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汉堡卡乐星几乎“告别”中国内地,仅剩3家加盟店
记者李昱茹
编辑牙韩翔
美式汉堡品牌卡乐星收缩在中国市场业务。11月21日,它关闭了上海浦东嘉里城的门店,这意味着卡乐星在上海的所有直营门店都已经停止营业。
目前在上海,仅剩浦东与虹桥机场的两家加盟店尚在营业,加盟店则不在关店范围内。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的卡乐星也还在继续营业。目前,这个品牌在中国市场只剩下3家加盟店。
界面新闻联系卡乐星上海餐饮管理公司没有得到回应。而早前这家公司对上观新闻称,后续也没有再开业的计划。
卡乐星由CN.Kh夫妇在美国洛杉矶创办,至今在全球拥有超1200家汉堡餐厅。2009年,卡乐星入驻中国选择直营模式经营。上海也是卡乐星登陆中国的首个城市,并在上海来福士场开出首家门店。当时,这家公司还曾计划在未来8年内,在中国发展超过100家餐厅。
而13年过去,相比达美乐与棒约翰等近年来崛起的快餐店,卡乐星的名字对于不少中国消费者依然比较陌生。事实上,卡乐星也在一点点收缩业务,2015年卡乐星在福州就关闭了全部门店。
卡乐星在中国存在感不强的原因一方面是扩张速度太慢,另一方面则是没有融入这个市场。
作为一家传统美式汉堡店,卡乐星并没能提供差异化产品,菜单仅局限于加州双牛芝士堡、香菜甜筒等。这个品牌吸引消费者的优点大多在于肉厚、畅饮、出餐快。但它平均40元一个的汉堡价格,也超出了不少上班族们的预算,在对手中失去竞争力。
对手们的快速扩张步伐也给卡乐星的发展施加了压力。
截止今年,1997年进入中国的达美乐的门店数从2023年的188家快速增长至508家,且在进一步下沉入二、三线城市;2003年棒约翰也在年初易主后宣布计划在华南新开1350家店。这些品牌也在形成各自的卖点,像达美乐就以其“30分钟必达”的外卖服务和消费券吸引消费者反复购买。
而中国本土的品牌如华莱士、塔斯汀等也加入了西式快餐赛道。这些品牌发展速度快、规模大且定位明确。例如,目前拥有2890家门店的中国汉堡塔斯汀将其80%门店开在3至5线城市,避开了北上广等发达城市的激烈竞争。再加上它本土化口味产品以及其低价策略,这个品牌成功出圈。
不只是卡乐星,另一个美式餐饮品牌唐恩都乐也在中国市场败北。
11月11日,菲律宾餐饮巨头快乐蜂(JiF)宣布,将终止其在中国的唐恩都乐咖啡业务(Dki'咖啡)。西方人喜欢以甜甜圈浸泡在咖啡的方式的消费,然而不少中国消费者们对此仍会有一定水土不服。
当下中国的西式快餐市场,留给卡乐星的发展空间已越来越小。同时,中国餐饮业在疫情之下状态并不乐观。西式快餐市场规模虽然仍保持扩张,一些品牌其实都处于亏损状态。
虽然门店扩张随带动了达美乐营收增长,其今年上半年9.09亿元,同比收入较去年增加18.6%。但从净亏损数据看,达美乐仍在中国已延续三年亏损。拥有肯德基、必胜客的百胜中国在前三季度亏损2.67亿,并解释是销售额下降,原材料、工资和电费成本上涨等因素带来变动。
面对特殊时期的外部大环境考验,卡乐星此刻选择收缩或许也是为了节省经营成本做出的妥协。
「加盟数据」被炸鸡汉堡垄断的西式快餐,哪家更值得投资?
想加盟,先看加盟评论!疫情已经进入过去时,很多人开始抄底实体。而加盟一个快餐品牌就成了一个重要选项,而西式快餐因为标准化程度高,利润水平高而备受关注。西式快餐品类的外卖比例已经超过40%,甚至还有很多品牌都在弱化堂食,主打外卖。加盟评论通过行业大数据,制定了2023年第二季度西式快餐外卖数据排行榜,其中有很多非常有意义的数据和现象,这里加盟评论会为您做个详细介绍。
制榜依据:全网总单量排名前20的西式快餐品牌。为什么选取总单量?因为能卖出去这么多单:一方面,证明了它本身的品牌对消费者的号召力;另一方面,也佐证了它商业模型在现在时间点的可行性。
第一,总销量和店均销量。总销量是反映品牌号召力的重要尺度。2023年第二季度的4-6月总销量华莱士以7857万单的总销量一骑绝尘,几乎是排名第二的麦当劳2585万单的三倍。排名第三的肯德基2487万单和第二的麦当劳有100万单的差距。而排名第四的叫了只炸鸡1780万单、排名第五的正新鸡排1593万单、排名第六的德克士1457万单、排名第七的叫了个炸鸡1403万单、排名第八的汉堡王1390万单,虽然彼此有差距,但相对于众多的店数差距并不大,在接下来洗牌的可能性很大。
对于加盟商而言,都是知名品牌的前提下,单店平均销量是一个更朴实的指标。毕竟,每个人都关心的是自己如果开店能赚多少钱。单店销量里,排行第一的是港堡汉堡炸鸡,店均销量3695单,排名第二的汉堡王3270单,三个先森的韩国炸鸡位列第三3007单。前三都挤进了3000单以上的行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麦当劳、华莱士。麦当劳不但在总销量上高居第二,在店均外卖销量上也特别打眼,取得了第四名2840单的好成绩。而华莱士表现也很不错,2398单位列第七。考虑到这么大的体量,以及巨大的堂食份额,还能在外卖上有这样的成就,汉堡王、麦当劳和华莱士确实很不容易。
第二,中西式快餐的对比。看过加盟评论2023年第二季度中式快餐大数据报告”(点此查看)的朋友们可能会很自然的对中式快餐和西式快餐的数据进行一番对比。加盟评论在这里就先抛砖引玉,更多数据大家可以自己建表挖掘。
通过对两大领域TOP20的品牌对比,大家会发现:在总销量上和店铺数上,西式快餐都要比中式快餐更胜一筹。但在店均销量上中式快餐却反超西式快餐。这里有几个数据特别值得注意:
第一个观察,西式快餐的头部品牌集中度比中式快餐要好很多。以总销量前三来看,西式快餐第三名的肯德基销量高达882万单,而中式快餐第三名的老乡鸡仅有282万单,差距接近600万单。再看店铺数,西式快餐排名第三的肯德基店铺数为7708家,而中式快餐排名第三的杨铭宇黄焖鸡米饭则仅有2604家店,差距超过5100家。即使西式快餐倒数第二的蜜哆哆韩式炸鸡314家的门店数在中式快餐里也能排到第15名。所以,西式快餐的头部效应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个观察,西式快餐的单店外卖销量不如中式快餐。中式快餐店的产品一般以“特色+米饭”为主,是中国人最日常吃的东西。而西式快餐店以“炸鸡+汉堡(披萨)”为主,是中国人眼里的休闲食品。所以,从消费习惯上来说,西式快餐的消费频次本就低于中式快餐。所以,呈现出来的总体数据上,西式快餐的单店外卖销量低于中式快餐的单店外卖销量是理所当然的。
第三个观察,从这些数据里您也可以发现一个至关重要的:如果您想做一个“炸鸡+汉堡”的纯外卖品牌,希望您一定要谨慎,因为它的成功概率太低。即使那个“炸鸡+汉堡”品牌已经拥有了非常多的门店,但“纯外卖”模型也是很大概率行不通的。原因很简单,整个西式快餐行业的店均单量太低的问题解决不了。
第三,新增门店数和门店增幅。除了单店店均销量之外,很多人还很关心这些加盟品牌的门店增减情况。门店新增越多,越说明其他加盟商对于品牌的信心越足,新增越少说明信心不足。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加盟评论提及的门店增减数量不是纯关店数量,而是总门店数加上新增门店数量再减去撤店门店数量的和。所以门店数减少是新开的店比关的店要少的问题。对于严重依赖门店新增的加盟品牌而言,门店数减少不只是关店问题,这是非常严重的事。
从门店增减数量来看,排名第一的正新鸡排新增门店1021家,而排名第二的华莱士新增974家,二者咬的很紧。排名第三的肯德基新增727家和排名第四的叫了只炸鸡696家也非常接近。但再往下则直接滑落至第五名的叫了个炸鸡360家。表现落后的芝根芝底减少门店28家,贝克汉堡减少门店7家,必胜客减少1家,汉堡王仅增加了1家。店均销量排名第一的港堡汉堡炸鸡也表现非常一般,仅增加了4家。
再看门店增长率,门店增长率在加盟评论看来是比门店新增数更有代表性的一个指标。它真正代表了品牌的上升势头。门店增长率最快的是三个先森的韩国炸鸡,门店增长率高达41.8%。而叫了只炸鸡的门店增长率也高达22.4%,位列第二。蜜哆哆韩式炸鸡和享哆味汉堡炸鸡同时以19.0%的增长率并列第三。而百基拉炸鸡汉堡和派乐汉堡则分别以12.1%和12.0%的微小差距分列第五和第六位。从店铺总数来看,这些品牌的普遍特别是原有门店数少,但新增门店增速快,导致了门店增长率的亮眼。但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它们的店均销量排名除了三个先森的韩国炸鸡和蜜哆哆韩式炸鸡排名较靠前外,其他4个门店增长率高的品牌,在单店均销量这个关键指标上却均在10名开外。这是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它存在着以下的几种可能:第一,这几个品牌堂食或外带比例较大,外卖占比不高。第二,它们的招商能力很强,招揽加盟商的能力远远大于门店的实际运营能力,导致加盟商门店增多,但每个加盟商业绩一般。
再看门店增长率最差的几个品牌:芝根芝底减少了3.7%,贝克汉堡减少了0.5%,必胜客、汉堡王二个品牌几乎都没有增长。整体来看,西式快餐受疫情冲击很大,但相对而言稳定性比其他品类要好很多,其他品类中很多品牌动辄会减少15-30%的门店。所以尽管芝根芝底门店数减少了3.7%,也并不意味着芝根芝底没有逆势翻盘的机会。而贝克汉堡、必胜客、汉堡王和德克士等落后分子,都还是有很强悍的实力依托的。
第四,外卖销量稳定性。很多初次加盟的人对于外卖销量的稳定性都没有清楚的认知。其实外卖销量的稳定性非常重要。一方面是品类的周期性。比如过去的龙虾饭和轻餐沙拉这些外卖品类,看似客单又高、利润又好,但下来就是一阵风,很快就过去了,导致销量上的很快,但下的更快。另一方面是运营的连续性。外卖和堂食不同,是需要强运营的,这对团队考验很大。而外卖订单又往往是品牌总部来代运营,如果总部运营策略没有连续性,团队稳定性不足,都会造成外卖销量的忽高忽低,甚至腰斩,直接影响加盟商的收益。所以关注外卖销量的稳定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销量稳定性追求的并不是快速持续增长,而是稳定在一个高水准的水平不增不减。从这个角度而言,叫了个炸鸡、派乐汉堡和正新鸡排虽然它们的每月销量均值排名都比较靠后,但销量增幅却非常稳定,可见它们操作上的稳健。总的来看,西式快餐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经营都比较稳定,月销量波动都保持在20%以内。这些品牌里,只有百基拉炸鸡汉堡经营稳定上需要慎重考察,因为它三个月里连续两次出现了9-15%的下滑,这是一个比较让人担心的情况。
第五,销量均值排行和透露出的四级梯队。为了方便更好的理解第二季度总单量T20各个品牌在店均销量均值上的表现,加盟评论对其进行了分解,大家可以很清晰的从中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现象。
西式快餐外卖的总体情况和上次加盟评论做的《2023年第二季度快餐外卖排行》一样,已经相对固化,尽管都位于西式快餐总销量的TOP20,大家都已经足够优秀,但优秀之中又分成了4个梯队。而且每个梯队都秩序井然,想进入上一层很难,但相对下一层优势又很明显。
第一梯队:港堡汉堡炸鸡、汉堡王、三个先森的韩国炸鸡和麦当劳。汉堡王和麦当劳各方面的数据都比较优秀,只是在4-6月份门店总量上没有增加,对于一个加盟品牌来说这意味着在放弃加盟费利润。港堡汉堡炸鸡和三个先森的韩国炸鸡都以外卖为主。三个先森的韩国炸鸡在本季度的门店增长率排行第一,再加上优秀的店均销量意味着加盟商对它的认可度正处在高位,但它的经营稳定性上连续出现轻微下滑这是值得再观察一两个月的。而排名第一的主打外卖的港堡汉堡炸鸡在店均排名上非常出色,但在门店增长率上却和堂食、外卖占比很高的汉堡王和麦当劳相似,这也是值得再观察的。
第二梯队:波客派炸鸡汉堡、蜜哆哆韩式炸鸡、华莱士、芝根芝底、德克士、尊宝比萨。它们的店均销量基本都在2000单以上。二者又分为两类。波客派炸鸡汉堡、华莱士、芝根芝底、德克士在堂食和外带上都有一定的占比。而蜜哆哆韩式炸鸡和尊宝比萨以外卖为主。从这个角度,大家可以看到芝根芝底的关店额和关店率高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堂食因为疫情下滑骤降导致了严重后果,但如果疫情过去现在的数据就不具有代表性了。芝根芝底的外卖虽然发力比较晚,但从数据来看效果还是值得期待的。而波派克炸鸡汉堡同样有一定比例的堂食,但在疫情期间的表现经营稳定性表现就非常亮眼,这说明它们在外卖大幅发力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它们的外卖运营是可圈可点的。
第三梯队:叫了只炸鸡、必胜客、至尊比萨、百基拉炸鸡汉堡、叫了个炸鸡、肯德基、享哆味汉堡炸鸡。它们的店均销量都在1000-1800单之间。很多人都纠结在叫了只炸鸡和叫了个炸鸡到底谁是正宗的问题上,单从数据来看:叫了只炸鸡门店数更多,店均销量也更胜一筹能差出500单。但由于店多,单店稳定性上就比叫了个炸鸡差一点点。这个序列里比较值得注意的是百基拉炸鸡汉堡,和芝根芝底情况类似,它的堂食比例不小,但和芝根芝底不同的是它的外卖并不稳定,出现了较显著的下滑。在销量下滑的情况下,它的加盟店开店数量却增加了不少,新店增长率高达12.1%。这也体现了数据不透明情况下,加盟商选择的盲目性。
第四梯队:派乐汉堡、贝克汉堡和正新鸡排。它们的外卖单量都在1000单以下。派乐汉堡以外卖为主,客观来说这样的成绩是不太理想的,能进入前20名主要是门店数量多带动了总销量大。而贝克汉堡的店型太多,有带较大堂食的店,也有纯外卖店,但从外卖统计来看它的外卖单量就被拉下来了。这种品牌的加盟是最需要详细考察的。而正新鸡排排名垫底也并不让人意外,因为它的选址决定了它的主要客户是外带人群,而非外卖人群。
总体建议:
这个排行榜的局限性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只有外卖并不能如实反映很多堂食为主的西式快餐店的总体营收情况。不过也可以从一个侧面来看,这些堂食品牌对外卖运营的能力以及后续的重视程度。对于以外卖为主的品牌加盟商,本榜单值得特别关注。
第二,单店月均销量并不是全部,结合上面四个表来选品牌,您成功概率可能会更高。本排行榜的上榜对象是西式快餐市场外卖总单量T20的品牌。有很多没有进入总单量T20的品牌,但它们的单店销量其实是非常高的,只是知名度不如T20品牌,它们也是非常值得您关注的加盟对象。但同样也要关注它们的四个表。如果需要帮助,可以联系我们。
想加盟,先看加盟评论。本文仅代表分析师个人观点,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加盟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果您正在进行加盟决策,建议您先跟我们的分析师聊聊。
卖比萨年入16亿,达美乐“送自己”上市
餐饮企业们上市如履薄冰,没有更多优势和故事的达美乐中国,卷得好比萨边,卷不动比萨市场。
作者王尔德
编辑杜仲
来源观潮新消费(ID:TiSih)
“外卖比萨一哥”,终于要把自己“送”上市了。
日前,据港交所文件,达美乐比萨(DPZ.US)的中国独家特许经营商——达势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称“达美乐中国”)已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
达美乐中国曾在今年3月提交上市申请材料,失效后,又在10月更新了招股说明书。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初,不少餐饮企业申请上市,包括七欣天、乡村基、杨国福、捞王、绿茶、特海国际等等,但实际上,多家企业招股书已失效并且迟迟未更新,还有的撤回申请放弃上市计划。
截至目前,冲刺港交所等待上市的餐饮企业只剩下特海国际、达美乐中国和乡村基三家。
如今,距离上市又近了一步,但达美乐何时盈利还未知。
01年入16亿,3年亏损超9亿
在众多谋求上市的餐饮企业中,达美乐中国的业绩并不突出,并且还在亏损中。
据招股书显示,2023年-2023年及2023年上半年,达美乐中国分别实现营收8.36亿元、11.04亿元、16.11亿元、9.09亿元。
同期,公司净亏损分别为1.82亿元、2.74亿元、4.71亿元、0.96亿元,3年半累计亏损了10.22亿元。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1.68亿元、2亿元、1.43亿元、0.83亿元。
尽管依然在亏损,2023年-2023年和2023年上半年,达美乐中国分别取得4.4%、4.0%、9.2%和9.2%的门店层面经营利润率。
对于多年处于亏损状态,达美乐中国解释称,“预期公司将于2023年产生净亏损,主要由于公司不断进行门店扩张及进入新市场,每家门店收益、门店层面成本及开支以及与对门店发展、区域门店管理及信息技术功能的人才储备进行投资,以及品牌建设活动有关的公司层级成本及开支不断增加。”
一直以来,达美乐中国区别于其它比萨品牌的主要卖点之一,便是承诺30分钟必达的外卖服务。
疫情的反复,给这个外卖业务占比超过7成的比萨店带来了红利。近三年里,达美乐中国的门店数量增长了170%,达到547家。要知道,2023年底其门店数量仅为188家。
但也因外卖业务,达美乐中国聘用的骑手数量众多,员工成本居高不下。
截至2023年上半年,达美乐比萨全职员工3199人,兼职员工9705人,后者多为骑手。
2023年,达美乐中国的员工薪酬开支为7.04亿元,占收入比例为43.7%,外包骑手的薪酬共计4632.8万元。门店及中央厨房层级的员工成本同样不低,2023年合计4.62亿元,占比为28.68%。
达美乐中国还计划将于2023年及2023年开设120家及180家新店,2024年至2025年也将延续这一扩张策略。达美乐中国预计,2023年及2023年已开设及计划开设的300家门店的46%、39%及14%将分别位于中国一线、新一线及二线城市。
对于未来如何实现盈利,达美乐中国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将通过提高单店收益和门店销售额、实行门店扩张、控制门店成本及开支,以及通过前期在业务中做出的公司层级投资,来降低公司成本及开支。
同时,达美乐中国对比萨外送场景充满了信心。
其招股中表示,中国的比萨市场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2023年时市场规模为364亿元,与东亚市场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比萨市场还远未到饱和状态。2023年中国每百万人拥有10.9家比萨店,而日本和韩国的这一数字均达到28家以上。
按照去年营收规模,达美乐中国是中国第三大比萨公司,仅次于百胜中国旗下的必胜客和本土品牌尊宝比萨。
不过第一名和第三名的差距还很明显。
财报显示,2023年必胜客的营收为133.8亿元,今年上半年必胜客实现收入71.28亿元,几乎是达美乐的8倍不止。门店数量差距同样明显,截至今年9月30日,必胜客在中国门店数量为2806家。
02比萨外送鼻祖
1960年,达美乐品牌在美国创立。1973年,首次提出“配送时间超半小时即半价”,可以说达美乐不光是比萨外送鼻祖,也是即时配送行业的鼻祖。
“快”是达美乐的特点也是杀手锏。因为比萨出炉后超过30分钟口感会变差,创始人制定了一个规则:外卖超过30分钟比萨价格减半,后来规则更加严苛,如果超过30分钟,消费者可以免费获得一个比萨。
创新的外卖举措赢得了消费者喜爱,随后达美乐又开放了加盟。通过“外卖+供应链+加盟商”的模式,达美乐进入了全球快速扩张之路。
2004年,达美乐在美国上市。自上市以来,达美乐超27倍的投资回报,甚至超过了谷歌、脸书、亚马逊和苹果,被称为“宇宙第一奇股”,也被调侃称“一个比萨卖100亿美元”。
1997年,达美乐正式进驻中国。2010年,达势股份收购了达美乐比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及浙江的特许经营商。
2017年,其与达美乐总部又签订了特许经营协议,获得达美乐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10年的特许经营权。根据协议,达势股份的特许经营权最长能延伸至30年。
此次申请港股上市的达美乐中国主体便是达势股份,和达美乐国际市场环境不一样,就连商业模式也不同,业绩更是千差万别。
从达美乐比萨的财务数据可以看出,其很大一部分利润来自供应链和加盟商。达美乐几乎所有原材料都是自产,还和加盟店签订了“利益共享”协议。
但达美乐中国的门店都是直营店,达势股份作为运营方,只有特许经营权,也无法开放加盟。达势股份每年还要向品牌授权方达美乐比萨支付一定的费用,包括加盟费、版税、软件授权费、年度升级费等。2023年,这部分费用为1.146亿元。
而其友商们——必胜客和尊宝既有直营店,也有加盟店。尊宝已有超2100家加盟店。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30分钟必送”的口号优势并不明显,达美乐中国也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好在这些年,西餐品类逐渐普及,外卖市场也无需烧钱教育。2023年至2023年上半年,达美乐中国来自外送业务的收入分别为5.86亿元、8.22亿元、11.80亿元、6.5亿元。主要也来自北京、上海及新增市场,如深圳、杭州、广州等。
这几年,北京、上海的单店日订单有所下降,新增长市场的单店日订单量和金额都不如北京和上海。
还比较有意思的是,达美乐中国CIO赖毓铭曾表示:“我们内部常说,达美乐其实是一家科技公司,只不过碰巧在卖比萨。”
为了快,达美乐自主研发了智能订单调度系统、一体化服务中台,用户可以全程追踪比萨从制作到送达的全过程。
据招股书披露,2023年和2023年,达美乐中国有95%的外送、外带及堂食订单是线上下单,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行业的平均水平低于70%,一般行业内餐饮品牌的外送业务占比在40-50%间。
此次上市,达美乐中国募资资金也是主要用于扩张门店网络和扩大中央厨房的容量;提高技术能力从而提高经营效率、服务能力和顾客体验等。
乘着外卖东风,达美乐中国得以在这几年快速发展,但外卖为主的模式也是把双刃剑,尤其是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和即时零售平台的日臻成熟,“30分钟必送达”的外送业务已然不能成为支撑达美乐长期发展的差异化策略。
03上市大考
比萨已经非常标准化了,且只是西餐的一个细分品类。
据《2023-2027年中国比萨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发展战略规划报告》显示,2016至2023年,我国比萨餐厅市场规模由228亿元迅速增长至33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3.7%。
但因为疫情,变化很快就发生了。2023年,比萨行业规模下滑至305亿元,同比减少8.96%。与此同时,比萨外卖市场规模开始高于堂食规模。
弗若斯特沙利文发布的中国比萨市场行业报告显示,预计比萨外送分部甚至将较整个中国比萨市场增长更快:2023年外送销售额为179亿元,占整个中国比萨市场的49.2%,预计2023年至2026年比萨外送分部将按19.9%的复合年增长率增至443亿元,占整个中国比萨市场的64.3%。
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创造了比萨市场64.3%的收益。未来几年,比萨市场依旧集中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但2023年-2026年,二三线及以下城市预计更具增长潜力,复合增长率或将高于一线。
但二线及以下城市的布局,对达美乐中国来说是更为严峻的运营考验。
除了达美乐、必胜客、棒约翰、萨莉亚等相对成熟的国外比萨品牌,近些年来出现的中国本土比萨品牌也开始崛起。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2011年-2023年之间,国内比萨企业注册数量持续上升,2023年达到顶峰,国内与比萨相关企业一共有2.5万家。
比萨不存在过高的技术门槛,居家的消费者也会尝试自己制作。更何况,同样作为预制菜的一个细分品类,越来越多企业推出半成品比萨。性价比更高,也更快。
餐饮企业们上市如履薄冰,没有更多优势和故事的达美乐中国,卷得好比萨边,卷不动比萨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