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餐饮加盟

食里留香小吃车加盟店

本文目录

红极一时的煎饼,为何变得寂寂无闻?

来源:红餐网

作者:蒋文景

煎饼原为街边小吃,虽为大众熟知,但有品类无品牌,市场上成熟的品牌很少。前几年,搭上互联网的东风,小小的煎饼摇身一变,成了年轻潮客和资本追捧的宠儿,一时间大批品牌开始涌现。

如今,一批早期声名响亮的品牌,又纷纷遭遇发展困局。煎饼还有市场机会吗?是什么局限了它的发展?

最近,有餐饮人向红餐网(ID:h18)透露,位于广州海珠区琶洲保利广场和万胜广场的两家2颗鸡蛋煎饼餐厅,不知何时已悄然不见了。

唏嘘之余,红餐网发现,近几年,随着黄太吉等品牌的沉寂,煎饼这个品类似乎越发沉默了。

遥想当年,黄太吉掀起旋风后,煎饼品类曾一度在在全国掀起了一阵浪潮,甚至火到国外,赚足了眼球。

01.麻雀变凤凰,红极一时的煎饼说到煎饼,不得不提起黄太吉。这个创立于2012年的品牌,依靠其创始人赫畅一套特立独行的“互联网打法”,给整个行业带来震撼,改变了众多餐饮人单品类小吃不能做成品牌和规模的认知。

当时,黄太吉一改煎饼不入流的地摊形象,率先入驻购物中心,以一套标准煎饼售价27元的“天价”,彻底颠覆了大家对煎饼的印象。之后,更是通过一系列的营销事件,如老板开奔驰送煎饼、美女老板开跑车送煎饼等名声大噪。

引发现象级传播后,黄太吉成为周边白领及小年轻的打卡“景点”,建外SOHO那间20平米的小店每日都排起长龙。

成为“网红”后,黄太吉开始和资本牵手。

2013年1月,黄太吉凭借升级款煎饼和立志成为“中国麦当劳”这一情怀,获得创业工场数百万人民币天使轮投资。接着在2015年6月获分享投资的数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同年10月,正式对外宣布完成了1.8亿人民币B轮融资,本轮融资后估值接近2.5亿美元。

就这样,创立仅四年的黄太吉市场估值近20亿,成为大家公认的“煎饼一哥”。

煎饼品类也随着它的爆红而成为创业创富的“风口”:“煎饼大妈月入十几万”“清华男弃百万年薪卖煎饼”“美女海归摆摊卖煎饼”“煎饼又攻陷美国”“一套煎饼果子卖到上百元”等新闻层出不穷。

以2012年为节点,一大批煎饼品牌开始涌现,其中不少成了日后煎饼市场的中坚力量。

企查查数据显示,从2013年开始,煎饼企业的注册量开始攀升,其后五年均增量显著,至2023年达到最大值4209家。

△煎饼(餐饮)企业2010-2023年上半年注册数

目前市场上比较知名的煎饼品牌比如石小沫煎饼果儿、美妙食刻功夫煎饼、吴小糖沙拉煎饼,口留香煎饼果子、煎饼先生等都是在这一时期诞生。

△部分煎饼品牌一览表

02.火得快,凉得也快在赫畅雄心勃勃要成为中国版麦当劳,定下一年卖掉100亿煎饼果子的“小目标”时,黄太吉却因为产品口味不佳、战略布局不当等问题陷入争议,之后频频被曝关店。

2016年6月,黄太吉全新推出“九州闭门会”,试图最后一搏。然而最后这个“九州闭门会”也在几个月后,就黯然退场。

2023年11月,因拖欠供应商40多万贷款没能及时交付,黄太吉被第一次列入失信执行人名单。时隔一年不到,2023年3月,黄太吉又因没能及时交付83万元的款项,二度进入失信执行人名单。

如今,黄太吉的门店多少已不可查,仅在相关平台上散乱着数十家难辨真假的门店。

与此同时,其他煎饼品牌的发展也并不顺利。

2015年创立,一度火遍青岛、上海,被称为“煎饼果子界的爱马仕”的仰望包角布,仅仅红了两年,热度便逐渐消退。窄门餐眼数据显示,目前其门店只剩下5家,好评率仅62%,刚刚及格。

九毛九集团2016年推出的2颗鸡蛋煎饼同样陷入了发展瓶颈。

2023年8月24日,九毛九发布2023上半年财报显示,九毛九集团上半年共关闭70间餐厅,其中有21间是2颗鸡蛋煎饼加盟餐厅。

△2蛋炸鸡。图源2颗鸡蛋煎饼公众号

更有媒体报道透露,目前有一些“2颗鸡蛋”门店已经变更为“2蛋炸鸡”,菜单增加了炸鸡、鸡腿排、鸡胗宝、鸡爪鸡翅、烤肉肠、炸香菇、年糕糍粑、咖啡茶饮苏打等煎饼以外的品种。

而数据方面,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2023年,煎饼企业的注册量锐减至2023年的一半。煎饼的热度明显不再。

03.内忧外患,发展限制重重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群众基础的小吃,为什么发展之路如此坎坷?

究其原因,红餐网(ID:h18)认为与煎饼品类自身的属性有很大的关系。

一是消费场景限制。煎饼作为非正餐的品类,消费场景狭窄,消费者购买大多集中在早餐或者宵夜时段。

二是产品自身限制。煎饼的形态是大饼加料,产品品种单一,差异化小,吃多了容易腻,难以做到单人高频消费。

三是消费观念限制。在大众眼中,煎饼主要还是一种平民化的地摊美食,即使开到购物中心,也只是改变了用餐环境,并不能改变其产品属性。作为一种非正餐的平民食物,一个煎饼卖到20元已经是大多数人的心理上限。

四是市场认知的限制。煎饼品类发源于北方,大致有山东煎饼、天津煎饼果子、北京煎饼和东北煎饼几大流派,在北方市场认知度比较高。但是要将煎饼带来南方,必定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市场教育。而这也直接限制了煎饼的全国市场扩张步伐。

五是工艺、模式限制。煎饼强调现制现吃,即使制作工艺相对简单,但一个熟练的师傅,舀面到摊饼再到放料,每小时实际出饼数也存在一个天花板。以主打现制的某知名煎饼品牌餐厅为例,其每个鸡蛋煎饼的制作时间约为3分钟,而多数门店只有1-2口锅,每天的产能有限。

△煎饼果子现制

而在外卖方面,由于煎饼具有最佳赏味期,现制现吃才能保证酥脆的口感,一旦外卖就会出现软塌出水现象,口味大大降低。

品类自身的局限,增加了煎饼规模化经营的难度。同时,煎饼低成本、低门槛、低技术含量的特性也加剧了这个品类的竞争。

煎饼产品的设备简单,操作同样简单,即使是一个没有基础的人,简单培训一段时间也可以很快上手,这就使得行业的入门门槛很低,竞争格外激烈。

在一些社区或写字楼周围,早餐或者宵夜时段,煎饼摊的最多的一类流动摊贩,有时一条街能有五六个。

疫情之后,地摊经济兴起,也有不少人摆起了煎饼摊。这些地摊煎饼每天早出晚归,不但要和同行竞争,也要与周围卖铁板鱿鱼、炒冷面、炒粉的摊档抢生意,利润也不是特别理想。

△疫情后,摆地摊卖煎饼的小贩

种种因素之下,虽然前几年的大升级让煎饼麻雀变凤凰,一度成为餐饮最热门的品类,但风口过后,它还是回归了平静,大量小品牌加盟门店、无品牌的独立小店,仍然是市场上的主角。

04.他山之石,煎饼品类的突围方向作为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品类,煎饼品类是否还有市场机会?要想打破局限,又该从何处发力突围?

在这方面,红餐网认为,煎饼品类或许可以参考、借鉴其他品类的突围方式。

“煎饼+”,拓展消费场景近年来,餐饮业相同属性业态或相近品类融合互补的趋势明显,火锅+茶饮、茶饮+烘焙、小吃+饮品等大行其道。

煎饼作为一个品牌发展时,因其消费场景、产品品类的限制,仅依靠一个单品、一种形式难以撑起一家门店,“煎饼+”的模式值得尝试。

例如,看到很多人拿着咖啡买煎饼,老牛煎饼就索性做起了“煎饼+咖啡”的生意,不但提供花样百出的炒菜煎饼,还售卖冷翠和美式两款黑咖啡;煎饼道尝试了煎饼+小吃的模式;煎饼先生构建了独特的煎饼+豆浆饮品+羊肉串的产品结构;遇见煎饼则采用堂食+外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大大增加了单店营业额。

而由两颗鸡蛋煎饼转型而来的“2蛋炸鸡”也是同样道理。

△2蛋炸鸡增加了很多煎饼外的品类

“煎饼+”的模式可以极大地拓宽了就餐场景,打破传统煎饼店运营时间单一的局限,增加运营时长还能提高客单价。

创新产品,丰富口味选择我们以市场极为火热,同时也是产品创新现象极为突出的茶饮品类为参考。茶饮品类在产品口味经历了几次大升级后,彻底爆发。最初是各种粉末简单冲调而成的廉价饮品,后来出现了茶基底+鲜奶,到了新式茶饮时代,各种产品创新更是层出不穷,一众品牌你追我赶,各领风骚。

比如,喜茶凭借一个芝士奶盖茶起家,奠定了茶饮头部的地位,鹿角巷一款黑糖珍珠奶茶引来无数模仿者,沪上阿姨、七分甜、书亦烧仙草等品牌都依靠产品创新争得了一席之地。

它们或开发一类独特的食材,切入市场空白;或添加一种新颖的配料,创造一种独特口味;或者改变产品的呈现形态,让其显得更有价值感......

这些都很值得煎饼品类借鉴,一个煎饼品牌要冲出本地,走向全国,不可避免地要创新产品,开发适合其他地域消费选择的口味。

例如,邹同学做肘子煎饼、带鱼煎饼,提高利润率;吴小糖沙拉煎饼,首创沙拉煎饼,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一举开店近200家;仰望包角布当年也是依靠金枪鱼包角布、小龙虾包角布等充满话题和新鲜感的口味爆火,其逐渐淡出视野一方面也是由于后期产品研发的停滞。

△小龙虾煎饼。图源仰望包角布公众号

近年来,各类薄脆煎饼、杂粮煎饼、双蛋煎饼、三角形煎饼的口味和外形创新不断涌现,或许正是煎饼品牌冲出同质化红海的一道利器。

连锁化、品牌化对比汉堡、炸鸡等快餐连锁品类,煎饼在产品特性、消费客群以及易标准化等方面或多或少都有相似之处。煎饼要实现连锁化品牌化发展或者可以借鉴一下,从标准化、产品升级、形象升级等方面入手。

像吴小糖沙拉煎饼,就学习了肯德基、麦当劳的标准化:在工厂定制核心酱料,将能够标准化定制的辅料、配菜、酱料全部精准到克,还打造了一套完整的员工培训流程,从出餐标准、食材克重要求,到打包操作的流程、店铺管理、员工形象等全套流程规范,最终形成一个成熟的单店模型。

在产品升级上,煎饼先生研发出菠菜、火龙果、黑米、紫米等面皮,提高了煎饼的颜值;煎饼道在食材搭配上中西合璧,将年轻人喜欢的沙拉、芝士、培根等融入中式煎饼;老滋味菜煎饼采用十余种杂粮无公害蔬菜,突出传统小吃的“营养、保健、食疗”价值……这些都是很好的尝试。

△图源左一煎饼公众号

在形象升级方面,仰望食集的店铺设计,注重塑造时尚、年轻的品牌形象,明亮充足的光线、俏皮的色彩搭配、精美的海报和可爱的猫咪形象,充满INS风情;左一煎饼的空间设计充满高级感,吧台式的座椅设计可实时观看明档操作,体验感进一步升级......

食品化、电商化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以及研发力度的加强,饼类产品这些年在实现标准化生产后,很多品牌开始走上食品化、电商化道路,如手抓饼品类的粮全其美。其推出的家庭装手抓饼先后进入了欧尚、乐购、大润发、家乐福、绿地、盒马生鲜等超市冷柜货架,各大电商平台的销量更是长期稳居品类第一。

△粮全其美的家庭装手抓饼

煎饼和手抓饼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相似的特质,如果研发成功,食品化、电商化的潜力是巨大的。

煎饼电商化已经正在进行中。

以苏宁为例,一家社区型的苏宁小店中有50多个SKU,提供各种早餐产品,其中就有煎饼果子等小吃。

盒马旗下的早餐新业态升级版“盒小马”,为用户提供的40余种中西式早餐中,也有煎饼果子的存在。

在民间广泛流传的煎饼,作为一个餐饮品类,目前却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煎饼品牌从创新产品品种、拓展消费场景、连锁品牌发展和食品化、电商化等各方面不断探索,煎饼品类或许能迎来新的生机。

荣获50强 饭留香炒饭受邀领奖第五届中国外卖产业大会

外卖头条:饭留香荣获2023年中国外卖品牌50强

随着美团、饿了么等外卖的持续火爆,“外卖”这一餐饮方式伴随着互联网+消费升级的大势不断重构着整个行业的生态模式。优化的生活方式,改良的餐饮形态,我国外卖市场也从初期的粗放型生长步入稳定期。据大数据显示,2017我国外卖市场规模约占全年整个餐饮市场的7.7%,突破3000亿,同比增长70.31%,继续保持惊人增长态势。据专家预测,2023年整体外卖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整体餐饮市场的10%,继续高歌猛进。

秉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十九大报告新要求,由中国饭店协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餐饮外卖产业大会暨中国饭店协会外卖专业委员会于10月27日在无锡盛大召开。会议当日,现场500余位来自餐饮、外卖、科技、资本、供应链等各行业的商业领袖精英济济一堂,就“新食代·新物种·新风口”的主题对我国外卖行业生态展开全面剖析。与此同时,主办方结合各外卖平台公开发布数据,首次出台和发布了《2023中国餐饮外卖调查报告》,并在现场为“2023中国外卖50强品牌”、“2023中国外卖更具成长性50强品牌”及外卖金牌供应商/服务商等多个奖项颁奖。

温州台乡永和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人气品牌饭留香分别在“2023中国外卖50强品牌”、“2023中国外卖更具成长性品牌”两大重要榜单中获奖,成为了当今外卖餐饮界名副其实的“人气新贵”。

上线仅一年成长超速度饭留香品牌炒饭界一枝独秀

作为温州台乡永和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的子品牌,饭留香炒饭依托台乡永和豆浆现有供应链和管理体系进行管理和招商。自2014年创牌以来历经3年磨合测试,直到2017年7月才正式发布上线,可谓万众期待。2023年开放对外招商加盟后迅速取得炒饭品牌领军地位,以坚持传统现炒的方式表达匠心、一枝独秀,获得了同业及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十二道风味,十二道炒饭,饭留香炒饭将一把锅铲一碗炒饭的简单经典演绎到极致,迅速成为炒饭+新零售模式下的一线IP。成熟稳定的供应链、标准化制作及现炒现卖的运营模式,使这个年轻的品牌迅速扩张,至今线下已拥有100+家门店。月售50万+份炒饭,好评率高达99%,饭留香炒饭谱写着属于自己的“炒饭神话”。

打通渠道整合资源饭留香瞄准更广阔市场

综合产品渠道、价格促销,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全渠道+新零售模式下运营的饭留香面临全新挑战与机遇。位于餐饮产业发展的风口浪尖,外卖流量大IP饭留香深知品牌+加盟的双成长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饭留香炒饭对于加盟商给予更多扶持,力求将品牌文化体系和品牌盈利数据精准传播,植入空间,凭借十余年的餐饮经验帮助加盟商掌控更大市场。

依托总公司十余年形成的餐饮管理体系和供应链系统,饭留香结合当下快速增长的外卖市场,展现品牌独有的竞争力和市场拓展能力,让加盟商“把心放到肚子里”。完善的加盟政策和加盟流程、良好的加盟商关系和专业的加盟管理团队,更让饭留香始终保持着最健康的加盟全产业链体系。专业的选址咨询、科学的评估体系及新址审核,饭留香结合创新设计标准和餐厅动线规划为加盟商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专业支持。单店投资仅7万元,预计6个月收回成本,低风险,高回报,饭留香专注做更适合大众加盟的靠谱创业项目。

把握数据,摆脱束缚,不断探寻属于自己的最具竞争力单品,饭留香炒饭专注打造属于自己的IP吸引力。对于饭留香来说,企业文化是品牌发展的根基。随着“外卖大战”进入下半场,饭留香炒饭依靠紧跟新餐饮时代的创新优势,抢滩新风口,一定会为消费者带来更具品质、美味、效率和个性的外卖新体验。

十年前他开了郑州首家螺蛳粉店,十年后路人还会捂着鼻子绕道走吗?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郭爽爽/文受访者供图

当几乎所有美食都在以缥缈的香味吸引食客脚步时,总有反其道而行之的。

近些年,除了臭豆腐、榴莲外,臭臭套餐家族再添一员猛将——螺蛳粉。

按说,螺蛳粉作为广西当地名吃,历史悠久。但直到近几年,随着短视频直播带货的异军突起,螺蛳粉才迅速在全国遍地飘“臭”,却让食客满嘴留香,尤其是在敢于尝试的年轻人中逐渐攻城略地。不少老年人捏着鼻子躲着走,但更多年轻人是三天不吃想得慌,嗦粉的快乐不好拒绝。

十多年前,广西小伙儿张象生为了追媳妇,跨越千里来郑州发展,阴差阳错中,开启了他的螺蛳粉帝国时代,也让以面食为主的中原美食增添了另一种美味可能。

坐26个小时火车,痴情小伙追爱来郑

大学期间,张象生和当时的女朋友,也是如今的妻子,在广西的一所大学相识,这位郑州妹子的真诚和善良深深吸引着他。

虽然,大学时的恋情不免走向“毕业即分手”的结局,但毕业后在各自家乡发展的二人一直维持着异地恋状态。

两地还没通高铁的时代,张象生第一次来郑州看妻子,整整坐了26个小时的火车。十多年后的今天,他依然记着当天的疲累,可一切都敌不过这位郑州姑娘的魅力。

工作几年后,年岁渐长,心智越发成熟,他毅然决定跨越千里,追随恋人来郑州发展。

图:张象生

热血小伙为爱只身闯郑州,当浪漫的爱情走进现实,生存问题扑面而来。

妻子家里是做服装生意的,来到郑州后,张象生夫妻二人经营了一家服装店,但最终因为道路改造等原因,一年后,店铺关门。

如何在他乡立足,让家乡父母放心,如何让丈母娘对勇气可嘉的新姑爷再次刮目相看,夫妻俩将目光再次投向了千里之外。

开店初,路人捂着鼻子绕道走

“当初开螺蛳粉店,就是因为我老婆喜欢吃。”

就在一家人为生计发愁时,张象生妻子突发奇想,她本人很喜欢吃螺蛳粉,直觉告诉她,这个味道奇异的小吃在郑州会有市场。同样,张象生回忆,刚来郑州做房地产销售时候,他走街串巷发传单,还真没看见过有螺蛳粉店,于是,二人一拍即合。

就这样,2012年,在妻子家楼下,第一家店正式开业,据他所说,这也是郑州第一家螺蛳粉店。

而且,这次,他还把父母、姐姐、姐夫等一大家人都接来了郑州,他要彻底与这座城市血脉相融。

姐姐、姐夫负责后厨,张象生负责店铺的经营管理。可前两个月,生意不仅不好,甚至还遭路人嫌弃:“因为酸笋发酵的臭味,不少人从门前过都捂着鼻子,有人说是下水道的味道、墨水味,甚至大肠味。”

不过,岁月不语,却回答了所有。

后来,随着微博、微信朋友圈的加持,永安街的这家店很快扬名郑州,不少媒体前去探店。同时,2013年,随着肉眼可见的生意兴隆,朋友们纷纷提出加盟的想法,就这样,张象生的螺蛳粉帝国开始垒建。随之而来,他每天的电话也多了起来:“每天五六十个电话很正常,最多时候,一天接打近70个电话。”

8年后,2023年,加盟店的数量已经多达60家。此时,分身乏术的他成立了公司,张象生也从一名个体工商户变成了企业老板。为了满足源源不断的供货需求,他在广西柳州设立了中央厨房,每隔两天,装满酸笋、豆角、腐竹等食材的集装箱卡车,就会从广西开来河南。

随着滚滚车轮的驶来,小伙子当年离乡时的誓言也已成真。

朋友偶然提议,螺蛳汤终于涮一切

三年前,他跟几个朋友在家里吃火锅,有人提议,可以尝试用螺蛳汤煮火锅。

提起突然换道“火锅”竟跑的原因,张象生有些兴奋。说话间,他翻出了那天发的微信朋友圈:“螺蛳粉的灵魂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螺蛳汤,不少顾客会打包一碗汤回去煮面或者煮米饭。”在他看来,螺蛳汤可以煮一切。

这个三年前萌生的想法,终于在今年3月照进了现实。

在广西,除了螺蛳粉之外,同源的螺蛳鸭脚煲也是广西柳州的特色美食。于是,他将螺蛳鸭脚煲创造性地改良成火锅,并将螺蛳粉作为主食最后上桌。

岁月总不会亏待大胆尝试的年轻人。疫情,也似乎并没有在他攻城略地中成为绊脚石。

短短几个月,他已经在郑州开了10家螺蛳粉火锅店,河南省内已经有了20多家加盟店。市场营销专业出身的张象生并没有把所学都还给老师,六宫格的精致配菜摆盘等可是女孩子们不会错过的朋友圈炫图。

看到儿子的美食事业又上了新台阶,今年,老两口安心地回广西柳州养老去了。

十年间,张象生所创立的螺蛳粉品牌已经遍布郑州的大街小巷,在郑州多达上百家加盟店,全国300多家,河南占80%市场份额。十年间,张象生也从发愁生计的小伙儿成长为了公司领航者,如今,他所承载的已不只是个人的螺蛳粉帝国梦。

有人走西口,有人闯关东,有人扎根中原大地

近代史上,走西口、闯关东都是迫于无奈,背井离乡,寻一口吃的。走进新时代,跨入新世纪,像张象生一样,太多80后追随人生另一半扎根中原大地,圆梦沃土河南。

“我已经把我老公的女同学、哥们的媳妇,成功发展成了我的闺蜜,哈哈。”今年38岁的陕西人李燕(化名),2010年跟随她的河南老公从西安回到郑州发展,距今12年。俩人大学同学,虽然刚来郑州时候,她倍感陌生,但在女儿已读初二的今天,她用“浓浓的亲情和十足的归属感”来形容当下的感受。

做过行政、开过饭店,后来又做广告人,工作的变迁、家庭的变故,在人生至暗时刻,婆婆家但凡沾亲带故的亲人“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让她不再无助和孤单,更没有丝毫外地人的被排斥感:“河南人不排斥外地人,很包容。”

不做总统就做广告人,今年是她做广告人的第六个年头了。为广告客户发声的同时,她也在向陕西的老家人给河南人“打广告”,讲述着自己在河南的幸福一家人剧本。

当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来得更晚一些,湖南小伙方帅(化名)第一次尝到了河南的胡辣汤,尽管20年后,他依然喝不惯这碗麻辣辛香,不过,面条已成为他的最爱。

和李燕不同的是,毕业后,他一直在同一家公司从事设计师一职。当年,把他从学校招聘过去的部门主任和几个一同实习的同学,如今已经不知去向何处,只有他还在孜孜不倦地描绘着这座城市的众生相。

和李燕、张象生相同的是,他选择毕业后留在人生另一半的故乡发展。从此,家乡的岳阳楼虽不常见,但郑州的“大玉米”却为他照亮征途。

身为全国首个米字型高铁的枢纽站所在地,郑州乃至河南正在以博大宽广的胸襟接纳他们落地生根。他们与故乡的距离,米字高铁一线达,乡愁也已不再愁。

十年又十年,同这座城一样,大家都在成为当初所向往的模样。

版权声明:幕实号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7302002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611175751

Q Q: 730202031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