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餐饮加盟

有哪些吃的加盟店

本文目录

盘点 | 2023十大餐饮新模式门店

“今年是餐饮业过去10年里最差的一年,或许是未来10年里最好的一年。”

2023年全年餐饮市场的收入水平基本与疫情前的2023年持平,餐饮人均消费有所上升。这说明2023年餐饮行业已经逐步走出疫情阴霾,正式恢复到疫情前的发展水平。

2023年,餐饮O2O组织的每期研学营探过很多创新或有意思的餐饮门店,有的是连锁企业,有的只是单店,但新模式新物种在推动行业变革前进,今天们盘点10家最有代表的新模式餐饮。

01谢谢锅:涮+烤+酒饮三位一体的年轻人火锅

张振纬从湊湊离职创业的谢谢锅独创了“涮+烤+酒饮”的多业态融合模式,打造出了一个针对年轻人的轻松解压的体验式餐饮新物种。

1、定位:年轻人的年轻化火锅

谢谢锅深圳首店位于皇庭广场G层,临街门口设有外摆区和外带区,茶饮外带也是谢谢锅非常重要的特色。面积有600平方,40多张台位。

店内风格走潮酷工业风,主色调是具有未来感的银灰金属色,铁桶造型的座位,月球造型的吊灯,墙壁上搞怪的人脸雕塑。

谢谢锅是专门针对年轻人的年轻化火锅,符合年轻人的消费场景和潮酷的风格很重要。深圳店第一版没达到潮酷的标准,张振纬直接把装修砸掉重装,前后历经半年筹备,可谓对体验不含糊。

无论是装修空间、员工装束、精神面貌、产品摆盘、驻场演唱、随时唱跳、酒饮形式等无一不体现年轻化的主题。

门口的主题墙采用的是飞机上的航空餐车箱,供客人休息社交+拍照发圈,店内充满欢快热闹的社交氛围,年轻人喜欢。

2、模式:涮烤饮三位一体复合业态,打通全时段

走进店内,每张餐桌上都放着造型独特的铜铸“火山锅”,外圈金属盘可以烧烤,中间两格涮火锅。一锅两吃,一份钱吃到2种菜的感觉。

涮烤饮三位一体复合业态,白天涮火锅、吃烤肉,晚上则变身ii酒吧。深圳上海的两家门店则几乎是全天候营业,广州店的营业时间是上午11点到夜里2点。

夜里,自然是酒的主场,广州门店的商场宣传上显示,每晚9点之后,58元即可无限畅饮制定酒水,而深圳店则将时间提前到了下午6点。

“火锅+茶饮”本来就是张振纬的首创,而谢谢锅则像一个“高阶版”,给这一最火网红组合,增加酒水,增加营业时段,再次拓展了业态和营业时长的边界。

融合业态,不是把餐饮业态堆砌起来。我们只是先找到一个年轻人喜欢的场景,再看这个场景需要哪些内容物来支撑。

——谢谢锅创始人张振维

02松哥油焖大虾GO店:外带+外卖的20平小店

小龙虾这一超级爆品自2015年火了之后,在2023年达到顶点后,进入平滑周期。

做为小龙虾头部品牌,松哥也一直在创新迭代模式,2023年开了一家小龙虾+海鲜1000平的大店,而在2023年底,又开了一家20平GO店。

一大一小,凸显餐饮业两个发展方向,一个做体验做高营收,一个做规模扩市场。

大店在每个城市只开一家做体验打标杆,不一定是+海鲜,依城市消费文化而定;而小店则采取蜂巢式布局,以直营+加盟的方式计划3年开到1000家店。

松哥店总体而言,就是将小龙虾+热卤+炸串+茶饮集合成街铺小店,主打社区消费者加一道菜或夜宵在家下酒菜的场景。

销售上采用线下外带+线上外卖的模式,没有堂食减少人工服务成本,门店只需2-3人即可运营。

将门店成本结构中的房租和人工压缩到极致,降低门店的保本点,以提高门店的存活率。

小龙虾的高单价+小吃的低单价,组合式产品结构来平衡门店的总体营收,餐+饮(目前是加大杯柠檬茶,未来还会增加精酿啤酒)的方式解决社区小吃小喝。

在运营端,依托松哥总部多年成熟的外卖和私域打法,加上创意的品牌营销,这家店目前营收做到了日均6-7000元/天。

03乐凯撒:悄悄兴起的“露营咖啡馆”

自疫情在国内稍有缓和后,“露营经济”就在国内受到热捧。2023年,「露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话题,却频繁登上了热门讨论中。

从工业风到现在将城市与自然相结合,越来越多的露营式咖啡馆进入人们视野。

位于杭州市滨江区的ABCifé,店铺室内以售卖露营装备和咖啡为主,室外则摆放各式露营帐篷、桌椅等。

据悉,露营咖啡馆的人均消费大致在30元至40元不等,每家店都有各自的主打款咖啡。

“主推的特色饮品是云朵拿铁,价格为38元/杯,以及野生烤吐司日式年糕,68元/份。还有一些联名款例如和T联名的菊花啤酒、和三顿半合作的超即溶咖啡。”ABCCi联合创始人王先生介绍道。

除了咖啡馆,餐厅、酒吧等皆可露营式。

乐凯撒在深圳创意园开了一家比萨、h、餐酒吧的融合新店,户外设计成时尚露营风,秋风习习很清爽,晚上9点后摇身一变成酒吧,灯光也柔和下来了!

乐凯撒的新模式店,首先是选址上走出购物中心进入社区,其次是解决困扰线下餐饮的多时段、多场景经营问题,同时提升客单价!

04霓虹跳舞俱乐部:年轻人夜夜疯狂的酒吧

成都兰桂坊以酒吧和夜经济闻名,每一家酒吧都有差异化,但是只有一家从开门到凌晨2、3点一直在排长队的。

TA就是兰桂坊杠把子、唯一没有酒托的霓虹跳舞俱乐部,回归娱乐最本质的释义:跳舞!跳舞!跳舞!

霓虹把减法做到极致,砍掉了卡座和舞台,去中心化真正的为社交而生,没有最低消费和装逼攀比,足够自由开放,年轻人的夜生活将被彻底释放。

没有气氛组,没有小蜜蜂,没有搔首弄姿的DJ,没有华而不实的装修,更没有把顾客当傻子的酒水价格……只有跳舞蹦迪的自由气氛。

以符合年轻人喜欢的电子音乐为躁动点,用舞动打破时间的束缚,用热爱开启一场奔赴。

在电子音乐的伴随之下,没有酒托,只有几款啤酒,回归纯粹的音乐,年轻人用身体勾勒音乐,在昏暗光线中舞动身影。

从生活的烟火中抽身而出,于音乐与艺术中重构,遁入充满霓虹的奇妙世界,时尚和新潮在这里再现。

,时长

大投入的酒吧运营费用高,美女酒托+营销套路让消费者谈酒色变,而疫情之后,霓虹跳舞俱乐部回归纯粹:高品质音乐+平价啤酒+自由舞动,让年轻人回归自我。

150平方的小店,火爆到什么程度?我和学员找老板插队进去(否则等一个小时以上),从前门进后门去没停留花了半个小时,可以说连插脚的地方都很难找。

05

蛋魂:不是一家简单的汉堡店

ES蛋魂创立于2023年1月,作为新派鸡蛋汉堡的开创者,刚开业便得到广大吃货的疯狂追捧和喜爱,从南京火到上海。

ES蛋魂定位迷你西式快餐,以日本无菌蛋+现煎安格斯牛肉的高品质汉堡为主打,店面上超级可爱的蛋蛋形象分分钟炸裂少女心。

蛋魂产品SKU极简只有10几款,绝不将就强调品质和美味,入口即化的不俗口感使其一经推出就风靡国内,特色小吃也深受消费者喜爱。

很多学员体验后说,从产品上中国唯一能和ShkShk媲美的只有蛋魂了,而背后的品牌内核“酷而简单”+PC流行文化则又形成了差异化。

辨识度极高的门脸,由黑白黄冲击配色,整面玻璃大小的小魂蛋仔,独创的字体标识共同组成。吸睛度爆表,成为南京和上海的地标。

扎实稳健的同时,又完美还原了美式街头气息。这些空间材质定义了蛋魂,我们相信在未来,蛋魂将会定义这些材质。

蛋魂E从创始以来,从来不止是一家简单的汉堡店,是以美食为原点的潮流消费品牌。

蛋魂E用亚洲人的审美理念创作美式速食,以食物作为媒介,让更多人热爱新世代的流行文化与潮流生活。

06

海口猫:Livh的典型代表

如果说霓虹跳舞俱乐部是纯粹的音乐跳舞吧,那么猫则是这两年最火的Livh在海口的典型代表,海口虽是一个三线省会,但酒吧很多都比较有特色。

猫Livh打造集音乐现场、艺术展演、时尚发布会为一体的综合空间,成为都市娱乐夜生活方式,健康文化夜生活倡导者,海口音乐爱好者聚集地。

基于行业痛点、市场需求和消费洞察,猫对其产品做了精心的升级迭代术:

1、专业级设备,打造亚洲最具品质LIVEHOUSE

猫的1000平方米音乐空间,是目前亚洲最具品质的LIVEHOUSE,整体投入超1500万,打造让人振憾的空间场景。

硬件设备按照专业级投入,比如五层隔音、8层吸音棉打造全球最大型录音棚;国内顶尖灯光团队打造演唱会级别震撼舞美氛围;选用张学友演唱会同款同系列音响LA阿酷司K3系列(耗资数百万);LA阿酷司被称为音响中的劳斯莱斯...

2、舞台升级内容为王,365天的现场演唱会

LivH的灵魂在音乐和演唱,猫的团队倾巨资和资源打造365天的现场演唱会,为空间注入内容实现沉浸式体验。

张鹏、邢凯翔等《中国好声音》明星成员在猫驻场演出,传统LIVEHOUSE都是邀请明星学员作为表演嘉宾,将舞台产品升级从驻场艺人阵容可见一斑。

另外,明星演唱会御用乐队现场伴奏(5人大编制乐队),也是猫重要的特色。

3、性价比高,大众化市场定位

传统酒吧靠酒托营销价格虚高,一打百威啤酒售价三百多,猫主动将酒水价格打下来,售价只要一百多,走大众化市场定位。

猫有2大消费理念:1、不要浮夸,包括消费,我们只有现场好音乐;2、拒绝高消费音乐面前人人平等。

美国的几次消费升级证明:消费升级和价格增长之间并无直接关联,甚至消费升级过程中,很多商品价格不但没有增长,反而降低。

所以,消费升级的核心,本质上在于迎合人们的全新生活方式,用更低的价格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猫Livh,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这一逻辑的践行者。

07

呼啦面馆:低调务实的重庆小面

重庆有“中国小面之都”的称号,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共有超过8万家小面馆。不夸张的说,小面就是重庆餐饮的“顶梁柱”。

呼啦面馆差异化切入小面赛道,重塑小面“品牌体验”,专注产品+标准把控,清晰品牌辨识度,以80平小店迅速引爆重庆市场。

从产品上,呼啦面馆聚焦重庆小面品类中深受食客喜爱的“豌杂面”为招牌产品,并配有小吃炖品、自制饮品、米饭套餐等数十款产品,打造“重庆小面+”模式,为顾客提供多样选择。

食材配料上,呼啦面馆选用高筋面粉、土猪夹子肉,使面条劲道、杂酱鲜香;米、油等配料也都是严选大品牌,并通过明档操作台,展示给顾客,在顾客心中种下了“干净卫生、吃面放心”的品牌印象。

“做良心店,严把食品安全、坚持出品品质,扎扎实实呈现一碗好的重庆小面”是呼啦面馆品牌创始人韦一的经营理念,也成为了呼啦面馆品牌辨识度清晰、为顾客喜爱的重要原因。

呼啦小面能实现门店的迅速扩张步伐,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源于其采用的又快又稳的合伙人店长模式。“风险共担,合作共赢”,是合伙人模式最大的特点。

这种模式下,员工从基层做起,从服务员到店长,再从店长到合伙人,每一个人都是创业的心态,能很好地激发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在呼啦面馆,看到的是倾听顾客声音的服务员、懂会员运营的店长……

08

胖明螺蛳粉:一家很“网红”的小店

深圳最火爆的螺蛳粉大概非胖明莫属了,有人为了它开车40分钟来吃,有人为了它排队排到马路上。

“排队排到哭但也好吃到想哭的螺蛳粉...”大概就是对它最好的评价。没有营销投入在大众点评上长期排在深圳热门榜前20(快餐小吃是很难与正餐特色抢排名的)。

有的只是老板的那份真诚,比如,排长队后老板却建议选择附近餐厅就餐。

有的是老板对餐饮业深怀敬畏之心,为了开这家店,前后花费了一年时间飞到全国考察了4-50家旺店、老字号等店,并在墙上将这些店铺列出来以示感谢。

老板对餐饮业的理解很也到位,关于正宗很坦诚,现在的消费者被套路多了真的需要那份真诚。

产品上以好吃的螺蛳粉味道和少见的木薯糖水成功出圈,还有生炒螺蛳粉、糖心炸蛋....

哎!只能说这么多了,老板是我朋友,要不下次不好相见了!

09陶德砂锅:砂锅+川菜的极性性价比社区正餐

成都是中国餐厅数量最多的城市,最近2年才在成都开景点的陶德沙锅居,现在真是红火得一塌糊涂,长期居于大众点评热门榜首位。

成都首店在蜀汉路与黄忠路字交叉处,很多年都少有人接盘,即使入驻也是断断续续,因其门牌号是蜀汉路494号,在不少人心中不吉祥,是“死就死”。

但被低调务实的创始人余方行通过深厚的内功和性价比的定位把它做起来了,红火之后带动了周围一片商铺的繁荣。

陶德砂锅并非是个新晋品牌,至今为止,他们已经积淀了20年的从业经验,一直在为弘扬绿色健康的中国砂锅美食文化而努力。

产品上以接地气的砂锅菜+川菜为主打,这个也是差异化特色。以社区家庭客为主力客群,定价以高性价比,回归产品和匠心。

陶德的企业文化也很接地气,在企业文化墙有这样一段话:只要你会笑,就永远不会贫穷。但提出了宏大的愿景:打造全球第一砂锅餐饮品牌。”

既守初心又应势而变,既坚守传统又融合现代,既愿景宏大又精细运作,让自己变得愈加强大优秀!

10K歌+餐饮模式:吃着火锅唱着歌

悦TA音乐餐厅是吃+唱的新模式,位于北京一处较为偏僻的社区,上下三层占地1000多平米。

一层大厅有舞台区,周末有驻唱歌手表演,二至三层总共12间主题包厢,可以用餐加K歌,主打菜为花胶鸡火锅和粤式热炒。

附近没有地铁站,商业气息较为清冷,七个多月前开业的时候,几乎没人看好。

初期邀请了一波达人探店,前阵子一个网红博主二度前来,亲眼见到被订满的包间不断传出歌声和笑声,忍不住跟雷哥摊牌:“老实讲,第一次来你这里时,看这地理位置,我觉得三个月就得黄,没想到真被你给干火了!”

餐厅的地段并不算理想,雷哥心里很清楚,但他自有考量:首先非商圈租金较低,附近的公路两三年以后打通,交通会更加便利,这个位置的优势就出来了。

通过前期考察,他注意到周边挨着影视产业园和文化产业园,两个园区的影视文化工作者加起来五六万人,都是音乐餐厅的潜在客户。

老板雷哥是一名退伍军人,平时就爱飙歌,有一副适合唱情歌的磁性嗓音。

2023年,目睹新冠肺炎疫情对多个行业造成的影响,他心里升起一个大胆判断:“量贩式KTV这类娱乐场所遇到重大事件就得无条件关停,如果疫情最快三年至五年才能完全消除,KTV行业的消费频次本就逐渐走低,这样一来更撑不下去了。”

他想,但人们总归要进行娱乐消费的,不如将餐饮跟KTV结合起来,填补这块市场需求。

K歌类餐厅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性价比和节省决策成本,“餐饮与KTV结合,某种程度上其实是让顾客吃饭和娱乐所花费的费用都降低了,且不用再纠结吃完饭到哪里娱乐,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一种套餐服务。

创新,是餐饮业永恒的打法!2023虎牛,我们抓住星光,一起向前。

作者:罗华山

壬寅虎年~正月初八~开工大吉

在冬奥会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

女足亚洲杯夺冠的双重激励下

我们开始新一年的拼搏!一起向未来~

-END-

三个上海人,最早吃到加盟红利,靠卖一碗“吉祥馄饨”年入15亿

23年来,创业者张彪几乎见证了中国加盟产业从0到1的发展历程。

1999年,他创立的吉祥馄饨诞生在上海市人民路。那是一间15平米的小门脸,高峰时,一天接待1000人,翻台率是50桌。

这是一家由三个上海人出资4万元创建的馄饨店。创业之前,他们分别是国企经理、公务员以及大学老师。在上世纪90年代,几个“读书人”开这么一家馄饨店,压力不小。

打动他们的,不只是开一家馄饨店,而是特许经营(即加盟)这个当时颇为新颖的商业模式。

1987年底,第一家肯德基快餐店进入中国,带来了特许经营模式;到90年代初,全聚德等中国本土企业开始尝试特许连锁模式;1997年,《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试行)颁布,建立了中国特许连锁的基本规则和框架。

这是特许经营模式在中国爆发式成长的前夜,更是一代创业者在摸索中前进的奋斗史。

2003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特许经营体系最多的国家。也正是在这一年,吉祥馄饨开始在全国推出区域特许模式。到了2007年,吉祥馄饨的门店数量已达到“数百家”。

中国餐饮行业早年的加盟模式,基本集中在火锅和西餐两大品类。一次性收取培训费和管理费,再授予品牌的使用权,供应一些如火锅底料等基础支持,这就是初代连锁加盟品牌能提供的全部内容了。

在早期粗放的加盟市场中,吉祥馄饨未充分意识到供应链的意义,再加上管理上的薄弱导致代理商话语权渐渐强大,合作伙伴分崩离析。一场与供应链掌控权的争夺,让整个团队意识到,只有通过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联系,才能真正的与加盟商建立共赢关系。

回收代理权,把供货能力重新抓在手里,让产品和供应链成为品牌与加盟商的共同利益体纽带。这些基本常识,却是最初的行业探路者们摸索了十余年的成果。

寻到破局方法的吉祥馄饨,吃到了加盟模式在中国发展早期的红利,也要面对野蛮生长所带来的各种挑战。

作为创始人与管理者,张彪也要学会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重心,从一门心思做好馄饨,学习变成一个具有领导力的一把手。

他开始思考:如何应对用户的审美疲劳?如何抓住这个时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如何面向15-55岁的消费者做营销?如何让组织模式更加高效?

20多年过去了,吉祥馄饨已覆盖250个城市,拥有2500多家门店,其中加盟门店过半,年营收超过15亿。在2023年,吉祥馄饨提出了万店目标,并首次接受了来自番茄资本的近亿元融资。

创业邦独家采访到吉祥馄饨创始人兼董事长张彪。吉祥馄饨走过的23年历程,张彪讲述的老品牌新故事,既是启发,也是警醒。

23年后的“万店”梦想

创业邦:吉祥馄饨发展了23年,为什么到现在才开始考虑“万店”的目标?

张彪:我们三个人在最初创业的时候,就提到过千店的目标,当时觉得,撑起千家店也是蛮有趣的一件事情。

我们在去年年底,又提出一个万店的目标,它实际上蕴藏着我们整个公司未来三五年的发展战略,这是我们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思考出来的结果。

讲战略,首先要讲趋势,如果没有趋势的战略,就是空中楼阁。

我们看到的第一个趋势,就是现在出现了一些标杆性的万店小吃或餐饮品牌,他们都具备了一些共性:比方说,日常客单价在20元左右的社区街边店,都是以加盟模式推广的,这些跟我们也是符合的。

再从新趋势的角度讲,这两年餐饮是市场中一个比较热的行业。餐饮业聚集了各个行业的人才,很多发展很好的公司都有互联网背景。我觉得,人才聚集是行业发展非常重要的大前提。

第二个,现在整个市场的经营要素发生了变化。

比方说,与外卖平台合作,可以让我们渗透进更加庞大的客群之中。我们的POS系统、巡店系统,可以应付几千甚至上万家门店的管理。再比如,现在遍布大江南北的供应链系统,在我们刚刚创业的时候,想要把产品低成本快速的运送到各个区域,都是不敢想象的。

创业邦:如今很多新兴品牌的扩张速度非常快,但吉祥馄饨发展了20多年,只开了2500多家门店,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张彪:老品牌与新品牌在发展速度上的差别,源于发展阶段的不同。

在我们最早推加盟的时候,发展速度也是非常快。但是餐饮门店的拓展速度并不是线性的。人比较喜欢新鲜感的东西,时间久了就有点疲劳,所以餐饮品牌怎么样持续和顾客建立某种关系,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这是我们在门店达到一定数量后需要解决的新问题,而不是持续高增速开店。那样的发展模式不健康。

只要商业模式好,供应链搭建好,加盟品牌就会有很快的发展,但真正的挑战在3~5年以后,这才是真正考验一个品牌持续能力和竞争力的时候。

我们最早的一家店面积只有15平方,一天可以接待1000个人,一天翻台50桌。等开到300家的时候,肯定不能始终保持这个水平。

这是品牌发展周期的一个必然曲线。审美疲劳是所有品牌都必须要面对的,哪怕麦当劳、肯德基,也必须要面对这个问题。

我们马上要推出第7代店。23年时间里,过去我们做了6代店,基本上3到4年就会换一代店。

每一代店就像苹果手机一样,有些代际之间的变化很大。比方说4代店。直至2010年,吉祥馄饨门店只有200家,而从2010年至今的10年多时间里,实现了从200家店到了2000多家店的增长,这4代店的推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创业邦:第4代门店有哪些关键的地方?

张彪:第4代店的成功,主要体现在几个地方:

第一,我们在菜单上做了一个比较大的调整,缩减了馄饨的品类,加了一部分非馄饨的辅餐。这几年,大部分品类都在缩减,我们增加了面条、烧麦、锅贴等。

第二是门店操作空间上的调整。因为顾客对场景需求越来越高,我们也尝试着给顾客提供体验空间,包括后厨、厨房设备、视觉上的一些改变。要给顾客一个全新的概念,就像适应消费者不断变化口味一样,要给他们一些新鲜的东西。

创业邦:吉祥馄饨想做到万店,是否也要在管理模式上有所突破?

张彪:整个组织上需要有比较大的调整。我们原来过度集中在发达市场,而忽略了下沉市场。

第二个就在于我们的供应链配送能力,核心是控制成本。

最后还有考核问题。未来我们应该制定怎样的KPI,才能让团队和组织产生真正可持续的牵动作用,都是要花心思去琢磨。

创业邦:吉祥馄饨要推行下沉市场策略,会向谁学习么?

张彪:肯定会向标杆企业学习,同时也要保持我们的特色。

例如,我们发现现在的网店有两种组织模式,一种组织模式叫大区制,它的业务是通过大区来推动。但蜜雪冰城不是大区制,反而总部可以直接渗透到2万多家店,无论是换菜单,还是产品配送,总部职能都渗得下去。

两种模式各有千秋,都是我们需要研究和学习的,包括华莱士合伙模式、核心加盟商这样的一些模式都是我们要去学习的。

有些人把加盟这个概念弄错了

创业邦:您曾提到,这几年加盟行业经历了很大的动荡,指的是什么?

张彪:这几年加盟行业的动荡,主要是在于有一些商家把加盟的模式弄错了。前几年有很多公司靠一个概念,甚至一个漂亮的PPT和视频,就想招揽加盟,但实际上,他们的商业模式、门店的支持能力,根本就无法支撑。

这对一些小创业者还是蛮伤的,对整个行业也是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这两年稍微好一点,前两年讲加盟,基本像一个贬义词。

这几年,很多人看懂了供应链对于加盟的价值。加盟的关键,不仅产品重要,体系更重要。选址、日常运营、持续更新菜单、外卖、大众点评、抖音……这不是一个个体所能完成的事情,背后是复杂的体系。

创业邦:在加盟商的管理上,吉祥馄饨有没有自己的方法?

张彪:我们会把加盟商叫做对消费者洞察最前端的人,甚至他们的认知,会超越我们的管理团队。他们离消费者最近,又最在乎市场动态,所以我们经常能通过小加盟商,了解到一些顾客信息,包括市场的趋势。

加盟商就是最小的竞争单元,也是竞争单元当中最主要的人。

创业邦:吉祥馄饨现在提出的“非常小店”,是指社区门店吗?

张彪:不止。非常小店是我的一个梦想。

第一,我驻店的时候发现,百分之六七十的顾客是不用看菜单的,我们已经变成了这些顾客身边的邻居。这里是有情感联系的,怎么样能给邻居带去一些更温暖的东西?

以前常去一家小吃店,老板是江苏人,他每隔几天会买几十斤萝卜,切成丝,放一些花椒盐,腌成酸萝卜。看他只要空下来的时候,一定会拿小碗装一点酸萝卜给客人,说这是我们老家的口味。一般的连锁店,连蘸酱都是一样的,可他那个举动,就让我一下子有了感觉。

我们要提供和别家不一样的、情感上的、温暖的东西,好多加盟商都有能力去做这件事情。通过一个小小的、低成本的咸菜,一句“我们老家的口味”,给到顾客的那种感觉,在平常的生活当中,是非常有意思的。

第二,我们是馄饨界的扛把子,我们对整个的产品走向,口味的研发,包括一些定价和组合,都有当仁不让的义务和责任,应该不断地推出一些新概念。

其中也包括数字化的东西。我们最近在推一些会员,与头部的互联网平台合作智慧店铺。

老品牌如何打动新消费者?

创业邦:老品牌如何打动新一代消费者?

张彪:早年吉祥馄饨完全是靠产品力领先的。那时候,在上海是家喻户晓。像你这代人,见到我都会说,“张总我是吃吉祥馄饨长大的”,听到这句话,我是既高兴又不高兴。

高兴,是觉得这个人曾经是我的客户,有时甚至为了这句话,我还多喝了两杯,喝醉了。但是我不高兴的是什么,我们确实年纪不小了。

我们曾经产品种类最多时有100多种馅,就像药房一样,挂着各种各样的牌子,卖掉了就翻掉。那时候消费者对于“大”的需求是很显著的。在上海,吉祥当时的馄饨比其他家略大一点,所以我们的馄饨一推出,非常受欢迎。

再比方说汤,上海店里的汤,用的都是清汤加紫菜、蛋皮、虾米。我们当时做了些创新,加了一些胡椒粉,让味道更刺激。

但是如今,消费者还是会反馈,嫌汤太清淡,没有味道,要有肉汤。特别是年轻人,他们觉得非常不刺激,这是很显著的变化。

现在很多人喜欢拌馄饨,吉祥馄饨现在只有一款夏天吃的麻酱拌馄饨,可对于年轻人来说,好像什么都能拌,口味上的差距跟过去差很多。

这几十年,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口迁移,也导致了口味上的融合变化。

创业邦:这种口味上的变化,会不会导致南北口味的差距变小了?

张彪:我认为是的。我们看到一些万店品牌,他们的地域跨度非常大,如果没有一定的口味类似性,是很难做到的。

有人曾经挑战我们,说吉祥馄饨如果开到别的地方,人家不一定喜欢这种口味。我说沙县小吃开到了四川,甚至新疆,不是说四川人都吃辣的吗?所以,如今更多人是基于消费目的下的选择,而不是纯粹把吃,当做一种习惯。

创业邦:吉祥馄饨的味道,会重点照顾哪一类人,主要客群是谁?

张彪:我们的消费人群跨度很大,从15岁一直到55岁。这也是我们做营销和产品时,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毕竟,无论怎么讲产品,馄饨都有自己的特殊属性,我们很难脱离这个属性,去给馄饨做改变。所以,我们还是专注于馄饨,把馄饨这个事情做得更丰富多彩一点。

创业邦:现在吉祥馄饨有多少种馅料?

张彪:我们在减SKU(最小存货单位),希望能把SKU控制在25个左右。

创业邦:为什么要减SKU?有些品牌在拼命想把单品做出更多花样。

张彪:吉祥馄饨已经从原来的一个特色小吃,转变成一个偏快餐形式的小吃。过去把品种做多,是增加聚客能力。

而今天,我们强调的是便利性和性价比。为了满足顾客这方面的需求,就要有一些供应链和效率上的变化。因为我们这种产品对价格还是比较敏感的,需要通过价格优势,去跟顾客做沟通,通过成本的优势,与加盟商建立关系。

让顾客对性价比满意,又要让加盟商挣到钱,这都要求我们在后台,不断的去强化供应链能力。

调整自己的管理风格

创业邦:您现在的主要工作重心是什么?

张彪:最近我也在调整我的管理风格。

我是2007年EMBA毕业的,10多年过去了,我才发现当初管理型课本里的知识是什么意思。所以这两年我一直在转变自己的定位。我要变成一个有领导力的人,我要变成客户和公司利益的代言人,我最应该做顾客价值和加盟商利益的坚守者。这都是我最近在一些角色上的理解。

与此同时,我注意到很多时候中层管理者的做法比我更聪明,比我专业性更强。但是过去我一说话就会干扰别人,现在我会刻意注意这些方面,尽量少用那种带句号的语气,少命令,做有来有回的沟通,更多的是用问号。怎么样?为什么?

要实现万店这个目标,一定是要有一支非常强有力的高管团队,我一个人是完成不了的,就要信任别人,要去承担作为一把手的责任。

第二个,我们在推“一把手工程”,建设数字化、会员、供应链、组织机制、单店业绩提升等能力,只有这几个能力培养出来以后,才可能在未来三五年,支撑我们的万店目标。

创业邦:这是一个从产品经理到管理者思维的转变?

张彪:真的有体会,是这两三年的事情。以前的EMBA考试,我也通过了,可用在实际工作当中去,真的是这两年的事,我自己的变化也很大。

以前我就一门心思想把馄饨这件事做好,后来才有了一个集体的概念,更多的看到别人,看到团队的作用。

创业邦:现在日常的工作里面,能让您觉得非常兴奋的部分是什么?

张彪:在店里面,看着客人连汤带馄饨吃完,真的很满足。

我一般每新开一家店,就在这家店从开门待到关门,基本上是会从早上8:00待到晚上7:00左右。

实际上每次驻店我是有压力的,我不好意思坐在凳子上,怕人家加盟商有意见。我通常就站着,驻店一天通常12个小时左右。但是每次驻店,如果看到顾客和老板店员之间的互动,看到大家把馄饨吃完,我觉得真的是快乐,比在办公室看财务报表利润更能持续,我说的是真心话。

创业邦:驻店时都在关注什么?

张彪:第一个,就是要看店员的操作。第二个,看海报、促销用语,这些策略的实际使用情况。

我也会擦桌子,最拿手的是洒消毒剂。在疫情的时候,洒消毒剂是最受顾客欢迎的一个动作,因为他觉得心里踏实。

我也会看顾客在选品上的搭配,顾客的年纪等等。在不忙的时候,去周边的这些店转转,数人家店来了多少客人。

我通常做的岗位是收银,那个简单一点。我也会帮外卖小哥开门,因为外卖小哥有时候很急,我就快点给他开门,甚至有些外卖小哥刚停车,我就拎着外卖递给他了。

门店是我们的最终端,如果连我都不知道那些地方发生了什么的话,我想这个经营也只能是一个高谈阔论而已。

本文源自创业邦

3年4省200店,华莱士的“亲兄弟”能在烘焙市场站稳脚跟吗?

题图源自电影《街角洋果子店》

作者:吴邵格编辑:葛伟炜

“烘焙下沉,没那么容易。”

说到烘焙,或许大家最明显的感受便是今年这个赛道变安静了。

从投融资信息可以看出,墨茉点心局、虎头局、鲍师傅、爸爸糖、幸福西饼等连锁烘焙品牌最近的融资都停留在了去年。投资人对烘焙赛道的态度也从去年的“疯狂”转变为如今的谨慎与观望。

正因如此,今年8月份关于连锁烘焙社区店可斯贝莉获得千万级B轮融资的消息一出,立刻吸引了大众的目光,一时间关于该品牌的讨论不绝于耳。

“让我比较吃惊的是这个牌子很快就起来了,一夜间开出了多家门店。”这是可斯贝莉给厦门探店博主四喜留下的印象;上海的消费者汤汤对于这个品牌却比较陌生:“从没见过这个品牌,他家的面包好吃吗?”

可斯贝莉创立于2023年,据媒体报道,是福建本土快餐品牌华莱士创始人华怀庆的二次创业项目。据企查查显示,可斯贝莉的董事长华怀庆,正是华莱士董事长华怀余的亲弟弟。

可斯贝莉门店,受访者供图

被誉为“下沉市场开店王者”的华莱士,至今在全国已有近17000家门店,远超肯德基、麦当劳门店数之和。

“师出同门”的可斯贝莉同样聚焦二三线城市及社区,成立仅3年时间,便在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开出约200家门店,此轮融资后,计划到今年底扩张至300家门店,3年内达到1000家。

然而,相比于汉堡炸鸡,要在烘焙行业实现这个目标,难度非比寻常。

美团餐饮数据观发布的《2023烘焙品类发展报告》指出,2023年中国烘焙行业整体销售额将突破3000亿元大关,但仅有几家连锁烘焙品牌门店数超过千家,大多数烘焙品牌仍属于夫妻店的形式,单店占比近68%,10~100家规模门店数占比约12%,100~300家规模的品牌门店数占比6%。

饮食习惯、不同地域的口味差异,以及激烈的行业内部竞争,甚至是来自茶饮、咖啡等赛道的跨界蚕食,都是造成烘焙行业当下格局的重要因素。虽然这些是每一个入局烘焙赛道的品牌所面临的共同难题,但对于雄心勃勃定下扩张计划的可斯贝莉而言,则显得格外突出。

副食,翻身太艰难

单看市场规模,烘焙行业显然是个诱人的香饽饽。据欧睿数据,2023年全球烘焙终端零售规模达3850亿美元,中国大陆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烘焙市场,2023年规模341亿美元(约2358亿人民币)。

然而分配到每个人,数据不容乐观。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援Ei,2023年我国烘焙人均消费量7.8k/人,而日本、美国、法国分别为22.3k/人、43.1k/人、75.8k/人。不仅人均消费量差距巨大,人均消费单价同样较低,2023年仅为3.15美元/k,不及日本人均消费单价(7.22美元/k)的一半。

我国人口基数大是其中的一大原因,而更为重要的是,烘焙产品在我国国民的饮食习惯中自始至终只是副食。

烘焙食品在我国历史久远。早在西周时期,就因祭祀、筵席需求诞生了早期的“面点”,隋唐时出现了较大规模的面点作坊和制作名师,然而直到1950年代我国现代烘焙业正式拉开帷幕,烘焙食品却始终“敌”不过米面等主食。

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烘焙产品的消费场景已经从节日送礼、生日庆祝等特殊场景,延伸到了休闲零食、下午茶,以及以早餐为主的主食消费。

尤其是当Z世代逐渐成为消费主力人群,他们在饮食上追求多元化、速食、健康以及颜值,为烘焙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增长动力。据艾媒咨询,2023年中国72.3%的Z世代会购买烘焙食品。

这也意味着,烘焙市场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入局者只要抓住机遇,就能抢占市场,取得长足发展,这自然也包括可斯贝莉。

然而,结合烘焙产品的特质,细细梳理就不难发现,阻挡在可斯贝莉等烘焙店面前、首当其中的,便是来自早餐赛道的竞争——更为确切的,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难以改变。

中式早餐的种类与花样丰富而多元,包子、油条、烙饼、煎饼、烧卖、水饺,热干面、肉夹馍……相比面包等烘焙产品,上述的每一样都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和饮食习惯。

虽然在大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面包成为了最节省时间也最为便捷的早餐选项,但大多数中国人依然无法养成每天早上吃面包的习惯。

“就是方便,头一天晚上在家门口的面包店买好,第二天早上起来微波炉里转上30秒就能吃。有时候赶时间,套上保鲜袋,一路上边赶公交边吃。”汤汤是个职场新人,在上海陆家嘴地区上班,她告诉新零售商业评论,一星期内自己选择面包作为早点不会超过2次,“中国人的肠胃还是更适合中式早点。”

据统计,2023年我国烘焙食品零售额中面包占比18%,人均面包年消费量1.65k,不足日本(9.64k/人)的20%。

不仅是一二线城市,下沉市场的消费者,对于将烘焙产品当早餐就更不买账了。家住四川梅州市的私房烘焙创业者潘潘表示:“尽管自己是做烘焙生意的,一家人也做不到连着2天吃面包、蛋糕当早餐。”

显然,博大精深且根深蒂固的中华饮食文化下,面包主食化的道路似乎还十分漫长,甚至实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相比之下,消费者更愿意将烘焙食品定位为零食,主打蛋糕、糕点等品类的下午茶成为了烘焙消费的主要场景,咖啡、茶饮、新中式点心品牌纷纷入局。在品牌、资方、各类KOL和意见领袖的共同“拱火”之下,烘焙食品的休闲属性正不断被强化。

下沉,现实更复杂

我国的烘焙行业中,支撑千亿规模零售额的主力军正是烘焙店。据华安证券发布的研报称,烘焙店销售额在烘焙食品零售额中的占比达到72.4%,且近五年均保持在70%以上。

然而,全国近50万家烘焙门店,更多是以地区连锁和个体经营者的形式存在,鲜有全国性的大型连锁品牌。

据统计,截至2023年2月,仅有米兰西饼、好利来、幸福西饼、85度C等少数几家品牌的门店数超过千家。米兰西饼作为湖北当地品牌,已下沉至省内的天门、潜江、黄石等市;好利来主要布局华北地区;幸福西饼盘踞华南;85度C则聚焦长三角地区。

显然,目前我国烘焙行业的格局仍以区域性品牌为主,换个角度来解读便是——每个区域的烘焙赛道都充斥着激烈的竞争。作为外来客的可斯贝莉,想要将门店开遍全国,就得有本事斗得过“地头蛇”,而这并不容易。

受访者供图

首先面临的便是饮食习惯与口味差异。无论是烘焙品类,还是产品的口感、甜度、松软度等各个方面,不同区域消费者的偏好存在不小的差别。

但对于全国连锁烘焙品牌来说,产品线和口味已经基本固定,想要迎合当地消费者,从了解口味偏好、饮食习惯,到根据需求进行调整,不仅耗时费力,更要在供应链、门店精细化运营等各个方面下足工夫。

相较之下,本土烘焙连锁品牌更容易做到本地化经营。

新零售商业评论在调研中了解到,各地区的本土烘焙企业正在快速迭代、壮大实力。

以长沙市场为例,烘焙品牌罗森尼娜深耕本地市场,在长沙有30多万电子会员,2023年线上全渠道销售额突破4300万元;另一本土烘焙品牌罗莎蛋糕目前在长沙拥有150家门店、60多万线下注册会员,正计划进一步聚焦私域流量运营,提升复购和客单价。

除了本土连锁烘焙店外,当地的夫妻老婆店也是不容小觑的竞争者。

来自四川梅州市的私房烘焙创业者潘潘告诉新零售商业评论:“85度C、面包新语这类连锁烘焙店,好几家都在梅州开垮了。但我身边有几个朋友在社区做烘焙店,生意都还不错。”

这些夫妻老婆烘焙店,主要聚焦于服务社区居民,有的店主甚至就住在附近小区。他们用当地方言接待周边居民,大多有几样拿手且受欢迎的烘焙糕点,并且会根据顾客的反馈,及时调整产品口味或推出新品,因而拥有较大的用户黏性。

与此同时,虽然下沉市场具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日益增强的购买力、旺盛的消费需求等有利因素,但实际经营中,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深圳连锁烘焙店创业者木木向新零售商业评论讲述了在下沉市场开烘焙店所遇到的诸多难题。

“无论在下沉市场还是一线城市,开一家烘焙店基本需要十几到三四十万元。比如深圳,虽然人工、水电成本较高,但门店租金基本是押一付一或是押二付一,而在低线城市普遍要求半年一付或是一年一付,这样算下来,前期投入的租金成本就差不多了,而三四线城市通常还需支付高额的转让费。”最后一合计,在深圳与在三四线城市开烘焙店,前期投入的成本差不多。

而单店日均营业额却有着天壤之别,“以某全国性直营烘焙品牌为例,开在深圳的门店大约能做到6000多元,而三四线的单店日均最多不超过3000元。”投资回报率低,且开出的门店数越多,收支越不平衡,目前该品牌已经卡在下沉路上。

因为是跨省开店,如果在当地没有熟人,往往还会遇到租店被坑、门店扩容手续迟迟办不下来等情况,让人应接不暇,叫苦不迭。

模式,还没有跑通

连锁门店扩张的基础在于高效的单店模型,而可斯贝莉在定价策略、门店选址、组织管理、盈利模式等各方面都承袭自华莱士,换句话说,将华莱士已经验证过的模式,搬到同为餐饮食品的烘焙赛道,结果自然是好的——或许这也是资本方看好可斯贝莉的重要因素之一。

据媒体报道,可斯贝莉2015年初入市场时,将门店开在社区和学校周边,主推一款售价仅3元的面包,平价定位与华莱士的“10块钱3个汉堡”如出一辙。

在股权结构上,可斯贝莉沿用了华莱士著名的433“福州模式”,即运营团队占股40%,外部门店开发团队占30%,剩下30%归公司后勤、其他门店利益相关者共同分配。

可斯贝莉在门店扩张上还采取了“翻牌式合伙加盟制度”,“收编”个体烘焙门店,除了对门店进行统一装修改造、接入供应链外,股份也按433制进行分配。

在厦门,通过翻牌加入可斯贝莉的门店,毛利率据称能达到65%~70%,净利润20%~25%,普遍高于85度C、好利来和面包新语。

与此同时,为了迎合当地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可斯贝莉不断优化烘焙产品结构,营收中50%为店内现烤产品,20%为本地化食品。现烤产品采用前店后厂模式,由中央厨房制作冷冻面团,运输至门店,现烤现卖。

并且,在供应链端,可斯贝莉各地门店集中采购,采取与当地厂商合作的形式,既整合了供应链产能资源,又能更好地满足当地消费者的口味喜好与饮食习惯。

怎么看这都是再完美不过的经营模式,但屡屡曝出的华莱士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刷新了消费者的认知下限,更让人不禁怀疑其商业模式存在先天不足。

2023年,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的餐饮业安全检查结果显示,自当年8月30日至12月13日以来,在近200条通报信息中,北京不同的华莱士餐厅共计被通报24次。

新零售商业评论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发现,涉及华莱士的相关投诉高达2904条,多为“食品未烧熟”“吃出骨刺、虫子等异物”“食物发霉、变质”等投诉内容。

图源微博

事实上,一切的根源,正是华莱士引以为豪的合作连锁模式,而对于可斯贝莉而言,诸多弊端与问题的显现或许只是时间而已。

仔细分析华莱士的合作连锁模式,不难发现,华莱士通过股份下放的方式,让员工、外部合作者与公司形成了利益共同体。然而,在低价策略下,一味降低产品成本必然导致员工、合作者为了追求利润而偷工减料、压缩成本。

曾有餐饮行业从业者向媒体透露,在华莱士全国统一的低价定价体系下,门店只能从原材料的利益最大化中获取利润,于是,反复用油、使用过期原材料等食品安全问题便也在所难免。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如果餐饮企业没有把食品安全问题作为KPI考核的第一要素,那么安全隐患必然很大。”

同样的股权结构、商业模式之下,可斯贝莉如果无法摆正成本与食品安全的关系,无法正视消费者眼中的性价比究竟是什么,或许很快就会陷入危机重重的局面。

烘焙下沉,道阻且长。可斯贝莉能否成为下沉市场烘焙连锁品牌N.1,还需等待市场检验……

今日话题:你看好烘焙版“华莱士”吗?

版权声明:幕实号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7302002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611175751

Q Q: 730202031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