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问答

丁光生

丁光生 丁光生(1921年7月23日-2022年10月6日),男,安徽阜阳人,中国第一代临床麻醉学家、药理学家及编辑学家,研发了首个被美国仿制的中国新药。生前系…

丁光生

丁光生(1921年7月23日-2022年10月6日),男,安徽阜阳人,中国第一代临床麻醉学家、药理学家及编辑学家,研发了首个被美国仿制的中国新药。生前系《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中国药理学报)》主编和《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主编、中国著名药理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2022年10月6日21时48分,丁光生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的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1岁。

人物履历

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医学院。

1947年获生化硕士。

1947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外科任临订麻酸医师四年,为中国第一代临床麻醉学家。

1949年入选美国Sigma Xi学会。

1950年获芝加哥大学药理学博士,是中国第一代临床药理学家。

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六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台湾《金头脑新产品奖》等。1980年创办《中国药理学报》并任主编至今,

1982年又创办《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并任主编迄今。这两个期刊到1997年双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1981年入选纽约科学院院士。还曾兼任国内10种级境外9种期刊顾问或编委,世界卫生组织顾问,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药品审订评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美国堪萨斯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空军军医大学和第一军医大学客座教授。发表过论文百余篇。业绩已载入《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等及国外十多本《世界名人录》。

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被选为上海分社宣传部副部长。

1979年以后多次出国开会与讲学。三次被选为上海市徐汇区人民代表。

1985年获上海市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4年获全国侨联《爱国奉南奖》和《先进个人》

1995年获上海市《侨界十杰》的荣誉。

1997年11月获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金牛奖》和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工作者协会《中国韬奋出版奖》。

个人简历

1921年7月23日 生于北京。

1938—1944年 在台湾中央大学医学院学习,获医学士学位。

1944—1945年 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医院助理住院医师。

1945—1947年 在台湾中央大学医学院生化科助教兼研究生,获科学硕士学位。

1947—1950年 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药理系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7—1948年 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外科助理住院医师。

1948—1949年 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外科住院医师。

1949—1951年 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外科博士后研究员。

1951—1964年 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1964一 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1980— 创办并主编《中国药理学报》。

1982— 创办并主编《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任国立上海医学院**教授。

1984 任空军军医大学**教授。

1985—1989年 任上海市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首届理事长。

1987—1991年 任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首届副理事长。1991年起任名誉理事长。

1988— 任南方医科大学名誉教授亚洲临床药理学家联合会第一副主席。

生平介绍

1927年,丁光生随家南迁,1933年初,毕业于江苏省苏州中学校实验小学。1936年初,于苏州中学初中毕业,随即考入苏州中学高中化工科。1937年和1938年上半年分别借读于湖北省立武昌高中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高中。1938年夏,考入台湾中央大学医学院(内迁成都市)。1944年夏毕业,他被征调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医院任助理住院医师,与此同时,还在外科权威董秉奇医师诊所作了一年外科助手。

1945年夏,丁光生考入中央大学医学院生化科新设立的生化研究部为研究生。郑集郭祖超老师诲人不倦与一丝不苟的精神,给丁光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终身受益。郑集主任聘请剑桥大学王应睐博士归国任教,丁光生成为王应睐回国后带出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

1946年春,丁光生随校回南京,通过全国统一公费留学考试,到美国学习临床麻醉学。1947年8月,丁光生进入芝加哥大学。一方面在外科任临床医师,一方面在药理系作研究生,1950年6月,获博士学位。

中国第一代临床麻醉学家和药理学博士 鉴于中国过去没有临床麻醉学家,当时的教育部于1946年招考公费留学生时特设临床麻醉学三名。结果丁光生与吴、艾世勋一同被录取。他们堪称为中国第一代临床麻醉学家。

丁光生从1947年9月1日起在芝加哥大学外科(有一段时间在妇产科)任临床医师。他每天在手术室忙碌,术前检查,术后随访,夜间还值急诊班。他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获得一致好评。乙烯麻醉源出芝加哥大学,因此,用得很普遍。氧化亚氮(笑气)和乙醚也是常用的吸入麻醉剂。硫喷妥钠和氯筒箭毒碱是当时流行的静脉内麻醉剂。腰椎麻醉多用普鲁卡因。当病人施行半身或局部麻醉时,丁光生给病人带上耳机听音乐以减少病人紧张。

成功事迹

他作临床麻醉时间最长的是一例脑手术,长达17小时。有一位糖尿病老人截肢,丁光生大胆地施行冷冻麻醉成功。还有一位患胸腹怪痛病人,群医束手无策,丁光生给予肋间神经传导阻滞,疼痛立即消失。乙烯、乙醚、环丙烷(过程稿)等都易燃可爆,尤其在病人吸入高氧时,此外,手术室内又多静电火花。丁光生用仪器检测手术室内燃爆性与静电,以确保安全。该成果于1949年发表后引起各界的广泛兴趣。

丁光生还兼管医院的氧疗。有一位病人曾在Los Akamos实验室(制造原子弹)工作,多次突发呼吸窘迫,丁光生给予氧疗抢救成功。数月后死亡,经检测发现病人肺中含铍(Be)5微克。病人和医护人员都敬爱丁光生。有一位病人在手术台上呼吸已经停止,经丁光生紧急抢救,病人起死回生。经丁光生治疗的病人有的握着他的手不放,有的邀他去家作客,还有的与他热情通信。有一位病人到50年代病故后,其家属还写信到中国表示感谢与怀念。这些都说明丁光生具备医师的高贵品质。丁光生同时在芝加哥大学药理系攻读博士学位。1950年6月16日,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普鲁卡因的代谢与毒性》。他既作动物实验,又作临床医师,理论联系实践,这在当时留美的中国学者中是不多见的。丁光生是美国麻醉学家学会及国际麻醉研究会的会员,1949年,被美国Sigma Xi学会选为会员。

成就贡献创建药理研究室

1951年7月17日,丁光生回到祖国,由竺可桢副院长介绍到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工作。丁光生到所后,立即白手起家筹建药理研究室。从实验室到手术台,都是他亲手设计画图;从卡片箱到计时器都是他跑遍上海市才买到的。他自己设计监造动物房,冬天水泥不干,他手捧火盆促干,夜里独睡动物房内。在心血管药物研究方面,他亲手制备慢性肾型高血压犬,筛选无数中西药。他对复方“二仙汤”的六味药作了分析,该成果由《中华医学杂志》特约以英文发表。他以后又开辟冠脉循环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研究。70年代,他又研究抗心律失常药。首创的新结构类型药常咯啉,经动物实验与临床试验证明,静脉内注射与口服均有效。很多病人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都无效,用常咯啉却能奏效。

防治血吸虫病的药物研究

在防治日本血吸虫的药物研究中,他筛选过几百种合成药,找到锑钠(**—58),肌肉注射治疗人和耕牛的血吸虫病。他发现非锑剂敌百虫口服有疗效后,曾在农村推广应用,治疗过上万名脑血吸虫病病人。他深入研究锑剂在体内的代谢,推动了锑剂的药理学及毒理研究。他的一项重要成果,是研制成功新解毒药二疏基丁二酸,该药驱排重金属(包括铅、汞、、锑、核分裂产物等)的效能超过世界上已知的解毒药(如英国的BAL与苏联的Unithiok),而且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威尔逊氏病)已达数百人。1977年起二巯基丁二酸钠已经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现在西方国家也承认这是重金属中毒时的首选治疗药,1991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该药在美仿制和使用。该药又荣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六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台湾发明人协会金头脑新产品奖。

他是上海市卫生局新药审计委员会主任委员,国立上海医学院、第一军医大学、空军军医大学**教授。在40年内,培养了大批药理学科研干部。他是中国第一批博士研究生的导师,仍在带博士生。

编辑学倡导人

丁光生写论文极为严谨。他在美国写的一篇《生物统计学在麻醉学中的重要性》论文,写完以后,每星期日修改打字,三年后才投稿美国期刊,结果编辑部只字未改就刊登了,论文发表后受到医学界的重视。丁光生发表了百余篇论文。1980年,他创办《中国药理学报》,并任主编。他推出很多创新之举,例如他在中国首次推行国际《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其内容包括英文日期的顺序、中国人姓名的外文写法、邮政编码、关键词、国际单位制,以及许多格式,仅“投稿须知”就详达6页。1982年,他又创办《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期刊,并任主编。

丁光生对办刊要求简明扼要。1987年9月,他应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之邀题词:“办学报贵在刊风,既要有改革创新的精神,又要有科学认真的态度。”《中国药理学报》已被美国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列为中国10种核心期刊之一。美国Current Con-tents/Life Sciences(现刊目次/生命科学)收录中国的期刊仅两种:即《中国药理学报》和《中国科学》。1990年7月,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专家委员会把《中国药理学报》评为第一类重点支持的期刊。丁光生认为编辑是一门学问。他积极倡导建立一门新学科编辑学。1983年在他参与下,成立了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筹备委员会,1987年正式建立,丁光生被推选为副理事长。他还为此创造了一个新的英文单词一editokogy(编辑学),博得中国外的认可与好评。1989年创刊的《编辑学报(ActaEdi-tokogica)》就是采用此词,丁光生任该报副主编。

担任的期刊

中国外很多期刊都邀请丁光生担任编委或顾问,这些期刊有:中国的《药学学报》、《生理学报》、《国外医学药学分册》、《海洋药物杂志》、《中国药理通讯》、《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编辑学报》等;国外的如前德国的《药用植物》、《国际药理学治疗与毒理学杂志》、《国际实验与临床化疗杂志》、美国的《美国医学会杂志中文版》、《生物医学与环境科学》、印度的《印度药理学杂志》、荷兰的《欧洲药理学杂志》、意大利的《医学改革》,还有香港的《中药文摘》等。丁光生由科学家发展为编辑学家,在这巨大的转变中,丁光生曾付出了辛勤的汗水。1991年,他被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选为名誉理事长。

人物事迹

热爱祖国辛勤耕耘。他在美国留学时,曾自费购买仪器和试剂共1500余件,经历许多周折运回祖国。1950年6月16日,他获得博士学位后,美国很多地方请他去工作,但他决心回国效力。他冲破种种阻挠,冒着危险,终于在1951年7月17日踏上了祖国的国土。在深圳第一次看到五星红旗时,他兴奋得热泪盈眶。丁光生在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被选为上海分社宣传部副部长。

文化大革命期间

“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尽折磨,几乎丧生。但他始终不渝地相信党,热爱祖国。他的工作受到党和祖国的信赖和重视,1985年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的称号。几分耕耘,几分收获。近年来,丁光生频繁地参加中国外的学术交流活动,为祖国赢得了声誉,他在学术界也更享有盛誉。他曾于1979年10月去美国参加美中两国药理学讨论会,1984年6月,参加香港国际中药研究讨论会,1986年1月到印度参加发展中国家临床药理讨论会,同年9月,又去芬兰参加国际药学会,1987年7月,去土耳其参加国际化学治疗讨论会,1988年,先后在美国、巴西、中国香港讲学,同年,11月,在印度参加亚洲临床药理学家联合会,1989年2月,在马来西亚参加西太平洋地区传染病与化疗会议,1990年9月,在瑞士参加传统药与艾滋病会议,同年10月在土耳其讲学,1991年9—10月,应邀去美国三个大学讲学。至于在中国参加的国际会议和讲学,更不计其数。

人物评价

丁光生一直都勤勤恳恳,乐而不疲,至今仍每日早晨天不亮就去药物研究所(总是第一名)工作,夜里很晚才回家。他为人正直,秉公办事,仗义执言,热情助人,遵守时间,恪守信用。1990年春,中国人民***军事医学科学院秦伯益院长题诗,请江南书法家戴登科书赠丁光生:“丹心报国渡重洋,细雨润物绣华章;几案常展经纶书,杖履不涉名利场。新药评价自君倡,期刊规范赖翁扬;最是难能可贵处,直人快语暖人肠。”这首诗正是对丁光生的最好写照。

主要论著

1 Ting KS。成姓 LT。Vitamin A nutrition of Chengtu medicak stu-dents。(医学士论文)ChinMedJ,1945,63A:190。

2 丁光生。不同来源之糖类对于维生素B1代谢之影响(生化硕士论文)。南京:台湾中央大学医学院生化科,1947。

3 沈美玲,张惠民,丁光生。防治血吸虫病药物的研究。VII。微量锑的比色测定法。生理学报,1957,21:127。

4 梁毅,沈美玲,陈恩鸿,丁光生。防治血吸虫病药物的研究。X。二巯基丁二酸钠酒石酸锑钾分布、排泄及疗效的影响。生理学报,1957,21:235。

5 梁猷毅,丁光生。防治血吸虫病药物的研究。XVI。**—58的实验治疗和毒性。生理学报,1959,23:158。

6 李晓玉,孙祺薰,丁光生。防治血吸虫病药物的研究。XVI1。吐酒石对***心脏血流动力的作用。生理学报,1959,23:166。

参考资料 >

版权声明:幕实号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7302002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611175751

Q Q: 730202031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