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业务大比拼:老百姓2755家、益丰1516家…
通过规模效应,加盟业务已成为连锁营收的重要组成。
文本子
01
老百姓规模最大
漱玉平民后起之秀
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并购已经成为各家上市连锁都在大力布局的领域,但规模扩张的另一条腿——加盟,六家上市连锁对其却有所分歧。
《第一药店财智》查阅六大连锁的半年报发现,老百姓加盟业务规模位列第一,并遥遥领先其他连锁,截至报告期末,拥有加盟门店2755家;益丰药房、大参林、漱玉平民则紧随其后,在上述报告期,拥有门店1516家、1376家以及1039家;但是来自于云南的两家上市连锁,一心堂与健之佳则有别于其他上市连锁,对于加盟业务都采取了相对保守的态度。
数据来源:企业公告
具体来看,老百姓采取重点聚焦16个省份,即“9+7”的拓展战略。9个省份策略为自建、并购、加盟、联盟门店共同密集布点,7个省份策略为已有门店加强线上销售,轻资产模式加盟、联盟密集布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加盟门店2755家,覆盖省市19个。在2023年上半年,老百姓全国新增门店1814家中,有609家为加盟门店。
益丰药房方面,截至报告期末,期末门店总数9200家,其中加盟门店数达到1516家,而在上半年新增的1493家门店中,有584家为来自加盟渠道。益丰药房表示,通过“新开+并购+加盟”的拓展模式,在确保新店质量的前提下,持续提升门店网络覆盖的广度和深度。
加盟门店数量排名第三的大参林,在全国15个省(含直辖市、自治区)布局了8,896家药店,其中1376家为加盟店。且加盟渠道也成为大参林上半年扩张的主力渠道,报告期内,大参林新增自建门店194家,加盟门店441家,收购门店172家。
漱玉平民可谓后起之秀,这家2023年才开始尝试探索加盟合作方式、在其招股书签署之日,即2023年3月12日,其拥有的加盟连锁门店仅有146家。而截至2023年6月30日,其拥有的特许授权签约药店1,039家,上半年新增特许授权签约药店290家。
值得一提的是,加盟渠道已经成为上述4家连锁门店新增的重要渠道,据《第一药店财智》统计,老百姓、益丰药房、大参林、漱玉平民加盟门店占总门店数量的比例分别达到27.53%、16.48%、15.47%及25.92%;特别是新增门店中,加盟渠道的占比达到33.57%、39.12%、54.65%以及42.09%。
数据来源:企业公告
另一边厢,来自云南的两家上市连锁,一心堂与健之佳在半年报中对加盟的表态几乎没有。翻看企业过往对加盟业务的对外表述,一心堂表示会少量推进加盟业务,但主营还是以直营为主。健之佳则更为直接,公司暂不考虑开展药店加盟业务。但是健之佳表示会在市场化更高的便利店业态探索加盟业务。
02
营收贡献在提升
老百姓加盟配送收入达7.7亿
事实上,目前连锁对于加盟有不同的态度,关键问题还是在于加盟模式并非简单地将自身模式简单复制。即便已经大规模铺开的加盟业务的企业,盈利能力还比较低,不过通过规模效应,加盟业务已成为营收的重要组成。
《第一药店财智》此前报道,东方证券研报便指出,药店加盟业务其实由来已久,曾在十年前就掀起过加盟浪潮,但最终因为管理与供应链等问题告终。其指出,2023年,药店连锁开始加盟业务提速,有一方面的原因是头部药店的供应链体系已经趋于成熟,加盟业务从十几年前收取加盟费、不合理的药品差价的方式转型成获取以效率为核心竞争力的供应链利润。
健之佳对加盟问题也有类似的表态:公司认为目前的主要矛盾,是药店作为高度监管行业,直营门店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专业服务能力与消费者的期许尚有差距。若开设医药连锁加盟店,公司可能在相关方面无法满足消费者期许。且对加盟商的供应与大型国有医药批发企业形成竞争,公司不具备跨行业竞争优势。
但是对于已经跑通模式的连锁企业而言,加盟业务开始逐步为公司业绩作出贡献。
六大连锁中加盟业务规模最大的老百姓,通过配送购销差价、加盟费、管理费和软件使用费获取加盟利润。在2023年上半年,其实现加盟业务配送收入7.7亿元,同比增长29%。而在其披露的加盟、联盟及分销板块,营业收入达到13.31亿元,同比增长24.83%。虽然在该板块,老百姓毛利率只有11.84%,远低于零售的36.34%,但该板块的营收贡献,已经达到15%。
益丰药房方面并没有单独披露加盟业务业绩表现,但在营收较上年同期增长19.11%的原因中,其表示,一是公司老店同比内生增长;二是公司新开门店、同行业并购以及加盟配送业务持续拓展。
值得一提的是,益丰药房今年曾在投资者关系中透露,其经过过去三四年中对加盟模式的试点和加盟业务系统的打磨,整个加盟运作模式已成熟,盈利能力也相对稳定,在此前提下,2023年益丰大药房将加大对加盟业务的拓展。
而剩余的连锁中,仅漱玉平民有披露相关业务收入概况。数据显示,2023年1-6月,漱玉平民对加盟店的批发收入同比提升186.6%。虽然今年没有披露具体收入数字,但是去年同期为超1500万元,简单计算,今年为超2799万元。并且,加盟业务在批发收入之余,还有加盟费收入、管理咨询费收入,漱玉平民在2023年底披露的两块收入同比分别增长639.07%、947.33%,而在2023年中期,并未具体披露。
可以说,如今上市连锁的加盟业务一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更多、更详细的内容尚未能在企业报告中披露,也侧面反映,对于医药零售而言,加盟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
—END—
中国便利店疫情下稳健发展 截至今年6月底门店约27万家
中新网北京11月25日电今天,记者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了解到,为期三天的CCFA新消费论坛——2023中国便利店大会邀请来自政府部门、行业领军企业等嘉宾围绕“推动便利店高质量发展”主题,共同探讨行业未来发展。
全国便利店门店数量约27万家
“便利店是服务保障民生促进便利消费的重要商业设施,是便民、利民、惠民的新型零售业态,对于畅通经济循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副司长张祥发表视频致辞时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个别地区门店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但作为民生保障的重要载体,便利店业态发展保持一枝独秀。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便利店门店数量约27万家。今年上半年重点监测的便利店销售额同比增长10.2%。
厦门市商务局副局长吴辉艺表示,厦门历来高度重视便利店的建设和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的三年行动计划,以及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等一系列的部署要求。据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显示,厦门连续三年位居第一。目前厦门市的连锁店品牌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全市主要品牌连锁便利店的门店数已超2260家。
目前,厦门的便利店饱和度和24小时便利店占比仍然较低,仍然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和众多的发展机会。吴辉艺表示,下一步,厦门将以最真挚的热情、最开放的姿态、最贴心的服务,跟企业家朋友们一起探讨在厦门发展便利店的合作商机。
便利店疫情下保持稳健发展
“便利店是流通领域创新发展,特别是实体零售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成就。”会上,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裴亮代表主办方致辞。他称,过去十年,是中国便利店大发展的十年,便利店数量快速增长,即使在疫情下依然保持稳健发展。更重要的是,经历了资本的介入和推动,数字化应用深化,餐饮化转型等一系列变革创新,便利店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裴亮表示,零售业包括便利店下一阶段的发展,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新的挑战。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预期,消费行为的变化,全渠道消费的多元化、碎片化和便利化,即时零售的发展与便利店的博弈与合作,少子化、老龄化、城乡发展与便利店未来的价值匹配,一系列的可能性与不确定性,等待业界去探索,去捕捉,去解决。
会上,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王洪涛谈到,中国便利店正处在穿越周期的关键阶段。
如何穿越当前周期?穿越周期需要直面哪些挑战,要具备哪些能力?王洪涛建议:精准定位,单店盈利;寻找洼地,迎合消费;重新定义,开放共赢;积极拥抱,形成差异;组织保障,锤炼内功。六、打破边界,长期耐心。
打造极具场景穿透力的生活方式
会上,见福董事长张利从十个方面深入阐释了他对“便利店打造极具场景穿透力的生活方式”的思考。他认为,首先客户是商业之源,企业要还选择于客户。第二,企业要创造独特的客户价值。第三,产品要少而全。第四,通过渠道降低客户的购买成本。第五,组织要蜕变成长,降低客户沟通成本。第六、要降低客户的选择成本。第七,要多重角色转换,为客户提供超值的体验。第八,要为客户创造舒心的气氛。第九,加盟是连锁之魂,要让更多的客户为客户服务。第十,要永续为客户服务。
“使便利店成为现代消费社会的基础设施,消费者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张利表示。
美宜佳董事长张国衡根据企业25年的发展历程,对中国便利店行业的发展提出了四个命题:“第一,便利店走什么路?是鲜食便利店还是社区便利店?第二,怎么走?直营还是加盟?第三,中国的便利店向哪里走?是区域发展,还是全国发展?第四,未来该怎么走?”他结合自身企业发展分享了对这四个问题的深入思考,他认为中国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中国便利店要服务好社区商业,振兴乡村经济,实现共同富裕。
福建万嘉董事长杨场宝认为,能生存才有进步和发展的机会。万嘉的经营模式是万嘉便利+便利店+万嘉生活超市多业态拓张,迎合各类消费需求,不同的业态和品牌满足对应目标人群。管理团队的打造上,每年花费大量资金进行团队专业技能培训、团队建设打造、不断向全国各地优秀便利店学习,造就了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具有超强执行力的钢铁团队。员工入股制让员工从打工心态转变为主人公心态,“万嘉千家门店盈利既有奥秘,也没有奥秘:只要舍得闭店及时止损。门店不盈利,开一万家也是徒劳。”(完)
2023年超8000人加盟证券业 行业魅力值攀升
来源:证券日报
124家券商盈利、10.31万亿元总资产、1439.79亿元净利润、34万从业人员……这一串数字,是证券业2023年取得的优秀成绩。
2023年,券商砥砺奋进,迈上新台阶:合规风控水平显著提高、证券行业总资产首破10万亿元,124家证券公司实现盈利;行业增资扩容进入“新周期”,业务类型及品种逐渐丰富、服务实体经济取得新成效。与此同时,也吸引了更多专业人才奔赴而来……
行业总资产首破10万亿元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证券业的盈利能力持续提升。2023年前三季度,140家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63.57亿元,实现净利润1439.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8.51%,有124家证券公司实现盈利。
从规模来看,截至9月30日,140家证券公司总资产首次突破10万亿元,为10.31万亿元。行业龙头中信证券依旧保持国内首家也是唯一一家资产规模破万亿元券商的地位。中信证券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指标均排名行业之首,与2005年的115亿元总资产相比,16年时间里,中信证券实现了总资产跨越式增长,跃居行业龙头位置。
当下,市场交投活跃,叠加注册制、北交所等资本市场改革红利,加速了证券业整体盈利能力的增长。随着全面注册制的加速落地,投行、财富管理、衍生品等业务均有望成为驱动券商盈利的新要素。
增资扩容进入“新周期”
2023年,“融资补血”成为证券业关键词之一。
对于券商而言,由于资金类业务的发展对证券公司资本金提出了较高要求。2023年,证券行业已步入增资扩容的“新周期”;未来,重资本业务与轻资本业务的“轻重并举”将成为券业发展趋势。
“资本为王”已成为证券业共识,券商融资迫切需要通过资本市场扩大规模。
从再融资方面来看,今年以来,券商通过发行证券公司债、次级债、短期融资券已累计募资近1.7万亿元。同时,上市券商已合计完成定增及配股募资总额为403.63亿元,尚有1093亿元再融资计划(定增、配股、可转债)“在路上”。中信证券抛出280亿元大额配股方案,其中有190亿元将投向资本中介业务。
不过,从直接融资方面来看,上市券商的队伍扩充至41家,与2023年A股迎来四位券商新成员不同的是,2023年仅有财达证券1家实现A股IPO。
从募资用途来看,发力资本中介业务已成为当下各家券商争相发力的重点,也成为募资的主要投向。
北交所开市券商迎利好
2023年,北交所的设立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作为重要中介机构的券商,也迎来新的业务发展空间。
自北交所设立以来,券商们多部门积极备战,全面梳理存量项目资源、沟通潜在客户意向,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资本市场孵化添砖加瓦。同时,从业务发展规划、项目调研、人员安排等方面,券商积极行动,优质项目“争夺战”已悄然打响。例如有券商多部门联动,开展一级市场股权基金业务,设立二级市场公募、券商资管产品等;亦有券商筹备为北交所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做市,提供专业化流动性支持。券商十分重视对人才的投入,进一步加快招聘和培养北交所业务保荐、销售、审核等各个细分领域的人员,并且设置灵活的招聘条件。
券商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提升。得益于资本市场一系列基础性制度改革落地,以及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A股市场融资规模显著增长,证券行业在提高实体经济直接融资方面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财富管理转型获重要进展
近些年,券商瞄准财富管理这一蓝海,开始全面探索财富管理转型升级之路,并在2023年实现了多个重要进展。
当前,居民财富积累和配置结构改变,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空间巨大。今年5月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中证协第七次会员大会上的讲话中4次提及“财富管理”,强化了券商关于财富管理功能定位。
从2023年的券商转型成效来看,前三季度,证券行业实现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含交易单元席位租赁)1000.79亿元,同比增长11.19%;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219.62亿元,同比增长3.28%。这表明证券行业服务居民财富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财富管理转型初见成效。
作为财富管理重要一环的资管业务也迎来新的发展。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临近尾声,券商资管转型迎来“加速度”,券商受托管理资金本金总额达10.97万亿元。今年以来,券商通过设立资管子公司、申请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完成145只大集合产品公募化改造、加速FOF产品布局等方式积极推进转型。
从券商2023年证券业投资策略中可以看出,财富管理被高频提及,“大财富管理”有望成为2023年券商股投资主线。
证券业并购再现
近年来,在监管层提出鼓励市场化并购重组等举措打造航母券商的背景下,从中金公司并购中投证券、中信证券收购广州证券,到天风证券与恒泰证券的横向联合,证券业并购整合开始提速。2023年,证券业并购案再现江湖。
9月份,新时代证券28.59亿股股权被挂牌转让,转让底价为131.35亿元,转让份额占新时代证券总股份的98.24%,一时间,引发业内强烈关注。西部证券与东兴证券两家券商均欲争夺新时代证券的股权。然而,东兴证券因与相关方在收购条件方面未能达成一致意见、西部证券因与北京金控双方组成的联合体无法于要求时间内完成资料提交及保证金缴纳工作,都已退出新时代证券的股权之争。最终,中国诚通收购新时代证券98.24%的股权。
不过,东兴证券、西部证券也均表示,将继续关注行业收购机会,适时抓住机会做大做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证券业在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四次并购浪潮:分业经营、综合治理、“一参一控”、市场化并购。整体来看,券商间并购旨在实现扩大版图、提升实力、做大做强。未来,发生并购事件大概率还将不断增加。
“市值一哥”易主
2023年,证券行业变革引发市场关注,A股证券板块“市值一哥”易主一度成为热搜话题。
5月19日,东方财富以突破3000亿元的市值第一次超越了“券业一哥”中信证券,成为新的券商“市值一哥”。此后,两家公司之间的市值逐步拉开差距,截至12月29日,中信证券的市值为3345.4亿元,而东方财富的市值已增至3752.9亿元。
东方财富是证券业“含基量”、“含财率”较高的代表之一,受益于财富管理的发展趋势,今年以来,已被多家机构推荐为财富管理主线的重点投资标的。
其实,在今年证券板块整体表现不振的大背景下,但凡财富管理业务较强的标的,如广发证券、东方财富、东方证券等均走出了独立行情。“券业一哥”之争在一定程度上凸显行业财富管理转型变革之切。
年内,为进一步推动财富管理业务转型,多家券商调整组织架构。比如,天风证券调整公司零售业务总部组织架构,撤销零售业务总部,设立财富管理中心,原零售业务总部下设各部门调整至财富管理中心;中金公司拟将境内财富管理业务转移给全资子公司中金财富,进一步实现双方业务整合;东方财富则调整了公司组织架构,新增财富管理事业群、创新业务事业群,进一步整合财富管理板块。同时,外资“鲇鱼”加速在华布局,高盛高华获批财富管理业务资格。
首家外资独资券商诞生
2023年,外资布局中国资本市场步伐加快。目前,外资控股券商数量已增至9家。包括首家外资独资券商——摩根大通证券(中国);还有21家外资背景证券公司正在排队申请设立。
8月份,中国首家外资全资控股的券商花落摩根大通证券(中国)。以摩根大通在华布局来看,其在中国布局不仅仅局限于独资证券公司。2023年6月18日,摩根大通宣布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将其在摩根大通期货中的持股比例由49%增至100%。至此,摩根大通期货正式成为中国境内首家外资独资的期货公司。
同时,摩根资产管理拟收购取得合资企业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股权至100%。若该事项进展顺利,则摩根大通将成为国内第一家实现证券、期货、基金公司三大金融机构独资控股的外资机构。
全面开放新格局下,未来还将有更多的外资机构涌入我国资本市场。
超8000人加盟证券业
2023年,证券业用优异的业绩展现了行业的发展韧性,吸引着大量人才朝着这片“星辰大海”奔赴而来,证券业魅力值不断攀升。
中国证券业协会党委书记安青松表示,“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证券公司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中介机构,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需要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证券人才队伍。”
目前,证券公司(包含子公司)从业人员总数为34.15万人。今年以来,共有8283人加盟证券业。随着一级市场的扩容以及北交所设立等利好推动,券商人员流入比例最大的业务线为投行业务,从业保荐代表人人数同比增幅达16.67%。行业人才队伍呈现出年轻化、专业化、高学历、国际化等特征,人才队伍的素质、结构及稳定性不断优化和提升。
有5家券商的从业人员总数已超过万人,分别是中信证券(1.27万人)、广发证券(1.13万人)、国信证券(1.12万人)、国泰君安(1.09万人)、中信建投(1.04万人)。(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李文周尚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