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正式出手,你看不上的“1元店”,背后藏着百亿商机
“特价大促销,全场商品一元一件,看一看,瞧一瞧……”这些简单粗暴的广告语,道出了许多80后、90后儿时揣着几个钢镚,就能淘到各种物美价廉小商品的美好回忆。
不过,随着近些年时代的变迁,这种魔性广告语已经不知不觉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当中。
但最近,随着阿里“1元店”在上海的砰然落地,我就知道:大家熟知的那个快乐源泉又要回来了!
阿里出手,街边“1元店”迎来复兴近日,阿里旗下的淘宝特价版在上海开设了首家“1元更香体验店”,全场1元,货品来自120万产业带商家。
这则消息一出,我已经可以预见这个店铺即将到来的火热盛况了。毕竟1元钱就能买到优质好物,加上阿里亲自站台,谁又能真正抵挡的住这种有官方信誉担保、真金白银让利的诱惑?
另外,淘宝放出的这一大招,无疑是给整个零售行业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
早在2016年,马云就提出新零售的概念,无数品牌商家,也因此纷纷往线下布局、抢占市场。而此次,淘宝特价版说是进行了一次“新零售+新制造”的创新探索,其实,背后是给整个行业发出了一个巨大的信号!
这个信号不仅仅只是表面所说:计划3年内在全国开设至少1000家“1元店”。更是说明,像当年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一般,它即将带来零售行业的再一次巨大变革。
是什么呢?那就是“1元购”变成常态化消费。
由此可见,阿里之雄心,可谓大矣!
想必有人会怀疑,现在物价上涨的这么厉害,阿里竟敢打出1元店这样的招牌,究竟是谁给它的勇气?
看看淘宝特价版的流量你就明白了。根据数据显示,自3月26日上线以来,淘宝特价版的用户下载量就一直位居各大应用市场榜单前列,而且截至8月,月活跃用户数已经达到5500万。有用户有流量,阿里就永远不可能会缺生意。
另一方面,自然是离不开阿里十几年建立起来的百万产业带。只要有了产业带,那就没有了所谓的中间商赚差价,价格更便宜,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价格问题落在阿里身上,完全就不算个事。另外,我们一定要知道,阿里之所以能看上1元店,必然说明它有着不错的商业价值。
所以,我们千万别小看1元店,也许你以为的价格低廉,只适合做小本生意,但背后的利润往往超乎你的想象!
“1元店”背后的百亿商机事实证明,1元店背后的利润的确非常惊人!
比如说,以“1美元”为标签的美国DT,如今已有34年的历史老店,一年狂销200亿美元。相比沃尔玛24%的毛利率,DT的毛利率可以做到35%,更令人惊讶的是,它竟然还是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
再比如说,我国之前遍地的“一元店”、“两元店”,依靠薄利多销的商业模式,也能做到迅速扩张。就像当年火遍大街小巷的哎呀呀,摇身一变,成为风靡全国的名创优品,如今面临上市,即将开创百亿零售帝国。
试问:为什么小小的1元店能创造出如此夸张的财富呢?
1元店的成本十分低昂。
我国拥有着全世界最健全成熟的工业体系,95%以上的产品简直低到可耻。你所看到大把的1元、2元产品,或者是看起来值十块八块的东西,进货价其实只有两到三毛。
同时,一般进货量大还会有渠道议价权,也就是说还能再压低几成。如果是厂家库存尾货,那近乎相当于白送!
“1元店”不亚于一个营销专家。
我们一定要弄明白的一件事是,很多1元店未必只卖1元的东西,1元往往只是一个低价的噱头。部分商品会划分为5元区、10元区,最高几十元也有可能。成本反正摆在那,此时利润就是500%、1000%起步了,再加上价格实惠,会很容易让顾客产生多笔购买。
5元区、10元区、15元区,才是撑起“1元店”暴利生意的主要区间。
1元店拥有极高的市场敏感度。这一块在选品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1元店的商品种类成百上千,但大部分主要以生活快消品为主。最精明的是,他们都是从数千个商品细分领域中挑选出最好卖的产品,以此用来铺货。
就拿我们平时购物举例,买一个抱枕、指甲钳、桶盆等日常生活用具,在电商平台上购买,不仅耗时耗力,距离远的话还得自己出运费。而在普通超市,东西难找卖相还很难让人满意。
这就间接造就了1元店无与伦比的竞争力,不仅有效规避了电商和其他零售领域的竞争,同时还打出了自己独有的一个市场领域。
所以,别看1元店毫不起眼,它的背后可是藏着百亿商机嘞!
阿里下沉野心呼之欲出另外,除了“1元店”以外,阿里的淘宝特价版还在今天推出了“1元更香节”,超过1亿件货品全部1元包邮,打造厂货“双11”。
但你想,今天是什么日子?10月10日是拼多多的“店庆日”,而且,在今年7月,拼多多就曾投入上亿元举办了“真香节”。
不难看出,淘宝特价版就是一个跟拼多多对飙下沉市场的存在。
但如果你要问最后谁的胜率大?我想仅凭现在的局势,你很难去判断。
一方面,从阿里角度去看,虽说在下沉市场失去了先发优势,但是作为我国最大的电商平台,孵化了天猫超市、菜鸟、饿了么等等,云计算、仓储物流和金融支付等基础设施都是相当完善,假以时日,淘宝特价版真正崛起,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另一方面,从拼多多的角度来说,虽说成立仅5年之久,但作为下沉市场的顶级玩家,拥有6亿流量的电商平台,“多多支付”、“极兔物流”、“多多批发”也正在路上,短期说要直接打败拼多多,也是不太现实。
但我们一定要认清楚,它可是阿里,那个掌管着我们所有人购物车的人,下沉市场迟早会成为它下一块新零售的拼图。
就拿这一次“1元店”来说,首先价格和SKU优势就摆在那,一块钱的家居好物难道你不心动吗?而且阿里不缺钱,百亿补贴分分钟砸向“下沉市场”,要“低价”就给你“最低价”,再加上世上只有一个拼多多,那些完全不同等级的玩家又是否扛得住?
所以说,阿里这一招降维打击,是彻彻底底吹响了自己下沉市场百万雄兵进军的号角。现在的它,以淘宝特价版作为大本营,“1元店”遣作先锋大将,阿里供应链为后勤保障,最终目的,是实现对整个零售行业的精准“核”打击。
只能说,阿里这个操作,未来势必将会成为史上新零售战役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它也因此彻底颠覆整个新零售行业,也不是不可能。
作者:王小孟
阿里推出线下一元店,意在名创优品?
昨天,看了阿里的一元店新闻。特地搜索了下,还是真的。淘宝特价版,将会推出“一元更香店”,这是实体的门店,第一家将落地上海。如何看待阿里的一元店?对谁影响最大?
巨头下场做零售,最大的打击是名创优品
阿里一元店,携巨大的流量进攻线下。“数字化”和“内需消费”,这两个词,是今年阿里投资者日出现的两个高频词汇。一元店,可以说很好的契合了这两个关键词:通过数字化,把原来的一元店,重新做一遍。和阿里的盒马、大润发等线下零售一样,阿里的新业务,并不是上来要立刻赚钱。而是需要垄断用户的交易。比如去大润发,用户只能用现金、刷卡和支付宝交易,并不支持微信支付。而一元店,逻辑我认为也一样:
垄断用户的交易场景和数据。想想一个淘宝用户,去名创优品买东西,阿里失去了什么?也许有人会说销售商品的这部分钱。但最为阿里这么大体量的公司,销售商品这点钱,对集团贡献不大。名创优品2023年全年的GMV才110亿。以商业操作系统著称的阿里,对于所有的商业,阿里希望都能涉及到。尤其是交易的数据。比如美团、拼多多,都用支付宝,那么蚂蚁集团,就可以看到两家公司的一部分交易数据。
而线下的一元店,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高频的购物场景。名创优品的招股书中披露,2023年全年所有门店,共接待4.6亿购物人次。这里面的人次,包括了一个人的多次购物。去名创优品的频次,可以说和超市有一拼。而我们看到的很多超市,阿里都是股东或者全资收购了。
另外,一元店这些品类,其实市场规模非常大。以GMV算,品牌生活用品的市场规模,2023年为850亿,到2024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到1800亿。可以说,巨大的市场,目前除了名创优品,并没有非常强的竞争者。所以,阿里一元店的进入,看上去机会非常大。
名创优品,诞生是为了赚钱,而巨头做这件事,赚钱只是其中一个理由。
降维攻击名创优品
名创优品,该怎么定义呢?从招股书看,他售卖的SKU,品类主要是生活用品。可以说,名创优品,是线下的生活用品集合店。而这个集合店的特点是:商品价格便宜、有一定的设计感、质量过得去。比如被子、指甲剪、中性笔。这些经过设计的小商品,汇聚到名创优品的门店中,用户可以不用看价格买。很多商品,用户甚至不需要掏出手机进行比价。而商业模式之外,如何攻击名创优品的内核呢?
比拼产品的更新迭代速度。名创优品在招股书中称,公司与独立的设计师合作,成立MINISO设计学院,每七天,从10000个产品创意中,挑选100个SKU上市。简称“711”理念。这种选品方法,最高级的就是数据。而阿里做一元店,可以借鉴淘宝、天猫各类目的商品数据,从理论上来说,依靠阿里电商的交易数据,选出来的产品,可能比名创优品的“更爆款”。
数据、大量的数据,才是生产力,而不是买手。名创优品,靠人去运营,而线上俯冲到线下开一元店,是靠机器选品和运营。精准度、转化率、售罄率,会远不一样。
全程的数字化和用户洞察。名创优品,在招股书中也提到了数字化运营。有哪些成果呢?名创优品在中国有2200万会员。可以通过小程序和第三方电商平台下单。而阿里去做数字化,怎么做呢?直接淘宝、支付宝ID啊!连会员都省了。去盒马买东西,结账直接支付宝刷脸。交易的数据越多,后续收到相关商品的推荐越精准。阿里和支付宝,可以掌握用户全场景、全维度的交易数据。不再分为线上和线下。
而名创优品在数字化上,和阿里的差距显然非常大。
管理的效率。名创的优品的模式,主要的门店是加盟模式。但是和纯加盟不同,他的加盟方式是:加盟商选好地段、出钱、出物业、出水电,名创优品负责管理。每天按流水和加盟商分成。这个模式优劣各有哪些呢?好处是杠杆比较高,可以快速开店。弊端也显而易见:需要分钱给加盟商、管理难度较高。
而阿里一元店,自己不差钱,和盒马一样,纯直营,在管理的效率上会高很多。同样的商品,零售价即使一样,阿里一元店的利润也会高于名创,因为阿里不用分利润给加盟商。
巨头要的是全场景,低价的品类将成为红海
今年最火的互联网项目,上门买菜,可以说是其中之一。这个到家项目,几乎每个巨头都在做:京东到家、美团买菜、多多买菜、每日优鲜等。除了需求端的旺盛,我觉得到家+买菜这个高频品类,成了所有巨头的必争之地。
而一元店这样的品种,我觉得也算。阿里所谓的一元店,并不是真正的一块钱。而是1-50块钱这一价格带的商品。这个价格带,并不需要非常高频,即使做到中频,也值得巨头插手。这里我说个例子:支付宝上交水电费。这个服务,支付宝并不赚钱,每天还亏损。为啥要这样做呢?并不是做慈善,而是希望每个支付宝用户,每月交水电费的时候,来支付宝“活跃一下”。
对于一元店的生意,在阿里的开店模型中,微利甚至零利润,都能吃得消。但是名创优品,可是自家的核心业务。
所以,阿里和巨头真正带着所有资源,来到线下,最大的冲击就是线下这些传统商户。典型的盒马,抢了精品超市和沃尔玛、家乐福的生意。盒马不需要开在最火的商圈,自己就是流量。而阿里一元店,也不需要学名创优品,非得开在商场的一楼。
巨头到线下,是为了抢占所有的用户购物和交易场景。而传统的商户,必将迎来最大的挑战。名创优品的老板曾经接说采访时说,马云不懂零售。嗯,确实不需要懂。因为内行的,一般都是外行
看看行内人说的一元店到底挣不挣钱?
有很多人都逛过一元店或者两元店吧?我不止一次去过这种店,感觉有需要的东西就就会买点儿,一开始以为他们这种店是通过薄利多销的方式赚钱,后来才知道不只是如此,他们还有更内幕的赚钱模式。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内行人是怎么说的这个的吧!
商业手段有很多,做活动,打折。送礼品,买一送一。小米的饥饿营销,等等。
先要搞清楚,一元店卖的是什么?
一元店肯定是进货成本一元以下的产品的,当然,他们也不会傻到进货成本一元以上的产品。他们真正卖的就是一元店。因为商人不会做亏本的买卖。
第二要搞清楚他们在赚什么?
一元店绝对不会傻到每一件物品赚几毛几分的,假如真的去赚几毛几分的钱,对于一天几百元的房租,几百元的工资来说,注定是要亏损的,无论生意有多好,一天卖几千上万件物品确实太难了。他们赚的是“大量的人流”。
第三要搞清楚他们怎么盈利的。
一元店会花很大的精力用收垃圾的价格去买各大厂商,各大仓库的尾货。这样会让他们的一元价格的产品非常低,但是,这不是最主要的盈利项目,就算碰上了手脚不干净的顾客,他们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而他们最主要的盈利项目是在尾货中挑选出来的看上去值钱的产品。品质非常好的,他们会通过其他渠道进入“高大上”卖场销售,这是暴利来源之一。
然后挑选过后,明显看上去价格不错的产品,他们会在一元店里面开辟,二元,三元,一直到十元区,这种用收垃圾的价格买来的东西,也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利润。这些产品才是他们严加看管的产品。
第四就应该要完整的想清楚他们的运营模式了。
首先用垃圾价格收尾货,压仓货,然后挑拣最好的产品进入正规卖场,应该这个时候成本早收回来了甚至有了利润。然后挑选价值高一些的产品分拣出来,以二元,三元,五元,十元几十元等价格卖出,因为这些东西是无本万利的生意。最后把一元产品摆在最前面,带来巨大的人流,至于一元产品,能收多少钱就收多少钱,已经不那么计较了,目的是把高价格产品“顺”出去。
:
1、售价1元,依然有较高利索。
商品成本加房租人工什么的绝对不会超过1元。通过薄利多销来赚,有的货品甚至能拿到0.1元的低价。
2、产品种类繁多,总有一种适合你。
产品分为饰品和百货两个大类,涵盖了流行饰品、儿童玩具、卡通文体、居家用品、迷你靓妆用品、时尚礼品、日用品等十几个系列,1000余种商品,琳琅满目,进去以后转一圈,总有一种适合你。普通的小店上不全,也有几百种,就是杂货店。
3、低价提高了购买欲,走量容易。
当时我们的加盟店有句口号叫:”1元钱不算贵,不用回家开个会1元钱不算多,去不了香港,去不了新加坡1元钱,你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这种定价很容易的提起了消费者的购买欲。一会就买了好多。由于商品价格便宜,所以很多时候,顾客进了店基本没有空手出去的。所以,只要口岸选得好,人流比较大的地方,商品走量很快,利润自然就高了。
4、产品摆放有讲究,抓住眼球很重要。
超值的产品一般要放到醒目的位置,顾客看到这些产品会产生“这种东西才卖两元太超值了”的念头,往往接下来选购的时候,就形成了先入为主的心理状态,会不由自主的多选产品。
看完以后,大家还会担心一元店只赚小钱吗?呵呵,记住一句话:买的没有卖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