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鸡上半年原地踏步:仅新增6家直营店,也没冲出安徽大本营
记者卢奕贝
编辑牙韩翔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近日披露,安徽老乡鸡餐饮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老乡鸡”)更新了招股书,继续推进A股主板上市进程。
2003年创始于安徽的老乡鸡,原名“肥西老母鸡”。自成立伊始,老乡鸡就扎根安徽,到2017年才开始真正向安徽市场以外的区域扩展,现已进入上海、湖北、江苏、浙江、深圳和北京等地。
作为一个区域性较强的餐饮品牌,老乡鸡第一次成功“出圈”,源自束从轩在2023年2月的“手撕员工联名信”事件,称老乡鸡在疫情期间的损失保守估计达到了5个亿。趁热度未减,老乡鸡迅速开了个“200元的土味发布会”,称在2023年门店数将突破1000家,成功引发市场关注,也让更多安徽以外的消费者第一次知道了这个品牌。
刚刚过去的半年里,老乡鸡在财务数据方面基本稳住了局面。2023年-2023年和2023年上半年,老乡鸡营业收入分别为28.59亿元、34.54亿元、43.93亿元和20.1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59亿元、1.05亿元、1.35亿元和0.76亿元。
不过就门店拓展而言,老乡鸡有点止步不前。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老乡鸡拥有997家直营门店和102家加盟门店。在老乡鸡于今年5月首次披露的招股书中,截至2023年12月31日,老乡鸡共991家直营门店和82家加盟门店。也就是说,半年里,老乡鸡仅增加了6家直营门店和20家加盟店。
这与过去老乡鸡的扩张速度有较大的区别。2023-2023年底,老乡鸡门店数量分别为769家、890家、1073家。
为加速扩张,老乡鸡自2023年开展加盟业务,2023年、2023年和2023年1-6月,加盟业务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占比分别为0.33%、1.90%和3.29%,虽占比不多,但呈逐年上升趋势。
就直营门店而言,上半年老乡鸡新增门店与减少门店数量基本相互抵消。老乡鸡解释称,直营门店减少的原因为商圈变化、房租涨价、拆迁原因或直营门店转为加盟店等。
另一方面,老乡鸡过于集中区域的老问题有了一定改善,但不多。
老乡鸡在安徽市场2023-2023年的收入占比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分别为82.01%、79.97%、70.65%,2023上半年占比进一步降至67.78%。不过即使占比逐渐下降,大本营安徽市场的门店仍是老乡鸡业绩贡献的绝对主力。
招股书风险提示中也表示,目前,公司在上海、湖北、江苏、浙江、深圳和北京等市场的门店数量相对较少,该等区域仍具有较大发展空间。未来,如公司省外市场拓展措施无法有效实施,则将继续面临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安徽地区的市场集中风险。
眼下,老乡鸡仍要继续推进其全国性扩张计划。
其未来3年内计划在上海、南京、苏州、深圳、北京、武汉、杭州和合肥、芜湖等地区的重点地段利用募集资金开设700家直营店铺,并且将斥资6亿元在上海设立华东总部,且随着后续上海生产加工基地的建设并投入使用,老乡鸡预计将进一步加大华东和周边地区的市场覆盖。
老乡鸡上半年“躺平”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今年上半年中国餐饮行业大环境并不理想。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10月2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在今年1-9月,全国餐饮收入31249亿元,下降4.6%。
而这类快餐类门店多集中于写字楼和人流量密集的商超、交通枢纽,但今年各地疫情情况仍然不明朗,居家办公和因防疫而受限的人员流动也导致这些地方的客流量减少。“疫情来了之后,一些商超、写字楼的门店紧紧依靠快餐、简餐的话,由于成本很高,往往很难存活。”一家餐饮创业品牌的联合创始人姚凯琳对界面新闻说。
不仅仅是老乡鸡,同样正在冲刺上市的另一中式快餐连锁品牌“乡村基”,上半年过得也不是很好。
据港交所7月29日文件,乡村基快餐连锁控股有限公司向港交所再度提交IPO上市申请书。2023年、2023年、2023年及截至2023年5月31日止五个月,公司的收入分别为32.57亿元、31.61亿元、46.18亿元及17.93亿元。就营收规模与业绩增速而言,乡村基与老乡鸡的表现基本一致。
在门店方面,从截至2023年9月30日到截至今年5月31日,乡村基集团旗下乡村基餐厅的数量减少了56家,大米先生餐厅的数量增加了39家,总数从1145家微增至1146家,同样裹足不前。
安徽老乡鸡:千店中式快餐龙头,全产业链一体化助力高成长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民生证券刘文正饶临风)
01公司概况:家族控股深耕十余年,立足安徽拓展全国公司概况:深耕安徽拓展全国,以直营为主扩张加盟
中式快餐千店龙头,深耕安徽拓展全国市场。老乡鸡创立于2003年,公司一直从事中式快餐服务,是一家专业提供中式快餐的全国连锁经营企业,产品是以鸡肉、猪肉、牛肉及蔬菜、米面、水产品等为原材料的菜品。目前品牌旗下拥有991家直营门店、82家加盟门店,目前公司加快全国发展步伐,依靠安徽、南京、武汉的品牌优势进行全国扩张。
直营门店为主,加盟占比不断增长。公司建立了以直营门店销售为主,加盟门店销售相结合的营销体系,通过标准化的供应链管理体系、线下网点布局,形成了覆盖安徽、江苏、湖北、上海、深圳、北京、浙江等区域的门店网络。2023-2023年,加盟业务收入分别为1142.44万元和8365.04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0.33%、1.90%。
财务概况: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净利润21年后有所恢复
收入保持增长,利润反弹后仍低于疫情前。2023-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8.6亿元、34.5亿元和43.9亿元;2023-2023年净利润分别为1.59亿元、1.05亿元和1.35亿元,2023年净利润有所恢复,但未能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公司毛利率不断下降。2023-2023年,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19.02%、17.28%和16.56%,毛利率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为公司主要原材料成本上升、人工成本上升和疫情影响。
发展历程:03年创立,12年更名“老乡鸡“,17年走向全国
股权结构:创始人家族成员持股91%以上,设有员工持股平台
创始人及家属持股91.32%,家族绝对控股。束小龙、束文合计直接持股数量占公司股本总额的29.77%。同时,束小龙、董雪、束文通过合肥羽壹、青岛束董合计持有公司61.55%的股权。束小龙、董雪系夫妻关系,束小龙与束文系兄妹关系,三人合计持有发行人91.32%的股份。创始人及董事长束从轩、张琼、束小龙、董雪、束文5名家族成员为发行人的实际控制人。束从轩未在公司中未持股,但是在董事会上有一票否决权。
为完善治理结构,公司积极实施股权激励。2023年12月,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对公司骨干员工实施激励,由公司员工以4500万元间接认购天津同创、天津同义持有的公司109.8万元股本。
管理团队:管理团队经验丰富
02.中式快餐万亿级市场潜力巨大,老乡鸡市占率居前列餐饮行业复苏进行中,扩内需、促消费政策保驾护航
•2012-2023年,我国餐饮市场规模由2.3万亿元增长至4.6万亿元,CAGR达7.2%,其中2012-2016CAGR达8.8%,2017-2023CAGR达3.4%。
2012-2016年期间餐饮市场规模整体保持持续扩大的趋势。2016年后,在新经济政策指引下,中国餐饮业联手“互联网+”和供应链技术,打造“生鲜电子商务+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服务新业态。
餐饮行业也由2016年前的快速扩张过渡至平稳和可持续发展阶段。2023年受新冠疫情影响,餐饮市场受到冲击,2023年餐饮市场规模已经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需求端来看,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持续上升,居民购买力与日俱增。
加之国家于2023-2023年多次提出坚持“扩内需、促消费”,如2023年十四部门联合印发的《近期扩内需促消费的工作方案》、2023年经济日报明确扩内需为战略基点。未来预计餐饮行业未来市场空间可观且发展环境良好。
中式快餐赛道高速增长
•老乡鸡位于餐饮行业中式快餐服务赛道。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2016-2023年,快餐店市场规模由7952亿元增长至1.07万亿元,CAGR达8.5%。2023-2025复合增速基本与餐饮行业整体增速持平。
•2017-2023年中式快餐在快餐行业内占据七成以上市场,CAGR为3.6%。预计2023-2025年在快餐行业内占比均超过70%,维持主导地位,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达1.07万亿元,2023-2025CAGR将达10.1%。
行业连锁化程度持续加深,外卖扩容助推渠道扩容
•中式快餐行业连锁化逐年提升。据弗若斯特沙利文,2016-2023年直营连锁餐厅收入CAGR为15.0%,2023-2025年预计CAGR将提高至18.6%,预计2025年市场占有率将达8.1%。
2023年中国快餐店市场餐厅连锁率仅为10.3%,远低于美国(超过50%)等国家,领先的中式快餐集团具有巨大增长潜力。
•外卖普及助推中式快餐渠道拓展。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网上外卖用户规模4.19亿,使用率42.3%。近五年在线外卖收入占餐饮收入比重提升至21.4%。
行业CR5集中度较低
•中式快餐行业长尾效应显著,集中度低。据弗若斯特沙利文,中式快餐市场CR5仅为2.9%,其中老乡鸡市占率0.6%。截止21年底,公司拥有991家直营门店、82家加盟门店。
03.竞争优势:品牌标识清晰/营销力强,全产业链一体化,助推标准化扩张前端:鸡汤类营养快餐为公司品牌标识,已开发第五代店型
•老乡鸡专注鸡汤类细分赛道。
以肥西老母鸡汤为主打,同时提供农家小炒肉、红烧鸡杂、凤爪蒸豆米等特色菜品。19-21年老乡鸡分别售出2232万份、2450万份和2970万份鸡汤类产品。公司菜品SKU共44个,其中鸡汤类菜品SKU为3个,特色菜品SKU为12个。
•门店持续升级,已开发第五代新店型。
2017年老乡鸡全面升级第三代店,全透明厨房成最大亮点。2023年,老乡鸡收正式发布第五代店。老乡鸡深圳门店普遍采用第五代店型,装修风格更简约新潮,贴近都市年轻人偏好。
后端:全产业链一体化+管理系统化,助力标准化扩张
养殖、加工、仓储、配送、销售全链条一体化,保证千店复制扩张
•公司全产业链覆盖,上中游养殖及加工端贡献利润。
•老乡鸡已经形成了上游的母鸡养殖,再到中游的中央厨房和门店端的全产业链布局。子公司农牧科技和寿县老乡鸡负责养殖业务;子公司食品公司为中央厨房,负责食品加工业务;母公司及各区域餐饮子公司提供终端餐饮服务。
•2023年主营养殖业务的农牧科技公司净利润达3885万元,主营食品深加工业务的农牧科技全资子公司食品公司净利润1.8亿元,其余各地的餐饮门店业务均为亏损。
•公司采用SAP系统及金蝶系统促进供应链协同。
依托全产业链一体化,公司得以有效把握品控,高效调配财力、人力、物力,提升商品利用率和周转率;同时鸡肉供应和价格稳定,保证标准化生产,对冲食材涨价风险。
后续上海华东总部生产加工基地建成投产后,老乡鸡有望复制安徽地区全产业链优势,在全国范围内加速标准化、规模化扩张。
管理体系高度系统化,为规模扩张蓄能
•公司实现核心业务全系统化管理,有效改善运营效率和运营质量,支撑公司规模扩张。前台系统面向用户,包括在线点餐和会员系统等。
中台系统包括业务中台与数据中台,设立八大中心,聚合服务能力,同时建设公司数据规范标准,高效利用企业级数据资产,实现降本增效。
后台系统主要包含了财务和供应链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和办公协同系统等,对人、财、物等资源实现最优整合和高效配置。
04经营分析:收入与客单价持续高增,门店拓展有条不紊营收情况:营收持续高升,餐饮及直营业务系收入支柱来源
•营收总体情况:公司自2023年开展加盟业务,2023年和2023年,加盟业务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0.33%、1.90%。随着公司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加盟商的不断增加,公司在加盟模式方面的制度建设、运营管理、资金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营收结构: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餐饮服务产品。19-21年,公司餐饮服务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9.48%、99.23%和97.69%。
成本情况:直接材料占营业成本大头,原材料成本逐年上升
•营业成本:公司主营业务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合同履约成本和费用等构成,近三年整体保持平稳。
直接材料成本所占比重较高,19-21年占比分别为41.35%、45.67%和44.81%;直接人工成本主要为门店及生产人员的薪酬,包括为相关人员支付的工资、奖金、津贴、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职工福利费等;合同履约成本和费用等主要为固定资产折旧摊销、水电费、房屋租赁费、运输费及其他费用等。
•原材料成本:2023年,公司原材料1599百万元/+31.92%,原材料呈逐年上升趋势。
盈利能力:毛利率有所下降,整体盈利水平优于同业
•毛利率:19-21年,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19.02%、17.28%和16.56%,毛利率下降主要原因系公司主要原材料成本上升、人工成本上升和疫情影响所致。
公司从事快餐服务,与同业公司相关产品类型、用工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近三年综合毛利率均低于行业平均。
分销售模式来看,由于公司直营门店房租物业费、长期待摊费用、固定资产折旧等计入营业成本,导致直营业务毛利率低于加盟业务。
•净利率:19-21年,公司净利率分别为28.15%、17.39%和14.48%,净利率均呈下降趋势,19-21年公司净利率水平高于行业平均,且与同业平均的差距逐年增大。
费用情况:期间费用持续上升,但仍低于同业平均水平
•期间费用:公司期间费用主要由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构成,19-21年,公司期间费用率分别为11.31%、13.09%和12.49%。随着公司规模逐渐扩大,市场投入持续增加,且人力资源成本处于上升趋势,使得期间费用总额持续上升。总体公司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均低于同业平均。
•研发费用:公司重视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工作,将新产品研发作为公司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加大技术开发与研究的投入力度。公司2023年研发费用下跌,主要系减少了研发咨询费服务、材料费及其他费用所致。
经营情况:同店销售额回升,客单价持续增长
•门店经营:老乡鸡门店客单价从2023年的29.71元上升至2023年的30.66元,2023年同店销售额为402.6万元/+8.45%,座流转率受疫情防控影响有所下滑,2023年平均为4.29次/天。
•门店拓展:公司目前共有991家直营门店和82家加盟店,计划3年内在上海、南京、苏州、深圳、北京、武汉、杭州和合肥、芜湖等地区的重点地段利用募集资金开设700家直营店铺。
分地区情况:以安徽为大本营,华东片区成为收入贡献主力
•门店分布:公司以华东为大本营,发展华南、华北等主要城市布局拓展全国连锁,并向其他地区扩张,目前共有991家直营门店和82家加盟店。从门店分布区域看,老乡鸡门店大部分分布在安徽,1073家门店中,有673家分布在安徽省。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的开店速度非常快。
•盈利情况:19-21年各年产品销售金额占比89%以上,销售区域呈现一定的集中度。公司毛利主要来源于华东地区,华南和华北主要为新开门店导致当期毛利较低。
05.成长前瞻未来三年门店扩张计划
募集资金用途计划
06.风险提示•疫情反复风险:公司属于线下餐饮服务业态,如疫情反复,将直接对消费者出行造成影响;防疫政策也可能限制公司营业时间乃至导致停业,对公司经营带来直接的冲击。
•门店拓展不及预期:公司门店扩张为其营收的核心驱动因素,若一线新一线城市开发能力未能及时跟进,加之高线城市竞争激烈,公司门店扩张可能有所减缓。
•食品安全风险:公司菜品大量使用养殖老母鸡等原材料,若加工处理不善/卫生管控不善,出现较为严重的食品安全丑闻,将严重影响公司声誉和品牌形象。
——————————————————
请您关注,了解每日最新的行业分析报告!报告属于原作者,我们不做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获取更多精选报告请登录【远瞻智库官网】或点击:远瞻智库文库-为三亿人打造的有用知识平台
安徽“餐饮帮”,正在统领半个京城美食圈
中国人对美食的追求可以说十分痴迷,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中华大地上每个角落都有着自己独具风味的美食,而首都北京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一线国际大都市,更是汇集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代表性美食。
这些年来,极具各地方特色的餐饮品牌也频频走入北京,安徽“餐饮帮”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如今说统领半个京城美食圈也不为过。这些安徽老板是凭啥在京城崛起的呢?
火了20年,胡大扎根簋街卖小龙虾首先要提到的就是胡大小龙虾,要说北京最有名的夜市,那非簋街莫属,簋街最有名的餐馆,则非胡大莫属。
这家由安徽人创立的小龙虾品牌扎根于北京已经火爆了20年。门口那熙熙攘攘、车马盈门的排队场面、厅内那高朋满座、杯觥交错的热闹场景更是每天都在上演。
这样的盛况离不开一个女人的努力,那就是创始人孙玉珍。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孙玉珍就从安徽来到北京打拼,并且凭借着老家的资源做起了水产供应商,也算是做得小有名气。
后来,机缘巧合下孙玉珍在老家用花椒煮了一盆小龙虾,给她带来了灵感——北京没有小龙虾,如果我把小龙虾带到北京,那么大家来我这里又能买鱼又能买虾,这我岂不是又多了一条赚钱的路子?
就这样,“南虾北运”,小龙虾被带进了北京市场,并且引起了市场的火爆追逐,各大商家纷纷抢购,也让孙玉珍成为了当时北京最大的小龙虾供应商。
不过后来因为孙玉珍所在的市场无法继续供应水产生意,孙玉珍只好找其他路子来谋生,这次,她选择在簋街开了一家自己的店。
开店之初,门店仅有64平米,屋子里只放得下7张桌子,而且迷茫的孙玉珍还卖过火锅、炸酱面、炒菜等,但是唯有孙玉珍的麻辣小龙虾让来此的食客无法忘怀,这也给了孙玉珍做小龙虾生意的信心。
经过了20多年的摸爬滚打,那个64平的店铺已经在北京城知名的簋街扎根,而且已经发展到一条街上5家分店,甚至还衍生出子品牌红巷子,扩张到多个城市进行发展。
“小而美”的南城香另一个不得不提的餐饮品牌就是快餐南城香,它的创始人是来自安徽的汪国玉。与其他众多的中式快餐相比,南城香可以说是做到了“小而美”。
在它的牌上,可以看到这样的字眼——饭香、串香、馄饨香,短短几个字,也体现了南城香的经营策略,只卖经典,不卖时髦。
早餐的虾仁馄饨、午餐的牛肉饭以及晚上的烤串,这三样属于南城香的经典单品,并且各有特色,能够应对顾客早、中、晚不同时段的用餐需求。
南城香还实行全时段社区餐饮。在选址的时候,南城香没有聚集在市中心,而是在租金成本较低的社区,并且全天提供餐食,这样一来,全时段都有可能会出现就餐的“高峰期”,在拉长营业时间的同时还兼具了客群的稳定度,效益自然也蒸蒸日上。
截至目前,南城香单店日均流水已经超过3.5万元,这一水平足以达到全国快餐店平均水平的5倍。
在打好了线下的基础后,南城香又打通了外卖渠道,实现线上线下组合出击,从而进一步扩充营收和利润,有了外卖的加持,南城香整体的复购率也在不断上升,如今外卖已经成为南城香重要的第二增长点。
安徽“餐饮帮”有多强?除了胡大和南城香,在北京打拼的安徽“餐饮帮”中还有烤鸡翅的鼻祖管氏翅吧、新京菜四季民福等,其实不仅仅是在北京,纵观全国,很多知名的餐饮品牌,他们的创始人都来自安徽。
这就很有趣了,说起美食,有人首先会想到火辣的川菜,有人会首先想到以量取胜的东北菜,还有人会想到花样繁多的粤菜,但是无论从口味上还是菜品上安徽都不占优势,为什么这些安徽品牌会在外打拼得如此成功呢?
其实观察这些出圈的安徽品牌,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创始人都是肯干、肯吃苦的人。在明清时代,徽商曾经是我国三大商派之一,徽商都来自贫困山区,所以这种吃苦精神就成了徽商的底色,一直传承到了今天。
餐饮行业大都是小生意起步,这种吃苦精神就更加重要,这可能是今天的徽商能在餐饮界杀出一条血路的关键原因。
凌晨3、4点就起床出摊、孩子出生不过5天就出来干活、冬日寒风中守着自己的摊口......这都是那些安徽老板经历过的场景,因为他们的坚持和努力,才有这些品牌今天的成绩。
这种务实精神还体现在很多安徽人创立的餐饮品牌至今都没有开放加盟,一直坚持着直营体系,这样虽然不如加盟来钱快,但是却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有质有量地开每一家门店,认真对待自己的品牌,守护着自己的初心,也因此才越做越大。
写在最后:
安徽老板还有一个特点是商场上很少见的——彼此真诚,抱团取暖。
和那些酒肉朋友不同,这些同为安徽老乡的创始人们平时见面从来不关心你喝不喝我提的酒,只关心你最近过得怎么样,如果遇上了困难,我能不能帮到你。这样真诚的关系可能也是这些安徽餐饮品牌能够越走越远的原因之一吧。
参考资料:
1.餐饮老板内参《安徽爆发小宇宙,新派徽商崛起,餐饮总量远超北京上海》
2.中国日报网《安徽餐饮企业挺得住、过难关、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