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开个小火锅店一年收入大概有多少?
开个小火锅店一年收入大概50万以上,主要看火锅店有多少桌,按照现在市场价一桌消费300元,10桌一天就接近5000元,那么一年下来营业额基本50万左右。火锅店的利润大概在20-30%左右,一年大概可以赚10万元左右。具体的下面一起看看。
开个火锅店一年的收入是多少?
以100平米的小型火锅店面为例。
100平米火锅店,座位以50个计算,日平均上座率120%,人均消费40元,则日营业额:40*50*120%=2400元,月营业额:2400*30天=72000元。
成本一:火锅材料成本一般是35%-40%,我们按40%计算,材料成本=72000元*40%=28800元。
成本二:人员工资按人均3000每月元计算,5名员工一月工资=3000*5=15000元。
成本三:房租杂费8000元每月计算;
成本四:营销费用2000元每月;
成本五:水电气税收5000元每月计算;
月纯利:72000—28800(材料)—15000(工资)—8000(房租)—2000(营销费用)—2000(水电气税)=16200元;
年纯利:14200元*12=194400元。
要说开个火锅店一年收入是多少?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知,开一家100平米的小型火锅店一年可赚将近20万元。
开一个火锅店一月能赚多少钱
我们这旁边有一个小的自助火锅店原来每个人10块钱现在每人20呵呵就12个桌子一道星期六周末人就爆满赚多少我不知道可是我可以给你算笔账啊你看一个人20一个小桌子四个人10个桌子40个人两拨人就是80人80*20=1600就是1600元啊就是成本是十分之一一天也得赚200吧十天2000一个月净利润是五千到六七还可以啊这算的是少的。
摆放这么几张桌子应该是70平米多吧,按四人桌算的话,差不多是这个面积,这个得看你的投入多大,我同学加盟的小火锅开的80平米,也就是10张桌子差不多,一天4000块钱流水,纯利润算下来有个1800,这是最初,最后都过一半的利润了,主要他有菜品渠道,算下来一个月有5万多的纯收入。不过这也得看你在什么地方开,有些时候跟地段有很大关系的。也跟自己的运营有关系。不能一概而论嘛!
开个火锅店预计得多少钱?
100平米开火锅店店面2万(视地方价格而定)。
面积占用
(一)厨房及冰箱,货品存仓30平方米
(二)洗菜及洗碗碟架及用具10平米:
(三)收银台酒水柜10平米
(四)50平方米楼面面积可放10张火锅枱
资金运用:(最低预算)
(一)厨房用具刀具、切菜板、盘碗碟、打荷枱、厨具炉具,冰箱7,000元
(二)洗菜盘及洗碗碟架1,500元
(三)收银台及酒水柜3,500元
(四)10张火锅枱连椅子,炉具6,000元
(五)预货料2000元
以上最省预算也要差不多3万-5万元,如你资金不足,你看在哪里能省点就最好。也可以不是急用的东西开了店,有了现金收入才买也可以。以上的费用还没包括房租、装修费用、人员成本费用。如果都加上这些,费用大概在15万左右,如果高端一些费用就更高。
加盟商如何选择火锅店加盟呢?
1、品牌影响力:品牌影响力分析、线上线下广告、团购平台订购与消费者评价、口碑、回报率。线上线下媒体对品牌(食品渠道、美食节、报纸、自媒体、食品协会)的评价,是否获得荣誉证书、社会各界排名等。
2、味道选择:创造餐饮业的风味是成功的关键。即使你有一个很好的位置,如果你不品尝和经验好,这只是一次性的费用,没有人可以留下来,没有重复的客人。口味的选择离不开以往的市场调查,火锅餐厅加入城市消费群体口味偏好。在口味上,大致可分为重庆火锅和成都火锅两组。成都火锅讲究“麻辣香”,口味比较细腻,特别,层次比较高;重庆火锅讲究“热、粗”,味道比较重,这和重庆的天气差不多。一般而言,两地的火锅各有特色,属于同一氏族。这只是极端派和大胆派的区别。魏武的味道属于成都学派,但也有麻辣的重庆味锅底,更特殊的装饰,深厚的文化底蕴,属于高档火锅餐厅。它适用于全国各地的消费者群体。并提供完整的后期操作支持,是加入火锅店的好选择!
3、回报期预算:根据被特许人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让被特许人计算出详细的投资预算、预期的报酬期。
4、加入支持,随后支持:火锅店加入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良好的加盟支持政策可以让你获得两倍的成果,只需一半的努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1.身体支持2.现场支持3.营销支持4.店内策划,装修支持5.技术支持6.开放程序支持7.管理支持8.员工培训支持(关键岗位居民支持)9.必须有后续长期维护,如遇业务下滑,有人到店内指导等10.预留支持。
5、调查公司规模及加盟店的实际情况:决定加入一个品牌时,必须到公司考察公司规模,了解加盟政策、支持计划等,再看实际情况、口味、装饰风格、环境、文化、服务及其他实际消费经验.
开个火锅店市场大吗?
据相关数据分析,火锅餐饮经营占整个餐饮行业收入的30%的市场份额,在餐饮行业激烈的竞争下,火锅行业呈现以下发展趋势:多鲜少储,多菜少肉,多鱼少肉,多清淡少辛辣的养生观念.根据不同食客的需求增加底料和蘸料的多样化。
火锅店加盟怎么样有什么优势呢?
火锅的市场很好。对餐饮业的投资是小投资的可靠选择,因为它的投资风险很低,火锅店加盟创业,各种门店类型,操作更灵活,可以开店也可以代理,总部将帮助您控制风险。标准化操作,无偿职业培训,每个人学习后都可以轻松上手。小火锅加盟创业,全套支持,创业加盟更轻松。
关注了解更多
火锅造神「大败局」,幕后赢家浮出水面丨氪金
文|谢芸子
编辑|潘心怡
来源|36氪财经(ID:kfi)
封面来源|视觉中国
火锅店的冬天“配合疫情,暂停营业。”
上海这波疫情来势汹汹,抖音上,上海火锅店主小牛哥的“店铺生意日常”刚更新到第三集就接到了防疫办“暂时性闭店”的指示。
为了实现将自己100多平的火锅店营业额做到800万元的目标,小牛哥一直勤勤恳恳更新着他的抖音号,试图“打造网红火锅店”。尽管粉丝只有75人,阅读量少得可怜,但这个豪爽的东北人允诺:粉丝到店,奶茶甜品管够。
餐饮业态极丰富的上海不缺火锅店,平台流量没有因为他“80后离异餐饮创业者”的标签而倾斜,疫情也不会因为一个普通火锅店主的亏损表现出仁慈。
小牛哥望着空荡荡的火锅店,心里头有些失落。
盘下这个火锅店的2023年,他看着整个行业陷入狂热:自带流量的“网红店”经久不衰,各路明星扎堆火锅赛道,购物中心里的门店越来越多。但他忽略了,当整个赛道变得愈发拥挤,门店经营竞争加剧、品牌生命周期更短,而这一切早在疫情到来之前已经显现。
2015年末,包贝尔参与投资的辣庄在北京簋街开出第一家门店,华北区运营总监张思洋成为该门店负责人。在张思洋的回忆中,2017年年末起,北京的火锅市场整体增长道路变窄。
“品牌的加盟速度在减慢,新崛起的品牌也在减少。”张思洋透露,2023年疫情后,整个市场的下坡更明显。
他粗略估计,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辣庄北京门店的营业额同比下降40%-50%,“这是簋街的普遍现象”。尽管现如今餐饮业回暖,但营业额也比疫情前下降了20%。
为落实疫情防控需求,近两年到店消费的减少无疑是刺痛众多火锅门店的那根“针”,也是餐饮业受伤的最重要因素。
小牛哥直白地告诉36氪,就算营收为零,店租也得交,人工费也得付,为了冷冻食物电也不能停。“通知来得突然,在不知道停业几天的情况下,一些不能放的肉菜就要付诸东流。”
火凤祥副总裁朱海峰给到36氪的数据显示,如果一家门店的每月营收达到50万元,那么锅底的营业额要占30%。从经营成本看,锅底成本的占比大概在10%,生鲜原材料的成本在25-30%,房租成本在10%左右,人力成本大概为20%,其余则为水电煤费及相应的折旧、损耗。
“资本的粗放时代过去,精细化时代已经到来。”在朱海峰的观点中,当下的火锅市场,锅底、食材、运营、营销,每个板块都需要做到最好,有一方疏漏就会导致经营不善。
而在到店消费减少的同时,疫情防控期间,原料采购与冷链物流的成本明显提高。近两年,蔬菜等生鲜产品的价格也有30%的上调。上游把成本压力一层层传导,但门店也不敢轻易涨价——在餐饮业,随意提价是大忌讳。
这导致,在餐饮生意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一些话语权较小的门店不得不对涨价自行消化。
“疫情后,具有稳定供应链的大连锁品牌存活几率更高。”因为辣庄有一定规模的门店与供应链优势,底料涨价成本不明显,成本与售价的涨幅仅在5%以内,这对消费者的影响近乎为零。而火锅品牌想要形成供应链规模,至少要3-5家门店才能降低成本。
在北上广深,一些连锁品牌锅底动辄售价70元或是百元,这尚能为资金回转争取一些喘息,但在竞争激烈的火锅之都重庆,锅底基本在30元左右甚至是白送。疫情之下,低价锅底也让更多门店失去了弹性。
“渝味响火锅”炒料师易次彬向36氪介绍,不算人工成本,目前的重庆火锅,汤底的净成本就在30元左右。
从备料到炒制一锅正宗的重庆老火锅底料,即使是经验老道的厨师也需要4-5小时。易次彬估算,仅重庆市场,至少85%的火锅门店选择与上游底料商合作,这一定程度提高了供应链的稳定性、降低了火锅底料的进货成本。
资本化带来的“降本增效”链条清晰高效,疫情的到来打破了这个节奏。易次彬的观察中,2023年至今,整个火锅底料的成本上涨了25%-30%。
为了应对这样的局面,“只能说在保证口味的情况下,相应调整配方。比如适量减少一点白蔻的用量,但一斤底料8两牛油,牛油的用量很难降低。”
然而,这样的走势究竟还要持续多久,易次彬和他的合伙人李树东都很难说清。底料涨价之余,食材的价格也在逐渐攀升。且时至2023年,原材料价格还在“不动声色”地往上走。
前瞻产业研究院制图
李树东算了笔账,“食材方面成本差不多是45%,但我们的翻台率还可以,蔬菜上涨虽然恐怖,对我们的利润影响不大。”
但当故事主角转换到小牛哥这样时不时被动接受“0翻台率”的火锅店主身上,承压成为必然。
加速集中化的局面改变了门店的扩张速度、上游的产业模式、甚至是餐饮的底层逻辑,市场对资本过热也有过担忧,直至疫情按下暂停键后,原本潜伏的危机暴露无遗。
资本反噬之后普通从业者在疫情面前感到无力,资本的泡沫同样被击碎。
毫无疑问,川渝火锅是推动行业工业化和资本化的重要因素。和现在丰富的口味不同,火锅一度和“辣”深度捆绑。
有研究认为,作为一种“良性自虐机制”,辣制造了内酚酞的分泌,给了中枢神经错觉,麻痹掉城市化的时间和空间轴上,那些痛苦的内卷、对立、失落。
川娃子创始人唐磊在火锅行业摸爬滚打了十余年,他很早就判断:压力社会之下,对辣上瘾将是明显趋势。2008年,唐磊在四川眉山开出了第一家串串香店,但他的梦想不至于此。
借助独特的口感,唐磊的串串加盟店在短短几年扩张至上千家。而后,他又做起了火锅底料的预包装生意,牢牢掌控住几千家加盟店的供应需求,直到通关成为“大B”海底捞的供应商。
据唐磊透露,在部分酱料与花椒等基础原材料方面,海底捞是川娃子的最大的客户。曾有业内人士告诉36氪,“海底捞的花椒用量很大,且要求标准高,很多餐厅用不上这么‘高标准’的产品。”在西南地区广泛采摘辣椒的川娃子具备了这样的优势。
牛羊在西北宰杀、原材料在各地种植、底料由川渝匠人炒制,最后整合在城镇的餐桌上被消费——这是一份理想的火锅工业化地图。
但相比SKU更多、生产链条更长、有冷链物流需求的生鲜赛道,底料与蘸料的生意难度更低、也更易标准化,因此最先被资本拥抱。
在重庆炒了21年火锅底料,易次彬给出的解释是,炒料配方基本上大同小异,所谓的“秘方”仅是对相同材料不同品种的选用、配比的些许调整以及最关键的对于火候的掌控。
作为火锅“灵魂”的底料决定着锅底是否够味,但“灵魂”早就是可以标准化贩卖的流水线产品,“火锅底料”的相关企业也早已完成了上市之路。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2月,我国共有2013家火锅底料相关企业。从代表性企业来看,颐海国际、天味食品、红九九、川娃子等市占率较为靠前。而伴随海天味业的入局,与颐海国际、天味食品形成了“三国杀”的局面。
36氪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制图
脱胎于海底捞,媒体经常将“复合调味料龙头”颐海国际与海底捞之间形容为“父子关系”。实控人同为张勇,颐海国际2007年获得了永久免特许权使用费独家使用海底捞品牌,2013年颐海国际从海底捞分拆出来并于三年后先于海底捞上市。
2023年,颐海国际营收53.6亿元,同比增长25.2%;净利润9.83亿元,同比增长23.2%。2023年1月26日,颐海国际的股价曾达到历史最高点,报价148.60港元/股,总市值达1555.84亿港元。
在科尔尼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贺晓青的观点中,火锅供应链能够发展的基础,还是在于2010年前后兴起的“中央厨房热”。
据科尔尼数据统计,近三年中,中国市场关于中央厨房的投资案件共计60余起,而中央厨房的发展也带动了冷链物流的建立。
2015年开始,火锅供应链已逐渐形成“火锅底料”与“生鲜产品”两大品类,花椒、牛油、牛肚等产品也逐渐形成了行业标准与产业规模。且伴随火锅下游门店的扩张,中、上游赛道也得以进一步集中。
36氪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制图
但也是在这一年,资本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小龙坎、大龙燚等连锁品牌爆发式增长,明星也开始加注火锅品牌,火凤祥、贤合庄、辣斗辣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2023年9月,海底捞在港股上市,股价屡创新高,一度带动国内餐饮企业的上市潮流。以海底捞、巴奴为代表的头部品牌也进入了门店增速最快的阶段。
然好景不长,门店的快速增长也为海底捞埋下隐患。2023年海底捞翻台率出现下滑,从2023年的5次/日下滑到4.8次/日,2023年更是下滑到3.5次/日的最低翻台率。
业内普遍认为,海底捞的翻台率下滑与连年扩张的门店数息息相关。2023年2月,海底捞股价上升至85.8港元每股的历史高点,然而在疫情与翻台率的双重夹击下,海底捞开始被资本反噬,市值蒸发近3000亿港元。也进入2023年下半年,海底捞开启了名为“啄木鸟战略”的关店潮,随即,其创始人张勇也辞任CEO的职位。
3月23日晚间,海底捞发布了2023年的业绩公告,全年亏损高达41.6亿元。这几乎是海底捞上市三年来利润的总和。对于亏损,海底捞表明,更多受疫情冲击与“关店”影响,据介绍,2023年,海底捞共关停300余家门店。
海底捞2017年-2023年财报营利情况;36氪整理制图
几乎是同时,同为港股上市公司但更便宜的呷哺呷哺也陷入巨亏。公开资料表明,呷哺呷哺2023年的预计营收同比增长约13%,达到61.5亿元,但其净亏损却预计达2.75亿元至2.95亿元。
在资本市场,伴随海底捞的股价暴跌,颐海国际也被波及。大和证券近日发布报告称,颐海国际需求疲软和竞争加剧,导致2023年下半年业绩令人失望。颐海国际下调2023/23年的收入预测14%-20%和净利润预测20%-24%,毛利率降2-2.4个百分点,来自关联方的收入增长降19%-25%,目标价由45.2港元削至22.7港元,毛利率仍面临压力。
巨舰转向不易,小船操作起却很是灵活。唐磊很早就感知到了水温的变冷,“企业增速已不似早些年那样有两位数的粗放增长”。
2015年开始,调味品牌川娃子学习“麦德龙模式”,主要服务于和府捞面、紫燕百味鸡等餐饮连锁企业。新希望草根知本入局后,在资本与资源等多重优势赋能下,川娃子开始入局辣酱领域以及预制菜等市场。
为抵抗风险,有人忙着将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也有人试图趁着房租回落、市场腾退加码。
抱着这样的心态,2023年5月,易次彬作为技术入股加盟了“渝味响火锅”。据易次彬介绍,这家品牌始终坚持手工炒制底料,不到一年的时间,响火锅就在同一条街开了两家分店,也在店与店之间建立了自己的“底料炒作坊”。
“早上7点就就开始备料,一次性炒制150斤左右,一家门店平均每天消耗底料80-100斤以内。”
合伙人李树东告诉36氪,对装修投入不多,前期投入的60-70万,4个多月就能回本。但周边其他门店就没这么幸运了,这两年,在重庆的“大坪正街”,近60%的门店在近两年“易主”,总店的左右两家门店都有易手。
而在房租更高的一线城市情况更加复杂。36氪了解到,在北京经营一家火锅门店,前期投入大概都在250万元左右,以每个月10-15万的利润水平计算,回本周期大抵在1.5-2年以内。
这样的回本周期,在疫情面前显得格外漫长和难熬。
最难切的蛋糕在疫情最严重的2023年,资本还是没有放弃火锅——这个拥有万亿规模的餐饮赛道,只不过这次,他们将目光聚焦在了食材本身。
“从单桌消费来看,如果4人消费500元,其中锅底可能占70块,剩下的绝大部分是食材消费。”
在火凤祥朱海峰看来,火锅食材的市场规模要比底料高很多,火锅食材的SKU更多,且成熟的供应商也不只服务于火锅企业,尽管不宣于口,但几乎颇具规模的企业都以成为“中国版的S”为目标。
火锅产业链的本质仍偏向农副产品行业,极度分散、链条冗长、标准化程度偏低。商业逻辑说得通,市场集中度有限,上游能释放更多压力——来看,疫情反复折腾下,似乎没有比这更好的投资标的了。
前瞻产业研究院制图
以锅圈食汇为代表、聚焦家庭火锅消费场景的生鲜超市得到资本的热捧。在2023年的财报中,速冻菜肴制品上市企业安井食品也提到,得益于锅圈等新零售客户增量,特通渠道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4.78%。
在中国做火锅生鲜供应,还是离不开海底捞、呷哺呷哺等连锁品牌,比如海底捞上市后,安井食品作为“海底捞概念股”获得了更多关注。2023年2月18日,安井食品股价达到最高点,市值突破600亿元,与上市初期相比上翻24倍。
其在业绩方面,也更多伴随海底捞门店的扩张、火锅行业的发展而持续上扬。2023年前三季度,安井食品旗下菜肴制品增速迅猛,同比增长126.15%,营收约9.2亿元。
实际上,目前的速冻火锅料市场,仍处于资本竞争和品牌形成期,中小型企业较多且大都集中在福建、山东地区。安井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整个速冻火锅料行业的CR4市占率不到20%,而安井早在2017年就实现了9.4%的市占率。
安井食品之外,火锅上游生鲜赛道的主要企业有龙大肉食、新希望六和、科尔沁牛业、伊赛牛肉、和蓉汇、三全食品、海欣食品、国联水产、禾盛合、鲜美来等、千味央厨等。最传统的畜牧业也在不断尝试预包装等简单加工服务。
海底捞也有自己的生鲜供应体系,第一大供应商蜀海集团也系其全资子公司。与专注于火锅底料、蘸料的颐海国际不同,蜀海更多聚焦冷链物流与生鲜半成品,为海底捞与其他餐饮企业提供定制化的产品服务。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伴随整个火锅赛道的声量变小,更多上游供应商开始接洽其它渠道,并逐渐转向C端。2023年11月,在海底捞宣布关闭300家门店后,其最大猪肉产品供应商龙大食品表示“已做后备渠道拓展”。
在罗兰贝格高级项目经理宋柳看来,长期来看,火锅赛道的生鲜生意比底料、蘸料的改造空间更大,而生鲜生意的最终发言权还是掌握在新希望六和这样的畜牧业巨头手里,原因在于其拥有更多源头资源,同时也把握住了全产业链的机遇。
和火锅底料热闹的资本化相比,资本想要从畜牧业企业手里切生鲜供应链的蛋糕,难度更高、挑战更大。
居家的日子里,“在家火锅”概念大火,生鲜电商盒马鲜生的火锅外送变得炙手可热。趁热打铁,2023年12月,盒马在其超市内开出了首家火锅独立门店“盒马鲜火锅”。
据盒马3R商品中心采购总监张千介绍,该业务以盒马生鲜的商超供应链为依托,主打“自助”与“鲜”的理念,所用锅底皆为当日店内现熬。但张千也承认,在所有火锅品类的研发中,盒马最不敢“碰”的是重庆麻辣锅。
通过和重庆当地企业合作,麻辣锅的本味尚能最大限度还原。张千告诉36氪,“对于食材,比如猪脑、鸭血,想要打造这些‘边角料’的成熟供应链的确很难,整个市场也比较分散,为了保证口味,这些食材也必须空运。”
在新希望六和食品产业总裁刘怀伟看来,黄喉、猪脑这样的生鲜产品存在“稀缺性”。
“黄喉和毛肚这些,一头猪的产量就零点几公斤,产量很少。加工难度也很大,像黄喉,必须在宰杀后快速把油皮剥离,这对供应链要求是非常高的,没有养殖、屠宰厂的资源,一般的生鲜企业是做不了的。”
刘怀伟告诉36氪,在火锅赛道,新希望六和主要为包括海底捞、谭鸭血、小龙坎在内的全国80余家品牌供货,也是蜀海、颐海的上游供应商。其产品包括牦牛肉、黄喉、毛肚、鸭血等生鲜食材,以及美好食品生产的卤肥肠、小酥肉等半成品。
值得一提的是,小酥肉是美好食品专门为川渝火锅研发的主打产品。2023年全年,美好食品小酥肉的销售额达到9.8亿元,其中60-70%用于川渝火锅门店。
据刘怀伟介绍,美好食品从2023年开始瞄准火锅赛道,“那时候好像铺天盖地的都在开火锅店”。作为成都的本土企业,美好食品生产的火腿肠本身就与很多火锅门店有合作。
而对于当下的生鲜企业,刘怀伟补充,“火锅还能涮些别的什么?还有哪些食材可以标准化?”成为所有企业不断探索及思考的问题。
每天都和一线消费者打交道,响火锅的李树东的担忧更“接地气”——上海疫情的反复是否也会在重庆发生?“我们正抓紧去做门店的私域流量,同时也在筹备火锅外卖的生意,希望能在未来更好地预防疫情的加重。”
他的合伙人易次彬考虑不了太多,跟其他80万重庆炒料师一样,只要火锅店还在开着,他的时间就会被工作占满——早起去菜市场寻找最新鲜的材料,再花去四五个小时的时间,将辣椒煮熟剁碎制作糍粑辣椒,炒制一锅正宗的重庆老火锅底料。
16岁进入火锅行业,19岁开始学习炒料,50岁的易次彬从籍籍无名的帮工干到了合伙人,但他的生活还是围着炒料车间转。一切都变了,又好像一切都没变。
资本的逐利将火锅推向了工业化,链条越分越细,无数的螺丝钉镶嵌扮演着让资本不断增值的角色。
易次彬的火锅店实现了正向循环,曾经的螺丝钉离开了产业底层,但那些被“造神运动”蛊惑、被资本狂热余温吸引入局的其他人,又能否从回本周期不确定的“魔咒”中成功逃逸?
疫情以前,这是一个概率问题;现在,更像是一门玄学。
(注:本文小牛哥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36氪”(ID:ww36k),作者:谢芸子潘心怡,36氪经授权发布。
关注获取更多资讯
加盟自助火锅店,怎样让加盟费花得值?
很多人都觉得创业选餐饮不好做,也有很多人觉得餐饮赚钱其他行业快,这就叫付出与收获是对等的。做餐饮的确难,前期投入也比较大,人也比较累,但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对努力的方法,方法不对,门店经营就会更累。
有一个词叫做:试错。人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成本有限的情况下,没办法针对自己的目标做特别多的尝试,也不一定能达到自己的目的。简单的说,就是没那多钱去尝试这样开店、那样开店。
所以很多人为了减少试错成本,就会选择品牌加盟。选择加盟品牌,就需要付一笔加盟费,只不过,这笔加盟费不仅包括了试错费,还有品牌方为加盟商门店各种扶持的服务费。这笔钱,有些人觉得并不想花,或者是觉得太贵。
其实这笔费用,只要花得值,便宜点贵点都是能让门店有特色、有竞争力才更重要。花得值的前提就是,选个好品牌,有实力的品牌。这类品牌的加盟费稍贵,但是对门店产生的价值会更高。给大家分享下怎样选加盟费花得值的品牌?以自助火锅加盟为例。
1.看品牌实力
让强大的运营团队和成熟的管理体系,来帮助没有经验的人开店,是非常有必要的。再加上品牌方自建基地的标准化的底料生产、线上商城+线下门店同步经营,才能打造有足够市场竞争力的门店。这种品牌所属的公司,至少是做加盟经营了5年以上,才能有相当的实力。
2.尝火锅味道
火锅店的菜品算不上稀珍,市场上都有,只有标价上区别。火锅味道这是一个火锅品牌发展的根本,因为很多火锅品牌,都是刚开始就一家店,这家店味道好、生意好,才会开第2家店、加盟店这些。
味道是餐饮门店立店的根基,招加盟品牌,一定要尝他们火锅底料的味道,好的火锅底料,烫煮食材两个小时左右,味道依然不会减淡。还有一点就是定制化,根据门店选址周围的人群口味,偏咸、还是偏辣、还是偏淡等等,根据这些口味来调整,而且味道依然不错,那就说明这个品牌的底料很不错。
3.看门店人气
在去品牌方已有门店品尝味道的时候,也可以看看门店的生意如何,来吃火锅的人多不多,高峰期持续多长时间等等。还有通过线上的渠道了解品牌、门店的口碑,味道和服务,包括一些经营状况都能看出来一些。
4.看运营服务
就是因为没有经验,所以才考虑品牌加盟,品牌方能提供的服务支持,对于开店来说,就非常重要。在考察期间,一定要询问清楚,开店的大致流程有哪些,品牌方能给到的服务、指导有哪些,是否有对门店人员的操作培训、运营理论培训等等,还有就是开店之后,如果门店后期遇到了难题,能找谁解决之类的。
找个好品牌才能让门店更高效、快速的运作,这样,这笔加盟费才算花得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