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商里的“隐形冠军”:年入两亿,涉足鞋服、女装、内衣、零食
来源:第三只眼看零售作者:陈星星
当我们走在大街上,看到街头的餐饮店、零食店、母婴店、服装店等五花八门的各类店铺,也许难以想象,这些属于不同产业,看似毫无关联的门店,背后可能是同一个老板。
深入研究这个群体,我们大致可以得到他们的画像:熟悉区域市场,对本地消费极为了解。他们将加盟连锁品牌当成一门产业来经营,以加盟的方式开出了涉及不同业态、品牌的门店,把原本分散、体量小的加盟生意做到了产业化、规模化。
人以群分,他们往往以圈子的形式相互抱团,推介生意,考察项目。很多初创品牌能够迅速覆盖全国市场,这个群体可以说厥功甚伟。
“有些加盟商的生意规模甚至已经超过部分品牌商”。某内衣连锁品牌创始人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几乎每个省份都有这样的加盟商。这些人在加盟业态上不设限,可能会同时加盟近十个品牌,开出几十家门店,做到年营收两三亿元。
丁陈生就是一位这样的加盟商。2013年至今,他先后加盟了鞋类品牌大东、服装品牌爱依服、内衣品牌香蜜闺秀以及零食品牌零食舱,迄今为止开出了70家门店,全年营收可达2亿元。
不久前,《第三只眼看零售》专访了丁陈生。我们希望能够从其经历与视角中了解这一群体,了解加盟生意产业化背后的商业逻辑。
把加盟当成产业来做
在打算做加盟时,丁陈生就决定将其当成产业去发展。
2013年,通过朋友介绍,他了解到了大东品牌。这家成立于1995年的鞋服连锁企业,因为推出了新的经营模式而在当时广受关注。凭借取消中间经销环节带来的商品价格优势,大东95%的加盟商都赚到了钱。正是看到这一点,丁陈生决定投身其中。
“只要一个项目中盈利门店超过70%,那个项目就值得去加盟。”他说道。事实也是如此,在前期确定品牌的盈利能力后,他随即快速布局。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开出了首家门店,并在此后的一年内又新开了5家店。
多数人认为加盟是小本生意时,选择将其当做产业去投入布局,这与丁陈生对加盟模式的认知有直接关系。在他看来,加盟最大的作用在于降低了创业门槛,让加盟商能够以较低成本进入各个赛道。
受制于资金与运营管理水平,创业开店并不简单。但加盟模式下,品牌方提供了已经过验证过的管理经验、运营技术,因此加盟商能够用较短时间和较低成本开店营业并从中盈利。同时,可供复制的门店模型,为门店实现规模化扩张提供了条件。更重要的是,标准化门店削弱了不同业态间的差异,让加盟商能够同时涉足不同的赛道与品牌,有机会将加盟生意做成产业。
实际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创业第一年,6家大东门店为丁陈生带来了近千万元的营收以及180万元的净利润。收获第一桶金后,他开始加速拓展自己的产业版图。
2015年至2017年,丁陈生每年新开门店数超过10家,最多1个月曾开出4家店。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并未专注于大东这个收益已经稳定的项目,而是加盟了香蜜闺秀、爱依服以及零食舱。
如何持续做大规模是丁陈生做出这一选择最主要考量标准。尽管当时单一品牌能够支撑其生意的进一步扩张,但门店数量增加,涉足区域变广,必然导致管理难度加大。因而,转变思路加盟多个品牌,通过增加门店密度实现规模扩张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在同一个区域内做经营意味着,我们的人员、货品调配会更容易,管理成本也会相应下降。而且熟悉当地市场后,门店选址、选品准确度也会变高,这些都是企业经营中十分重要的优势。”丁陈生说道。据介绍,他的加盟店集中于东莞市,门店间跨度在150公里以内。
截至目前,丁陈生已拥有25家香蜜闺秀、20家爱依服、15家大东、10家零售舱,总计70家店。2023年,上述门店全年营收1.5亿元,净利润达到900万元,超过同年多数上市超市企业利润。(由于零食舱开店集中在2023年,因此营收数据未计入统计。预计该品牌今年营收将达到5000万。)
壁垒在于规模
虽然加盟商人不在少数,但真正将生意做到丁陈生这样规模的属于凤毛麟角。不少加盟商仍困扰于无法扭转门店亏损局面,很难谈及扩张问题。
“加盟是一个大家都能做的生意,开家店也并非难事。可以说,只要加盟商服从公司管理,用心去经营结果都不会太差。这个行业真正的壁垒在于能否开出十家甚至更多的店。”有从业者说道。想要从一家店做到多家店甚至多个业态,加盟商需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较强的团队管理能力、必要的投资意愿和资金保障。回顾丁陈生的加盟生涯,这几点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品牌选择上,丁陈生不仅没有踩过坑,还都赶上了品牌快速发展的阶段。可以说,正是因为把握了鞋服与零食赛道的风口,他的生意才能做到今天的规模。
不过筛选品牌与行业并非易事。据了解,丁陈生每年了解的项目数超过10个,但在过去的8年时间里,他只选出了四个品牌做加盟。在《第三只眼看零售》看来,能够精准筛选品牌这与其市场洞察力有直接关系。而这种能力一方面来自深入的市场调研考察,另一方面则来自身边的“加盟商圈子”。
“我们身边有很多做加盟商的朋友,大家的业务能够覆盖市面上所有的零售赛道。很多时候互相打听讨论、交换信息后,对所要加盟品牌的行业及公司前景就有了基本判断。”丁陈生说道。但多数加盟商在创业初期并没有类似的信息渠道,甚至不少人仍会被单纯收取加盟费为目的的品牌欺骗。
团队管理能力也是拉开加盟商之间差距的重要环节。开出五家门店后,丁陈生就着力组建团队,细化门店、人员、货品管理制度,并着手进行储备人才培养。目前,他涉足的每个业态都有专门的主管负责具体管理,团队中也以入职三年以上员工为主。
与此同时,为了保证门店管理水平,丁陈生强调要完全执行公司制定的经营策略,确保门店的经营方向与公司完全统一。他还通过控制门店跨度来降低经营管理难度,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得益于此,丁陈生开出的门店中仅4家因亏损关店。
上述两点保障门店盈利后,决定加盟商生意规模的则是自身意愿度与资金实力。
“生意规模大小与我们的投入是成正比的。”丁陈生说道。由于最初的设想是做大规模,因此在了解到好的项目时,他便会加大投入以抢占市场。而此前加盟较短的回报周期,诸如公司扶持政策,亲戚朋友投资以及银行贷款都是其扩大规模的资金池。
多数加盟商暂不具备将加盟生意规模化的条件,依靠规模赚钱仍是少数加盟商的事情。
用“爆品”逻辑做加盟
在丁陈生的实践中,加盟商选择加盟品牌的步骤是先确定行业,再从行业中挑选品牌,而非直接从品牌入手。这是因为快速成长的行业往往能带来远超其他赛道的业务增量,身处其中的玩家自然也能从中获益。
从这一角度看,加盟商选择品牌与商家选品的逻辑相似。即选择“爆品”销售,以此在短时间内获得较高收益。而当商品热度过去,便立即寻找下一个爆款商品,循环往复。而这也是丁陈生在做的事情。
2013年,大东在鞋服赛道上推出了全新的加盟模式,作为品牌方在为加盟商提供货源外,开始提供统一的管理经验输出。得益于此,大东公司快速扩张,丁陈生借此赚到了第一桶金。此后,鞋服行业增长时期他也在持续投入。
但2023年前后,整个鞋服市场开始萎缩,丁陈生的加盟门店销售也出现了30%的下滑。这一变化,让他意识到鞋服行业很难再有增长空间,自己需要寻找新的赛道。
2023年下半年,丁陈生看准了休闲零食的机会,选择加盟广东一家名为零食舱的零食品牌。目前,就这一品牌他已开出10家门店。目前,一家零食舱的营收约为500万元,是鞋服店的2.5倍,利润额也较鞋服店高出50%。
丁陈生表示,接下来会将重心放在零食店上,不再新开鞋服、内衣门店。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休闲零食并不是终点,等到这个项目热度过去,他依然会去寻找新的加盟项目。
他也在调整自己的角色。在加盟零食舱外,他还承接了该品牌在广东地区的运营工作,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开展加盟业务。
经营鞋服时的经验,开始被丁陈生引用到了零食品牌的运营上。而做加盟商时,门店选址、员工招聘培训、门店货源稳定性以及营收增长等问题,或多或少都在困扰丁陈生。现在,站在品牌商的立场,他开始思考如何帮助加盟商解决这些问题。
但究其根本,丁陈生依赖规模赚钱的经营战略并未改变。“现在线下门店暴利时代已经过去了,加盟商很难靠一家店赚得盆满钵满,想要保持盈利增长需要更多去依赖规模。所以一旦确定品牌可靠后,加盟商就去快速拓展开店,这也是我要继续走的路。”他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完】
9个月净赚2个亿,“麻辣烫第一股”要来了?
上市意味着企业面临更严格的监管和更大的获利压力,在杨国福跑马圈地的过程中,内部管理和食安问题存在不小的隐患。
门店数千家,年入十几亿,行业扛把子,小小一碗麻辣烫,铺就了杨国福的风光上市路。
10月25日,证监会官网显示,杨国福麻辣烫拟在港交所发行H股上市的申请已获得核准批复。
批复内容显示,核准杨国福发行不超过3.95亿股境外上市外资股,每股面值人民币0.1元,全部为普通股。完成本次发行后,杨国福可到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
“麻辣烫第一股”的头衔,真的要落到杨国福身上了吗?
3
杨国福的“星巴克之梦”
2023年年底,杨国福曾应对《财经》杂志专访时,表示“无短期上市计划”,当时的杨国福将品牌对标为“麻辣烫界的海底捞”。
不过两年时间,杨国福的态度就已经急速转舵。
2023年年初,杨国福本人表示,公司已经将上市纳入五年计划,并且将目标确定为“麻辣烫界的星巴克”。
将品牌目标从“麻辣烫界的海底捞”修改为“麻辣烫界的星巴克”,杨国福毫不掩饰他的“高端梦”,即便是麻辣烫一哥,杨国福也有着自己的苦恼,那就是品牌形象的建立。
(图源:微博@杨国福官方)
对于不少消费者而言,他们对于麻辣烫的认知还停留在路边摊、廉价、不卫生等印象中,而对于麻辣烫从业者来说,这样的定位多少有点让人没面子。张亮麻辣烫创始人张亮此前说过:“麻辣烫行业和企业没有什么文化,以前参加餐饮行业的大活动,自己内心感觉挺丢人的。”
杨国福也称希望让消费者吃到麻辣烫也能有荣耀的感觉,让麻辣烫成为身份、时尚的象征。
但是,杨国福的高端路线真的行得通吗?
对此,纳食特地采访了几位麻辣烫爱好者,在她们看来,吃麻辣烫本身就吃的是一个平价、好吃、日常、接地气,如果是奔着吃大餐想法的话就不会选择麻辣烫了,日常来讲的话,麻辣烫的确是很好的一个选择。
还有消费者称,自己有时候吃麻辣烫选菜时稍微一选就五六十了,如果麻辣烫随随便便都卖五六十一碗甚至更高价,那么就算是它的装修和服务再好,下次也不想再光顾了。
变得更时尚、更高端的杨国福麻辣烫能否凭“脸面”吸引年轻人,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毕竟,更时尚、更高端往往意味着价位的提升,但从不少消费者的口中可知,价位貌似是他们更关心的问题,目前来看,杨国福的一些店面装修以及店铺选址,相较之前也提升了不少档次。这是否已经反映在了消费者的花费上呢?
(图源:微博@杨国福官方)
不过,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路线选择,不管杨国福是继续执着高端梦的建设,还是走平民化的路线,我们都对其表示理解、尊重、祝福并为之期待,但是,高端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华丽装潢与上调的价格,对于杨国福来说,在高端化赛道上倾注满腔热血的同时,如何从根源减少并杜绝频发的食安问题,是影响其高端化路线能否成功的一大问题,也是其上市之路上无法忽视的关键。
都市丽人市值缩水超九成 直面新锐品牌双重夹击
本报记者李豪悦
7月8日,在香港上市的都市丽人股价创历史新低。当天股价一度低至0.3港元/股。截至当日收盘,股价报收0.305港元/股,市值6.86亿港元,距离都市丽人巅峰期205亿港元的市值,缩水超九成。
事实上,7月份以来,都市丽人动作不断,一方面,公司成立东莞市丽人甄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释放加码电商的信号;另一方面,公司举行了百人群像代言人发布会,喊出“量体裁衣”口号,对当下由新锐内衣品牌掀起的“无尺码”内衣风潮表示反对。
此举背后,是新旧品牌的交锋。近些年,一批主打舒适的“无尺码”新锐内衣品牌在电商平台崛起,并已经将渠道拓展到线下市场,作为老牌内衣品牌的都市丽人直面挑战。
连续亏损三年
存货周期不断拉长
记者梳理都市丽人2015年至2023年财报发现,公司2015年之后,营收、利润开始断崖式下滑。2023年短暂回春,之后业绩连亏三年,再次陷入低谷。
财报显示,2015年到2023年,公司营收分别为50亿元、45.1亿元、45.4亿元和51亿元。经营利润分别为6.9亿元、3.1亿元、4.2亿元和4.8亿元。
2023年到2023年,公司营收分别为41亿元、30.6亿元、33.6亿元。年内分别亏损13亿元、1.2亿元和5亿元。
鞋服行业独立分析师程伟雄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都市丽人连亏三年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极速扩张带来的问题。
回顾过往,2015年毫无疑问是都市丽人事业上的巅峰,不仅是公司上市后业绩最好的一年,门店数量也达到最高值。公司早期靠加盟模式,2015年全国门店数量达到8058家,其中加盟店6937家。
这种情况下,创始人郑耀南做出了“要开一万家店”的决定。结果门店还没扩张到一万家,就不得不开始缩减。2016年公司关店407家,利润比上一年锐减3.8亿元。截至目前,都市丽人的全国门店已减少到5000家左右。
一位财经分析师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都市丽人近几年财报数据上的变动都指向一个问题,公司的内衣不那么好卖了。
财报显示,2015年都市丽人的平均存货周转期只有92天,2016年上升至142天,2023年已经达到165天。
传统品牌转型
与新品牌正面交锋
上述分析师认为,早期内衣品牌表达的产品风格,大多带有“性感”标签。近些年国内女性消费意识和审美标准发生很大变化,“性感”早已过时,当下的年轻消费者追求的是多元化,而不是单一的审美。
2012年都市丽人签约林志玲,内衣主打性感风。性感风让都市丽人的内衣一路畅销,更带动公司在2014年成功上市。2015年,都市丽人开始在国内举办内衣时装秀,也因此被冠上“中国版维密”的头衔。
但市场的消费需求也同时在发生转变,相比代表着性感塑形的钢圈内衣,更舒适的无钢圈内衣开始流行。行业数据显示,2016年之前无钢圈内衣只占女性内衣市场的10%。2023年的天猫数据显示,无钢圈内衣已占到了60%的份额,其中90后购买者超过五成。
这一时期,大批主打舒适度,喊出“取悦自己”口号的新锐内衣品牌冒头,内衣市场甚至迎来了“无尺码”时代。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618”大促期间的内衣品牌销售额榜首,由U占据。U成立于都市丽人利润锐减的2016年,品牌介绍其产品摒弃钢圈、厚海绵。U成立至今已完成三轮融资,红杉中国、今日资本、IDG都对其进行了投资。记者在其旗舰店发现,无尺码内衣是公司销量最高的产品。
同样主打舒适度的内衣品牌蕉内完成了3轮融资,内外完成了8轮融资。记者发现,无论是U,还是蕉内和内外,这些品牌的产品大多颜色以低饱和度色系为主,产品追求极简。
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赖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由于渠道模式改变带来的根本性变化。过去传统品牌侧重布局线下开大量的实体店,使运营成本过高。而在云消费时代,消费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障碍,可以直接跟品牌商或者设计师线上购买。新锐品牌一开始都不需要实体店,这节约了大量的人工、租金,尤其是出货的成本。而传统企业现在动辄上千的门店,都变成了企业的包袱。哪怕有很好的销售额,想盈利依然有困难。
从都市丽人的最新动态来看,公司正在进一步贴合市场需求,完成转型。
近日,都市丽人成立了东莞市丽人甄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同时发布《中国女性内衣白皮书》,宣布使用百位代言人。
程伟雄表示,过去老牌内衣企业在营销概念、讲故事、线上渠道布局、迎合新消费场景等方面不如新兴品牌,这需要老牌企业在品牌年轻化、新渠道构建的转型上多下功夫。“但老牌企业在产品质量、品牌影响力、品牌的塑造上远高于新品牌企业,这是老牌企业的优势。新兴品牌企业凭借短暂的营销获得流量,其想要长久发展还是要走向线下渠道与老牌企业对抗。”
记者了解到,U、蕉内、内外等在线上成长的品牌,都已在线下开设门店,并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例如,内外一年开店数量达到30家,U在全国门店数量也达到30家左右。
这意味着新锐品牌和传统品牌的战场正不断重合,而未来谁又能最终站在行业顶端,或许还需要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