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餐饮加盟

佳1味炸酱面 加盟店

本文目录

京城最后一家狗不理直营店停业?食客不惋惜反吐槽

京城最后一家狗不理直营店停业?

“北京最后一家狗不理门店停业了”相关话题一度冲上热搜。记者3月29日实地探访发现,狗不理前门大栅栏店已经闭店,该餐厅曾经经营的痕迹基本被全部抹去。而狗不理集团方面对于是否仍在北京开店暂不确定,并表示开店关店都是企业正常经营变动。

实探

“狗不理”招牌处只剩下两块白板

北青报记者3月29日走访了原狗不理前门大栅栏店。除了“大栅栏31号”的地址牌与狗不理集团公示的地址一致外,整座复古楼已经找不到狗不理曾经存在的痕迹:原本悬挂狗不理招牌的门头处只剩下两块白板;原本店外摆设的包子模型等揽客用装饰以及狗不理的历史介绍等也被清理掉;隔着玻璃看到已经闭店的店内还有被抠去“狗不理”字样的推车放着;在其所在的仿古建筑中,一层靠东侧已经被新成炸酱面馆占去,该楼的三层东侧面也挂上了该餐厅的牌匾。

而网传悬挂的“闭店装修”小牌子也已经不见踪影。隔壁面馆的工作人员表示,隔壁确实是狗不理,目前已经关门了,是不是还会开业也不太清楚。

对于前门店闭店,狗不理集团工作人员表示,确实已经关店,关店原因是“租期到了”,至于以后还会不会续租仍在协商,暂不确定。对方表示,开店关店都是企业正常经营变动。

事实上,狗不理在京并不止前门大栅栏一家门店,狗不理集团此前在王府井还有一家加盟店。北青报记者走访发现,该店已经改换字号。新店的工作人员确认该店此前就是狗不理王府井店,“还是原来的人,就是跟狗不理合同到期,我们起用了自己的品牌”。是不是狗不理已经“退出”北京市场?

根据大众点评网显示,狗不理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内还有一家门店。不过,在狗不理官方微信公示的北京门店中,仅有大栅栏店一家。狗不理机场店工作人员表示,其为加盟店,目前正常营业。

狗不理集团工作人员表示,直营门店目前在北京已没有,之后会不会再开也不确定。

关注

食客缘何不惋惜反吐槽

北京最后一家狗不理门店停业了,相关话题在3月29日早间一度冲上微博热搜。不过和其他老字号停业所引发的怀念氛围不同的是,绝大部分网友对于狗不理的停业并不惋惜,相关微博评论区里出现更多的是对狗不理包子“价贵难吃”的吐槽。

北青报记者查询了大众点评网上的网友对狗不理前门店的评价发现,除了购买3折套餐的网友对性价比表示认可外,到店单点的顾客大部分对价格存在质疑。其中有网友称该店“早餐国内最贵的,18个包子2碗粥,266元”。

去年因为发布狗不理王府井店视频并给低分评价,曾遭到店方“反击声明”的博主谷岳也评论表示:这可别怪我啊,我去过大半个地球,吃了不少百年的“老字号”餐厅。有些家庭运营小店铺,老客人都是几代人了,食材质量不变,价格也很接地气。希望狗不理能好起来,但是首先要想明白,做出来的食物是给谁吃的,“良心”这两个字是我们消费者都喜欢并尊敬的。

追访

直营店为何退出北京

公开信息显示,“狗不理”始创于1858年,是国家商务部认定的首批中华老字号,2005年“狗不理包子饮食(集团)公司”经历了一次资本“改制”。2005年4月,天津同仁堂入主,以1.06亿元人民币得标并购狗不理,被收购后的“狗不理包子饮食(集团)公司”办理工商登记手续,正式变更为“天津狗不理集团有限公司”。

狗不理集团2014年7月份冲刺A股失败。2015年10月狗不理集团旗下的天津狗不理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新三板。但2023年5月,上市不到五年的狗不理食品公司从新三板正式申请终止挂牌。根据其最后一份公布的财报,也就是2023年财报显示,其全年营业收入为1.55亿元,净利润为2424.58万元。

而狗不理餐饮业务则在逐年收缩。一周前,一则“天津狗不理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解散注销”的消息,让狗不理又引发热议。事后狗不理集团回应称,集团旗下狗不理餐饮连锁武清店,工商注册名称为天津狗不理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因经营未达预期,集团决定关闭并注销该店,并非网传“天津狗不理注销”“狗不理决议解散”。而目前,狗不理集团官方微信显示其餐厅仅有17家,包括已经闭店的前门店和3家非狗不理品牌店。

狗不理集团董事长张彦森在今年年初对外明确表示,会将发展重心放在食品工业及电商业务方面,同时在减少店面数量的基础上,做好留下的门店。

不过,北青报记者查询到,相比门店一笼(8只)58元的售价,狗不理在电商平台销售的16只装速冻肉包只要9.9元。而在狗不理天猫旗舰店中,销售最多的商品是一款包子礼盒,售价133元,有339人付款。

业内

经营错位凸显部分老字号已脱离市场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狗不理餐厅整体运营比较差,主要问题是性价比不高,服务体系缺乏客户黏性,服务态度也非常恶劣。在狗不理的工作人员看来,他觉得他的东西很好吃,只不过是消费者不懂得欣赏。但狗不理餐厅经营的这种错位,也凸显一些老字号的经营理念已经脱离了市场。

朱丹蓬认为,狗不理的衰落是消费端不断倒逼产业端的结果,很多传统企业以及“中华老字号”在新生代成为主流消费人群之后,基本上都不能匹配和满足新生代的核心诉求,这也是它们远离主流消费群体,营收和利润持续下滑的很重要原因。在线下收缩了实体店后,狗不理未来肯定要转战线上,但是经营理念不改变,其在互联网上的业务也很难持久。

朱丹蓬表示,一些老字号体系老化,机制僵化,产品的创新升级和迭代都跟不上消费升级的速度,未来整个传统企业还是要加速创新升级,并加快迭代的速度和质量。这也给很多传统企业带来教训和警示,商品单一、创新不足都难以支撑传统企业再创辉煌。(记者张鑫)

来源:北京青年报

离开《快本》《天天》的主持人,谢娜在家做菜,李维嘉俩月没露面

湖南台的主持团队遭受了“重创”,就连搭档了数十年的快乐家族也未能幸免。

从10月份开始,《快乐大本营》已经停播了两个多月,最近传出《快本》恢复录制的消息。

但据参加录制的观众爆料,录制的节目压根不是《快本》,只有何炅一个人还在,其余的主持人全换掉了,节目名称也是《你好!星期六》。

这是一档完全与《快本》无关的节目,只是播出时间依旧在星期六。

脱离快乐家族的谢娜、李维嘉、吴昕、杜海涛等人何去何从呢?

一、李维嘉:在网络平台消失

今年9月份,李维嘉代言的名牌暴雷,受害者齐聚湖南广电门口,向代言人李维嘉讨要说法。李维嘉赚着代言费,就相当于为品牌背书打包票了。

最后李维嘉表示,自己在6月份已经解除合约,也会积极协调解决此事。

十月份,《快本》全面停播,李维嘉的工作也就此搁置。10月3号传出《快本》要复播的消息,李维嘉当时还在微博上宣传,但节目并没有播出。

之后,李维嘉就再没有任何的工作动态,以前至少每周还有一次《快本》,还有《牛气满满的哥哥》。如今芒果台再没给他分任何综艺,这是让他避风头,还是雪藏?

李维嘉已经在湖南卫视效力22年,是绝对的“元老型主持人”,希望他最后不要落得个“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下场。

二、杜海涛:同样在网络消失

杜海涛和李维嘉一样,从十月份开始就没有更新过工作状态,如今也找不到与他相关的新资讯,这也就意味着他没有新的工作。他和李维嘉似乎都处于“消失”的状态了。

杜海涛虽然近期没有代言暴雷,但他之前的代言产品也翻过车,这次和李维嘉一并被大众声讨了一番。

除了这些,杜海涛和沈梦辰多年的感情走向愈发迷惑。沈梦辰一直表现得非常恨嫁,但杜海涛似乎不接茬。

网络上突然就多了很多关于杜海涛私生活的传闻(没有证据,小8就不展开说了),甚至还有人劝沈梦辰另觅两人。

从《欢唱大篷车》到《云上的小镇》,沈梦辰常驻节目是一档接一档,偶尔还去别的卫视当飞行嘉宾。

如今沈梦辰的演艺事业,一定是比杜海涛更红火的。但感情要如何处理,就是他们俩自己的事了。

三、谢娜:忙着在家做菜,但也有综艺

谢娜生完三孩,出了月子正打算美美复出录《快本》呢,但节目还没录几期,就遭遇了无限期停播的风波。

她的心态倒挺好,老公张杰依旧能在外赚大钱,自己则有更多的时间来照顾三个孩子。

湖南卫视虽然把她从《快本》“退货”了,却没有完全抛弃她。芒果综艺《朋友请听好》第二季即将开播,依旧是何炅搭档谢娜,另外的常驻嘉宾从易烊千玺换成了井柏然、董子健。

工作之余,谢娜天天在家研究做菜,给孩子做秋葵蒸蛋、给大人做炸酱面,再不出来工作,她都可以转行开饭馆了。

四、吴昕:有工作,但不出彩

吴昕和谢娜的处境差不多,被“退货”但没有被完全放弃。她最近还在录制芒果综艺《名侦探学院》。

熟悉吴昕的人都知道,她不仅在《快本》上没有主持功力,但别的节目里也表现平庸,像是可有可无的存在。

就因为她在《快本》站了这么多年,积累了国民度和粉丝,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她上节目的效果比新人还是好一点。

另外,吴昕还有很多副业可以赚钱,比如开餐厅、卖服装,她已经默默成了富婆。只是她餐厅的口碑不太好,被吐槽价格虚高、服务态度差劲。

也许,以前的吴昕想着靠《快本》这档节目养老,如今是不可能了。如果她想多赚点钱,还是得多想想办法,光靠哭来博同情可行不通。

五、丁程鑫:离开虽然可惜,但问题不大

时代少年团成员丁程鑫,当初以“快本第六人”的身份加入快乐家族时,可谓是声势浩大。8月底宣布加入,10月份《快本》就宣布停播,这个主持人当的时间也太短了。

不过,离开《快本》对于丁程鑫来说,除了减少了一些曝光,并没有别的损失。毕竟他还可以以男团成员的身份进行活动。

照常出歌、还参演了尔冬升的电影,发展势头挺猛的。

六、大张伟:有才华走到哪里都吃香

大张伟当初加入《天天向上》时,就是紧急救场的,因为欧弟当时突然出走。

不当主持人了,对大张伟的影响也很有限。他本身就能唱会写,非常有才华,如今他在东方卫视的《我们的歌》及《中国潮音》等音乐节目里大放异彩,回归自己的本行。

另外,大张伟还会说脱口秀,每年的《吐槽大会》李诞都会邀请他。

所以,大张伟就是名副其实的“综艺香饽饽”,就算离开了湖南卫视这个平台,他还要大把的节目抢着要,完全不用担心事业。

七、王一博:你是幸运的

对于王一博来说,不在《天天向上》当主持人似乎是个更好的选择。如今他成了顶流,以前为了录制节目,他每半个月都得飞往长沙。有时候他的拍戏进度,都会被录制耽误进程。

如今他和梁朝伟在上海拍摄电影《无名》(已杀青),可以一直待在剧组,潜心打磨角色,创造更好的作品,不用分心。

《天天向上》能给予王一博的东西已经很有限的,不用他主动退出,而是被动离开,大家面子上都过得去。

买卖不成仁义在,王一博就算不在湖南卫视当主持人,当湖南卫视有大型晚会时,他依旧会作为重磅嘉宾出席,今年芒果台的跨年晚会中,就会有王一博的加盟。

毕竟在王一博藉藉无名的日子里,是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这个平台给了他工作和曝光,这对新人来说是非常难得的。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以上的7位主持人,自身打铁够硬,就算离开了湖南卫视,依旧能够得到不错的发展。

相反,在娱乐圈磨了多年却无甚长进的艺人,当没有了湖南卫视的庇护,他们的事业发展也就举步维艰了。说到底,还是得自己有本事,这样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底气。

餐饮探店营销乱象频生,是流量密码还是饮鸩止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红餐网

对大批饱受低迷到店率折磨的餐厅来说,网红探店这样的营销方式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流量焦虑”。

然而,随着太多人涌入探店这门生意,乱象也随之频出,餐饮老板和探店博主开始“相爱相杀”。

“探店”走红,一个博主就能带火一家餐厅上小红书搜城市加品类,找出“看起来不错”的几家店,再上美团和抖音搜索团购优惠,是常居广州的李宇外出和朋友就餐时的“固定流程”。

“一般图片让我眼前一亮的,看上去性价比高的餐馆会吸引我。”李宇小红书账号的收藏夹里,几乎全是他平时浏览到的感兴趣的各种探店视频。

事实上,李宇和很多年轻人都在看的探店视频由来已久。

李宇的小红书收藏夹页面

过去,电视台的美食节目就有探店这一形式,主持人走街串巷,对着镜头品评菜式,例如上海台都市频道的《人气美食》节目等。

2015年左右,微信公众号开始时兴,头条号也在起步阶段,全国各地逐渐涌现出关注民生的本地“生活号”,名称多为“城市+美食”或“城市+探店”,探店的图文就是这类“生活号”的主要创作内容之一。

彼时的大众消费依赖于自媒体平台的推介和指引,商家与创作者“强强联合”后,公号涨粉和商家招揽客源的效果显著。据相关自媒体人士介绍,2015-2017年期间,一篇5万左右阅读量的微信文章,底部的团购链接通常能为餐饮店主新增近千份团购订单。

2023年之后,探店的主阵地从公众号转移到了B站、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形式也变成以短视频为主。

据红餐网不完全统计,目前仅小红书上,关于“探店”的笔记就多达1586多万篇,大多集中在北上广和重庆、成都、长沙等网红旅游城市。

在上海,从海派文艺气息浓厚的绍兴路到愚园路,从咖啡一条街的永康路再到网红店云集的武康路,据说街头巷尾十个人有八个是博主。在自媒体产业高度发达的东北,有本地博主曾调侃道:“哈尔滨1000万人口,900万人在探店。”

在这个自媒体流量爆炸的时代,一个博主探店带火一家餐厅的故事时常发生。

“不舍得分享的小众餐厅”“高颜值复古餐厅”“人气T.1”等推荐语,配上精致构图、高饱和度滤镜的图片,一些大V博主轻轻松松就能打造出一家“必吃网红店”。

“去年有一次,我花钱投放的探店内容在抖音上‘爆’了,后来连续十几二十天,店里天天爆满。”某连锁餐厅老板张明(化名)在接受红餐网采访时说。

张明的餐厅会规律性地使用网红探店这一营销方式,根据不同门店的需求,在新店开业、店面收入不稳定和重要宣传节点时期找网红博主探店,分批次、分时段地在社交平台投放探店内容,以达到引流效果。

“一般我们会在平台上搜索相关的美食博主,找到符合我们餐厅需求的,再私信联系对方。要价太高的一般不考虑,邀请的博主收费在一百到几百元不等。粉丝量高的固然好,但是我们也要考虑经营成本。”

据张明介绍,单个门店单次用于请探店博主的总费用控制在几千元左右,“有一些博主是免费的,我们作为连锁店还可以用持续性的合作来置换和降低合作费。”

红餐网了解到,目前餐饮探店市场并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大体来说,粉丝量在几百到几千的博主,探店价格在一两百到千元不等;粉丝量上万的博主,报价在2000-3000元左右。

同等级粉丝量的博主根据其粉丝互动数据、与商家匹配程度的不同,定价也相应有所区别。而且,同一位达人的探店价格,依据节假日和品牌推广规模,也会有上下浮动。

对于很多餐饮商家来说,尽管“聘请”网红探店需要一定的成本,收益也无法立刻直观地反映在数据上,但通过探店博主向年轻消费者“种草”自家的餐厅,已经是当下为数不多的招揽生意、增加客流和品牌曝光度的途径。

而相比连锁餐厅,中式正餐、非连锁餐厅不太依赖网红探店的模式,主动寻求合作推广的,大多是亟需第一波流量的新店、试图借互联网流量突破低迷期的店和以加盟为主的网红店。就品类而言,火锅、烤肉等倚重年轻受众的餐厅更愿意进行长期的探店投放。

乱象丛生,餐厅和探店博主“相爱相杀”去年,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红博主“牛道”在短时间内试吃了同一家炸酱面馆两次,第一次试吃时他吐槽面馆的面卖26元一份太贵,还称“炸酱没法吃”。

几天后,他主动删除了第一个视频,转而发布了一个新视频,并在视频里大肆吹捧之前的炸酱面“真不贵、是妈妈做的味道”。

博主牛道两次探同一家店,态度剧变

探店经济爆发的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这块低成本高回报的“掘金地”,乱象也随之陡增,餐厅和探店博主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改变。

比如,博主探店的内容日益同质化,用词和模板千篇一律。

去年3月,上海市场监管局就曾集中执法了六家涉嫌“刷单炒信”公司。经初步调查,有6家公司涉嫌从事“刷单炒信”业务、组织虚假宣传。

据相关媒体报道,这些公司的工作人员会以群主身份向微信群内的达人发布“探店”信息,达人通过抢单的方式领取探店任务,完成任务后便可以领取商家返还的消费费用和刷单酬金。

为了大量接活,有的达人根本不会去餐厅消费,而是对着图片“看图说话”,或是“复制粘贴”其他达人的内容,使得最终呈现出来的内容高度同质化。

探店内容越来越同质化

内容同质化的一个后果是,消费者“反探店”的意识日益增强,部分消费者开始抗拒去一些“网红”痕迹太重的店。

对比探店兴起的前两年,如今,很多探店营销的引流效果已大不如前。一些营销效果不佳的博主,甚至会伪造流量以“忽悠”付费推广的餐厅。

由于博主的素质参差不齐,一些探店博主会仗着自己有一些粉丝,就去威胁餐厅以索取好处。

“抖音探店难道可以不结账吗?”去年12月,一男子自称自己是有600万粉丝的探店达人,向餐厅要求免单被拒,还被服务员怒怼。视频被发到网上后,网友们直言:“网红吃相太难看。”

一些探店博主吃霸王餐引发争议

部分美食大V为了制造热度获得流量,甚至会恶意诋毁一些知名餐厅。

去年初,拥有44万粉丝的博主“打假人李大鹏”测评广州街头多家老字号餐饮店。在他的视频中,伍湛记、陈添记、国强肠粉、源记等老字号,从食材到口味,从环境卫生到服务态度,几乎都被“辛辣”点评了一遍:“广州老字号没一个能打的!”“虾臭了、艇仔粥不是白粥吗?”

虽然该博主的吐槽最终换来的是网友们的质疑,但是这无关紧要,他已经“拿捏”了流量密码,赚足了眼球。

“反复争论一家店到底好不好吃,甚至多个博主轮番‘引战’,制造的流量可能更大。”某位曾经做过网红博主的受访者说。

虚假宣传、虚假流量、吃霸王餐……这些乱象让“网红探店”逐渐变了味,很多餐厅老板对探店营销也越来越谨慎。

一方面,部分网红探店的确能帮餐厅实现引流的目的,但是,在泥沙俱下的市场中,这样的“网红”越来越少,大部分网红探店的引流效果都不如人意。

另一方面,网红探店和打折促销一样,效果往往不可持续,活动一停止,餐厅客流就下滑是常有的事。

一位业内人士向红餐网透露,现在一些餐厅已经不再热衷于找探店主播了,“因为很多老板已经意识到了,探店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饮鸩止渴”。

探店营销背后,是弥漫在餐饮业的“流量焦虑”餐厅到底需不需要网红探店?该怎样客观看待网红探店这一形式?

对此,餐饮从业者们也有着自己的理解。

一位餐厅老板王龙(化名)表示,自己并不常用网红探店这种推广手段,只把它作为品牌展示的补充形式。

他认为,餐厅经营者应该把时间和精力重点放在服务和食品安全这些最基础的工作上,“一些餐厅经常做推广,但店内的基础工作却做得很一般,最终生意还是很难维持下去的”。

“如果把服务和餐品做好了,顾客自然会上门,无需过多的推销,生意也可以保持稳定。如果这些没做好,那线上带来的生意也很快会离开,这种拉势能的做法只是一种短期行为。”王龙说。

资深餐饮业营销专家王冬明先生接受红餐网记者采访时说:“现阶段,探店仍是餐饮老板可以选择的一条通路,但并不是必选项。由于媒体迭代太快,探店的时效性既突出又短暂,比如抖音、直播等,引流效果虽然强大,但只能持续几个小时,过了这个时段就毫无用处。”

红餐网认为,餐饮老板和探店博主相爱相杀的背后,反映的其实是餐饮人长久以来被流量裹挟的痛和无奈。

“探店营销,其实就是花钱买流量。”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餐饮品牌负责人告诉红餐网。

《2023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显示,2024年餐饮市场规模可达到6.6万亿元。然而,虽然餐饮市场规模仍在继续扩充,但是行业之间的竞争却始终未见缓和,反而越拼越激烈。

而归根结底,餐饮行业的竞争还是流量和市场的竞争。没有客流就没有收入,在这个存量时代,流量增长几乎停滞,餐饮企业只能绞尽脑汁通过各种办法获取流量,实现店铺利润的递增。尤其是疫情后,餐企更加意识到了流量的重要性。

久而久之,大部分餐饮商家都被迫进入这场流量竞争的“内卷”中,并且愈演愈烈。

为了抢夺、维持流量,餐企间展开了激烈的营销战,除了探店,外卖、直播、点评网站等一切可以引流的平台,都成为了餐饮“内卷”的战场。

在这场混战中,有餐企成功创造了“爆单”神话,也有餐企翻了大跟头,大笔资金打了水漂。

可以想见,未来餐饮业的流量内卷还将继续,而餐饮人的焦虑暂时也很难得到缓解。

注: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提到的李宇、张明、王龙均为化名。

版权声明:幕实号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7302002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611175751

Q Q: 730202031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