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禾全国义诊第16站,走进ICS加盟诊所—振华中西医结合诊所
冬季是疾病的高发季节,为方便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检查身体、看名医,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让更多人平等共享优质医疗健康服务。1月5日上午,诊禾名医馆与石门振华中西医结合诊所联合开展大型义诊活动,来自诊禾名医馆的专家李跃海为前来咨询看病的居民免费义诊,进行身体诊断。
“虽然天气寒冷,依然不能阻挡义诊服务的热情。”
活动现场,面对络绎不绝前来看病的居民,诊禾医护队通过为他们进行测血压、血糖、心率等项目和面对面宣讲方式对常见病、多发病的日常注意事项及用药进行科普宣传指导。专家团队有重点、有针对性地为居民提供健康指导,在居民中收获了满满的好评。
活动中,前来问诊咨询的居民纷纷树起了大拇指表示:“专家来到我们这里免费看病,真是方便了我们老百姓!”一位大妈拉着医护人员的手说:“你们那么老大远的过来,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做检查、看专家,实在太方便了,谢谢诊禾名医馆啊!”
“不用出远门,家门口就可以治疗病、看名医。”
诊禾名医李跃海老师在大厅坐诊,面对一双双期待的目光,热情接待问诊群众,询问病情、身体状况,并结合以往就诊病历资料深入浅出的分析病情,进行初步筛查、诊断,并提出治疗建议,给予用药指导。
李老师把患者信息、病症、处方等记录在ICS系统上,为其建立健康档案,方便他们下一次就诊。并详细介绍了在诊禾ICS上就诊的注意事项,呼吁更多患者不用出远门就可以享受到家门口看名医、治疗病。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关爱,来诊群众对各位医师的敬业精神、精湛医术给予了高度赞誉。
前来义诊的患者还可免费参与扫码百分百抽大奖活动,有众多实物奖品、红包、药费抵用券等,还可免费享用诊禾出品——治三高定向精准中药。希望大家能感受到来自诊禾名医馆的关怀和照顾。
据悉,此次义诊活动共为100余名群众提供了医疗服务。“这次是我们诊所第一次举办义诊活动,确实取得了热烈的反响,也感谢诊禾名医馆。今年,石门振华中西医结合诊所加入了诊禾ICS智慧门诊平台,希望造福更多的石门百姓,让大家在家门口也能看名医,治疗病。”诊所负责人如是说。
“让更多的患者平等共享优质医疗。”
诊禾名医馆以“线上名医专家视频问诊+线下基层医师辅助诊疗”为特色,汇集了国内各大医院名老中医专家教授、民间特色知名中医近千名,将优秀的中医资源下沉到全国基层医疗机构。患者通过基层门诊ICS系统预约全国知名专家,与专家面对面视频会诊,基层医生辅助诊疗相结合,让患者不出远门,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专家,真正能平等共享优质医疗。
诊禾名医馆开展的每一场义诊,都是与广大基层居民的一次亲密交流,都在为“让专家更高效,让诊所更优秀,让更多的患者平等共享优质医疗”的使命而奋斗!我们定继续高举优质医疗的大旗,为实现健康美好,人人享有的愿景而不断前行!
这家中西结合的葡萄酒零售连锁从1到60家店背后的秘密
来源葡萄酒商业观察
葡萄酒消费是经济繁荣的产物,只要经济增长,葡萄酒就会深入生活,而与生活结合最紧密的无非是零售环节。
不管当下的互联网会给人们生活带来何种变化,消费者始终希望在购买葡萄酒的过程中有可靠的产品、更多的选择、更低的价格、更好的服务,这才是零售的本质。
6月28-30日在上海举办的第17期WBO葡萄酒商学院课程重点探讨葡萄酒零售,包括线下的零售和最新的网红渠道的零售,特邀的6位导师就会从线上线下两个维度来探讨这个话题,其中3位讲师会重点分析如何抓住80、90的新兴消费者。
01
中西结合的葡萄酒零售连锁的秘密
WBO葡萄酒商学院的外籍导师——齐饮连锁的创始人来自瑞士的克劳迪娅Ci女士将继续分享她的零售经,作为一个在中国开了60家店面的创业者,她营造的小而美的葡萄酒零售店无疑很好回答了可靠的产品、更多的选择、更低的价格、更好的服务四个问题。
产品自采、品种丰富。齐饮CHEERS名称的英文意义是“干杯”,寓意葡萄酒要给人带来欢乐,而不是负担,所以门店的是一个大大的笑脸。齐饮的店铺一般都不大,二三十平米到四五十平米,为确保品质,他们的99%的产品都为独家进口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较低的价格,而不会影响其他酒商的价格体系。货品也相对丰富,单店SKU超过150款。
价格亲民。齐饮的客户基本都集中在22岁到38岁之间,是标准的80、90客户群体。当齐饮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克劳迪娅做了一件非常独特的尝试,她拎着几瓶葡萄酒在北京大街上进行试酒,让过路的人进行品尝,并猜测价格。当所有人都说这个酒大概几百块的时候,她说这酒只要几十块,大家很不相信,表示如果真的是几十块,他们就买,于是第一批订单就产生了。
从那个时候开始,克劳迪娅就坚定了她的创业理念,为普通老百姓提供超高性价比的酒。于是在2011年,第一家零售店开在了一个极为普通的社区,旁边是“沙县小吃”类亲民的店铺,所以当时行业内的专家都认为这是极为疯狂的举动,无异于自杀。但是极为亲民的价格(最便宜28元一瓶,如一杯咖啡的价格)和亲切的服务,反而让客户,尤其是年轻的上班族聚在这里,晚上点一瓶酒,在旁边叫上小吃,于是门口成为了一个独特的“葡萄酒餐吧”。至于原因,克劳迪娅认为很多消费者不是不想去尝试葡萄酒,而是门槛太高,而且对于刚入门的消费者而言,酸涩的干红只会让其避而远之。所以齐饮第一是将门槛降低,100元以下的酒几乎占了其50%的数量,更有不少30元以及50元零售价的进口瓶装葡萄酒。这就将试错的门槛降低了。第二步,针对初级消费者不喜欢酸涩的情况,给其推荐半干、半甜甚至甜型的葡萄酒,让其拥有愉悦的第一印象。当然,最为核心的一点是他们的产品价格低廉,200元以下的亲民葡萄酒占据了将近90%的比例,不论各种风格的葡萄酒,其价格堪比线上的零售价。
良好的服务。齐饮有两大利器,一是店面都要配备分杯机,每天都有免费的酒可以让消费者品鉴,规定销量的2%用于品鉴酒。曾有同学提问到这个模式看起来很好,但是大部分店面利用率不高的情况,克劳迪娅表示,他们将使用分杯机和利用免费试饮加入内部员工的培训体系,让每个人都重视这个工作,且不论在哪里,每个店面都必须严格执行(设立考核机制)。二、再小的门店也有体验空间。即便齐饮的大部分店面比较迷你,但是总会有几个桌椅,让顾客可以坐下来聊天和品酒,而且齐饮的货架都是可移动式的,平时用作陈列,做酒会时可以移开腾出空间,即便很小的店面每周都有各种形式的品酒活动,形成良好的葡萄酒氛围。另外,克劳迪娅也将分享齐饮的直营管理系统和加盟模式,其高比例的单店盈利和可复制性是如何达成的。
02
专注体验,让“红樽坊”红遍葡萄酒圈
很多人说开店容易,投入不大,但是收益却很难保证,产品多了压库存,产品少了缺吸引力,如何才能开一个好店铺,上海红樽坊正是这样一个优秀的案例。
说起红樽坊,业内人士可能知道其在勃艮第葡萄酒领域的地位,其以黑皮诺品种为核心的产品,达到了2100个SKU,从2004年成立之初到现在,在一二线城市成功运营了4家直营店和4家加盟店。数量确实不多,但是每个店都深入当地,成为本地葡萄酒的一个标杆。
如何做到如此?本次课程邀请了红樽坊创始人周赛蒙,分享如何在细分领域挖掘商机,建立自己的江湖地位。很多同学一说到精品酒会先点头后摇头,点头在于精品酒是好东西,是长期发展的核心产品;摇头在于难,太难做。因为消费者很多时候还不能理解精品酒的品质,不愿意为其花费更多,若是为了培养他们,则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做各种品酒会。
而红樽坊是运营精品酒这方面的一个成功案例,
周赛蒙认为:好的线下店不会过时,比如英国就有400多年的BBR酒类零售店,现在依然辉煌。其次在于定位清楚,不能萝卜白菜都去抓。红樽坊是一个以体验为核心的酒类零售店,为此还需要提高店员的品味,经常为店员开展雪茄、名表、名车知识的培训。
周赛蒙也坦言红樽坊的模式不是一天形成,也曾经历过多种模式的不成功探索,曾做社区零售、葡萄酒餐厅都毫无例外的失败了。
运营好精品酒,选品是成功的一半,而且品种尽量齐全。周赛蒙表示:红樽坊酒款展示很多,卖的相对少。核心产品也就150个。在产品体系中,在50元到500+的各个价位段要有合适的比例,客单价50-100元的酒,利润率相对要高一点,而客单价于500元的酒款利润却只有10%-15%。
03
弯道超车,4年成就“起泡天下”
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干红是主力,其他品类都是辅助,尤其是起泡酒,一直处于很尴尬的处境,作为一个细枝末节放在产品线的尾部。但是有几个葡萄酒从业者,在2014年的时候敏锐的看到起泡酒对年轻人的吸引力,预测市场会迎来一波起泡酒的发展高潮,于是3个人在青岛成立一个进口公司,专注于做意大利起泡酒的进口业务。
这一做就是4年,现在说到起泡天下的名气,可以说酒圈里无人不知,他们创造了也持续创造着“每分钟卖出7瓶起泡酒”的商业奇观,成为国内起泡酒市场最大占有率的企业,并一度拥有中国起泡酒市场的全部25%的份额,而且连续5年成为意大利对华出口瓶装葡萄酒第一名。
这次WBO葡萄酒商学院也请到了“起泡天下”的总经理于洪杰,他对当下葡萄酒商业的理解在于,葡萄酒表面看来是个低门槛行业,但是要做好却困难重重。小酒商们想要在这个行业里成功,主要的办法只有两点:1.掌控上游;2.终端为王。那么如何掌控上游,如何做好一个出色的进口商,如果与国际大集团在市场上角力而不被淹没,如何做到剑走偏锋。这些都是于洪杰先生要给大家分享的干货,争取在小品类里做出大市场。
04
大品牌,奢侈名酒,如何打造进口葡萄酒细分市场?
未来葡萄酒品牌的价值将会凸显,然而作为一个酒商,如何挑选具有潜质的品牌?在与厂家合作的过程中如何借势?如何在特殊渠道和区域市场建立优势?
本次邀请到福建伟达酒业董事长薛德志来和学员分享:整合营销立体打造超级IP。
对于一个从事酒类营销20年的人而言,薛德志见证了葡萄酒市场的几次盘整期。但是各种方式摸索之后,薛德志的团队认准了“品牌酒才是正途”的思路,创造了拉维亭市场突破案例。
拉维亭是卡思黛乐旗下奥诺联盟的一个品牌,刚刚进入中国时并无知名度,伟达酒业运作3年时间就超过了200万瓶,成为1919一千多家零售店连续三年的进口葡萄酒销售之王。作为酒商,不能把所有的风险集中在一个品牌上,必须不断孵化新的品牌,推陈出新。去年夏天,伟达酒业铁腕手段拿下意大利范思哲的总代理权,最近又谈下兰博基尼的独家代理权。伟达酒业最近几年的蓬勃发展正是沿着“伟达,奢侈名酒”的精准化品牌运作之路。在行业内被称为“红酒哥”的薛德志老师本次将为酒业同仁带来大量干货。
05
搬酒打通网红渠道的案例
最近两年,抖音的强势崛起,加上之前的直播,让网红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很多化妆品、服装和餐饮品牌都搭上了这趟春风,实现了新的突破。但是作为快消品的葡萄酒,则鲜有成功的案例。难道是因为网红不适合葡萄酒的推广吗?
当然不是,之所以没有产生效能,更多是因为很多酒商太过传统,不重视新的网络渠道以及其中的核心——网红渠道。网红渠道和葡萄酒的结合,有两种方式。一种如醉鹅娘,本身是流量网红,有数百万的粉丝,即便是较晚投身到抖音等新兴渠道上,但是能快速积累粉丝(已经超过240万),并且快速实现销售转换(去年双十一当天就有百万元的销售额)。
还有一些即便以前没有粉丝,但是能够快速的拥抱新平台,把自己包装成一个网红的方式,如“不勇敢的酒铺”、“海马刀进口葡萄酒”,基本都是利用抖音实现华丽转身,进而打通葡萄酒零售直销渠道。这种方式对从事人员的要求比较高,要具备网红特质,比较难复制。第二种方式,就是直接和网红签约,利用其渠道进行销售和推广。这个方面,更为服务葡萄酒企业的运营之道,这个方面搬酒网已经在做尝试。具体如何打通网红渠道呢?
本期WBO葡萄酒商学院,特邀了在这个方面颇有心得的搬酒网创始人戴航作为分享导师。搬酒网是个新型的葡萄酒公司,成立三年多来,一直着力于打破传统,通过创意驱动,成功运营意大利阿豹氏大单品,2年过百万瓶的销量。随着网红经济的发展,戴航也非常重视网红渠道,已经签约了多个网红(抖音和今日头条),并依托强大的设计团队,开发出定制产品。
本期课程戴航将会分享其对以下网红经济+葡萄酒的心得:网红渠道会有什么样的前景?酒商如何打通这个新渠道?产品方面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才适合?
06
第三方观察:焦虑的当下,哪些葡萄酒新模式是最有希望脱颖而出的?
WBO葡萄酒商学院的院长杨征建老师将会从进口商数据、经销商的迭代和消费场景的变化等几个方面,来综合当下碎片化市场运营之道。当下是市场疲软的阶段,在大家感到酒难卖的同时,仍然有了一些葡萄酒企业保持了增长。
这些企业的增长来自模式创新,选择了细分领域做领导者,比如一些新兴的葡萄酒工作室、新型葡萄酒供应链企业;要么自建终端或掌控终端,和消费者距离最近;要么资源聚焦,在推广上有强大的创意能力,形成了文创公司+葡萄酒运营商的模式。
杨征建老师的特长在于旁征博引,将数十年来在葡萄酒行业知名的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进行详细剖解,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在经营道路上尽量少走弯路,找到对标对象。
在课堂授课之余,本期商学院将继续其实践环节。本次将带领学员参观也买酒在上海的2家门店(酒老板杨浦区包头路店和也买酒浦东新区金台路店),由也卖酒(上海)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国民亲自现场讲解,使得学员可以近距离了解其在零售上的迭代理念和举措。
第17期WBO葡萄酒商学院,将于6月28日到30日在上海绿地公馆举行。这次不仅为各位同学准备以上干货分享,并且在课程设置上也做了再次升级。
第一:资源分享,优质对接。商学院有专门的一个下午时间,做互动分享。根据之前经验,每个班的同学,都含有进口商,经销商和零售商,正是一完整的产业链。上游企业同学可以将自己的企业和优质产品进行介绍,并带独家特色酒款进行分享。下游企业同学可以遴选自己中意的合作伙伴。
第二:有的放矢,带着问题来,带着答案走。可以将你所关注的葡萄酒问题,提前递交,并指认葡萄酒导师来回答。可以提高沟通的高效性,解决实际困扰的问题,真正做到有助于实际运营。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报名
“中西结合”仍水土不服?肯德基“兄弟”店永久关闭,仅存活17年
编辑丨十八
文丨科技点子王
2023年3月份,百胜中国宣布将在今年永久关闭旗下快餐品牌“东方既白”。相信不少人都知道,快餐巨头肯德基、必胜客等都是百胜公司名下的品牌。
而“东方既白”作为百胜公司在中国重金打造的品牌,可以说是肯德基、必胜客的亲“兄弟”,那么为什么东方既白没能像肯德基、麦当劳一样,在国内遍地开花呢?
除去“东方既白”这一快餐品牌外,百胜公司还收购了中国火锅品牌“小肥羊”,以及黄记煌等知名中餐品牌,但这些年来这些品牌却纷纷在走下坡路。
都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百胜公司作为世界餐饮巨头,为何会在和中国餐饮品牌中西结合的时候,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呢?这些年来,又有哪些曾经红极一时的本土品牌因为被外资收购而逐渐销声匿迹呢?
肯德基亲兄弟“东方既白”《前赤壁赋》有言: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东方既白”品牌的名字就来源于此。
1987年,百胜公司正式进军中国市场,并在北京前门大街开了第一家肯德基店。那时候的肯德基在老百姓的心中可不是如今“不健康”的油炸食品,而是外国传进来的“奢侈品”。
此时,中国改革开放已经接近10年,有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起来了,而北京又是这些富人们聚集之地,对于国外传进来的新兴事物,自然是每个人都想尝试一番。
北京第一家肯德基店开业的时候,需要排队超过一个小时才能买到食品,比之如今的网红奶茶店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其日均销售额更是超过了4万元,每天要卖出1300多只的炸鸡。
那可是1987年的4万元啊,当年的万元户都可以称为富豪了,肯德基生意之火爆可见一斑。在此后的时间里,随着中国人均GDP的不断增加,消费人数稳步增长,肯德基的生意也是越来越好。
眼看肯德基取得这样的好成绩,百胜又连忙将自己的另一大王牌品牌“必胜客”引入了中国市场,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当然,虽然西式快餐受到了中国人的追捧,但百胜还是想方设法想要榨干国人的钱包,它们这次将目光瞄准了中式快餐领域。
为了迎合中国的文化,百胜将自己的中式快餐品牌取名为“东方既白”,可谓是极富诗情画意。2005年,第一家“东方既白”在上海徐家汇正式开业。
东方既白刚刚进入市场的时候,品牌的总经理顾浩钟可谓是极度的自信,他甚至在媒体面前公然宣称:“我们要做最受欢迎的快餐品牌。”
当然顾总这话并不是无的放矢,作为肯德基的“亲兄弟”,百胜公司的“亲儿子”,有着庞大的资金做靠山,成熟的供应链做保障,东方既白的崛起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然而中国市场很快给了东方既白响亮的一击,可谓是狠狠打了品牌总经理顾浩钟的脸。由于中式快餐这一行业竞争激烈,加上东方既白的市场定位模糊,以及本身的经营策略失误等原因。
东方既白不仅没能成为所谓的“最受欢迎中式快餐”,反而是一天天的走下坡路,直至17年后也就是2023年百胜宣布将永久关闭东方既白门店,这一品牌彻底宣告失败。
百胜公司或许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个“三儿子”会如此不争气,一点也不像它的大哥肯德基、二哥必胜客一样,只能灰溜溜的退出市场。
肯德基养兄弟“小肥羊”如果说百胜公司旗下的东方既白品牌的失败,还可以说是外资对于中式快餐行业不那么了解,那么我国著名火锅品牌“小肥羊”的没落,更可以证明外资在搞中国本土餐饮时水土不服。
百胜公司自2005年创立东方既白品牌,没有取得预期的好效果后,就熄灭了自创中式餐饮品牌的想法。当然财大气粗的它们并不是说就放弃了中式餐饮这一块蛋糕,而是选择了更加简单粗暴的收购方法来进军中国餐饮产业。
百胜在2009年的时候,入股了“小肥羊”这一中国著名火锅品牌,并在2012年的时候通过收购其他股东的股份,取得了“小肥羊”的实际控制权。
小肥羊作为一家本土火锅品牌,它的崛起可谓非常的励志。
不同于以麻辣著称的四川火锅,来自内蒙的小肥羊火锅,口味非常独特,把菜下到火锅汤料中,夹起来不用蘸料就可以直接吃。
因为口味独特,符合国人习惯,在2004年的时候,小肥羊的门店数量就已经达到了七百多家,如今的火锅老大海底捞都只能小心翼翼的在它的夹缝中生存。
2008年6月份,小肥羊成功登陆港交所主板,成了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国内餐饮企业。
本以为这是中国餐饮走向世界的标杆,没想到却是小肥羊火锅衰落的开始。小肥羊火锅成功上市后,为了走向国际提升公司品牌,他们把希望放在了世界餐饮龙头企业百胜身上。
然而小肥羊被百胜收购后,却从此一蹶不振了。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小肥羊的高管们,对于资本的认识太过贫瘠了。
小肥羊的董事长张钢非常迷信百胜的品牌价值,他觉得百胜能够打造出肯德基,必胜客这样的知名品牌,也一定能够帮助小肥羊的名声更上一层楼。
为了获取百胜的信任,他说服原管理层不断地减持小肥羊的股份,直到最终整个公司的控制权都被百胜夺取了,这个时候回过神来的张钢想要挽救也已经晚了。
如果说小肥羊被百胜控股只是它衰败的导火索,那么百胜在接手小肥羊品牌以后的所作所为,则是彻底葬送了整个品牌的价值。
百胜作为西式快餐发家的餐饮巨头,在对中国市场了解不够以及对火锅业务也并不熟悉的双重因素下,连续做出了几次的战略失误。加上外资团队和原管理团队之间的矛盾,导致加盟商数量不断减少,小肥羊整体实力大大折损,再也无法翻身。
小肥羊作为百姓捡来的养子,辛辛苦苦十来年,最终也没能活成养哥哥肯德基的样子,虽然还能勉强维持生意,但要想回到以前的巅峰时期,显然是不可能了。
外资收购魔咒事实上除了小肥羊以外,还有无数的本土品牌被外资收购后,也逐渐没落甚至销声匿迹了。
比如中华牙膏、大宝、熊猫、美加净、乐百氏、北冰洋、小护士、丁家宜等品牌,相信不少80后朋友都耳熟能详,可如今在市面上,我们却很少能再看到他们的身影了。而这些本土品牌之所以销声匿迹,就是因为被外资收购了。
曾经红极一时的本土熊猫牌洗衣粉,诞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90年代初期它的年产量高达6万吨,市场占有率超过10%。然而1994年美国的宝洁公司收购它以后,不到六年的时间这个品牌就彻底消亡了。
宝洁公司收购熊猫品牌后,没有选择大力发展它,而是将熊猫品牌的生产线用来生产自己的汰渍、碧浪等产品,然后大规模吞并熊猫品牌的市场,彻底抑制扼杀了熊猫品牌的发展。
如果说熊猫牌洗衣粉被宝洁公司抢去市场占有额是一件非常悲催的事情,那么另一个本土品牌中华牙膏的命运则更为凄惨。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华牙膏可谓是占据了全国牙膏产量的半壁江山,是我国牙膏品牌中最出名的产品,几乎家家户户中都会有一只中华牙膏。
同样是1994年,英国的联合利华投资控股了上海牙膏厂,然后通过品牌租赁的方式,获得了中华牙膏的运营权。
在此后的时间里,联合利华通过中华牙膏的销售渠道,将自己的其他产品迅速推向了市场,至于中华牙膏这一本土品牌,如今在市场上的份额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
被外资收购以后走向消亡的本土品牌实在是太多了,这些被收购的品牌之所以无法壮大,并不是因为外资巨头的运营水平太低,也不是因为他们的理念不符合中国市场,而是因为这些人在收购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好心思。
要不然像肯德基,必胜客这样的外来品牌,原本没有什么本土基础的,为什么也能在中国壮大发展呢?
外资巨头在资金,技术和运营管理方面一直都是非常厉害的,而我们的本土品牌被收购后没能发展起来,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外资巨头其实并不是想把这些中国品牌做好。
他们收购本土品牌,有时候只是为了控制销售渠道,有时候更是为了消灭我们的本土品牌,以便为他们自己旗下的产品让路,这一招釜底抽薪何其阴险,何其恶毒。
时代在发展,世界在变化,我们也要迎头奋进,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只有这样才能不受到他国的制约,要不然就会像俄罗斯一样,连猫猫狗狗也被西方制裁。
在面对外资的诱惑时,我们一定要认清资本的本质,不要以为对方投资自己,就是对自己有利。正所谓“捧杀”是一门艺术,欲使人灭亡,必先使人疯狂。外资的投资有时候就像白雪公主的继母皇后手里的毒苹果一样,咬一口就“致命”!
好在近些年来,我国的本土品牌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面对外资的收购时,没有再被冲昏头脑,坚决要求对本土品牌的实际控制权,甚至尝试着利用丰厚的外资,来大力推广我们的本土品牌。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企业体量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本土品牌开始尝试收购外国的知名品牌,比如吉利公司就收购了沃尔沃品牌,安踏公司就收购了著名的斐乐品牌,中国中信资本控股公司收购了著名的美国豪威科技公司等等。
坚守我们的底线,发展我们的本土品牌,这样在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我们至少能保证自给自足,不会再被某些团体卡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