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灯是长江中下游一带,在汉族民间驱除疫鬼的活动。其渊源可追溯至《诗经》所记载的“祃祭”,即出师前祈祷胜利的“出师祭”。雉城镇下箬民间马灯,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时期留传至今。相传当时的皇帝陈霸先打仗时,身骑白马,击败北齐、北周的进攻,屡战屡捷,同时多次平定国内内战,不久在大家一致拥护下,建立陈朝,国号永定,进一步发扬南方地区汉族传统艺术文化,使南方的各族经济文化得到全面改革和发展。
当地人民为纪念他的丰功伟绩,取其骑白马打仗的典故,扎白马,配乐器,逢年过节便组织调演。据传授人讲,八字桥村自唐朝以来就一直有马灯,但当初的马灯十分小巧,演出阵势也很小。
马灯最早起源于美国,在清代末年传入我国。
马灯,是一种可以手提,能防风雨的灯具,它以煤油作灯油,再配上一根灯芯,外面罩上玻璃罩子,骑马夜行时能挂在马身上,因此而得名,沿海地区大部分用于船上,也有“船灯”。
随着煤油的普及,马灯在清末的时候传到中国来,而且把名称一起传过来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马灯在我国广大城乡广泛使用。田先生说,马灯虽然不是中国发明的, 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些大城市就生产马灯,不过中国的马灯与外国马灯相比,既环保又明亮。
马灯怎么又叫伯公灯?不是的,马灯是马灯,伯公灯是伯公灯。马灯就是一种可以手提的、能防风雨的煤油灯,骡马化军队夜间行军时能挂在马身上。一般很少直接用手提,以为内灯焰调大以后容易烧手,所以大部分是挑着的。伯公灯是家里的伯公凹灯,用手拿玻璃罩的煤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