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3篇
创业路上,口水是武器,汗水是代价,泪水是学费!那么下面是我整理的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3篇,就跟着我一起看看吧,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一:
3个80后女大学生开跑腿公司创业
80后创业,创新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近日,在福州罗源就有这样一家贴心便民的“跑腿公司”,高温难耐的天气里,如果你懒得出门,轻松打个电话,就有人帮你代劳,怎不让人心动?公司的老板是3名青春靓丽的80后女大学生,不少客户亲切地称她们为美女版“罗源合伙人”。
2013年7月26日,记者走进这家跑腿公司,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被分隔成服务台、仓库、休息室等,客服人员正在繁忙地接听顾客电话。公司合伙人之一的叶彩英笑着说:“这就是我们的总部,目前公司刚起步,我们有3名客服人员,2名工人负责为顾客跑腿。”
叶彩英告诉记者,3年前她去浙江游玩,从朋友口中听说当地有“跑腿公司”,如果懒得出门,只要打个电话就有人代办,十分方便。她顿时来了兴趣,深入了解后,觉得很有市场前景,当时就萌生一个想法:如果在罗源也办一家这样的跑腿公司,肯定不错。由于那时有工作在身,这个想法只好搁浅了。
然而梦想的火苗并没有熄灭。去年底,叶彩英回罗源,与朋友连小舟、叶丽琴商量创业意向时,她再一次提起这个想法,大家一拍即合。说干就干,3个闺蜜成为合伙人,具体分工后,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前期准备工作。
她们开始奔走在罗源的大街小巷,有的询问同城送件情况,有的亲自跑城区各条路线计算路程时间,有的向市民开展问卷调查。长时间的劳累奔波,她们原本白皙的皮肤晒得黝黑,体重更是暴减。有一次,叶彩英在骑车跑路线时还不小心摔伤,父母见着心疼,就劝说她别干了。可是她并没有因此退缩,伤还没痊愈就和伙伴投入工作中。
经过几个月的 市场调查 、宣传营销等前期准备,今年7月18日,公司终于正式运营。开业以来随着高温的来临,市民的需求量渐增,业务量逐日攀升。为了保证24小时给市民提供便利,她们几乎每天吃住在公司,节假日也不例外。
虽然工作很辛苦,但也有不少快乐的小插曲,“我们还当了一回红娘呢!”连小舟饶有兴趣地说,客户林先生由于性格腼腆,想通过“跑腿公司”向心仪的女生发起追求攻势。每天下午,林先生总会打来电话,要求送饮料或水果给在某商场工作的黄小姐。头几次,黄小姐收到东西并不以为然,直到第五天,她的芳心终于被打动,羞涩地对跑腿人说:“你让他明天自己来吧。”目前两人已经成了一对甜蜜的恋人。
叶彩英坦言,创业梦想路上虽然遇到不少艰辛,但面对未来她们信心满满。下一步,她们打算在做好罗源城区业务的同时,逐步扩大乡镇区域业务,并增设房屋装修等业务,给更多人带来生活便利。
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二:
严磊:85后小伙制作福州油纸伞创业
第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 文化 产业博览交易会的第二天,在福建展位上,一位年轻帅小伙制作的古香古色的福州油纸伞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小伙子1986年出生,学的是电子工程专业,却做着如此“古典”的事。
简单的梦想需要不断的努力
小伙叫严磊,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接触到了福州油纸伞。“民宿刚流行的时候,有朋友托我在福州买油纸伞来装饰他们的民宿,他们说在网上看到福州油纸伞有名、质量又好,但我在市场上却买不到,好不容易才从父辈那里打听到制作油纸伞的师傅。”严磊说,朋友提出定做伞,并提出相应的想法。于是严磊和制伞师傅打成了一片,师傅说你要求那么多,你自己学好了。
之后,严磊真的开始学习制伞,他说,“常有年轻人到师傅那里学,但最终剩下的就我一个人。”
学了三年的严磊出师了,相比于制伞,严磊更加头痛的是销路。
他在2010年开了一个“坊巷书生”油纸伞工作室,在南后街有了一个摊点。制作的 方法 是遵循100多年的老工艺,棉线得一圈一圈的上,桐油得一遍一遍地刷,一批200个油纸伞要花上20多天,天气不好还得更长一些,“这活急不得,你得慢慢来。”
发朋友圈推广油纸伞
严磊说,85后这代福州人都听说过“福州三宝”,牛角梳、脱胎漆器这两件不会错,但第三件通常会说成寿山石(创业网) 。油纸伞史料记载是王审知入闽时带过来的,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我想让福州人遗忘的油纸伞重新回归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不仅是一件伴手礼,试想一下,到了每年三四月,雨季来了,路人打着油纸伞,那是何等风景!”
其实父辈并不赞同严磊做油纸伞的生意,他们会问严磊,“你确定赚得了钱?你确定每个人都需要吗?”严磊说,“我的合伙人如今都退出了,第一年一直在亏本,他们顶不住来自家庭的压力,只有我坚持下来,接下来的日子开始慢慢赚钱了,比起我的那些在电子厂流水线上上班的同学,我觉得我做的事有趣和有意义多了。”
如果你在南后街那排铜像附件,看到一个油纸伞展示的摊位,那就是严磊的,游人可以免费与油纸伞合影。严磊说,“我没做任何 广告 推广,他们会将最美的笑容和福州最有特色的油纸伞一起发到他们的朋友圈,这便是最好的推广。”
相关:
做一把油纸伞 需要70多道工序
来源:温州晚报
不知道温州的油纸伞历史有多久,但我15岁开始就在家里帮父亲做油纸伞,然后卖给个体商户。
当时做油纸伞的,家庭都比较困难,因为做这个,很耗时很累人,要从早干到晚,除了吃饭,就没休息的。到晚上,家里点上一盏菜油灯,灯光就像萤火一样,家里三四个人就围着这样昏暗的灯,一起做油纸伞。
油纸伞的有70多道工序,而且不可能在一天内全部完成。要先把伞骨和伞斗穿起来,形成一个大致的伞架,你肯定想不到,那时候都是用头发做的细线把两者穿起来的,因为头发不会烂也牢固。这些头发细线,也有专门的人在卖,他们从全国各地收购头发制作的。
伞架做好后,要把皮纸用柿漆刷湿,贴到伞架上去,然后要挂在那里晒干或晾干,只有干透了才能继续下一道工序。所以天气不好的时候,要晾干就需要一两天的时间。最吃力的是在伞面上刷桐油,这样皮纸才能防水,不会烂也不会碎,但不能直接用刷子刷,因为刷不实会漏,要两手一起来,一手在下面托着皮纸,一手用滚轴用力地在伞面滚刷桐油。这可是件技术活,手重了油多,轻了油少,会不均匀,对油纸伞的质量影响很大。
就这样,每天做几道工序,整个工序完成下来,一般需要一周时间左右才能出成品,跟现在的机器可没法比,一天内你要多少就有多少。
创业成功的案例3个
对于创业来说,新的路可能在别人不敢走的地方,也可能在别人不愿走的地方,而别人看不到想不到的地方往往很少。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创业成功的案例,欢迎阅读!
创业成功的案例1:
徐波是湖南到广州的打工仔,张勇光是他的朋友。2002年的一天,两个人坐在一起商量,觉得长期这样打工下去不是个出路,同时看着周围很多老乡因为做生意,不大不小多少都发了点儿财,两个人看着有点心动,就想自己也做点生意,但是两个人都没有多少本钱,做什么好呢?想来想去,徐波说,广州有很多的湖南人,也有很多湘菜馆,但是馆子不是所有人都下得起的。像我们这样的打工仔不必说,一天赚几个钱还不够吃饭,哪儿有钱下饭馆?有些做生意的老乡虽然手头宽裕一些,但是偶尔下下馆子没有问题,经常下馆子的话,可能也不太容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多数时间还是得自己在家里做饭吃。湖南人的口味比较特殊,做饭用的原材料也比较特殊,而且湖南人比较认死理,乡土观念较重,而广州看不到专门经营湖南土特产的商店,如果我们做这一行,说不定会有钱赚。
两个人说干就干,马上进行市场调查,果然,除了在一些大小超市有些湖南来的零星杂货外,广州的大街小巷真的是看不见一家专门经营湖南土特产的商店。调查的结果让两个人大为兴奋。不久,两个人合伙投资10来万元的湖南杂货店在广州大道南方日报社附近正式登场亮相,商店取名为“湖南味道”。两个人虽然钱不多,但为了不让人误认为自己是随时会飞掉的“野鸡小店”,痛下决心花1万块钱请广州书画界的名家李华白题写了“湖南味道”四个字的招牌。招牌挂出来,厚重的墨迹果然让人肃然起敬。
在徐波和张勇光的店里,处处突出的都是“湖南味道”,所售货物都是地道湘产自不必说,连员工都是非纯正湖南人不用。走进徐波和张勇光的店里,触耳一片“湘音”。湖南人爱嚼槟榔,不停嚼着槟榔的老板看见顾客进来,会问你要不要也来上一颗。几乎没有经过什么曲折,徐波和张勇光的小店从第一个月就开始赢利,如今“湖南味道”在广州的湖南老乡中不说尽人皆知也差不多了。
徐波和张勇光的成功并不是一个偶然的案例。俗话说,货到地头死。早在几十年前,鲁迅就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白菜运到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里,尊为‘胶菜’。”离开了地头,“低”的白菜就变成了“高贵”的水果。另一方面,人都有鲈鱼莼根,乡土之思,而当前中国社会和数十年前“死水微澜”的情况已经大为不同,过去人们很少愿意外出,即使没有饭吃,没有衣穿,也甘愿守一方“热土”,终老是乡,但现在不愿外出谋生和不必外出谋生的人很少,光是每年在全国各地流动的民工就有几个亿。这些人身子离开了故乡,心却仍在故乡;嘴巴说着普通话,舌头却想着家乡味。想吃家乡饭了,上饭馆当然是一个选择。因为这个原因,开乡土风味饭馆也成了一个时尚,成为了异地创业和投资的一条捷径。但如今不说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就是在各地小一些的城市,各种各样的酒楼饭馆多得是,哪个地方的风味都能够找得到,这一行竞争日益激烈,投入要求越来越大,已不太适合小本经营。但是,就像徐波和张勇光分析的那样,每个人天天要吃饭,而且一天要吃三顿,而能够天天潇洒下饭馆、顿顿潇洒下饭馆的却不多。大多数人还是要自己动手来解决吃饭问题。以中国之大,幅员之广,不同地方人们的口味、饮食风俗大为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开土杂店,经营家乡土特产,为远离家乡的家乡人以廉价、方便的形式解决口味问题就有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这是徐波和张勇光的“湖南味道”能够迅速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像这样利用乡情来赚钱,不仅限于餐饮、土特产,其中可供开发的利基点很多,利润空间很大,如组织家乡同胞联谊会、为初到本地的家乡同胞提供各种咨询和资讯服务、为家乡产品打开本地市场提供服务、为家乡到本地办事的人员提供住宿、向导、关系疏通服务等等。杭州有一个叫蒋念来的人,就是依*在杭州开办面向淳安老乡的小旅馆,为来杭州办事的淳安老乡提供住宿和交通服务发了财。随着国内人口流动的加剧,这个市场将会越来越大。
利用老乡的乡土之思来赚钱,只是移形换位的一种形式。移形换位的意思说到底就是,利用人和物在不同空间表现出来的不同价值差别来获取利润。不同地域之间、城乡之间可以交流和交换的东西很多,只要存在交流与交换,就存在着商业机会。商业活动说到底其实也就是一种人与物交流与交换的活动。湖南凤凰县有一个叫张松的人,将家乡山上人们认为“一钱不值”的野花野草,经过处理加工后做成书签卖到深圳,2004年一年就赚了30万元,而张松在广东打工十多年,加起来赚到的钱也没有这一年赚到的钱的1/5,最穷的时候他曾经穷到连两元钱的盒饭都吃不起。只是换了一个地方,一文不值的东西就变得价值不菲,这就是移形换位的奇妙之处。
在此类操作中,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产品地域特色要浓。地域特色浓,才能引起其他地域消费者的足够重视和兴趣。第二,以中低价商品为主。一件商品在这个地方是人们很熟悉的东西,甚至是日常消费用品,换个地方则成了人们不熟悉的新东西,成了情趣商品或享受型商品。这类商品大多属于可有可无的商品,而中小投资者或创业者大多没有足够资金去打广告或做推广,以唤起人们消费的欲望和热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商品价格较高,则不易为人们所接受,难以在短时间内打开市场。如果将市场培育期放得过长,中小投资者和创业者在资金上一般又难以支持,所以,以中低价商品为主,是符合中小投资者和创业者的实际情况的。第三,重视质量和信誉。对于土特类产品经营者来说,因为销售对象大多是老乡,家乡的东西他们很熟悉,很容易品出产品的地道与真假,另一方面,因为大家都是老乡,老乡之间乡土乡音亲密无间,这是优势,同时,大家知根知底,只要有一点疏忽和服务不到位,坏名声很快就会在一个封闭的圈子里传得尽人皆知,生意将彻底垮台,很少有挽回的机会。如果主要消费对象换成了当地人,他们本来对你销售的商品就不熟悉,怀着疑心,就更加要重视商品的质量和信誉。张松在向深圳销售野生花草标本书签的过程中,就遇到过质量和信誉问题,差点让他前功尽弃。
创业成功的案例2:
近年来,“月子阿姨”在杭州大行其道,始创这门行业的是一个女人,名叫俞红。
俞红1990年代初毕业于杭州大学,曾在一家国企做过管理工作,还曾在“康师傅”企划部做过企划。在“康师傅”的经历对俞红的影响很大,教会了她按科学的方法来思考和处理问题。后来俞红进入了联通租赁公司。1999年,俞红的女儿来到人间,初为人母的喜悦很快被烦恼所代替,原因在于,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月子保姆。在女儿来到人间的短短一个月内,俞红竟然换了6个保姆。
这使她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自己有这样的烦恼,别人是不是也会有同样的烦恼?如果能够为大家解决这个烦恼,岂不就是一个巨大的商机。这么想着,俞红很快进行了一番市场调查,发现月子保姆市场确实存在,而且市场还不小。这使她深觉兴奋,一直有创业情结而始终找不到好项目的她决定将创业目标就定在这里。
目标定好了,俞红并没有盲动。她想自己资金不多,经不起慢慢折腾,需要寻找一条成功的捷径。她很快就找到了这条捷径:与省妇女保健医院合作,共同开发月子保姆市场。后来她又试探着与省儿童保健医院联系,对方同样深感兴趣。创业的两大难题,两只拦路虎:技术和客源,轻而易举得到了解决。
当俞红到工商部门去申请登记注册时,对方十分惊讶,因为他们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这样一个行当。俞红的公司是杭州第一家以产妇、新生儿为服务对象的专业公司。俞红给自己的公司取名为杭州世纪母婴服务有限公司。因为这个事情实在新鲜,引起了很多新闻媒体的兴趣,杭州的报纸、电台、电视台进行了轮番报道,俞红和她的世纪母婴服务有限公司一举成名。
俞红的生意做得顺风顺水。虽是一门小生意,而且做的是短期业务,因为每家使用的月子保姆一般就在1个月左右,但是附加值很高,单位产值十分惊人。俞红的公司目前除去各项开支,每月纯利可达数万元。近期,她还准备在义乌和温州、宁波、台州等地开办分公司或者发展加盟连锁机构。
设身处地的下一句话就是“推己及人”。从自己和别人的困难中发现商业机会,已经成为了一个常规的方法,成功的几率非常高。这是因为当自己或别人感到困难的时候,证明市场已经形成,你所需要做的只是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已经形成的市场进行开发而已,这比凭空创造一个新市场要容易得多,需要的投入也会小得多。所以,作为投资者和创业者平时要留心观察,机会说不定就在你的身边。
创业成功的案例3:
乔治不是外国人,而是个地道的中国人。
10年前,乔治还是南京街头的一个问题少年,喜欢跟人动拳头打架。长大以后的乔治决定干点正经事,他参加了厨师培训班,技术学得不错,但是快毕业时,他却发现自己对烹调没有什么兴趣。他感兴趣的是理发,现在叫美发。他发现当一个发型师是那么美妙的一件事情。所以,他放下勺子,拿起剪子,先在南京,后又到上海,苦练起了美发技术,并且很快就显露出过人的才华。
1996年,香港明星张敏在上海开了一家名叫露莎莲妮的高档发型屋,乔治正式出师,当上了露莎莲妮的一个技师,帮人洗发烫发染发,但是没几天老板就发现了他在发型设计上的天份,破格将他晋升为发型师,与从香港、法国、新加坡聘请来的那些发型师平起平坐。后来乔治又辗转于杭州等地一些发屋做发型师,目的是磨炼自己的技术。时机成熟后,乔治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因为缺乏资金,他无力租赁繁华的店面,只能在杭州一个偏僻的角落接下一家别人经营不下去的发型屋,改造后打出了自己的名头:乔治发型设计中心,时为2000年3月18日。
开始时因为地段不好,乔治的生意很不景气,但过了不久,就有很多过去乔治在别的发型屋做设计师时的忠实“FANS”跟踪而来,这样*着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大家就都知道杭州那个发型做得最好的“乔治”现在到了某某地方,自己开了一家发型设计中心,乔治很快就走出了困境。仅仅过了一年多,乔治的发型中心就变成了发型广场,面积达500多平方米,紧跟杭州那些财大气粗的美发巨无霸如新爱情故事、阿伟、东方名剪等,成为杭州美发市场的一个后起之秀。
现在在乔治的发型广场剪一个头,最低的只要25元,而最高的需要380元,很多文艺界的名人如胡兵、瞿颖、陆毅之类,都接受过乔治的服务。
对于创业者和投资者来说,有一句不得不记住的老话,叫做“不熟不做”。创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自己熟悉或有专长的事情做起,一般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减少创业过程中的波折。这样的案例有很多,不必到报纸上、电视上去寻找,在我们身边就俯拾即是。
为了提高成功的机会,减少失败概率,在动手之前,你必须,第一,冷静评估你所拥有的资源,包括你的社会关系、你的专业特长,并评估其所蕴含的商业价值,寻找你创业和投资的着力点。有时候有些人可能拥有很好的软硬件资源,却因为没有找好着力点,第一步就踏错了地方,导致创业过程跌宕起伏,经受了许多原本可以轻易避免的波折,甚至有人因此而一蹶不振。第二,资源可以建立,知识可以学习。如果经评估,你现在还不具备创业的必要资源和必要特长,你可以先不忙于动手。你可以给自己宽容一段时间,来为自己将来的创业组建资源,学习必要的技术和其他方面的知识,就像乔治所做的一样。乔治如果没有在以前为别人打工时积累的大量“Fans”,后来的创业很难说会是什么样子,至少是绝对不可能那么快就取得成功。在这方面,技术是乔治拥有的硬资源,大量拥趸则是他拥有的软资源。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到乔治自己动手开始创业时,前两者都变成了因,而成功则变成了果,这就是事物的逻辑。小本创业者大多底子薄,经不起太多折腾,在这方面一定要慎之又慎,不打无准备之仗。第三,不是任何资源包括专业知识、技术特长都有商业价值。创业者和投资者在评估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时要尽量避免“自我感觉”。很多创业者和中小投资者因为缺乏经验,容易凭“感觉”行事,有时候这样做确实有助于抓住机会,但多数时候这样做有害无益。如果你对自我评估没有信心,你可以请你的朋友和家人一起来帮你进行评估。
创业成功人士的案例有哪些?
创业成功人士的案例如下:
1、国美黄光裕
黄光裕1969年出生在广东潮阳,初中还没有毕业黄光裕就跟着哥哥开始做生意,1969年时17岁的黄光裕兜里揣着4000块,又贷款了3万元,在北京盘下了一家门面,开始做家电生意。
当时家电市场壁垒很强,和一二级批发站比拼黄光裕没有什么优势,于是兄弟俩决定将家电卖的便宜点,暂时在家电市场站稳脚跟。
2、奇虎360周鸿祎
周鸿祎也是河南人,从西安交大毕业后周鸿祎最早只是方正集团的一个小小程序员,后来凭着能力一路干到了事业部总经理职位。
1998年创办3721公司,2004年以1.2亿元卖给了雅虎,这之后担任过雅虎中国的总裁。2006年周鸿祎创办了奇虎360公司,如今周鸿祎的身价已经接近400亿。
3、小米雷军
让雷军成名的是小米这个品牌,如今小米已经涉及手机、无人机、冰箱等各个领域。雷军本人还投资了UC、YY等互联网公司,今年雷军还宣布小米进入造车业。
4、百度李彦宏
李彦宏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李彦宏小时候有一段时间痴迷唱戏,差点被当地的晋剧团录取。1987年李彦宏考上北大,后来到国外留学,1999年回国创办百度。经过多年发展,百度早已是国人最喜欢使用的搜索引擎。
5、阿里巴巴马云
马云1964年出生在杭州,小时候学习并不优秀,仅仅是高中就考了两次,大学考了三次,其实第三次马云也没有考上大学,但因为英语成绩优秀,马云被破格录取。
1999年马云和18罗汉凑了50万成立阿里巴巴,恐怕马云当时也没有想到,阿里巴巴未来会成为一家震惊世界的公司。如今的马云身价已经超过了484亿美元,排名世界富豪第26位。
创业成功的案例有哪些?
创业成功的案例有:有80后做实业起家的,现以成为横跨东南亚的企业集团董事长董思阳。18岁独身打天下的虞美人集团董事长于文红。俏江南老总张兰都是很典型的创业成功女性,还有知名的国际台主持人陈晓薇等等。
今天的星辉数控已经是国内有名的非金属数控设备研发制造商。从济南市企业技术中心、济南市成长型企业、济南市创新型企业,到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软件企业、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创新型民营企业。
乃至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还有70多件专利,这些含金量很高的软实力背后几乎都有政和的贡献。
创业成功的故事
信不信,200元起家2年赚300万。中大一名大三在校学生却运用他的聪明才智和高EQ,两年就赚到这笔钱。创业如何选项目?他叫潘文伟,2007年刚来广州时口袋里只有200元,而现在他已经是有楼有车的大老板。
因生意繁忙,潘文伟曾一度想退学,不过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初来乍到做家教卖T恤赚外快,当年只有22岁的潘文伟出生在贵州一个小县城的工人家庭,原来一家五口全靠在供电局当技术工的父亲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维持生计。
2007 年,潘文伟考入中大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创业如何选项目?来到广州后,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潘文伟不但申请了学校的勤工助学,还四处找机会赚钱。
当他揣着荷包里勤工助学赚下、仅有的200元去市中心准备闯世界时,百货大楼琳琅满目的商品和滨江东“天价”的楼盘让他顿时蒙了,“我到底要奋斗多少年才能在这个城市容身?”于是在很多同学还在尽情享受大一优哉游哉的校园生活时,潘文伟开始赚外快,做家教、推销信用卡、卖T恤。
创业成功的案例有哪些?
1、陈欧(聚美优品CEO)
陈欧创业案例,聚美优品的CEO创业案例,也是一名标准的大学生创业者。陈欧是一个资深游戏爱好者创业案例,还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读大四的陈欧,决定在游戏领域创业,凭着有限的资源做出了游戏平台GG—game。
2010年,陈欧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MBA学位,3月创立化妆品电商网站——聚美优品,2014年5月16日,聚美优品正式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市值超过35亿美元。
2、王兴(美团CEO)
一提到王兴,很多人脑海里面第一想到的一个词汇就是连环创业者,因为创业案例他是校内网,饭否网,美团网这三个中国大名鼎鼎的网站的联合创始人,他还有另外一层身份,大学生创业者,在毕业之后,没有丰富的职业履历就开始创业的人。
他是人们口中的天才少年,高中没有参加高考就被保送到中国名牌学府清华大学,毕业后拿到全额奖学金去了美国特拉华大学师从第一位获得MIT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的大陆学者高光荣,随后归国创业,接连创立了校内网,饭否网,并于2010年3月上线新项目美团网,并在“团购大战”之中脱颖而出,稳居行业前三。
3、庄辰超(去哪儿CEO)
庄辰超,男,毕业于北京大学本科电子工程系,去哪儿网CEO。还在大学的时候,庄辰超就和同学创业,做了一套搜索软件,成立公司,并成功找到百万融资,最后卖给了Chinabyte。
1999年,庄辰超和美国人戴福瑞做体育门户“鲨威体坛”。
此后,庄辰超曾在美国华盛顿工作过四年,担任世界银行系统架构的核心成员,设计并开发世界银行内部网系统,2003年,该系统被专业研究网站和产品易用性的权威公司Nielsen Norman Group评为“最佳内部网”。2005年5月,创办去哪儿网。仅仅8年时间,去哪儿网已成长为互联网旅游业的佼佼者。
4、阿诺(伏彩瑞,沪江创始人兼CEO)
阿诺,本名伏彩瑞,沪江网创始人兼CEO。2001年,尚是上海理工大学大三学生伏彩瑞,创办了沪江语林,06年开始公司化运营。在十数年如一日所坚持的教育理解下,沪江网已成长为影响力覆盖2亿受众、8000万用户、300万学员的大型互联网教育企业。
从一个不为人知的互联网细分领域起步,阿诺一路慢慢走来,始终倡导“把学习这件事情弄简单”,在互联网教育行业深耕十数载,这让他获得了2014中国十大经济潮流人物、2014中国企业未来之星、上海IT青年十大新锐、上海首届新锐青商等荣誉,被不少师弟、师妹们昵称为上理工新生代“第一学长”。
5、周源(知乎CEO)
周源,硕士毕业于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在创建知乎之前,曾经有一次不算成功的创业经历。“创业案例我刚刚第一次创业失败,我是从08年到2010年两年时间第一次创业,那这个花了130多万最后挣了17万。”
2010年8月,周源创办知乎,担任CEO。知乎是一个知识性的问答社区,这是一个定义性的说法。与其他社区显著区别之处在于,知乎用户之间的社交关系,都是建立在一问一答的'讨论之间。直至2014年,知乎社区注册用户超过1000万,同比增长十倍。周源说他的下个目标,是服务一亿用户。在他描述中,未来知乎会演变成一种互联网的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