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美育的意义?
美育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进入一种超越人我之见、超越功名利害、超越生死的境界,获得终极幸福。美育就是情感教育,其作用在陶养人的感情,使人的情感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给人的高尚行为以推动力。
美育对人能发生作用在于美具有普遍性和超脱性。美育还能够弥补科学的概念性、抽象性、机械性,使人生丰富而有意义。
美育具有自由性、进步性、普及性,能给人的情感以抚慰,使人的心灵纯洁高尚,给人类以温情的精神家园。
中国传统的审美教育是什么?
中国传统的审美教育的历史几乎同人类文明的历史同样悠久。原始社会的巫术同时也是初民的美育手段。中国早在周代就形成了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对贵族子弟进行教育的体制。“乐”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美育课程。“书”是学习书写,除了实用的目的,也包含书法艺术的因素。“射”“御”是练习射箭与驾车的技术,在体育和军事训练之中也包含有体态气度的美化训练。“礼”除了统治阶级道德观念的灌输之外,也包括仪表美、行为美、语言美的培育。
以后,无论是两汉的赋,魏晋南北朝的辩谈、书画与雕刻,唐宋的诗词,元明清的戏曲与小说,还是历代的建筑、园林、工艺品,都对人们起着广泛的审美教育作用。在中国近代的民主主义革命中,一些学者和教育家也很重视美育问题,如蔡元培继承中西美育传统主张,曾就美育实施问题大声疾呼,陶行知(1891~1946)创办的“工学团”与“育才学校”也都十分重视美育。
审美教育一般包括美感教育、美学知识的普及和以美的规律贯穿其中的普遍教育等。美感教育指运用美的规律和艺术的实践(各种艺术的创造和欣赏),训练和强化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使人具有敏锐的审美知觉能力和创造力;美学知识的普及主要指在艺术家、广大青年和学生中展开美学原理、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等方面的教育,以提高人的审美趣味和美学素养;以美的规律进行的普遍教育则旨在把美的规律贯穿到智育和德育中,使科学教育中枯燥的公式和定律化为美好的形象,把死板的记忆化为生动的想象,把师生之间单方面的灌输关系变为平等的相互交流关系等。
举例论述美学为阅读教育提供了什么启示国开大学考试?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 个环节的动态过程。 作品的价值是作家的创作意识和读者 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阅读不是读者单纯的 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读者主动参与的过程。读者的这种 主体能动作用不仅表现为认真的态度、专注的精神,而且 要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地对文本进行预测、 体验和推论。 接受美学还认为, 文学作品和科学著作不同, 它使用的是一种描述性语言,具有“意义不确定性”和“意 义空白”。它们构成了作品的“召唤结构”,召唤读者以“阅 读期待”去发挥想象力,填补空白,进行再创造。
接受美学理论特别强调读者的主动参与和主体 能动作用,为我们认识阅读理解的过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