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早餐店的“饮品巨头”:一天营业17小时,开店近2000家
今天我们来看个早餐店里的饮品模式:
饮品提前预制,和面包、煎鸡蛋一起卖,一天近70%的销量,都集中在早餐场景。
饮品销量也很高,好的门店一天能卖超千杯,近2000家门店的平均日出杯量200杯左右。
早餐店卖饮品是什么模式?我和该品牌的高级合伙人王蓓松聊了聊。
藏在早餐店的“隐形饮品巨头”
一天营业17小时
今天要讲的这个品牌,叫一鸣真鲜奶吧(下文简称“一鸣”)。
可能江浙沪之外的人,对这个品牌略感陌生,但其实他们已在现制饮品领域做了20年,开出近2000家门店。
鲜奶吧是怎么卖现制饮品的?王蓓松给我还原了一下门店的售卖场景:
每天早晨5点,一鸣的门店就亮起里灯光,上早班的店员开始做准备,100多杯以酸奶、鲜奶为主原料的饮品,在这一时段提前预制好,贴上制作时间和效期,整齐地放入冷藏柜。
6点后,第一波早起的白领、学生走进店里,挑选一杯当天现制的酸奶,再选一个现烤面包,当做营养早餐。
一鸣门店的另一个销售高峰期,是在下午茶时段,以酸奶+水果制品/谷物为主的饮品,再搭配上烘焙类产品,20元左右,就能买到一套吃喝搭配的下午茶,健康又兼具饱腹属性,深受白领喜爱。
最后一个销售集中时间,则是在晚上8点~11点,这时候一般会有出来散步的家庭、加完班的白领,到店里选择第二天的早餐。
一鸣门店60%~70%的业绩,都是集中在“早餐场景”。
这一模式开始于2002年,自有牧场和加工厂的一鸣,要做一个主打“营养早餐”定位的品牌。为了差异化竞争,一鸣没有选择传统的鲜奶站,也没有直接走烘焙店+乳制品模式,而是自己摸索出了一套“鲜奶+面包+现制饮品”模式。
虽然是在早餐场景下售卖,但一鸣的现制饮品销量很好,王蓓松透露:“一鸣最好的门店,现制饮品日出杯量过千,在整体生意中,占据了很不错的份额。
20年的时间,一鸣依靠着“鲜奶+面包+现制饮品”的模式,在温州、杭州、南京等地区开出近2000家门店,其中有30%的门店为直营店,平均每家店的日出杯量在200杯左右。
早餐场景下的饮品售卖模式,有哪些值得饮品业借鉴之处?
早餐店卖饮品,有什么不一样?
今年以来,主打中午和下午场的饮品店,也开始部分切入早餐市场了。
有的是加了咖啡产品线,把营业时间提前到8点,做白领的生意;有的是使用新品类,比如米饮、姨妈热饮等方式,主打健康养生牌。
主打早餐场景的一鸣是怎么做的呢?
走进一鸣的门店,就能看到门口冷藏柜里,摆放整整齐齐的饮品,消费者不需要看菜单,在每一杯饮品的货架上,都有产品名和价签。
饮品品类也很丰富,以低温酸奶和鲜奶为主原料,有品牌长青款芦荟酸奶、芒果酸奶,以及蜜桃酸奶、草莓酸奶等;还有时下热销款杨枝甘露、珍珠奶茶,以及更有饱腹感的芋泥麦麦鲜牛乳、桂圆红枣蛋奶等,甚至还有一款主打健康的益生菌饮品。
25个饮品SKU,覆盖了消费者解渴、解馋、饱腹、健康等四大主流诉求。
和常规饮品店不同,一鸣的每一款饮品都提前制作好,消费者在冷藏柜里,所见即所得,随买随走无需等待。
价格也很有诚意,除了个别款14元之外,大部分饮品都在10元以下,核心价格带集中在7.5~9元,几乎接近蜜雪冰城的价格带了。
除了个别几款能选择加糖外,大部分饮品都是用低温酸奶/鲜奶与水果、谷物等搭配制作,原料简单、安全,有冰的,也有可加热的,这样的产品组合与价格,对亲子群体、白领群体的吸引力可想而知。
王蓓松告诉我,虽然一鸣现制饮品的整体价格低,毛利也低于饮品行业的60%,但净利润却是不低的。
原因就在于其多品类共存的模式。
高峰期提前预制
一家店只需要3个人
一鸣的门店,鲜奶、面包、现制饮品3大品类的SKU,加在一起有近150个,但人力成本却不算太高。
王蓓松分享:“我们一家店一般班次只需要3个人就够了,一个人主要在吧台收银,其他两个人负责整个门店的产品和服务。”
之所以对人力的需求低,源于两个设置:
1、高峰期预制作模式,效期3~12个小时不等
他们门店最大的高峰期,是在早餐6~9点,其次是下午茶和晚上两个小高峰,“所以我们的现制饮品,基本上都是在高峰期到来之前预制的”。
因为大部分饮品的主料都是酸奶和鲜奶,产品效期从3小时到12小时不等,店员只需要在高峰期,及时调整货品摆放位置就行。
2、产品极简:25个SKU只有10多种原料
第二个设置在于产品极简,主原料低温酸奶、鲜奶,就来自于一鸣鲜奶吧售卖的1L装产品,辅料以果酱、冻果、芋头、燕麦为主,25个SKU,就是通过10多种原料排列组合而成。
产品SOP也很简单,很多产品连糖浆都不需要加,制作起来仅需3步:倒入酸奶,加入水果制品,封口即可出杯,最快十几秒就能做一杯。
因为原料简单制作快捷,现制饮品也不会占用太多的空间,拉低平效,而其他面包、预包装鲜奶产品,也分摊了运营成本。
一鸣门店的高人效和高平效,让门店的盈利空间变得更好。
主打40~60平社区店
“85后家庭早餐”有多大空间?
说完了产品,我们再来探讨下一鸣的门店模式。
1、主打40~60平社区店,提供有温情的空间
王蓓松表示,开店20年,一鸣大部分门店都开在社区和街边,距离目标群体更近。
而在门店的空间上,除了地铁站等特殊场所会开不带座位的小店外,大部分门店集中在40~60平,一般会带有10个左右的座位。
相比于小店模式,40~60平的门店能更好的展示品牌,也能给消费者提供一个休憩的空间。
2、以亲子群体为主,定位“85后家庭的营养早餐”
一鸣一直在聚焦“85后家庭的营养早餐”,并努力拓展“轻白领的健康接力餐”,以及“时尚下午茶”。
所以长期以来,一鸣的门店里,亲子群体是最大的客群,门店周边社区那些关注健康、品质的年轻妈妈是一鸣的核心客群。
在售卖场景上,他们以3大品类主打“营养早餐”。消费者可以选择200/400毫升的鲜奶/酸奶,也可以直接去冷藏柜挑选现制饮品,烘焙类产品则有100多个SKU。
多品类共存的商业模式,让一鸣似乎无法被归类,不是烘焙、也不是乳制品,更不是茶饮店,也因此让其找到了独一无二的生态位。
从一鸣的案例中,我们也能发现一个市场机会,那就是85后亲子群体的饮品需求。常年围着年轻人转的新茶饮,很多时候忽略了这部分群体的饮品诉求。
85后的亲子群体,更注重健康、对原料有甄别能力,不追逐网红打卡,有一定消费能力,这是一个有需求、有经济实力,却未被很好满足的群体。
2023年12月28日,一鸣在上交所正式上市。“近3年深耕长三角,而后开始进军北方市场,最终做成一个全国性品牌。”
在亲子群体、早餐场景的尝试上,一鸣的案例,或许值得茶饮品牌思考。
伊利、蒙牛、光明、飞鹤、新乳业、妙可蓝多……35家乳企上半年营收大排行
随着8月的结束,热闹喧嚣的半年报季也落下了帷幕,伊利股份、蒙牛乳业、光明乳业等33家上市/挂牌乳企,纷纷交出了上半年的“成绩单”。今年上半年,各家乳企的营收情况如何?乳业资讯网对这35家上市/挂牌乳企的营收数据进行了统计,并按照应收进行了排序,一起来看看吧~伊利股份
报告期内,伊利股份营业收入约565.06亿元,同比增长18.89%,归母净利润约53.22亿元,同比增长42.48%,营收、净利同时再创历史新高。
报告期内,液体乳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24.07亿元,同比增长19.65%,市场零售额份额较去年同期提升了0.7个百分点,稳居行业第一;奶粉及奶制品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6.27亿元,同比增长14.83%,其中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市场零售额份额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9个百分点,奶酪业务的终端市场零售端份额比上年同期提升6.7个百分点;冷饮业务继续引领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3.80%。
蒙牛乳业
报告期内,蒙牛乳业收入达459亿元,同比增长22.3%,利润达29.5亿元,同比上升143.2%。
报告期内,蒙牛各业务板块增速均大幅领先行业,常温业务获近五年来最快增速,明星产品特仑苏增长近40%。在低温行业较低迷的情况下,蒙牛同比实现7%的逆势增长,市场份额领先优势继续扩大。冰淇淋业务同比实现34.8%的快速增长,毛利率明显提升。鲜奶业务收入翻倍,市场份额大幅提升。奶粉业务收入同比上升11.6%。奶酪零售与餐饮渠道双翼齐飞,保持市场领先。
光明乳业
报告期内,光明乳业营业总收入142.64亿元,同比上升17.36%,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61亿元,同比降低16.81%,国内业务保持稳步增长,国内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上升23.35%。
为推进光明乳业全国化战略布局,光明乳业于2023年推出的鲜奶产品光明新鲜牧场在2023年保持较快增速,新鲜产品的销售区域进一步扩大,销售渠道进一步下沉,持续夯实光明乳业在巴氏奶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
中国飞鹤
报告期内,中国飞鹤上半年营收为115.44亿元,同比增长32.6%;实现净利润37.65亿元,同比增长36.8%。
上半年,飞鹤市场份额19.2%,市场份额领先幅度继续扩大,继续保持高增长。飞鹤的经营基本面愈发强劲,企业产品标准、管理能力及服务水平等均领先于行业,有望以新国货的高品质魅力持续占领消费者心智,在新一轮竞争态势下持续扩大领先优势。
优然牧业
今年6月,优然牧业于香港联交所正式上市,被称为“乳业上游第一股”。报告期内,优然牧业实现收入约为72.92亿元,同比增长36.4%;经调整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约为11.42亿元,同比增长54.0%。
原料奶业务实现收入约为43.52亿元,同比增长36.3%。截至6月30日,优然牧业在国内15个省份经营73座现代化牧场,其中规模超过5000头的大型牧场达48座,奶牛总存栏数约为37.57万头,原料奶产量超过了94.78万吨。反刍动物养殖系统化解决方案收入约为29.40亿元,同比增长36.6%。其中饲料业务收入约为27.12亿元,同比增长37.2%;育种业务收入约为2800万元;奶牛超市业务收入约为2亿元,同比增长36.5%。
HH国际控股
报告期内,健合(HH)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营收达54.24亿元,同比增长5.0%,经调整可比净利润6.6亿元,增加7.0%。
分产品看,婴幼儿配方奶粉收入25.41亿元。益生菌产品收入4.64亿元。成人营养及护理用品收入19.06亿元。其他婴幼儿产品收入2.94亿元。宠物营养及护理用品2.19亿元。
新乳业
报告期内,新乳业营业收入达43.16亿元,同比增长68.85%;归母净利润达1.46亿元,同比增长90.58%。
新乳业是区域性城市型乳制品龙头企业,业务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华南、华东、华中、华北地区。公司产业链覆盖奶牛养殖、乳制品加工、乳制品销售领域。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有13家自有牧场,16家乳制品加工厂。
澳优乳业
报告期内,澳优乳业营收42.71亿元,同比增长10.7%;归属于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利润为5.94亿元,同比增长45.3%。
报告期内,澳优自有品牌配方奶粉业务录得营收37.41亿元,同比增长9.7%。牛奶粉业务营收为20.53亿元,同比增长16.9%;羊奶粉业务营收为16.88亿元,同比增长2%。
三元股份
报告期内,三元股份营业收入为40.02亿元,同比增长17.5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6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报告期内液态奶产品实现收入23.65亿元;固态奶产品实现收入3.73万元;冰淇淋产品实现收入8.31亿元;涂抹酱产品实现收入4.08亿。
现代牧业
报告期内,现代牧业销售收入31.80亿元,同比增长12.4%;拥有人应占溢利录得人民币4.97亿元,同比提升125.0%。
斐然的业绩开创了现代牧业实施“五年领跑计划”的全新局面,更为全面实现“牛翻番、奶翻倍”战略目标迈出了坚实有力的第一步。
雅士利国际
报告期内,雅士利国际收入约为21.57亿元,同比增长31.1%;持有人应占利润约为4415万元,同比增长24.2%。成人奶粉净收入同比增长超九成。
报告期内,雅士利奶粉分布业绩为18.62亿元,同比增长44.3%。成人奶粉净收入同比增长94%。大众产品系列增长超过行业平均值;其他奶粉产品收入为1.5亿元,同比下降33.2%,主要由于达能采购量减少使新鲜乳业基粉销售量下降;冲调产品收入约为9110万元,同比增长23.6%,增长主要源于调整产品策略。
妙可蓝多
报告期内,妙可蓝多实现营业收入约为20.6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0.8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47.12%。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期内奶酪板块规模持续增长,营业收入15.2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1.53%。
赛科星
报告期内,赛科星营业收入约为19.70亿元,同比增长26.97%;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8亿元,同比上涨337.45%。
由于生产管理改善,生鲜乳产销量提高。同时,生鲜乳市场价格较上年同期呈增长趋势,因此本期生鲜乳收入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由于饲草料价格上涨导致饲喂成本增加进而导致生鲜乳成本较上年同期增加。
中国圣牧
报告期内,中国圣牧营收约15亿元,同比增长13.9%;母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为2.59亿元,同比增长81.4%。
上半年,中国圣牧原奶销售总量为287856吨。有机原奶销售184253吨,增长46.2%,占原奶销售总量的64%,结构占比较去年同期提升21.7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转换有机牧场以及有机奶牛产量的提升。优质非有机原料奶销售103603吨,同比减少39.6%,占原奶销售总量的36%。
皇氏集团
报告期内,皇氏集团营业收入约为13.07亿元,同比增长28.8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1050.46万元,同比增长1232.13%。
公开资料显示,皇氏集团主营乳业和信息业务,其中核心主业是以水牛奶、发酵乳、巴氏鲜奶为核心的特色乳品业务,收入占比74.46%;其乳品业务涵盖了从牧草种植到奶牛养殖,乳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全产业链,主要产品是以荷斯坦牛奶、水牛奶为原料的低温奶和常温奶。
贝因美
报告期内,贝因美营业收入约为11.21亿元,同比降低24.5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52.47万元,同比降低21.85%。
在贝因美公布的业绩数据中,扣非净利润增幅超过430%,考验公司现金充足的现金流增幅超过108%,都显示贝因美本身造血能力充足,充满了强劲的增长动力。2023年,国内新生人口下降18%,对母婴行业影响比较大,再加上奶粉行业进入大的调整期,这对各个奶粉品牌都产生了影响。
一鸣食品
报告期内,一鸣食品营业收入约11.01亿元,同比增加37.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6002万元,同比增加4.15%。
天润乳业
报告期内,天润乳业营业收入约为10.55亿元,同比增长19.54%;净利润8120.45万元,同比增长1.33%。
销售板块是公司全产业链的龙头。2023年上半年,公司加大对销售团队的激励措施,调整优化疆外市场管理架构,加大对重点经销商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强化渠道开发,重点产品推广和线上业务拓展初见成效,较好地完成各项销售任务。报告期内,公司实现乳制品销量12.12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22.55%。
燕塘乳业
报告期内,燕塘乳业营业收入约为9.48亿元,同比增长34.8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1亿元,同比增长85.43%,刷新上市以来同期历史的最好成绩。
燕塘乳业称立足公司自身优势,深耕传统渠道,大力开拓新渠道、新市场,积极探索新零售,取得显著效果。同时,在精细化管理、降本增效,优化产品结构方面,进一步增强公司综合盈利能力。
原生态牧业
报告期内,原生态牧业实现收益8.37亿元,同比增11.47%;溢利9803.2万元,同比降21%。
公告称,净利润减少主要因汇兑损失所致。受到疫情影响,期内进口干草饲料价格上涨,令相关成本同比上升约13.9%,但该集团通过调整饲餵配方降低部分饲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有效控制部分生产成本,提高销售业绩及整体盈利能力。
品渥食品
报告期内,品渥食品营收约为6.89亿元,同比增长0.97%;净利润4425.55万元,同比减少34.22%。
品渥食品表示,报告期内公司乳品系列收入保持增长,其他品类产品收入下降,主要是受市场销售渠道变化影响,线下直营渠道销售下降19.46%,影响了公司收入增长;为扩大品牌影响力,公司加大了渠道内的品牌费用和直播费用的投入,导致本期的毛利率下降,销售费用上升;本期针对新渠道新产品加大了促销活动力度,导致毛利下降和销售费用增加。
李子园
报告期内,李子园营业收入约为6.8亿,同比增长58.2%;实现归属净利润约为1.29亿,同比增长56.63%。
西部牧业
报告期内,西部牧业营业收入约5.23亿元,同比上升48.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约1281万元,同比增加521.37%。
西部牧业主营乳制品加工与销售、饲料生产与销售、自产生鲜乳生产与销售、外购生鲜乳收购与销售、种畜养殖与销售、分割肉加工与销售、油脂生产与销售、生猪养殖与销售、牧草收割及机耕服务等。
庄园牧场
报告期内,庄园牧场营业收入约人民币4.81亿元,同比增加47.9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285.38万元,同比增长1257.12%。
上半年,营业收入增加主要系乳制品消费市场较上年同期得到全面恢复而使销量得到提升。
*ST麦趣
报告期内,麦趣尔营收约4.81亿元,同比增长17.19%;净利润为1093.81万元,同比增长23.19%。
按产品分,上半年麦趣尔乳制品营收为2.87亿元,同比增长32.19%;烘焙食品营收为1.34亿元,同比下降10.19%。
均瑶健康
报告期内,均瑶健康营业收约4.77亿元,同比降低4.4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4亿元,同比降低16.45%。
熊猫乳品
报告期内,熊猫乳品营收约3.90亿元,同比增长65.4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632.75万元,同比增长222.37%。
分产品或服务来看,浓缩乳制品实现营收2.19亿元,同比增长52.12%;乳品贸易实现营收1.54亿元,同比增长75.65%。
骑士乳业
报告期内,骑士乳业营收约3.44亿元,同比增长30.11%;净利润为3978.68万元,同比增长45.43%。
生鲜乳销售是公司销售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上半年生鲜乳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24.08%。
新农开发
报告期内,新农开发营业收入约2.92亿元,同比增长44.13%,其中归属于上市公司净利润为3811.22万元,同比增加306.19%。
上半年,公司收入主要来源于乳制品、棉种及棉花、甘草制品。报告期内,在公司党委坚强领导下,经营班子靠前指挥,全员凝心聚力抓落实,围绕“聚焦主业,提质增效”的经营目标,强力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在艰难地困境中扭转局面,推动公司经营效益和主业良性发展,从而实现全面盈利。
*ST科迪
报告期内,*ST科迪营业收入约2.69亿元,同比增长44.7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772.78万元,同比增长113.86%。
针对营业收入增长的原因,*ST科迪在公告中称,主要为销售产品收入大幅增加所致。公开资料显示,*ST科迪目前主要的产品包括常温灭菌乳、调制乳、含乳饮料、乳味饮品和低温巴氏奶、发酵乳等液态乳制品。
牧同科技
报告期内,牧同科技营业收入约1.46亿元,同比增长25.8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3179.34万元,同比增长88.23%。
一景乳业
报告期内,一景乳业营业收入1.02亿元,同比增加18.40%;净利0.13亿元,同比净利增加6.69%。
骏华农牧
报告期内,骏华农牧实现营业收入约0.9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31%,实现净利润269.75万元,较上年同期上升48.38%。
收入上涨,主要是报告期内鲜奶销售价格较上年同期增加,同时有机肥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期增加所致。
达诺乳业
报告期内,达诺乳业营业收入约0.84亿元,同比增加28.73%;净利426.44万元,同比净利增加7.27%,
*ST天山
报告期内,天山乳业营业收入约4063.8万元,同比减少63.1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1032.11万元。
2023年上半年,公司以集中精力发展主业,以肉牛育肥养殖业务、牛育种业务为主,同时,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盘活闲置资产,聚焦核心业务,落实公司战略布局。
来源:各企业半年报
▼
图文编辑:肖鑫鑫、夏千童、魏舒责任编辑:王晶
一鸣股份冲A 另类鲜奶吧模式毛利低
“一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
当年的愿景,如今已成为现实。牛奶已经成为许多中国消费者饮食清单中的必备品之一,越来越多的中国乳企也选择踏上IPO的资本道路。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正在排队IPO的乳企有6家,包括一鸣股份、品渥食品、均瑶大健康、李子园以及撤单后再次回归的熊猫乳品等。
近日,浙江一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一鸣股份”)更新了申报稿,努力冲刺A股市场,试图募资9.27亿元,用于扩产、加速开设“一鸣真鲜奶吧”店,走出浙江进行全国性布局。
与其他乳企主要通过商超、线上渠道售卖产品不同,一鸣股份拥有自己的门店。《国际金融报》记者发现,这样的经营模式使得一鸣股份可以通过加盟快速开拓市场,但同时也有着明显的地域限制。
“养鸡大王”的家族乳企
2005年,一鸣股份由朱明春创办于浙江省温州市。
此前,朱明春更为外人所了解的是,他在1980年代开始从事鸡禽养殖业务,发明与推广了“浅笼高密度饲养技术”,曾被《人民日报》称为“全国养鸡大王”。1989年他被评为全国劳模。进入二十一世纪,朱明春选择再次创业,转型进军乳制品行业。
目前,一鸣食品经过整合收购实控人控制的相关资产,涵盖了冷链物流、奶牛养殖、线下加盟店等多项产业。具体来看,2016年3月,公司收购控股股东明春投资子公司精至物流的部分资产;2016年9月收购实际控制人控制的泰顺一鸣100%股权;2016年9月和12月收购了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所投资的加盟奶吧门店。
公司的生鲜乳原材料系由子公司泰顺一鸣及合作奶源供应商所提供。截至2023年底,公司自有牧场于2011年所引进的澳大利亚良种高产奶牛已繁育至约1900头。
截至招股书披露,一鸣股份共有8名股东,分别是明春投资、李美香、朱立科、朱立群、李红艳,以及心悦投资、鸣牛投资、诚悦投资三家员工持股平台。公司控股股东为明春投资,持有本公司16190.8万股股份,持股比例为47.62%。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朱明春、李美香、朱立科、朱立群、李红艳五名家族成员。朱明春与李美香系夫妻关系,朱立科与朱立群系朱明春与李美香之子,李红艳系朱立科之配偶。
朱明春一家五人合计控制公司93.38%股权。
公司主要从事新鲜乳品与烘焙食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连锁经营业务,并主要通过“一鸣真鲜奶吧”连锁门店进行销售。公司产品以“新鲜、健康、营养”为定位,乳品保质期通常在15天以内,烘焙食品保质期通常在4天以内。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在浙江、江苏、福建及上海等华东地区共建立了1524家奶吧门店。
2016年-2023年以及2023年上半年,一鸣股份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2.54亿元、15.16亿元、17.55亿元、9.19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9亿元、1.2亿元、1.57亿元、0.84亿元。
记者计算发现,公司的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8.29%,但归母净利润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仅有2.72%,甚至公司2017年的归母净利润还同比下降了19.79%,净利率也从2016年的11.88%下降至2023年的8.95%。
依赖低毛利加盟模式
目前,一鸣真鲜奶吧的销售主要通过加盟与直营相结合的运营模式。截至2023年6月末,公司共有奶吧门店1524家,其中加盟门店1222家,直营门店302家,加盟与直营比例约为4:1左右。
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3年上半年,一鸣股份的加盟店门店数量由891家迅速增至1222家,加盟店每年新增约100多家,而直营门店则由176家增至2023年上半年的302家,直营店的增速远低于加盟店。
记者发现,“一鸣真鲜奶吧”加盟店数量的激增,很大程度上或是因为加盟门槛不高。
招股说明书显示,2016年-2023年和2023年上半年,公司的单店加盟费分别为4.63万元、4.62万元、4.67万元、4.58万元。
这意味着,只需要一次性支付不到5万元的加盟费,加盟商就可以获得3年“一鸣真鲜奶吧”的特许经营权。公司还提到,公司收取的单店加盟费均略低于合同约定的不含税金额,因部分加盟店属于新地区或者新业态门店,公司会酌情予以加盟费减免,以支持加盟门店的市场开拓。
与公司经营模式较为相似的元祖股份加盟费约为33.25万元/3年(数据来源于元祖股份招股说明书),相比来看,一鸣食品的加盟模式较为“激进”。
正因为加盟店数量的激增,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门店渠道的加盟门店收入。2016年-2023年和2023年上半年,公司来自加盟门店的收入分别为6.34亿元、7.61亿元、8.23亿元、4.39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5.38%、55.02%、51.72%、52.19%。
虽然一鸣股份通过加盟模式令门店遍地开花,也让公司的收入大幅增长,但无论是乳品、烘焙食品还是其他食品,加盟模式的毛利率却远远低于其他渠道的毛利率。
招股书中,公司将销售渠道分为直营门店、加盟门店、直销渠道、经销渠道。以2023年上半年为例,加盟门店的乳品毛利率和烘焙食品毛利率分别为32.05%、30.61%,远低于直营门店的60.46%、59.12%,也低于直营渠道和经销渠道。对此,公司解释称,加盟商与公司主要采取买断式销售采购,未实行促销和返利政策,公司对加盟商的产品定价毛利率低于经销和直销渠道。
区域性较强
据悉,一鸣股份采用“中央工厂+连锁门店”经营模式,先在生产基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后依靠自建冷链物流体系、奶吧门店将产品销往市场。
但由于公司目前生产基地仍主要在浙江温州,受限于新鲜、短保食品的销售半径,公司来源于浙江市场的收入占比始终处于较高水平,业务地区局限性十分强。
一鸣股份表示,公司连锁经营门店“一鸣真鲜奶吧”创立于浙江省温州市,已广泛覆盖浙江省各主要城市。公司从2006年开始逐步向浙江市场以外的区域扩展,目前已进入江苏、上海和福建等地。
2016年-2023年和2023年上半年,公司来源于浙江市场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2.33%、90.84%、89.75%、87.79%。公司目前依然存在着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浙江地区的市场集中风险。截至2023年上半年,浙江省共有门店1317家,江苏省门店178家,上海门店12家,福建门店17家,浙江省门店占总门店数的86.4%,集中度较高。
为解决区域市场较集中的问题,一鸣股份本次IPO募资主要是用于扩产和加速开设门店。
本次IPO,公司试图募资9.27亿元,用于江苏一鸣食品生产基地项目、营销网络直营奶吧建设项目、年产30000吨烘焙制品新建项目、研发中心及信息化建设项目。江苏一鸣食品生产基地项目计划在江苏常州建设食品生产基地,包括9.49吨含乳饮品和植物蛋白饮品项目与2.41万吨烘焙食品项目。
公司认为,常州地区位于江苏南部,距离南京、苏州、上海、杭州等长三角主要城市的距离短于温州地区,将有效改善公司现有产能布局。随着后续这一生产基地的建设并投入使用,公司将会进一步加大江苏及周边地区的市场覆盖。
而营销网络直营奶吧建设项目,公司计划在3年的建设期内,在浙江、江苏、上海及福建等华东地区完成540家直营奶吧门店的建设投资。如此看来,即便完成了募投项目的建设,一鸣股份的业务范围仍然集中在长三角地区。
本文源自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