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火锅第一股败了!曾每3天开一家,开店数量超过麦当劳
没有一道菜可以满足所有人,但是火锅可以。很多网友都说,人类最伟大的两个发明,一个是火锅,一个是空调。
《人民日报》公布了一组中国主要城市夜间消费数据:北京最“中年不易”,睡得最早起得最早;成都吃货们最拼,一边烫火锅一边吃健胃消食片;南京24小时书店夜间活跃度最高。
这组数据中,最令人吃惊的是,火锅+消食片的组合。这个新奇的组合背后,也意味着消费者消费理念的变化和消费市场的新趋势。
数据显示,火锅已成为中国第一大美食,大众点评收录的火锅商户数量占全国餐饮商户比例达7.3%,高于江浙菜、川菜、粤菜、西餐等其他热门菜系占比。
火锅,已成为中国人必不可少的餐饮美食。
在原始社会,人们每天吃烧烤吃到吐,直到新石器时代古董羹的出现,人们开始将食物投入沸水,这就是最早的火锅了。不过在当时,锅并没有被发明出来,人们通常用鼎来吃火锅,因为鼎比火锅大多了,所以想吃火锅必须凑齐几十个人。
到了汉朝,火锅的体积变小了,变成了一个人几个人都能吃的美食,后来三国时期有一个叫曹丕的吃货,将火锅分为了五宫格,做到了一锅五吃。
到了南宋,煮火锅的单一技法被打破,有了涮,将肉切成薄片烫熟了蘸酱吃。下至黎明百姓,上至皇亲国戚酷爱吃火锅。
在清朝,乾隆帝是最喜欢吃火锅的皇帝,他下江南游山玩水时,各地“招待部门”都知道他的嗜好,会提前准备好火锅。
根据历史记载,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六日的一月内,皇室就吃了23种火锅,合起来有66次,具体说有鸡鸭火锅、舒意火锅、全羊火锅、黄羊片火锅等等。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一年,乾隆皇帝大约吃了200多顿火锅。
有次为庆贺自己年过七旬喜得元孙,又祈愿四海承平,于是邀请了全国各地三千位老人进京赴宴,声势浩大,被称为“万古未有之举”。
到了民国,重庆有了第一家毛肚火锅,叫白乐天。从此有了以重庆火锅,四川火锅,潮汕火锅为代表的南派火锅。以涮肉火锅,肥羊火锅,肥牛火锅为代表的北派火锅。以长江为界,各自发展。
抗战时期,四川火锅特别兴旺,很多人都爱吃,甚至军政要人宴客都多以火锅为席上珍肴。当时的军统头目戴笠,还曾摆过五百人的火锅宴以示阔绰。
经济学上有个著名的戈森法则:同一享乐不断重复,其带来的满足感会不断递减;同一享乐不断重复,第一次和第二次所获得的满足感最大。
按照这个理论:同一类型的餐馆我们是不会经常去的,因为你在同一个餐馆享受美食的快感只会越来越低。
但是火锅店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个理论。
2023年全国餐饮收入42716亿元,其中火锅行业的营业额达整个餐饮行业总营业额的22%,在中国饭店业协会《2023年中国餐饮业年度数据报告》中,显示火锅行业每平米营收高达2.63万元,快餐次之为2.5万元,而正餐仅为1.02万元。
在2023年,中国吃货们将海底捞吃出了千亿市值,这似乎在显示火锅行业,正在成为高盈利模式下的优选赛道。
尽管火锅现在已经遍布人们的饮食习惯中,但在改革开放以前,肉类匮乏让人们不可能随意吃肉,四川的王先生谈到第一次吃火锅的惨痛经历:吃完人生中的第一顿火锅,几次重度拉肚子。
当时成都没有火锅,只有毛肚店,只有有钱人才能吃,有点像涮羊肉,火锅一词并没有现在这么普遍。
不过在1989年之后,《南风窗》杂志刊登了一篇记载川渝火锅的经历,其中提到:
“火锅是成都街头一大奇观。赤日炎炎,火锅店生意依然兴隆。分社门前的陕西街,长不过50米,20来家饭馆,火锅店就占了10来家。”
而最初将火锅走向到全国的,是以小肥羊为代表的北派火锅企业。
1999年,小肥羊的创始人张钢到张宁平的老家通辽去散心,晚上去吃火锅。不知道是张钢真饿了,还是羊肉真的嫩,他一上桌就停不下来,一连吃了5盘,“怎么这么好吃?”
这让张钢突然对店主的火锅秘方来了兴趣,一个月后,张钢凑到50万现金,直接拎到老板面前一次性买断配方。
1999年8月,小肥羊开业,主打宫廷配方+锡盟羔羊+不蘸料。结果,当天晚上连羊肉渣都没剩下。两个月后,小店挤满了,一天晚上要翻5次台。4个月后,张钢顺势开出第二家、第三家,结果还是好评如潮。
到了2000年,张钢决定开小肥羊连锁全国加盟店,“在各省设立总代,由总代向下发展加盟店”。
首先是统一质量。小肥羊的火锅汤料全由张钢统一配置。为此,他跟锡林郭勒肉业加工厂签订合作协议,确保小羔羊均来自锡盟大草原。第二是统一口味。100个厨师会做出100个口味,而“小肥羊”仅需汤锅底料和锡盟羔羊,没有厨房加工,自然口味统一。
放权的加盟制,使得“小肥羊”店面不断成几何倍增长。
于是,更多的小肥羊店出现在包头,出现在内蒙,甚至走出草原,来到北京、上海、深圳和港澳台,以及大洋彼岸的洛杉矶、多伦多。
巅峰之时,小肥羊在国内平均每3天就新开一家店。到2004年,小肥羊连锁店已达700余家,数量超过了麦当劳。
2008年,小肥羊在香港上市,成为了“中华火锅第一股”的光环。
当“小肥羊”海外扩张计划正在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时,诸多业内人士却并不看好。“中国餐饮业扩张海外,比如在美国、澳大利亚、韩国开个单店,其意义都不大。不能形成客户连带作用的海外扩张,也不能形成规模经营,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连锁。
一个强大的统一配送系统是连锁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快餐连锁巨头麦当劳仅在中国就有7个配送和采购中心,支持着他在中国的将近600家餐厅,保证每家餐厅的日常供应和统一品质。而深圳小肥羊的原料,还得千里迢迢由内蒙古送去。
一些专家认为,饮食服务连锁业的业务扩张必须建立在有系统的平台上,以把触角早已伸向世界每一个角落的麦当劳为例,无论哪一个国家的麦当劳分部,都必须在当天夜晚12时之前,将包括当天销售收入在内的所有财务数据,通过计算机网络送回美国总部核对。
相关数据显示,2007年、2008年两年美国小肥羊分别盈利15.1万美元及20.1万美元,但到2009年截至10月底,其净利润仅为8.5万美元。而其日本公司在此前经营的2006年12月到2007年12月一年间,损约为人民币121万多元。
2012年2月,百胜以46亿港元现金收购小肥羊全部股权,宣布私有化退市,张钢和管理团队息数离场。“中华火锅第一股”成了“中餐退市第一股”。
全面接收后的百胜,将原有系统与小肥羊对接,专注解决小肥羊体系松散、管理缺乏标准化、继续扩张瓶颈三大问题,并对品牌形象和运营标准进行了升级,试图让小肥羊再创奇迹。
遗憾的是,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小肥羊便陷入关店潮。
为了全面提升小肥羊的餐厅环境、菜品和服务质量,百胜在传承和发扬小肥羊品牌“一锅汤、一盘肉”的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坚持“立足中国、融入生活”的总战略,对小肥羊做了全新的品牌形象和运营标准的升级。
显然,百胜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了体系、标准、管理等西方企业最擅长的方面,却忽略了企业的基因、人的因素和行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因而,这场洋快餐巨头与中式火锅霸主的结合,似乎磕磕绊绊。
被百胜牵走的小肥羊,最终也迷失在市场大潮中。
十年前,率先以一己之力撬开全国火锅大门的是北派火锅,小肥羊、东来顺、南门涮肉这些北派火锅都是中国火锅TOP10上的常客,覆盖面积和开店数量,都是拔得头筹。
随着“吃辣”风潮的兴起,川渝火锅迅速席卷全国。再加上川渝火锅相对人均低、食材更为丰富,更受年轻人欢迎。据统计,现在国内的火锅店中,川渝火锅占比已经超过60%,而海底捞也以2000亿的市值,位列中国餐饮之首。
如今,潮汕火锅,小火锅,甚至粥火锅都出现了,火锅从标准化正在走向个性化时代。
根据行业数据,2023年,中国在线外卖市场规模预计达到2046亿元,同比增长23%在线订餐用户规模达3亿人,同比增长18%。外卖成为餐饮行业的新增长点。不到两年时间,火锅外卖市场不断堆高,成为了火锅行业加快发展新的突破口,海底捞、淘汰郎、巴奴、呷哺呷哺等品牌都逐渐向新领域延伸,并受到了年轻消费人群的认可。
小肥羊的衰落,也跟人们的餐饮习惯发生着变化息息相关。
根据《2023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显示,2023年,火锅行业的总收入达到了8757亿元,占据了整个餐饮行业总收入的20.5%。
这一数字还在持续扩大,2023年市场规模将近9600亿,2023年预计突破万亿。如此疯狂的市场份额背后是快速增长的火锅店铺数。
2013到2017年期间,火锅店从40万家增长至60万家,平均每年新增5万家火锅店。把火锅称为餐饮第一大品类,毫不为过。
地域菜系风味和食材种类是当前绝大多数火锅定位的主要维度。但在消费人群的细分上,火锅行业显然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有人说,火锅是最没用技术的行业,的确当小肥羊之类的大企业、大品牌的创新动力不足时,80%以上的中小火锅企业在“裸奔”。
大多数中小火锅企业想的是如何短期火爆,如何快速扩张,如何快速变现加盟费,急功近利自然无暇进行品类创新,进行品牌建设。
重庆市火锅协会发布的首个火锅行业红皮书中,有一组令人瞠目结舌的数据:重庆火锅企业在广告推广上的费用极低,年均费用支出一般在1000元及以下范围的,占比达到46.1%,没有品牌营销观念的火锅企业,就像在光脚裸奔,陷入价值链的低层次竞争,自然跑不赢品类增长。
中国人爱吃火锅,是因为它热闹且自由。一桌人围坐在一起,热气腾腾的边吃边聊,各种食材可以融汇在一起,爱吃什么吃什么,没有什么复杂的用餐规矩,是交流感情舒适的方式。
火锅的竞争已经进入存量市场的时候,差异化的、满足用户不同口味诉求的火锅品类,会打开新的下一个十年的战场。
张謇和他留下深深烙印的城市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濠河边的张謇和梅兰芳塑像。摄影:许丛军
濠南别业(张謇故居)内的小小讲解员。摄影:朱旭东
“没想到张謇一生做了这么多事!”北京大学博士生奚牧凉感慨地说。
奚牧凉读的是文化遗产专业,此前他知道张謇打造了“中国第一个博物馆”,但对这个“中国第一”心存疑虑,暑假专程赶到江苏南通一看究竟。
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张謇就在南通濠河之畔创办南通博物苑,陈列自然、历史、美术、教育四部分文物和标本,开创了中国近代具有真正意义的博物馆。
为奚牧凉解说的是南通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顾书玚,南通博物苑每年培养的80名小小讲解员之一。尽管孩子的讲解显得稚嫩,奚牧凉仍听得津津有味,并顺带参观了张謇故居,那里陈列着足够丰富的关于张謇的图文史料。
“建造博物馆是张謇的个人行为,这只是他宏伟人生计划中的一小部分。”看完张謇故居,奚牧凉由衷地表示,“他是中国近现代转折期一个重要的启蒙者。”
谁是张謇?
因为学术研究的缘故,奚牧凉此前对张謇有所了解。但很多人常会把张謇与汉朝出使西域的张骞混为一谈——“骞”和“謇”都是生僻字,且字形相近、读音相似。南通市前不久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办张謇专题展,就有部分参观者作恍然大悟状,“哦,还以为是他出使西域呢。”
张骞出使西域之时,南通的很多陆地,还是一片汪洋。2000年后,一位叫张謇的清末状元,几乎凭一己之力,将南通这座落后闭塞的封建小城,打造成“中国近代第一城”。
张謇是南通历史上的地标性人物。南通市委书记陆志鹏认为,张謇是近代南通的缔造者,是我国第一位被世界承认的企业家,他集士子、文人、状元、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慈善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创造了中国近代史上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南通人最为敬仰的先贤。
诸多光环交错纷乱,反倒难见其真身真心。有人评价说,张謇倾其一生心血,成就三件传世嘉业:实业、教育、慈善。作为一位封建士大夫,张謇骨子里潜藏着“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儒家文化意识,一直在致力于实现士大夫的理想人格和社会价值。其“功成不必在我”的那种气势和担当,在他逝去近百年后的南通,仍能寻其深深的烙印。
“张四先生”与“17、18号”
在很多“老南通”眼里,他们尊称张謇为“张四先生”,因为他排行老四。今年52岁的港闸区书法协会副主席李旸,打小就生活在爷爷奶奶、叔叔婶婶唠叨的“张四先生”的故事里,以及他创造的社会里。
“那时候的唐家闸,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在大生厂上班,可以说,张四先生的大生厂,养活了唐家闸人。”李旸回忆说,他的叔叔婶婶,都在大生厂上班,那时候的唐家闸,就如南通的小上海。他所说的大生厂,就是张謇于1899年在唐家闸创办的大生(纱厂)一厂。
百年前的“大生一厂”几经沉浮,李旸自记事起,只见其辉煌。“改革开放初期,大生厂的女工就很洋气,高跟鞋、喇叭裤,喜欢烫头发。小伙伴们开玩笑,要看美女,就去大生厂。”李旸笑着说。
在李旸印象中,那时候大生厂门口的杨家湾(现在的1895张謇广场),就是南通一路、二路公交的起点站,交通繁忙,等同于市中心。每月17日、18日,是大生厂退休职工领工资的日子,更见繁忙。“大生厂在职职工近万人,它的退休职工有多少?我不知道,但当地人为此自发形成一个绵延两公里的集市,成为远近闻名的庙会。”李旸说,对这样的庙会,当地人直呼“17、18号”。因为庙会太繁荣,影响到大生一厂附近两个重要考点的秩序,南通市只能将原本在这两日举行的中考,统一提前到13日、14日。
“1988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学校做教师。每月工资92元,奖金10元。大生厂工人的工资多少不等,但他们年底的奖金都差不多,你知道是多少?”李旸拉长了音调,“近——千——元。”
那些年,能够分配到大生厂工作,是幸运的。不仅收入高,而且,影剧院、医院、澡堂等福利设施,一应俱全。那自发形成绵延两公里的集市,足以说明大生厂的影响。这种繁荣,一直延续到2010年左右。随着企业改制,不再有退休职工骄傲地前往领工资,庙会自然衰退了。
如今,接过大生纱厂衣钵的,是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经历漫长岁月的曲折发展,至今成为融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也成了中国纺织史上的一面旗帜。
棉铁主义
创办大生纱厂,源自张謇的“棉铁主义”。
“张謇沿着传统士大夫的路径一路走来,但当时的中国已经衰落到无法挽救的地步,士大夫之路实在走不下去了。”民盟南通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赵明远说,“无路可走,便独辟蹊径,选择实业救国之路,对一个封建士大夫而言,实则是不得已而为之。”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慈禧太后却挪用海军军费大修颐和园,筹办万寿庆典,清政府因此特开“恩科会试”。张謇北上应试,高中状元。
张謇蟾宫折桂之际,前线传来北洋水师迭遭败绩的噩耗。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战争,是中国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大标志,对张謇而言,也是他人生道路改弦易辙,投身“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一大转折。他意识到,中国必须先行“推广棉地、纺织厂”及开发铁矿、扩张制铁厂,发展棉铁两业“可以操经济界之全权”。
深感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机的张謇,与两江总督张之洞在联英抗日、创办实业等方面有不少共同语言。1895年,张之洞委任张謇负责通海一带商务,授意他在通海一带创办纱厂。
张謇奔走于南通上海之间,到处筹措资金,困顿时连往返车费也囊中羞涩,不得已只能卖字为生。1899年,一座拥有20400枚纱锭的近代化纱厂在南通唐家闸建成。张謇根据《周易·系辞》所载“天地之大德曰生”,给纱厂取名“大生”。他在“大生”二字中,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天地间最大的政治是国计民生。
大生纱厂投产后,规模不断扩大。为保证原棉供应,张謇先后在黄海海滩办起20多家盐垦公司,到1907年,已围垦近10万亩。
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謇以大生纱厂为核心,还创办了油厂、面粉公司、肥皂厂、纸厂、电话公司等20多家企业,形成一个轻重工业并举、工农业兼顾、功能互补的地方工业体系,一度成为全国最大的民族企业集团。
1956年2月,毛泽东在接见黄炎培时说,提起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四个人不能忘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
父教育,母实业
张謇曾提出,教育是万事之母。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败北的残酷现实,使他对教育在救国中的地位有了充分的认识。同时,发展实业需要知识、技术以及各类专业人才,因此,张謇在发展实业初见成效后,迅速创办新式学校,并首先致力于师范。
张謇选择南通已被废弃的千佛寺作为校址,经过7个月筹备,中国第一所民办师范——通州师范学校于1903年开学招生,主要培养小学教师。同一时期,张謇还创办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并在本地创办了一批中学与小学,在全国开了风气之先。
在创办中等初等学校初见成效的基础上,张謇把目光投向高等教育,将通州师范农科升格为农科大学,并创办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在上海,创办吴淞商船学校、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协助创办复旦学院;在南京,创办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等。1916年,张謇还创办了由中国人建立的第一所盲哑学校。
“如今,国内具有百年历史的近20所高等院校,包括复旦大学、河海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南通大学等,它们追根溯源,都会‘找到’张謇。”南通博物苑讲解组组长陆苒苒说。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技中心研制的中国万米级载人深渊器彩虹鱼号科考母船之所以被命名为“张謇号”,也因为张謇乃这所学校的创始人。
张謇以惊人的毅力和过人的精力,尤其是以他在教育方面的革新与成就,连同在棉纺与盐垦方面巨大的业绩,为自己在江浙乃至全国,赢得了辉煌的声望。
惟赖慈善
与此同时,张謇努力在南通推行“地方自治”。他认为,在实业、教育之外,“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他对各类社会公共事业,一直在不停地思考——“一座城市,需要什么?一个社会,还缺什么?”他想到了便去努力实践。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科举兴学堂之际,张謇建议清政府首先在北京创办博物馆,进而推广到各省,但未被采纳。于是,张謇决定在南通作出示范,1905年建造南通博物苑。《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博物馆志》,都确认南通博物苑为中华第一馆。
1913年,张謇以他60岁寿辰时所得亲友贺礼馈赠,建造了南通第一所养老院,收容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1922年,用其七十寿辰所得贺礼,再建一养老院。
建医院,对赤贫者免受药金;开办贫民工厂,教授贫民子弟自谋生活;设立残废院,收留肢体残缺的乞丐;创办盲哑学校,并担任第一任校长……别人不知道张謇内心到底有多少牵挂,只有等他办成了,才恍然大悟。
为把南通建设成“一个新世界的雏形”,张謇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对事业总是全力以赴,“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张謇去世后,许多社会名流、学者大家对张謇有过评价,作家刘大杰在1933年到南通时留下的记录,更能反映南通普通民众对张謇的感情:
“到现在,他是已经死了,但谁不记得他,谁不追念他!一个黄包车车夫,一个舟子,你停下来只要开口说一句‘你们南通真好呢!’他就这么回答你:‘张四先生不死就好了。’”
“要像这样,才配得称为一个事业家、社会改革家。他的精神,真是深深地入了民间。”
为世牛马
“骨子里,张謇还是有传统士大夫的情结,视金钱如粪土,又希望兼济天下。”民盟南通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赵明远说,只要能解国家之困、解民生之困,张謇便不再排斥财富,其追逐财富的目的,是“兼济天下”。“他舍弃了传统文人的清高,用曲线救国的方式,来挽救士大夫的家国情怀。”
进入21世纪后,对张謇的研究重新热了起来。“在中国,一个人对一座城市的影响和贡献,估计没人能超过张謇。他留下来的,不仅物质的,更多精神的。张謇经营城市的理念,影响着南通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们。”南通市经信委副主任贲友华说,南通对通商精神的提炼,“强毅力行,通达天下”,其中,“强毅力行”,就来自张謇的书札。“张謇就是一生强毅力行、不肯服输的创业者、开拓者。”
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戴鞍钢表示,他之所以长期研究张謇,完全出于对他的敬仰。“后人赋予张謇很多头衔,我更愿意称其为‘先贤’。张謇的知识视野,是‘救世’的。”戴鞍钢说,企业家以盈利为目的,无可厚非,而张謇是想通过企业盈利来实现其家国情怀。“张謇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让很多当代人汗颜。他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儒商,没有之一,而是唯一。”
但是,张謇的实业救国之梦,最终还是破碎了。张謇急于改变南通落后的面貌,急于想把南通打造成“示范县”进而影响中国,没能按照企业的发展规律来谋划企业发展,导致资金运转紧张,进而失去了对大生集团的掌控。“他的物质基础,不足以支撑他的雄心壮志。”赵明远说,“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人生的发展。”
“我小时候就听长辈讲张謇的故事,好崇拜他。”南通富美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建华说,“如果只想挣钱,企业存活三五年没有问题。如果想存活几十年甚至打造百年老店,则必须有大情怀。”
张謇则是这么想的——“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这是江苏大生集团厂史陈列回廊石刻上张謇的一段话,某种程度上,回答了张謇“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初心所在。
早在1904年,张謇和他哥哥张詧分家时写了份“析产书”,在文末,他们写道:“要之,此后之皮肉骨血,当为世界牺牲,不能复为子孙牛马,则余二人志愿之所同也。”而“为世牛马”“为世界牺牲”,则是张謇经常用于表达人生观的朴实表述,也是他躬身实践的人生宗旨。正是有这样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动力,张謇成就了常人所难以匹敌的事业。
无处不在的“张謇”烙印
失去对大生集团的掌控后,张謇在南通的事业走向萧条,很多志向显然难以实现了。但晚年的他依然奋斗不息,他说:“謇老矣,为地方而死,完我村落志愿,浩然无憾!”
张謇就这样把自己的“皮骨心血”,全部奉献给了社会和百姓。1926年,张骞去世时给南通留下的,是一个拥有50多家企业、2400多万两白银的当时全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是由400多所各类学校、场馆组成的教育文化体系,是一套完整的水利、交通、供电等市政基础设施,以及一系列公益慈善事业。南通也因此由一个封闭落后的封建小县城,变成了令世人瞩目的近代化新兴城市。
尽管时代限制着他许多美好理想的实现,后人却铭记他为国家富强所作出的贡献。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的《中国百名人传》中,起首人物为黄帝,压轴人物,乃张謇。
如今,南通对外推介的地方名片有“八大乡”之称,包括纺织之乡、建筑之乡、教育之乡、长寿之乡、文博之乡、平安之乡、新侨之乡,其多数品牌,皆缘起张謇。
纺织之乡。南通纺织工业的兴起,显然源于张謇1895年创办大生纱厂,在国内首次建立纺织原料基地,并“泽被后世”。现代纺织业已成为南通的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势。2017年,南通纺织服装规模以上企业992家,销售收入2237亿元。海门叠石桥的“家纺小镇”,目前成长为“国际家纺城”,家纺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达40%,并远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教育之乡。张謇在南通创办了多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学校,其创办的300多所小学,至今大多数仍然保留。“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不仅是南通对自己的褒扬,也是很多外地人的共识,因为,南通的基础教育质量长期处于江苏乃至全国领先地位,南通人尊师重教,南通学子崇师好学,早就蔚然成风。
文博之乡。张謇创办的南通博物苑,开启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先风,并因此奠定了南通“文博之乡”的地位。如今,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国有博物馆如南通纺织博物馆、珠算博物馆、审计博物馆、中华慈善博物馆等相继建成开发,进一步夯实了“文博之乡”的基础。
新侨之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批南通人走出国门,携家纺等产业赴海外创业,并由此拓展到建筑、轻工等领域。目前,南通的旅外新侨超过10万人,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新侨之乡”的称号,同样与张謇有关,因为新侨最初的安身立命之本,多是家纺产品。
体育之乡。近代国人被帝国主义列强讥讽为“东亚病夫”,张謇深以为耻,1917年在南通建造第一公共体育场,免费开放。如今南通称为体育强市、世界冠军大市,与此不无关系。
“张謇精神历久弥新,在当时及后来对南通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当前和今后对南通发展,依然具有较强的启示作用。而他实业救国的理念,在当下则更具现实意义。”南通市委书记陆志鹏说。
2016年4月27日,南通市人大常委会第33会议经审议,全票通过了《市政府关于提请设立“南通企业家日”的议案》,在法制层面对企业家予以肯定和褒扬。南通市把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正式投产的5月23日,设立为企业家日,每年开展“张謇杯”杰出企业家评选。“这既是引导全社会尊重企业家、理解企业家、支持企业家,也是为了激励广大企业家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张謇的实业报国精神。”
百年标杆
前不久,一部向先贤致敬的六集电视纪录片《张謇》在当地播出,引起轰动。《江海晚报》总编辑宋捷如此表述:“一方土地如果出不了一个伟人,是这方土地的悲哀;如果出了伟人,这方土地不知道去认知他、理解他、学习他,那是这个地方的悲哀。我们作为南通的子孙,今天能有一个更加隆重和认真的方式,系统地来解读我们的先贤,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此前,话剧《张謇》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展演,张謇专题展在首都博物馆成功举办,都可视为南通人在仪式上集中向先贤致敬。南通人一直在潜移默化地传承着张謇留下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正因为当地持续对张謇精神的挖掘和研究,才会有此集中展示。
一个人的成败与否,当看百年之后。先贤张謇留下的有用事业,依然无时无刻不在叩问世人、激励后人……(记者朱旭东)
“新华荐书”发布2023年度十大好书
原“一屏万卷”助力全民阅读国社视野添彩书香中国
“新华荐书”发布2023年度十大好书
“新华荐书2023年度十大好书”发布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学学八路军顽强战斗的精神吧,他们五个,我们连被地雷炸死的却去了一百多!……”
敌人是可以开两天会唱两天戏的,因为他们的“一百多”,因为他们曾经在棋盘陀上“占领”过一个钟头。
……
就从九月二十五日起,狼牙山下数百里方圆里的每个人都在仰望着傲然的棋盘陀,不管他是抗日的人们抑或是敌人。
这段文字选自我国战地记者沈重的《棋盘陀上五壮士》,是入选《新华通讯社90年90篇精品选》的第三篇作品,原载于1941年11月5日的《晋察冀日报》,描述的这五位战士,正是家喻户晓的“狼牙山五壮士”。
位于河北保定易县的棋盘陀,三面断崖如今已被结实的护栏围住。抗战烽火远去,枪林弹雨不再,但五位壮士的事迹,借着新华社永恒的红色电波,点亮了无数人的心。
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和首届全民阅读大会来临之际,4月21日,新华出版社举行“新华荐书2023年度十大好书”发布会,《新华通讯社90年90篇精品选》《沧桑百年间——中国摆脱贫困影像记忆》《基层中国:国家治理的基石》《创新的起源》等榜上有名。
“全民阅读”已连续第九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新华社努力建成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进程中,新华出版社整合资源,推出“新华荐书”活动,助力全民阅读。
新华社党组成员、副社长刘思扬在发布会上说:“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活动和书香社会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风尚是图书出版板块的重要职责。新华出版社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百年求索:流淌着的红色基因
书籍承载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和人类文明的进程相伴走过了数千年,从野蛮走向文明,从传统走向现代。
新华出版社成立于1979年,建社40多年来,出版了一大批反映时代进步、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优秀图书,成为延伸新华社报道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并连续多年被评为“最受读者欢迎的出版社”之一。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历史是新闻的定稿,第一个百年奋斗浓缩在《新华通讯社90年90篇精品选》中,记录了新华社九十载如磐初心。
翻开铬黄色首页,是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的1949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修改稿)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影印版。苍劲有力、大气磅礴的字里行间,时代记忆喷薄而出。
全书共500多页,各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均有稿件入选。
西北风一阵紧似一阵,发出尖利的吼叫,卷着大片大片的雪漫天狂舞。羊群顺着风拼命逃窜。姐妹俩飞奔上前拦堵,可是羊群不听她们指挥……
这时候,气温已降到-37℃,姐妹俩踏着深雪跟着羊群艰难地走着。妹妹玉荣的小脸已经冻肿了……姐妹俩怕天黑再走散,就肩并着肩,深一脚浅一脚地跟着羊群继续前进。她们就是这样同风雪搏斗了一天一夜,已经走出了70多里。
这段文字选自《两个蒙古族小姑娘同暴风雪搏斗一昼夜保护了羊群》,是《新华通讯社90年90篇精品选》收入的第23篇作品,“草原英雄小姐妹”由此被改编成动画、电影、话剧等,并选入小学课本,激励着千万青少年,影响了中国几代人。
从开篇的《工农群众踊跃加入红军》到结篇的《砥柱人间是此峰》,值得反复阅读的细节,鲜活地重现了“战胜数千敌人的游击队”“使敌人惊慌失措的‘鹰排子’”“就要为人民干到底”的刘胡兰、“草原英雄小姐妹”“平凡而伟大”的雷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中华民族的光辉人物形象,讲述着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更让人深刻体会到,从“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的新中国,到具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多么不易、多么艰辛。
百年光阴在人类历史上只是短短一瞬,而在中国历史上,却是一个翻天覆地的过程。
百年前的中国,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
历史证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砥砺奋进的每一步,都凝聚了无数先辈的勤勉奉献和奋斗拼搏。
2017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到2023年,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
1920年2月的一个夜晚,从北京朝阳门驶出一辆旧式带篷骡车,正在通往天津的土路上缓缓行进。
在这辆北方最为常见的两轮骡车上,共有两个人。坐在车篷里的一位,40岁左右模样,长袍外套着一件棉背心,头上低低地压着一顶毡帽,看上去像是个土财主;驾辕的一位,年纪稍小一些,身材魁梧,随身携带一个手提包,像是装着满满的账本,看上去俨然是一个年前外出收账的账房先生。
两个人一边赶路,一边交谈。
“仲甫,你看我们中国是否也走苏俄的道路,成立苏俄式的政党?”
“好啊。我以前是反对成立为一个阶级服务的政党的。倘若那个时候你要我成立一个新党,我是不干的。现在该考虑了。”
被称为“仲甫”的人,便是当时大名鼎鼎的陈独秀;和他说话的,是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
发布会上,北京凯文学校初三学生田婉濛朗读了这段话。这段文字来自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写给青少年的党史》。她对本报记者说:“活灵活现的,看着很有温度,比课本生动多了。”
关于中共一大会议,胡乔木曾撰文写道:“除了大会会场一度遭到帝国主义的暗探和巡捕的骚扰外,在社会上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注意,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但是,就在这时,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已在沉沉黑夜的中国大地上点燃起来了。”
这就是上榜好书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书名的由来。既在大历史中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又在小细节中再现历史人物的一举一动,“火种”一书讲述党的创业之艰与革命新航程的来之不易,将20世纪初中国非凡的寻路历程详尽呈现。
历史烙印:与时代同频共振
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科技迭代加速的中国,“新华荐书”榜单充分体现了时代性。
人民出版社上榜好书《百年沧桑间——中国摆脱贫困影像记忆》,其中有一章《土豆的记忆》。开篇是一张上世纪50年代的黑白照片,一位头发花白的农妇右手轻轻抚摸着满筐的土豆,模糊的背景中,不少农民在弯腰劳作。
从1951年北京南郊供销社采购土豆种子,到2023年山东胶州的土豆迎来盛花开放,一页页翻过,照片由单调黑白转为绚烂多彩。滋味寡淡的土豆,沉淀出人们心头的万千滋味。
在粮食短缺的年代,土豆是充饥救荒的上佳选择,甚至在当时的山西,有“民间婚丧大事必有山药蛋佐餐”的要求。
蒙古文化学者伏瑞峰说:“我们瞒着大人到别人家地里吃烧土豆,有时是偷着烧,心急啊!可土豆偏偏不熟,捧在手里烫,咬在嘴里硬,一会儿功夫满手满脸都是灰了。”
这父辈们儿时记忆中的独特香气,从新华社的国家相册里走出来,影印成册,将时光中最动人、最震撼、最细致的瞬间定格。视频化为隽永图文,向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伟大胜利致敬。
这个章节还记录了一个连土豆都不忍心敷衍的作家——汪曾祺的趣事,读来让人不禁莞尔。
河北沽源曾经有个马铃薯(土豆)研究站,集中全国的土豆品种向各地输送。研究站给了汪曾祺一个任务——画一份《马铃薯图谱》。于是20世纪60年代,汪曾祺就远离家人,在荒凉的绝塞,“画圆头圆脑的薯块”。
想画不像都不容易,画完一块,就把它放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他还自豪地说,全中国像他那样吃过这么多品种马铃薯的人,怕是不多见呢。
汪曾祺的儿子汪朗说:“我现在还记得爸爸做的一道菜,黄油煎土豆。他这个人啊,不管境遇如何,只要活着,就要活得有滋有味。”
书中寥寥几行字,让人品到平淡无奇中的滋味醇厚,这就是时代的味道。
我把他的骨灰与92朵红色的玫瑰相伴相融,深深地亲吻之后,将他们轻轻地撒入大海,海风飞扬翻卷着,带着他与鲜花涌入远方,蓝色的海面上,划出一道长长的盛开着鲜花的涟漪。
文化发展出版社的上榜好书《君生我未生》,封面犹如玫瑰般鲜红,一个初出茅庐的记者,与我国第一代固体火箭专家杨南生相识相恋相守,滚烫的文字让读者体会到,认真的灵魂值得被爱,让心成长的爱情方可托付。
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和接力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记录了这样一批人,钱学森、袁隆平、钟南山、屠呦呦……他们是时代先锋,也是青少年的人生榜样。
新时代的中国生机勃勃,但基层社会治理也面临许多难题。
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基层中国:国家治理的基石》,内容涵盖基层减负、干部担当、治理现代化等热点难点。对“辛辣”问题不遮不掩不回避,为认识中国提供了独特角度。
新华出版社社长匡乐成介绍,各种荐书活动,常由政府相关部门、媒体、书店、独立书评人等发起。此次由一家出版社发起,向读者推荐整个出版行业优秀图书,并且得到数百家出版单位响应支持,开了一个先河。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出版集团原总裁聂震宁如此评价“新华荐书”活动:“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新华出版社站在这个平台上承担向国人荐书的活动,非常有意义。全民阅读也需要国家通讯社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书香中国:打造精神地标
早在2007年,聂震宁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以第一提案人的身份向当年的两会提交了《关于开展全国全民阅读活动的建议》。
今年,全民阅读已经第九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2014年之前提出的“倡导全民阅读”到2017年提出“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再到2023年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全民阅读受重视程度逐步加强。
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2023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显示,2023年,全国出版新版图书213636种,总印数23.22亿册(张)。但有数据显示,我国国人纸质读物的阅读量不足,远低于发达国家。在当前信息极大丰富的网络时代,出版精品、阅读精品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谈到这个问题,聂震宁打了个很形象的比方:“人吃饭的需求是天然的,食客不进餐馆,餐馆有责任;同理,人的求知欲是天然的,读者不读书,出版业当然有责任。”
匡乐成说:“我们希望能够承担起‘出版界的新华社’这一光荣任务!为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华特色’贡献,为新华社履行职责使命作出‘图书出版’贡献。”
基于这样的初心,“新华荐书”活动自2023年5月启动,向大众推介具有思想深度、文化品质的好书,进一步传播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助推书香社会建设,激发建设文化强国的磅礴力量。
“新华荐书”目前已推荐12期124种具有“新华视野”的好书,推荐范围涵盖了国内主要出版机构,每期推荐图书通过新华社客户端、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半月谈等渠道发布,被大量转载,扩大了优质图书在主流媒体的覆盖面,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业内外高度关注并认可的荐书活动。
新华出版社总编辑许新向记者介绍了“新华荐书”的四大特点:时政性、时代性、创新性、引领性。“给读者推荐导向正确、格调高雅、有正能量的图书,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也希望推荐的图书能成为观察中国出版行业发展改革的一个重要窗口,并以此为引领全民阅读作出应有的贡献。”
这是一个阅读的好时代,“新华荐书”这份给读书人的礼物,今后将在一个全新的平台被看见、被传播、被延展。由新华社和中国作协合作打造的5G融媒价值阅读平台“悦读汇”即将正式上线,老照片、老物件、老电影和虚拟现实、全景声、区块链的结合,既重温读书的老样子,又展示阅读的新风景,做到从“一书在手”到“一屏万卷”。(记者刘婧宇)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