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地教育的发展前景不错。据了解,营地教育起源于美国,至今有150余年历史,是基于营地的一种创新教育形式。目前,营地教育没有统一概念,但共同特点都是体验式学习,通过各种活动,让青少年“有目的地玩”和“深度探索自己”。
“营地导师”平台创始人顾晓芳介绍, “营地教育”是中国人创造的词汇,在国外没有营地教育这个词,只有“营地”(camp),引入中国后加了“教育”一词,说明其教育属性远大于游玩。
营地教育通常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学习”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延伸”。哈佛大学前校长Charles William曾说,“在我看来,几周在营地精心组织的活动里获得的教育,其价值也许比得上常规学校整整一年。”营地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孩子的社会和情感发展,为孩子寻求高质量的、个性化的和改变生活的经历。
营地教育的商业模式是常规的营地教育机构主要使用“轻资产,重运营”的模式,租赁外部场地,现在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采取“营地+文旅”。
营地教育的研究主要内容?主要是教育人们铭记历史,热爱祖国,奉献自己
什么是营地教育?
美国营地协会1998年给出的定义:“一种在户外以团队生活为形式,并能够达到创造性、娱乐性和教育意义的持续体验。通过领导力培训以及自然环境的熏陶帮助每一位营员达到生理、心理、社交能力以及心灵方面的成长”。在国外,这种营地式教育通常被称为夏令营(Summer Camp)。
 而相应的“营地教育”也已经发展了近150年,不论是课程/活动体系设置、从业人员资质、内部管理的专业化和标准化方面都有据可依。在运营的营地每年都接受本国/国际相关机构或协会的考核,社会上已经形成了对营地教育的普遍认知,对欧美众多的家长而言,营地一词所代表的内涵和可期望服务水准是清晰和明确的。
 近20年过去,营地教育无论从形式、内容、主题、组织方式上在全球都有了更多元化的实践,但其内核始终紧紧围绕着“户外、团队生活、寓教于乐、体验式学习”这几个关键要素。
起源
通常认为,1861年,美国康乃迪克州教师弗雷德里克肯恩(Frederick Gunn)率领学生所进行的为期两周的登山、健行、帆船、钓鱼等户外活动是夏令营的起源。
特征
营地教育的特点是体验式学习,通过富有创造性的营会活动,让青少年“有目的的玩”和“深度探索自己”。
营地教育运营模式?营地教育的运营模式一般包括:
1、营地基本组织安排;
2、活动内容及领导方式;
3、入营条件及出营流程;
4、服务体系及卫生消毒要求;
5、教育主题安排及课程实施;
6、安全保障措施;
7、文化活动交流;
8、性活动及评价。
常规的营地教育机构主要使用“轻资产,重运营”的模式,租赁外部场地,现在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采取“营地+文旅”的模式,和当地政府和地产公司合作,打造自有营地,增强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