相比商场购物中心,社区店在经营时间上的可控性更强,有助于门店化被动为主动。

且社区店店型轻便,可以大大降低加盟的投资门槛和风险,这也是对加盟商的负责。

努力让更多人有机会拥抱低风险的创业梦想,体现了蒙自源作为21年老品牌的胸怀和格局。

这背后,是品牌的使命和愿景使然——

蒙自源的使命,是助有梦者实现梦想;

其愿景,是10年助2000人各实现年收入1000万的梦想。

使命和愿景上的共识,驱动着每一名蒙自源人想加盟商之所想。

想加盟商之所想,让蒙自源收获了加盟商的信任。

疫情之下依然保持逆势破局的门店数,就是加盟商对蒙自源品牌信任的有力证明。

米线作为日常主食,门店往社区布局,更贴近日常生活,对顾客来说有着空间和时间上的便利性。

切入频次高,复购率也就更强,更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忠实客户群体。

想顾客之所想,发自真心对顾客好,让蒙自源收获了顾客的信任。

2023年3月,蒙自源创始人李红伟先生在中国烹饪协会主办的“云南米线全国PK大赛”中被评为“云南米线大王”。

“米线大王”的称号,是创始人李红伟21年来,七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的匠心沉淀的高度凝练。

蒙自源创始人李红伟的前瞻性智慧,还体现在其对数字化的重视。

早在数字化还没在餐饮业普及之前,蒙自源已开始研究对数字化的应用。

如今,在门店选址上,蒙自源已然发展出了一套高度成熟的数字化系统。

红餐网在采访中了解到,蒙自源对门店选址的评分,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

线下是传统的方式,看人流聚集地;线上则是现代科技的附能,从热力点、商圈竞争情况、平均消费客单等方面进行评分。

只有综合评分在90分以上,才会建议开店。

对线上部分的重视,让门店在疫情之下也不至于过分被动,近3年来蒙自源开店的成活率,达到95%以上。

创始人的前瞻性智慧,决定了品牌发展的前瞻性。

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每一小步的前瞻性,最终汇聚成了万众瞩目的行业奇迹——率先达成千店成就。

2创始人李红伟:文化是第一件事在采访中,创始人李红伟提到一个观点:文化是第一件事,文化支撑组织,组织支撑战略。

从2001年创立第一家店,到2023年末即将迎来第一千家店。

21年来,每一步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蒙自源的起源,与文化有关。

创始人李红伟,是一名地地道道的云南人。

对李红伟来说,米线是他味蕾深处最难忘的记忆,一碗米线,既是情怀,亦是乡愁。

在离开云南外出闯荡事业后,这份情感变得尤其炙热,对事业的追逐和对家乡的情怀,李红伟决心创立蒙自源。

所以,蒙自源的品牌起源,本身就蕴含着云南文化基因。

蒙自源在米线赛道的坚守,也与文化有关。

将云南米线作为饮食文化名片,推广至全国乃至全世界,是李红伟毕生的理想和信念。

这份决心,藏在蒙自源的名字构思里——

寓意之一,让每一名顾客知道,这是源自云南蒙自的米线;

寓意之二,蒙自源,源自李红伟的梦想。

蒙自源的发展壮大,同样与文化有关。

当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管理会成为一个难题。

要让数百个门店,从上而下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必然需要文化的导入。

唯有在文化上达成共识,才能让上上下下所有人都力出一孔地把蒙自源越做越好。

“卫生干彻底,品质严标准,顾客是主人”,这是蒙自源所有门店共同的价值信仰。

而价值信仰,则驱动所有蒙自源人将对卫生、品质和服务态度的追求,作为自我修养。

“品牌必须要有文化,才会有光。”在采访中,李红伟如是说到。

3餐饮业的明天,比预想中要明朗红餐网了解到,目前蒙自源还有不少新店正在火热筹备中。

可以合理推测,蒙自源在12月达成“大干60天,冲刺1000店”的计划,指日可待。

在餐饮市场整体低迷的时代背景下,若蒙自源如期迈入千店行列,可以给同行释放一个积极的信号:

市场需依然求在,餐饮业的“蛋糕”并没有萎缩,餐饮业的明天或许比预想中要明朗!

蒙自源创始人—李红伟“云南米线大王”背后是二十一年的深沉积淀

引导语:蒙自源与其他米线品牌有什么不同,创始人为何能获得“云南米线大王”的称号呢?

2023年3月,备受瞩目的“云南米线全国PK大赛”盛大开启。大赛由中国烹饪协会、《中国烹饪》杂志主办,云南省餐饮与美食行业协会、云南省烹饪协会倾力协办,吸引了近百位选手报名参加。蒙自源创始人李红伟先生,代表这个有二十一年历史的云南米线老品牌,也参加了此次比赛,经过层层评选最终斩获大赛金奖,获颁“云南米线大王”证书,这意味着,蒙自源在云南米线领域的专注与专业,得到了行业、市场及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2001年在广东东莞李红伟先生创立了蒙自源,开设第一家蒙自源门店。蒙自源的诞生,意味着李红伟先生寻得他一生的事业——将云南米线发扬光大。二十一年来不断钻研,用匠心打造一碗好米线。

品质严标准,严格把控质量

蒙自源深耕米线行业二十一年,始终坚持现熬原汤是云南米线的灵魂,每天开店的第一件事就是熬好一锅汤。“好品质才能带来好口碑”,蒙自源深谙其中的道理,因此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在传统中寻求创新。蒙自源人对传统的坚持和创新意识,确保米线正宗的同时又进行口味创新,让品牌在米线行业中遥遥领先。

供应链协同,助力品牌提升

蒙自源作为云南米线的领导者,经过二十一年的沉淀,形成了完整的商业系统生态闭环。为保证产品品质,公司自建原料生产工厂,除少部分原料由指定供应商供应外,大部分核心原料由公司自产供应,食材新鲜严格把控原材料质量。公司通过设立总仓加六大分仓的联动,辐射全国进行原料配送。以集中采购模式降低加盟商投资成本,快速稳妥的物流配送系统,能高效快速把原料和物料送达门店。蒙自源自有供应链和配送系统,确保了原料安全可靠,助力打造高品质的产品。

营运端赋能,保障出品标准

现如今,食品安全和个人体验是消费者选择餐厅的重要考量,蒙自源在出品标准方面一向严苛,始终坚持卫生干彻底、品质严标准、顾客是主人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塑造七觉(眼耳鼻舌身心灵)体验,让顾客真正感受到主人的体验,同时保障出品标准、严抓产品质量,不断改善门店服务,保证出餐的干净卫生,让顾客吃上一碗安心的米线。全体蒙自源人,尤其是创始人李红伟先生,对待米线出品一如既往保持着严谨的态度。

蒙自源的21年,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算数,在未来将以更专业的姿态,赋能米线行业的发展,“云南米线大王”的称号当之无愧。

粉面大热,云南米线却不香了?

肥汁米蘭、谭仔国际的融资上市热,让米线这一品类再次热了起来。而再次走入大众视野的云南米线,正在不断突破自己的边界。

本文由红餐网(ID:h18)原创首发,作者:陈兰。

2023年11月,主打粤式米线的“肥汁米蘭”拿下过亿元A轮融资;同年10月,香港谭仔国际上市,成为“中国米线第一股”……融资、上市,让米线这一原本有些不温不火的品类,顿时又变得瞩目了起来。

热闹背后,红餐网注意到,一些曾经主打云南米线的品牌开始有意无意地弱化“云南米线”这一标签,粤式米线、港式米线等新概念也开始分化着大众消费者对米线的认知。

“云南”和“米线”这一对官方认定的最佳CP不香了?云南米线近年来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未来又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从云南走向全国,

云南米线的风光历程

虽然如今我们谈到的米线已经带有浓厚的云南特色,但米线并非云南本地产物。据相关史料记载,米线最早源自北方中原地区一种叫做“粉饼”的食物,后来南下江南,经由民族迁徙而传入云南。

之后,米线便发展出两个分支,一个是以云南为大本营的云南米线,我们常说的米线一般也特指云南米线,另外一个就是遍布在南方各省的米粉,如广西米粉、湖南米粉、江西米粉等。

值得一提的是,米线和米粉的原料虽然都为大米,但在口感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米粉吃起来更棉柔黏糯(原料中红薯粉和土豆粉的配比较高),而米线则更水灵滑爽。

△图片来源:摄图网

今天的云南米线,尽管从外表上看和江西、湖南等地的米粉没有太大区别,但事实上其制作工艺早已经完全本地化,由传统的干浆米线演变成云南独有的酸浆米线,真正沾染上了云南的风土物候,成了地道的云南味。过桥米线,大锅米线、小锅米线、豆花米线、杂酱米线......每一种米线都是云南人独有的饮食记忆。

云南省餐饮与美食行业协会特邀副会长李晓林告诉红餐网(ID:h18),在云南吃米线,就算不重样地吃,一个月也不一定能吃遍所有的米线样式。

而在样式众多的云南米线中,最响亮的招牌当属过桥米线。过桥米线的美丽传说广为人知,很多人对云南米线的认知也都来自于过桥米线。

近几十年来,得益于厚重的文化底蕴加上云南风情在全国的风靡,过桥米线逐渐走出云南,走上了全国人民的餐桌,各地主打过桥米线的门店也随之遍地开花。

而依靠云南风味和云南故事,业内一批主打云南米线的品牌们也迎来了长达十年以上的繁荣期。

比如,彼时在云南当地就诞生了桥香园、建新园、青和小锅米线等一批米线品牌,它们扎根本地市场,主打地道的云南风味,享有很高的市场知名度。

△图片来源:桥香园官方微博

现已被商务部确定为“中华老字号”的建新园,1995年在金碧路开设第一家分店时,把昆明饮食公司只卖3元一套的过桥米线首次卖到了5元一套,即便提高了价格,生意依旧火爆,1996年开二分店时,门店更是大排长龙。

1997年,建新园米线“四喜凉食”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华名小吃”,2000年,建新园扩大营业网点,开始连锁化发展,门店也是开一家红火一家,被誉为宝善街“第一金字店”。

桥香园更是在2007年就铸就了云南的“米线王朝”,门店遍及全国,数量最多时突破100家门店。值得一提的是,曾走出云南向外拓展的桥香园,后来由于内部原因退守云南市场。

青和小锅米线则是云南本土米线品牌的后起之秀,其曾向北上广深发起进攻,现在以经营云南本地市场为主。

这些米线品牌扎根在云南本地市场,主打地道的云南风味,在云南当地享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

而在云南之外,一批米线品牌更是趁势崛起,如蒙自源过桥米线、阿香米线、大鼓米线、云味馆、十秒到过桥米线等。

△图片来源:阿香米线官方微博

蒙自源成立于2001年,到了2017年12月,其已在全国80多座城市拥有500多家门店,足迹遍布广州、上海、北京、云南、江苏、重庆、厦门等地。如今,进入2023年,蒙自源的门店已经超过700多家。

同期崛起的还有阿香米线。2000年,阿香米线于山东淄博开出第一家店,2004年进入青岛市场,而后便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据红餐品牌研究院数据显示,到了2023年,阿香米线已经在全国26个省146座城市开出了500多家直营店,并打造出了番茄米线和麻辣米线两大爆款产品。如今,阿香米线的总门店数也超过700多家。

还有过桥源·鸡汤米线、旗鼓村米线、大鼓米线、老妈米线和十秒到过桥米线等米线品牌也先后在各区域崛起。

这些米线品牌的快速发展不但推动了米线市场的大繁荣,也对云南米线的文化输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品类融合成趋势,云南米线不香了?

和大部分爆火的品类一样,在经历过高光时刻后,云南米线在全国的发展进入了平稳期,而后也开始遭遇一些品类发展瓶颈。

红餐网(ID:h18)观察发现,近年来,“云南”和“米线”这一对官方认定的最佳CP似乎不香了。

在内地,米线头部品牌们都在反向行驶,“不再专注于一门生意”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这一点从头部品牌阿香米线身上便一览无余。

阿香米线创立于2000年,定位中高端,主打“米线+配菜”,客单价在35元左右,它的番茄米线、酸菜麻辣米线在当时一度成为小爆款。

近年来,随着品牌的发展,阿香米线开始尝试多元化发展,一边深耕米线品类,打造主打年轻市场的哚哚米线,一边不断尝试融入新品类,如增加米饭、刀削面、土豆粉、南昌拌粉等。很多业内人士认为,阿香米线此举是希望将阿香从聚焦米线的品牌变成更多元的快餐门店。

△图片来源:哚哚米线官方微博

而尝试在门店中增加新品类的远不止阿香。

曾经带着浓厚云南元素的蒙自源,更是很早就在菜单上增加了米饭快餐类产品,比如腊味竹笋干饭、梅菜扣肉饭、风味小炒过桥饭等,蒙自源还增加了糍粑、小酥肉、鸭血豆腐等常见小食,以及椒香鸡翅、藤椒鸡肉串等烧烤产品。

拥有300多家门店的大鼓米线,也早已在菜单上推出了各种“煲”,取名“全聚”系列,比如全聚牛杂煲、全聚牛腩煲、全聚鸡爪煲等,还有牛骨类产品,当然也有汤粉和面类。

上海米线10榜单上,经营了20年的社区老店云之桥,则从一开始就将过桥米线和上海馄饨相结合。

还有2023年上市的米线“第一股”谭仔国际,则是通过各式各样丰富的配料、汤底融合中国南部菜式,比如其招牌汤底就推出了麻辣汤底、煳辣汤底等,招牌菜式则推出了土匪鸡翼等,给顾客提供了“混搭”的美食体验。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与此同时,云南本土的品牌也在不断创新。例如,有品牌开始尝试在传统的过桥米线中,应季加入云南野生食用菌种的黑松露、松茸、鸡枞、老人山头菌等山珍;还有的品牌结合云南“亚洲花都”的名头以及当地鲜花入宴的习俗,在过桥米线中加入鲜花,打造了一种创新吃法。

许多云南当地的米线品牌,还以过桥米线为载体,加入云南汽锅鸡、宜良小刀鸭、老昆明糖醋鱼等10余道云南地方特色菜组成过桥米线宴,实现由单品到整席的拓展。

而在品类融合之外,粤式米线、港式米线等一些新的米线细分概念也开始流行。比如,2023年宣布完成2轮融资,估值约为10亿元的肥汁米蘭。

肥汁米蘭创立于2017年,不同于市面上普遍主打云南风味的米线,肥汁米蘭主打粤式风味。

△图片来源:肥汁米蘭官方微博

何为粤式风味?这其实是品牌方或者媒体对其融合口味的一个定义,准确地说,它其实是港式风味和云南小锅米线的结合体。

肥汁米蘭的主打产品是招牌炸酱小锅米线、浓汤鱼汁小锅米线等,店里的浇头小料有几十种,比如鱼皮、午餐肉等,这种单底多浇复合味型的吃法,在香港的米线餐厅颇为普遍,而小锅则是基于云南的小锅米线,“云南小锅米线+港式米线”就变成了粤式风味米线。

除了肥汁米蘭外,红餐网在调研中也发现,目前,全国各地都已出现不少主打港式米线或是粤式米线的品牌,尤其以上海居多,比如香港九咔米澜、香港肥锅米线(又名肥锅港式炸酱米线)、琬记米线、幸运·香港仔米线、港吃港喝等。

而随着肥汁米蘭被资本关注,粤式米线、港式米线或将迎来更多入局者。

未来,云南米线何去何从?

主力玩家积极谋变,新兴概念不断崛起,很多人或多或少都会有那么一个疑惑:未来,云南米线这个品类到底会怎么发展?

针对这个问题,红餐网也采访了一批资深业内人士。

云南省餐饮与美食行业协会特邀副会长李晓林表示,餐饮品牌要发展往往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产品线,为顾客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以留存客户,从这点来看,头部品牌的一些品类融合举动也是情理之中,但同时,这确实也反映出云南米线在文化塑造上的不足。

“纯正的日本拉面馆只有拉面一个品类,就能够支撑起整个店的发展,因为拉面的文化让顾客感觉它有这个价值,靠云南米线无法撑起一家门店,也说明它在文化塑造上做得还远远不够。”

李晓林向红餐网强调,如今云南米线发展遇到的瓶颈,不是技术瓶颈,不是产品瓶颈,而是文化传播瓶颈,因为没有文化情怀的美食是走不进人心的。

“过桥米线就是一种文化符号,如果米线老板无法演绎出过桥米线的文化,讲不好云南故事,那么门店的市场生命力必然会慢慢丧失。过桥米线这种符号性特别强的东西,为什么在市场上没有找到更好的载体?因为创新不够,强调传统太多,没办法迎合市场的发展。创新并不是说一定要颠覆原有的米线文化,而是要在体验感、产品的配方等环节进行新演绎。”

△图片来源:摄图网

目前已经开出了80多家直营门店的云味馆创始人迟焕涛则表示,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战略定位,有的品牌想要在别的品类上发力,有的品牌想聚焦某一单品,这件事情本身并没有对错,也不能说明云南米线这个品类就不行了。

迟焕涛认为,米线虽然不属于强势品类,但广普性高,市场潜力不可小觑。在他看来,未来这一品类会朝两个方向发展,第一是坚持做高端品质,人均消费在30块钱以上,把单店品质做高,把流量做起来,但可能发展速度没那么快;第二类是走大众化路线,做规模做数量,虽然这样一来,品牌势能不会太高,营收也不会太高,但可以开两三千家店,速度会很快。

“但无论怎么做,首先要保持性价比,保持一致的产品跟服务、保证组织的创新和组织的活力,另一方面,保持产品模式的先进性,以及顾客粘性和产品效率。”迟焕涛说道。

何勇集团美哚加盟总经理刘鹏某种程度上也认可迟焕涛的观点,她表示,米线作为小吃快餐品类之一,仍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基于这一点,近年来何勇集团也持续重视产品模式升级及场景打造,实现品牌突围,而不是一味地讲好云南故事”。

小结

云南故事,曾为米线这一品类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发展机会,但同时也带来许多的局限性。

如今,一批米线品牌打破了这一局限,塑造出了新品类、新模式,为品类注入了新的血液,让“米线”与“云南”这一原本深度捆绑的元素出现了更多新的可能,或将再次盘活整个品类。

未来,云南米线将交出怎样的答卷,我们拭目以待。

版权声明:幕实号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7302002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611175751

Q Q: 730202031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