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快餐冠军产生:挤下了真功夫、永和大王,全国狂开近千家分店
前不久,围绕餐饮行业品牌力评选出的“中国餐饮品牌力百强”榜单。据相关报道称,该奖项的评选以红餐品牌研究院的行业数据为基础,从两万多个品牌中,综合评选出品牌力最强的100个品牌。中式正餐依然霸占着品牌力百强榜单的多数,今年上榜品牌数占全榜39%。下面看看排在前十名的中式快餐品牌。
排在第十名的中式快餐是台资味,品牌指数为878.9。企业总部设在天津,是重点打造台式便当外卖的品牌。以台式卤肉饭、士林鸡排饭等经典台式便当为主打,产品还包括了台式甜品、小吃、奶茶、饮品等。
香他她煲仔饭排在第九名,品牌指数为891.2。是一家集餐饮连锁、菜品研发、食品生产、专业设备制造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食品科技企业。品牌承袭中华煲仔饭的特色煲制古法,让这种历史美味历久弥新,加上智能煲仔饭机的使用,使煲仔饭在现代焕发了新的魅力且出餐时间更快,更是满足了现在的“快餐时代”的要求。
排在第八名的是犟骨头排骨饭,品牌指数为892.6。企业的愿景:做全球排骨饭品类第一品牌。稳定的口味、亲民的价格、多样的营销方式使得犟骨头在短短几年里快速切入市场;排在第七名的是永和豆浆,品牌指数为911。“永和”是中国台湾省新北市永和区的地名,九十年代该品牌跨过台湾海峡,来到大陆发展。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永和豆浆遍布全国大江南北。
大米先生排在第六,品牌指数为915.6。从米饭到面食,再到各种的小吃,在市场上可以做到全面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大米先生除了专业厨师的当餐现炒,所有食材也是当天进货,不卖隔夜菜,让顾客吃上最新鲜的现炒快餐;排在第五名的是老娘舅,品牌指数为920.1。面向大众消费者提供以江南口味为主,并可叠加兼顾各地餐饮美食的中式快餐产品。
永和大王排在第四,品牌指数为930.3。永和大王是快乐蜂餐饮集团在中国的最主要品牌,已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全国近50个城市,开设了超过300多家餐厅。推出了现磨豆浆、酥嫩鸡腿排卤肉F和御品番茄牛肉等经典招牌产品;排在第三名的是真功夫,品牌指数达951.5。真功夫创建了中式快餐三大标准运营体系—后勤生产标准化、烹制设备标准化、餐厅操作标准化,在品质、服务、清洁三个方向,全面与国际标准接轨,主营以蒸品为特色的中式快餐。
排在第二名的是乡村基,品牌指数达到952.8。品牌创立于重庆,乡村基同时也是重庆当地占有率最高的快餐品牌。乡村基及旗下品牌大米先生已开到了1000多家门店,一年卖出1亿份米饭。乡村基十分关注厨师手艺标准化:对每道菜的烹调技术、菜肴风格等特征进行拆解,炒菜时的油温、放菜顺序、时间等进行标准化。
中式快餐冠军产生:老乡鸡以958.6品牌指数排在第一,这是一家专注于特色老母鸡的大型中式快餐连锁企业。以合肥为中心,覆盖了安徽16个地市并向南京、上海、深圳等地辐射。截至2023年底,老乡鸡老店同比增长23%,外卖同比增长52%,整体销售收入和去年相比,逆势增长超过30%。在2023年1月份,老乡鸡就已经新进驻了三座城市,全国门店总数即将突破千家。
此前,老乡鸡创始人束从轩也承认,与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相比,老乡鸡在全国餐饮市场的知名度并不高。
台式便当引“陆”人张宪清:幸见两岸融合发展
中新社温州6月26日电题:台式便当引“陆”人张宪清:幸见两岸融合发展
作者张茵张益聪
“温州人不会被事情追着跑,而是追着事业向上走。”从初遇温州时的人生地不熟,到如今的侃侃而谈“温州思维”,2004年至今,台商张宪清已在温从商18年。
回顾这18年,从默默无闻到刮起“便当台风”,张宪清是“东池便当”的引“陆”人——东池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从温州与台湾经贸合作到两岸融合发展,张宪清是百余在温台商创业的“热心人”——温州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下称温州台协)现任会长。
除了经营便当生意,张宪清以温州台协为载体,接引台商“软着陆”;牵头创办瓯江口(现“浙江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温州台商科技产业园;投身温州乡村振兴建设……回看创业之初,张宪清表示,从一盒便当开始,万事开头难。
不过,一场台风为东池便当吹来了转机,张宪清说:“当时台风登陆,外面刮风下雨,大家都紧闭窗门、避免外出。这时候大家才知道,有个叫东池便当的小店居然风雨无阻,送餐上门。”
于是,当天东池便当卖出500余份外卖,小小的便当从此风起温州。如今,当初那股“便当台风”已经遍及中国大陆100余个城市,而加盟店扩展至600余家的同时,东池控股有限公司的年销售也超过了10亿元人民币。张宪清也开启了为台商“软着陆”护航的“第二事业”。
然而2013年,由于温州城市发展建设规划需要,“退二进三”“腾笼换鸟”的产业改革对温州商业形势提出了新要求,张宪清表示:“当时很多台企在温州从事第二产业,一时很难转型第三产业,因此工业用地时刻面临着被迁退的危险,这样一来台商们也就很难留下来了。”
2015年,温州市获批海峡两岸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也正因这张“金名片”,温州搭建起了引台资、招台智的平台,给张宪清“挽留”台商提供了出路。
在温州市政府和温州市台办等相关部门的协调下,以温州台协为纽带,2023年,温州台商科技产业园在瓯江口正式开工建设。园区规划用地面积5.8万余平方米,第一批将入驻12家台企,其中涉及光学智能制造、汽车核心、电子部件、自控阀门、智慧变频器、高端日用品等复合业态,成为海峡两岸(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的标杆项目。
同年,新冠疫情下,当地餐馆歇业、外卖紧缺,各大医院、卡口抗疫人员的一日三餐都成了问题。为此,张宪清组织东池便当和温州台协,主动协助温州卫健委,给温州各大医院、卡点送外卖——连续一个月,每日600余份便当,不仅助力了抗疫一线渡过难关,更连接了两岸情谊。
“2023年开年,我们和温州市泰顺县的浙江一诺农业科技签订了‘跑步鸡’系列协议,形成了东池便当产品供应链的长期战略合作。”张宪清表示,双方期望通过台企和三农的深度合作,助力乡村振兴,进一步助推温台产业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谈及未来,张宪清直言:“有幸能见证两岸融合发展,并持续参与我觉得很值得。”(完)
大陆台企这十年:一盒便当风起温州 带动两岸融合发展
东池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温州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张宪清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温州9月8日电(张益聪)2004年,台商张宪清来到浙江省温州市,他引领台式便当成功“登陆”,让“送饭上门”的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并站稳脚跟在大陆刮起了便当“台风”,亲手缔造了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台资企业——东池控股有限公司。
18年后的今天,张宪清成为温州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下称:温州台协)现任会长,以温州台协为载体,接引台商“软着陆”;牵头创办瓯江口(现“海经区”)温州台商科技产业园;参与温州乡村振兴建设……这一切都要从一盒小小的便当说起。
鞋走阳关道便当刮起风
初来温州时,张宪清曾谈及对温州的印象——温州因温州人而扬名,“温州人不会被事情追着跑,而是追着事业向上走。”这也印证了温州人自己常说的一句话——“宁愿睡地板,也要当老板”。
然而彼时的张宪清无从知晓,和温州以皮鞋闻名世界的“以小博大”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自己在温州以一盒便当安身立命。
“其实,世界真的很奇妙,我弟弟当初在大陆做便当生意,商标还是我亲手画的,没想到随便画了个小孩,现在成了大品牌。”张宪清坦言,当时他并不看好弟弟的这个生意。
2004年,大陆的东池便当由张宪政创立、张宪清合伙,当时,大陆餐饮市场还没有外卖、便当的概念,兄弟俩都没想到,大陆的便当生意一炮而红,而张宪清口中的潦草“小孩”,以及顾客们口中“又大又便宜”的鸡腿,从此定格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然而东池便当的成功也并非一帆风顺,张宪清表示:“温州第一家门店开业时,没有成熟的经营模式,虽然橱窗展示了很多可口的菜式,但却没有标明具体的价格,败坏了‘路人缘’。”
这也直接导致东池便当陷入了门可罗雀、无人问津的局面,不过,一场台风为东池便当吹来了转机,张宪清回忆说:“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台风登陆,外面刮风下雨,大家都紧闭窗门、避免外出。这时候大家才知道,有个叫东池便当的小店居然风雨无阻,送餐上门。”
于是,当天东池便当卖出500余份外卖,小小的便当从此风起温州,如今,当初那股便当“台风”已经遍及大陆100余个城市,东池便当的加盟店也扩展至600余家。
东池控股有限公司与浙江一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跑步鸡”战略协议受访者供图
小马拉大车先富带后富
问及东池便当的成功,张宪清坦言:“在台湾,如果开辟50家便当店,我可以当‘便当大王’,但是在大陆,开500家还有增长空间。现在想想,我卖便当能达到年销售10亿元,就好比小马拉大车,万事开头难,但却后劲十足。”
正因看见了大陆的庞大市场,张宪清选择和弟弟一起扎根温州发展,而作为台商,他和温州人的“破冰”则源于相似的创业精神,张宪清表示:“‘敢为天下先’遇见‘爱拼才会赢’,可以说,正是因为温州,才成就了东池便当。”
从东池便当成功融入当地的那一刻起,以温州辐射全国的格局已经奠定,张宪清表示,东池便当一路成长,温州加盟商功不可没——当初“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成了许多个“带去螃蟹的人”。
十余年走来,张宪清谨记儿时父母的教诲,秉持着“做人要有诚信,做事要踏踏实实”的原则,发展至今不仅自身获得了成功,而且还志愿为更多台胞来温州就业、创业铺设前路,他直言:“早些年来温州做生意,台商、台企‘单打独斗’的思维根深蒂固,拒绝融入当地,所以我一直在摸索,怎样让来温州、来大陆的台胞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地、融入当地。”
2015年,温州获批国家级平台海峡两岸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由于温州与台湾两地的地理优势,以及沿海文化圈的相似共性,温州成为两岸经贸合作的重要窗口,也正因这张“金名片”,温州搭建起了引台资、招台智的平台,而张宪清也从此开启了他为台胞“软着陆”护航的“第二事业”。
台商张宪清参与温州台商科技产业园开工仪式受访者供图
温台经贸合作两岸融合发展
时间拨回2013年,由于温州城市发展建设规划需要,“退二进三”“腾笼换鸟”的产业改革轰轰烈烈,然而众多的在温台企从事第二产业,所以工业用地时刻面临着迁退,众多台企都不得不考虑移址别处。
多年来,张宪清奔走多地“挽留”台商,并于2023年,在温州市政府和温州市台办等相关部门帮助支持下,温州台商科技产业园在瓯江口正式开工建设,为在温台商解决商业用地的同时,为来温台企提供了聚集性平台。
同年,温州突发新冠疫情期间,当地餐馆歇业、外卖紧缺,各大医院、卡口抗疫人员的一日三餐成为关键问题,为此,张宪清组织东池便当和温州台协,主动协助温州卫健委,为温州各大医院、卡点送外卖,每天600余份便当连续送一个月,近2万份便当不仅助力了抗疫一线渡过难关,更连接了两岸情谊。
2023年开年,东池控股“牵手”浙江一诺农业科技,在温州市泰顺县签订了“跑步鸡”系列协议,形成了产品供应链长期战略合作。双方期望通过台企和三农的深度合作,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助力乡村振兴,进一步助推温台产业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最近,张宪清开了一间50平方米的咖啡小店,在繁华商圈“偏安一隅”,显得尤为惬意,他直言:“这家‘张小政’咖啡店就取自我弟弟的名字,我们兄弟对温州有独特的情感,还将在温州和更多台商共同发展。”(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