醅酒,读音pēi jiǔ,汉语词汇,解释为未滤去糟的酒。
出处:唐·白居易《问刘十九》诗:“绿螘新醅酒,红泥小火垆。”宋·周密《齐东野语·小儿疮痘》:“其法用狗蝇七枚,擂细,和醅酒少许调服。”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桥西录》:“立冬后煮瓜米和曲,谓之起酷,酒成谓之醅酒。”
醅酒读作: pēi jiǔ 。意思是:未滤去糟的酒。
醅酒例句: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唐·白居易《问刘十九》
送与安州泼醅酒,从今三日是三年。—— 宋 · 苏轼《送酒与崔诚老》
pēi jiǔ
“酒”,初见于商朝甲骨文中,后来陆续在金文、楚系简帛、说文中发现,“酒”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演变而来。
醅酒读作: pēi jiǔ 。意思是:未滤去糟的酒。
醅酒例句: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唐·白居易《问刘十九》
送与安州泼醅酒,从今三日是三年。—— 宋 · 苏轼《送酒与崔诚老》
唯将绿醅酒,且替紫河车。—— 唐 · 白居易《对酒》
醅酒的读音:peijiu。
“醅”,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pēi,最早见于《说文》中,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醅”的基本含义为没滤过的酒,如“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醅酒漂绿蚁是什么意思?意思是酿好了淡绿的米酒。
白居易曾用“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待客,这句诗出自白居易的《问刘十九》,此诗描写诗人在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邀请朋友前来喝酒,共叙衷肠的情景。
原文: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绿蚁新醅酒:酒是新酿的酒。新酿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
九江特产什么酒?九江特产陈年封缸酒。
九江陈年封缸酒是江西省的传统名酒,它起源于一千年前的唐朝元和年间,当时称为醅酒。醅酒,就是未经榨过滤的米酒。
九江陈年封缸酒以优质糯米为原料,用根霉曲作糖化的酵剂。前发酵阶段多次加入50度醅酒,当酒度达到20度时,带糟贮入大缸,密封后,发酵6个月。然后压榨得酒液,将酒液再入大缸陈酿澄清,密封陈酿达五年之久即可。是于发酵后生成了大量糖、乙醇、氨基酸等有机物,在长年封存中又促进醋类和其它醇类产生,致使该酒不加任何色素而自然转成琥珀色。封存愈久,颜色愈深,糖分含量也愈高,酒性也愈平稳。
在九江,无数人对封缸酒充满了留恋和惋惜。记者在九江乘坐出租车,几乎每一个司机都能谈点与封缸酒有关的往事。有一位司机还深情地说起了当年上海知青从九江回沪探亲必带封缸酒的故事。在他看来,九江封缸酒不仅是一种好品质的黄酒,更是记忆、历史与文化。和庐山一样,封缸酒就是九江的一张名片。九江封缸理应像绍兴花雕之于绍兴一样,成为这个城市的重要标志。
关于江西九江封缸酒有何有趣的故事记载?九江陈年封缸酒是江西省的汉族传统名酒,它起源于一千年前的唐朝元和年间,当时称为醅酒。醅酒,就是未经榨过滤的米酒。为什么醅酒后来又叫陈年封缸酒呢?
这里面有一段有趣的汉族民间传说。 很早以前,九江地区酿造的醅酒就很有名气。它味道香甜,常用来作为待各宴友的佳酿。
有一年,王母娘娘设宴,在瑶池中做“蟠桃盛会”,宴请各路神仙。
土地神听说九江醅酒色美味醇,在赴蟠桃会时随手携了一坛上天,准备请众神仙与他一同品尝。
宴会上,珍馐美味,玉液琼浆,异果佳肴,样样鄹全,王母娘娘得意洋洋地请神仙们入度痛饮。
酒过一巡后,土地神想起自己带来的醅酒,便令侍从打开来,本欲自己先尝尝,然后再请诸神品尝。
谁知酒坛刚一启封,那醇香的酒味进朝各路大仙家的鼻子里钻。
不等土地神自己先尝,大家便涌上前,你一碗,他一碗,一抢而光。而王母娘娘的玉液琼浆竟被冷置在一旁,无人问津。
王母娘娘看到人间的酒竟超过了天上的仙酒,觉得大失面子,又恼又羞,十分生气,便函下令土地神将九江的醅酒缸全部封起来,谁也不准喝。
土地神一看自己闯了这么个大祸,直吓得战战兢,不住地叩头请罪。
等不到宴会结束,便函急急忙忙地来到人间命脉令封缸,违者杀头。
老百姓闻之,又气又恨,但也无可奈何,只好忍痕将酒负荷封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