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餐饮加盟

巴国渔夫鱼火锅加盟店

本文目录

陌上花开,时光清浅

漫步流年的时光

回忆逝去的过往

拾起一段葱茏岁月的烟火

触摸一层春华落幕的沧桑

一首诗行,一盏茶香不染俗味,不画忧伤

旧的年轮,苍老廊坊

素色时光,幽静禅房

每次转身,湿润了深情眸光

谁的陪伴,带走了风雨漫长

生命中有多少遗憾和忧伤

红尘里有多少繁华在飞扬

十指相扣,淡墨清香

许一生时光,诗和远方

满庭落英,拾起片片清凉玉笛声长,把你的爱深深珍藏

摄影后期:寒鸦友情出镜:若兰同行摄友:自由人巴国渔夫小林刘刚漆萌清水拍摄地点:重庆巴南区南彭溪上花苞拍摄时间:2023年4月30日

重庆主城九区名称是这样来的?看完的我表示长见识!

看过《武林外传》的胖友们大概都知道

吕秀才有句名言

“名字,只是代号而已”

然鹅小编却觉得

名字不仅是一个代号

它还承载着历史和希冀

作为一个重庆人

你知道主城九区的名字都是怎么来的吗?

小编今天就整理了出来

快一起来看看吧

渝中区

作为大重庆的母城,渝中区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这里曾是巴国国都,大夏国国都,中华民国的战时首都、陪都,中央南方局、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所在地。

渝中区作为重庆市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商贸流通中心,别称“山城”、“江城”,巴渝文化、抗战文化以及红岩精神在此发源。

渝中,顾名思义,是渝州之中心。重庆简称”渝“,渝中区位于重庆主城区之中部而得名。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后,为重庆市第一区。1955年改称市中区,1995年3月在重庆市区划调整中更名为渝中区。

九龙坡区

九龙坡区位于重庆主城区西南部,东接渝中区,南靠大渡口区,西邻江津区、壁山县,北与沙坪坝区接壤,是重庆主城核心区之一,亦是西部地区最大的工业区,有煤矿、地热等多种自然资源。

传说这里曾经住有王老汉一家。王老汉有9个儿子,死后叮嘱他们将他埋入江中穴位,捡九块鹅卵石放入,按时进城弑官称帝,就可安命。然而,九个儿子没按时出发,没成为真正的九龙天子,反而被当做妖人诛杀。

后来,那江中的九块鹅卵石从水中冒出来,形成了一座滩。就像是九个龙脑袋望着天上。渐渐这王家九兄弟的事被传开了,这个滩被叫成九龙滩。又有人在这岸边开了几家店,称为九龙铺。多了很久,这一带人家多起来,田土开在了坡上,人也住在了坡上,这一带就叫成了九龙坡。1955年由重庆第四区更名为九龙坡区。

沙坪坝区

相传远古时期,嘉陵江波浪涛涛,泥石流沙积淀成坝。歌乐山恰似一把宝刀,拦腰砍下它成两半,西边成良滩坝,东边成沙坪坝。因中国习俗,先东而后西,故统称沙坪坝。

重庆申请改“沙坪坝”名字,国务院已经批准,联合国不同意。因为沙坪坝是蒋委员长的电台所在地,是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指挥所在地,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就是从沙坪坝广场一角的电台宣传出去的。沙坪坝地名一旦更改,联合国、二战历史记载的名字都要改。

作为抗战时为主要的文化区,1955年正式定名为沙坪坝区。沙坪坝历史上是与江津白沙坝、成都华西坝、北碚夏坝齐名合称为四川著名的文化四坝;也是中国大后方四大文化区之一。域内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城市发展繁荣兴旺。

南岸区

南岸,先秦时期,属巴国。秦汉时期,属巴郡江州县。南北朝时期,南齐永明五年(487年)隶垫江县,北周武成三年(561年)隶巴县。隋、唐、宋、元、明、清,建制未变。这里有不少关于地名的传说,如弹子石,据说是大禹治水时期的“诞子石”。

民国时期,1929年重庆建市,在玄坛庙设南岸市政管理处。1933年,改为重庆市第六区。1939年,第六区分为重庆市第十一、十二两个区。1941年,增设重庆市第十五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6月,长江南岸4个区合并建立重庆市第五区、第六区。1951年,郭家沱由江北县划入第六区,增建为乡。1952年10月,两区合并为重庆市第五区,并由巴县划入文峰乡。1955年10月,第五区更名为重庆市南岸区。1995年3月,巴县长生桥、迎龙、广阳三镇及九龙坡区花溪镇的二塘村划入南岸区。

巴南区

“历史上,就是先有巴县,后有重庆”,每个巴南人都应知道巴县历史上的辉煌。巴县命名始于北周明帝武成三年(公元561年),距今至少在1400年以上,重庆命名至今才800余年。巴县、重庆只是不同时期对古山城的不同称呼,从广义来说,每个重庆人都是巴县人的后裔。

西周至战国,属巴国地。周慎靓王五年秦灭巴国。周赧王元年隶于巴郡;南北朝,南齐永明五年,改江州县为垫江县,北周武成三年又改垫江县为巴县,并废枳县入于巴县,属楚州巴郡;隋代,属渝州巴郡;唐朝,属渝州南平郡;宋代,先后属渝州、恭州、重庆府;元朝,属重庆路;明清时期,属重庆府;民国初期,由重庆蜀军政府直辖,民国2年属川东道,民国17年属四川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属川东区巴县专区,后属璧山专区,1951年1月改属重庆市,1953年2月划属四川省江津专区,1958年11月重新隶属于重庆市。1994年12月,撤县设区,为重庆市辖近郊城市区。1995年重庆调整原巴县长江以南乡镇,即九龙坡区部分街镇,共同组成新的巴南区,其主要辖地以原巴县长江以南部分而得名。

渝北区

“好个兴隆在岩边,好只石鞋无人穿。好朵莲花无人戴,木耳飞过仁睦滩。两口喝干一碗水,坦坦平平下寸滩。”这是《江北县志》中记载的比喻渝北地名的歌谣。其中的一碗水与双凤桥一样,是两路地区的知名地标。

渝北位于重庆市北部,长江北岸,嘉陵江下游东岸的三角地带,幅员面积1452平方公里。它历史悠久,商、周、秦、汉、三国时期,区境属巴郡之江州县。民国2年设江北县,那时起渝北还包含在江北县内,没有脱离出来。

渝北以位于重庆城区北部得名。1994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是在撤销原江北县建制基础上才设立的新区。

北碚区

关于北碚名字的由来,众说纷纭。一说北碚最早是叫“白碚”,因场镇建于嘉陵江畔,有白石自江岸横于江心而称碚石。康熙年间设巴县白碚镇,乾隆年间改名北碚镇。

也有传说是这样的:北碚有嘉陵江,中间有块石头名“碚”。有位渔夫一直娶不到老婆,菩萨可怜他,化作村姑要求他背她过江,并且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能回头。渔夫走了很久也没有渡过江,忍不住回头了。菩萨为了惩罚他,将他化作一块石头,立在江中。

村民得知了这件事,有的闲人就到江边去看。看见了那块巨石便说:背时(碚石谐音,重庆话意为活该)。碚石这个名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北碚地处重庆北部,所以取其北字,加以碚,名为北碚。

江北区

江北区曾用名颇多,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二、三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巴民就在江北北岸生活、繁衍。公元前11世纪,即系巴国属地。秦灭巴国后,“仪城江州”建江州府,为重庆筑城之始,而最初的江州城即位于江北城附近,面积约一平方公里。

《华阳国志》记载:“汉世郡治江州,巴水北有柑橘宫,今北府城是也。”一度为巴郡治所在地。明代重庆府巴县设立江北镇,正式改名为江北城。江北城以前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江北镇改由重庆府直辖,重庆府同知衙门迁移至江北城弋阳观下,从此建置江北厅。民国时期,江北厅改为江北县,沿袭晚清旧制,江北城设有:上石梁、宝盖、弋阳、金沙四厢,1921年划入重庆市。

江北区作为重庆市都市区(重庆市主城区),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处北岸,东南西三面分别与巴南、南岸、渝中、沙坪坝四区隔江相望,北与渝北区接壤。至2010年,江北区常住人口为73.8万人。截至2013年,江北区幅员面积为213平方公里,辖9个街道、3个镇。江北区旅游资源主要有观音桥商圈、铁山坪森林公园、鸿恩寺森林公园等。

大渡口区

大渡口名字,来源于一个即将消失的古镇马桑溪。

大渡口原名北渡口,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巴县长江北岸马桑溪设义渡。马桑溪义渡,史载于清道光年间,士绅于长江之北设义渡,其规模恢弘,地处要害,位居沿江数十里渡口之首。过往船只齐驳于此,一时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一派繁华盛景。

世人为记住这盛世,便以此为地名,史称大渡口。1965年,重庆市人民政府为服务重钢,设立大渡口区。

主城九区名字由来的就讲到这里。

看完是不是觉得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了

快转给你的小伙伴们分享吧

还想看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并置顶微信公众号:我爱重庆(w023)

你将获得关于这座城市的全部最新资讯!

周末荐读 | 血色与浪漫:遂宁人的过河史

建国70周年

新中国即将迎来70周年华诞

遂宁新闻网特别策划推出栏目

周末荐读

历经岁月悠长,看尽浮华变迁

从遂宁的历史变化见证

这70年来我们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周荐读

《血色与浪漫:遂宁人的过河史》

作者:凡人

涪江是遂宁的母亲河。从涪江西岸到涪江东岸,遂宁人的过河史,见证了遂宁这座城市的千年演变过程。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遂宁人的过河方式有了千百年未曾有过的翻天覆地变化。

过河,是遂宁人的日常。

遂宁人要过的河是涪江。遂宁人也将涪江称为大河。有江,就要渡;有河,就要过。

看场电影,过河!约个夜啤酒,过河!就算是散个步,也可能一不小心就过了河!但,这是现在。以前的过河可没这么简单。

古时候,夜间经济没有这么发达,到河对岸吃个夜宵没啥现实基础。所以在遂宁历史上,最先遭遇过河难题的,极有可能是个小伙。

遂宁河东湿地公园

巴蜀先民的聚落零散分布于四川盆地纵横交错的江河两岸。而涪江,在先秦时代,可以视为是蜀国和巴国的天然分界线。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住在遂宁河西的蜀国小伙,不知道从哪里知道了,在河东或者是猫耳洲的芦苇丛中,有一位美丽的巴国姑娘。

他爱慕着这位姑娘,但他没有船,河上更没有桥,他想游过河,可是冬天水太冷,夏天水太急。于是他只能写诗,可能诗经里的那首《蒹葭》就是他写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当然,这只是戏说。只是说明一个问题:很早以前要过河可没这么简单。毕竟连堂堂的周昭王也是因为过河而被淹死的。

历史没有这么浪漫。正史记载中,最先在遂宁过河的,不是蜀国的小伙,而是一个外表粗犷,胸藏锦绣的大叔。

因张飞五鼓战张裔,当地的慧严寺也被百姓称为“五鼓庙”

张飞自荆州由垫江入,璋授裔兵,拒张飞于德阳陌下,军败,还成都。——陈寿《三国志·张裔传》

德阳陌,就在如今的遂宁市龙坪乡。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刘备大军在攻克涪城(今绵阳)后,挥军直下,到了成都最后一道屏障雒县城下。眼看胜利在望,庞统却因贪功冒进,于落凤坡下被乱箭射死,刘备之师顿成孤军,反被益州牧刘璋所困,形势陡然逆转。诸葛亮闻讯后,命关羽镇守荆州,与张飞兵分两路入蜀救主。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张飞在巴郡(今重庆)收服守将严颜后,溯江而上,于德阳陌上与刘璋部将张裔迎头相逢。

史书记载的过河头一遭,遂宁老百姓演绎出一段张飞醉酒借船过河的故事。

话说张飞在涪江东岸扎营,伺机过河,但却发现沿江几十里不见船只。军士捉到了一个伪装成渔夫的暗探,张飞假装不知,还与其喝酒。并借机透露假消息给渔夫,称军中正准备上山伐木造船渡江,只留500人留守大营。渔夫离去后立刻将消息告知了张裔,张裔听后大喜过望,信以为真,连夜派副将李奇驾着50只小船到涪江西岸偷袭张飞。岂料张飞早已在岸边设下埋伏,成功将李奇制服,其余兵士见状纷纷跪地求饶,张飞施计巧夺了50只船终于过了河。

摄影师镜头下的今日过军渡

张飞过河的地方,后来被称为了过军渡。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那场战役的。至于之前,这里有没有渡口,这个渡口叫什么名字,已经无法考证。但这个故事至少告诉我们,遂宁人最开始过河,是没有桥的,只能依靠船。

没船,就得有津渡。张飞过河的地方虽然有名,但遂宁被载入史书的第一个渡口却是江箭滩渡。

(遂宁)县东有箭滩渡,即涪江津济处也。宋宝祐六年(公元1258年),蒙古纽璘入蜀,将趣成都,蜀帅蒲泽之遣刘整据遂宁江箭滩渡。——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一》

摄影师镜头下的仁里码头

江箭滩位于今日的遂宁仁里镇。当时这场过河战役打得异常的惨烈,最终以宋军战败收场。

纽璘军至,不能渡,自旦至暮大战,斩首二千七百余级,遂长驱至成都。——《元史·纽璘传》

张飞过河也好,纽璘过河也好,古籍中的遂宁过河史,都充满了血腥,没有想象的那么浪漫。但都说明了两件事情:在遂宁过河是很重要的,是关系兴旺的大事;在遂宁过河是不那么容易的,一不小心就会被砍。

为了让过河稍微容易那么一点点,遂宁人充满了创造力。

古人兴叹:

邑治襟带涪江,汤汤浩浩,平时则安流顺轨,过夏必盛长汜溢,既难效李冰之创制。即有桥,亦莫御暴涨之冲啮。——乾隆五十二年本《遂宁县志》

1917年的桂林漓江浮桥

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遂宁人居然在明朝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就拥有了涪江上的第一座桥。遂宁知县曹应举组织人在涪江之上建造了一座浮桥,让河西小伙终于可以愉快的约会河东的姑娘了,这也是遂宁人第一次感受到了“天堑变通途”的喜悦,可惜好景不长,“立法未善,旋废”。

这次与桥的短暂相遇,美好得如同初恋。但谁也不知道,遂宁人下一次与桥在涪江上相遇,足足等了三个多世纪。在此之间,渡船依旧是遂宁人过河的主角。

遂宁犀牛码头老照片,河中为过河船

县志记载,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遂宁涪江之上的渡口就有24处,很多渡口的名字,遂宁人如今依旧是耳熟能详——“石溪浩渡”、“黄连沱渡”、“凤台坝渡”、“过军渡”……

这些渡口沟通着遂宁的涪江两岸,促进着两岸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见证着遂宁经济社会发展的演变。

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遂宁的上码头以北有渡口7个,以南有渡口17个;而到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遂宁的渡口总数依旧是24个,但上码头以北的渡口已有17个,而以南的渡口却只剩下了7个。这或许也可作为遂宁近代历史上,经济社会重心逐渐北移的一个小小见证。

因为过河的重要性,各方力量都参与其中。当时,津渡可以分为公渡、私渡和义渡。所谓的义渡,是由人捐建兴办,不收取过渡费的。在民国时期,遂宁这样的义渡就有6个,其中不乏主要渡口。这也是遂宁人急公好义的一个例证。

遂宁观音香会节

位于遂宁河东的灵泉寺,是中国最早的民间观音道场。自明清以来,每年赴“观音三会”已成为远近百姓不约而同的约定。遂宁城中的百姓,以及从河西而来的外地信众,要赴灵泉山,必定需要过河。在短短的一两日中,要运载数万人往来于涪江,可见当时遂宁渡船的运载能力已经非常惊人。

但人过河可以乘船。有了汽车怎么办?

民国17年2月(公元1928年),遂(宁)简(阳)马路历时两年竣工同车。

是年,由边防军总部向上海“美商怡昌洋行”购买“戴姆勒”汽车二辆,遂宁第一次有了汽车。——《遂宁市交通志》

从此遂宁有了汽车。特别是在1928年,遂(宁)蓬(溪)马路修建后,汽车如何过河,就成为了摆在遂宁人面前新的难题。

遂宁红江车渡码头,拍摄于2005年

这个问题一直到1942年,设立了仁里车渡,才算是勉强解决。一艘25吨的木质渡船,往来东西,每天平均能摆渡12个车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遂宁人的过河史,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1958年,仁里车渡经过改造升级,日均摆渡能力达到了100—1000车次。到1995年,涪江上曾先后出现过6个车渡码头。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船渡已经明显不能满足遂宁人的过河需求。修一座桥,横跨涪江两岸,一直是遂宁人最大愿望。

遂宁的第一座涪江大桥

1958年9月15日,川豫铁路的涪江铁路桥开始动工修建。这座桥位于遂宁市城区东南、川鄂公路160公里处。后来,因为铁路停修,这座桥也因之停建。8年之后,这座原本的铁路桥改为了公路桥,得以继续修建。

1970年,这座桥终于竣工通车。这座桥就是遂宁的第一座涪江大桥。投资472.67万元,全长1000.75米。

虽然涪江上后来有了涪江二桥、涪江三桥等更多的桥梁,但这座如今已被拆除的大桥,却是遂宁人心中永远的一桥。

小时候,听家中老人讲述:建桥时,有潜水员潜入江底定位基脚,却被困水底,溺水而亡。算是为遂宁人的过河史又抹上了一丝血色。

从此,遂宁人的过河方式,焕然一新。

渡改桥,越来越多的桥梁出现在遂宁的涪江两岸。

遂宁涪江二桥(通善大桥)与涪江一桥

1998年底,涪江二桥建成竣工通车,桥面净宽15.5米。随着涪江二桥建成通车,年迈的涪江大桥改做了步行桥。从此,相依相伴的两座桥,被遂宁人称为了“夫妻桥”;

遂宁涪江三桥(通德大桥)

2004年9月28日,涪江三桥建成竣工通车,桥面净宽28米;

改建中的遂宁涪江二桥

2016年,涪江二桥拟投资2.55亿元增宽至28米;

贯通东西的涪江五桥

2017年,涪江五桥建成通车。涪江四桥、涪江六桥也未来可期。

有了桥,改变的不仅是遂宁人的过河方式,更让遂宁的城市发展从河西模式,变为了两岸模式,城市的未来有了更多的可能。

如今的遂宁河东新区

2002年,河东新区成立。与老城隔江相望,桥水相连。涪江东岸成为了遂宁新的发展画布。

遂宁观音湖

2007年,过军渡水利枢纽工程下闸蓄水。在遂宁城区形成了一汪14.8平方公里的碧水,遂宁人将其称为了观音湖。随着唐家渡电航工程的建成蓄水,这汪碧水的水域面积将扩大至30平方公里。

遂宁观音湖下穿隧道

这片水景成为了遂宁人的骄傲。由于担心桥梁影响了观音湖的整体美感,遂宁人花费更大的成本,修建了中国西部的第一条过江隧道——观音湖下穿隧道。过河又有了新模式。2015年随着下穿隧道的通车,从遂宁主城到河东新区的出行时间缩减至5分钟。

而渡船,在城市中也得以了保留。如今,它不仅是遂宁人的一种过河方式,更是遂宁人过河方式的历史遗存,成为了外地游客体验遂宁湖光城色的另一种方式。

但过河,对于今日的遂宁人已不单单是一种日常,更寄寓着探索与挑战的精神,是遂宁人、遂宁这座城市不断开拓的象征。

纪录电影导演闫东镜头下的港珠澳大桥

2023年10月24日上午9时,被称为现代世界第七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开通运营。这座跨越伶仃洋的大桥,因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以及顶尖的建造技术而闻名世界。而它的总设计师正是一名遂宁人——孟凡超。

孟凡超曾告诉自己的同学,自己生活在涪江边,对于能够跨江渡海的桥梁有一种特殊感情,因此学习桥梁专业知识时有一种“走火入魔”的感觉。

历经千年,遂宁人从船渡到多种方式过河,更从过河到跨海,这正是遂宁人精神的一种象征。在新的时代,遂宁人的过河精神,或为这座城市创造更多的奇迹。

本文参考书目及文章:

《遂宁县志校注》杨世洪主编

《遂宁市交通志》遂宁市交通局

《清代四川津渡地理研究》杨文华

《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

《三国志》陈寿

《元史》宋濂王袆主编

《过军渡前的凭吊追思》杨俊

来源:凡人止步

编辑:孙各

责编:陆小晓

审核:周一帆

监制:杜波

版权声明:幕实号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7302002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611175751

Q Q: 730202031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