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餐饮加盟

开水果捞烧仙草加盟店怎么样

本文目录

年营收近2亿元,一年开出300+店,“水果捞”跑出黑马了?

疫情影响下,还有哪些品类有市场?

我在郑州发现一个“水果捞”品牌,几十种水果、酸奶、小料,选好称重卖。

并且,一年开出300+店,年营收近2亿元;市场平稳时,1/3的门店日营业额过万,年前有200家门店的单日平均销售额已接近8000元。

这个品牌如何做到的?水果捞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一年开出300+家店

“水果捞”出现一个黑马?

上周一个工作日,我在郑州发现一家“水果捞”店,所有水果、酸奶、小料都可以自己DIY。

顺着吧台,一顿操作行云流水:

首先选水果,多达十多种,想吃什么加什么;第二步添加爆爆珠、烧仙草、椰果等配料;接着是四种可选择的酸奶,黑五谷、藻蓝酸奶、芒果等;最后一步添加顶部小料,烤椰子片、奥利奥碎、焦糖饼干等六种可选。

挑选完成就开始称重,12.8元半斤,店员会耐心告诉你可以使用抖音团购券“0.01元代10元,每份限1张”。我们选了满满两大份,优惠下来60多元。

除了自选水果捞之外,还有饮品和炒酸奶,饮品客单价在5.9元~15元之间,炒酸奶23元/12块。

我选了黑五谷味道的酸奶,每块水果上都被包满了厚厚的酸奶,“每吃一块水果就像开盲盒”,酸奶浓稠,口感却很丝滑,满满一大碗,饱腹感很强。

这家主打“水果捞”的品牌叫满米酸奶,据了解,满米酸奶目前全国330多家店面,河南区域100多家。

满米酸奶创始人王晓丰告诉我,满米酸奶成立于2023年7月,2023年3月开放加盟,多开在商圈,面积多在28~35㎡之间。

他还告诉我,市场平稳时,1/3的门店日营业额过万,尤其冬季销量并未受影响。年前有200家门店的单日平均销售额已接近8000元。

一年开出300+店,年营收近2亿元,水果捞是一门好生意吗?

外卖月订单2万单

“水果捞”更适合下午茶

水果和酸奶,是健康养生且高频刚需的两大品类,了解后我发现,“水果+酸奶”的组合,很适合下午茶场景。

1、“喜欢什么加什么”,每杯都是顾客DIY

从水果到酸奶到小料多达几十种,顾客可根据喜欢自行选择,“真正的实现水果自由、小料自由”,而且有琳琅满目的场景感。

新鲜可见的草莓、芒果、红心火龙果、哈密瓜等水果有十多种;还有多种配料,椰果、烧仙草、青稞、芦荟丁、爆爆珠等;酸奶也有四五种可选择,黑五谷味、藻蓝蛋白椰子味、芒果味、原味等;顶部小料有红丝绒饼干碎、烤椰子片、山楂碎、奥利奥碎、焦糖饼干碎等。

“每一杯酸奶都是顾客自己动手做的,挑选的都是顾客喜欢吃的,这样体验感会更佳。”王晓丰说。

而不想DIY自己制作的顾客,也可以选择搭配好的水果捞杯。

2、酸奶+水果,两个健康元素叠加

酸奶、水果都具有健康属性。

疫情肆虐的当下,年轻人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个水果现切、酸奶现淋的小品类,自带健康属性。

满米酸奶还推出了黑五谷酸奶(黑豆、黑米、黑芝麻、黑枣等磨成粉发酵而成)、藻蓝酸奶(藻蓝蛋白提取物,加入天然椰浆)等。

3、利用颜色,打出差异化爆品

满米酸奶的第一个爆品,就是红遍酸奶圈的“泥石流酸奶”、“水泥酸奶”。第一家店成立时就推出,因“颜色、形态酷似水泥”的反差感而火爆。

后来又推出“蓝朋友”藻蓝酸奶,被网友称为“治愈蓝”,成为了第二个爆品。

满米酸奶的爆品思路,就是在“健康养生”的标签之上,以颜色做突破。

4、介于甜品和饮品之间,更适合下午茶

“二三十元,能吃到十多种新鲜水果,去水果店顶多买两三种水果,再淋上酸奶、加上小料,更能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和营养均衡。”王晓丰说,“我们主要的消费群体是女性,其中18~30岁占比70%。”

“酸奶+水果+小料”的形式,不同于高热量的甜品,也不同于不具有饱腹性的饮品。对于白领来说,低脂、低卡、饱腹,似乎更适合下午场场景。

“有顾客经常一次性下单几杯、十几杯甚至几十杯。我们二七万达店,平均一个月的外卖订单1.5万单,最高达2万单,其中早上十点和下午四五点之间最高。”

5、技术上做创新,致力水果供应链

水果捞,最早出现在街边、夜市之类的小摊位,长期处于“有品类无品牌”的状态。

“想要把水果捞做成品牌,一定要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是酸奶,一是水果。”王晓丰说。

2008年,王晓丰最早开始于酸奶行业,养奶牛、做社区店,2016年投资建厂,2023年介入水果捞,2023年7月在郑州开出第一家店,一直致力于酸奶发酵技术上的创新。“在酸奶端我们有自己的工厂,这也是我们的优势之一。”

为布局水果供应链,满米酸奶先后承租了2000平的分拣仓,搭建冷库,并计划以郑州为核心,向郑州三四百千米范围内商铺,供应水果。

在家也能做的“水果捞”

到底有没有市场?

“一包酸奶,切几种水果,自己在家都能做”,不少人会觉得水果捞没有技术壁垒、复制门槛低。

对此,王晓丰认为,“很少有人能在家切十几种水果,而且我们的主要消费场景是下午茶。”

“年轻不是不喜欢吃水果,而是清洗、切块过程麻烦。我们契合的是‘懒人经济’特性和健康低脂的消费理念”。

水果捞还有一个痛点问题,就是水果的储存和损耗问题,降低水果损耗对于门店盈利很重要。

“一个水果捞门店,每天动辄要保存十几种水果,很多水果的保鲜时间较短,势必会造成水果损耗、增加成本。”王晓丰说。

“所以我们又推出了茶饮和炒酸奶两个品类,不仅减少了损耗,也增加门店营收。”

在满米酸奶门店,水果捞销售占比七成,茶饮和炒酸奶占比三成左右。茶饮包含彩云酸奶、鲜果奶昔、鲜果云朵系列等三大类,价格5.9元~15元/杯。

做出规模

“水果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窄门餐眼搜索“水果捞”,共出现18个品牌,只有2个超过100家的品牌,多是几十家的体量。在百度字条对“水果捞”的解释还是菜品,介绍的都是其做法。

也有人说,水果捞是“涉足未深”的新赛道,市场潜力巨大;有人说水果捞就像十年前的茶饮行业,没有大的连锁品牌,但已经有需求。

但综合看来,水果捞想要如新茶饮一样,还有很长路要走。

是消费人群的培育。

人们对于水果捞的认知还很模糊,有人归于水果类,有人把它归于酸奶类,也有人把它归于甜品类。

新茶饮对于整个市场的培育已经非常成熟,“水果捞”仍需要培养出稳定的消费群体,增加市场的接受度。

二是出品稳定、水果供应链仍是难题。

出品稳定,除了要求酸奶发酵技术的稳定之外,要保证水果供应稳定,水果供应的产地、季节性等问题都需要解决。

一个水果捞店面每天要储存二三十种水果,很多水果保鲜周期短,水果损耗、成本高、盈利难等问题都需要解决。

供应链,是“水果捞”实现规模化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

放弃在广东的高新,来到成都创业负债上百万,如今为什么不后悔

今天一来上班二哥就告诉我,说我女子又给我赚钱了,这要从一开始说起,因为我们当初在广东打工,但工资各方面都挺好的,为了父母小孩我们选择回到成都发展,这样可以一边陪父母一边教育小孩!

2010成都动物园我爸爸给我侄子我女儿我侄子给我女儿同年的

从广东回来成都创业,一开始做的食品加工厂,因为人太年轻食品加工做了不到一年,没能坚持,因为各方各方面的放弃了刚有一点起色的加工厂,在广东的积蓄都没有了,还负债上百万。

食品加工厂的一角

像我们刚从工厂出来的人对外界接触都是一张白纸,在广东的所有积蓄都投进去了,还欠了上百万另外,所有的资金都投资加工厂所剩无几,接下来又要该何去何从呢?

年轻就是本钱

正好夏天来了,我就想到我们四川的冰粉,看到成都的街头人特别多,都是小年轻学生也多,于是就在成都街头做起了地摊,卖我们四川的手搓冰粉,水果捞,水果刨冰,慢慢的又增加双皮奶,烧仙草,奶茶,当时借了500块钱开始了我的地摊生活,就这样一天一天忙碌开始,这个夏天收获满满超出我的所有想象,可是夏天快过去了,这个冰粉奶茶又是淡季,又该想下一步了,下一步我又想到我们成都这么的人不是喜欢麻辣吗?心里一动就想到做火锅串串,必定我们四川人好吃,走到哪里都喜欢吃!

四川的冰粉

可是都只是想啊?但我们什么都不会啊,我又开始琢磨了?我本来平时也喜欢吃,对吃很感兴趣,这个时候就到市场上去看各种各样的香料,看了各种各样的香料都长的什么样子,那还要知道这些都是什么味道,就一样买一点回来一样一样的品尝,香料味道把握好了,还有花椒、辣椒还有配料这些。反正各种考验才开始,最关键的问题来了,配料好了还要会炒啊?谁来炒,没有更合适的人又是从我开始!我又来学着炒火锅底料嘛,反正我平时喜欢下厨,就开始学习自己炒火锅底料,炒出来的火锅底料还可以噢!底料的解决了,那菜品呢?又开始到市场上去看看各种各样的菜买点回来自己串,串了自己试吃觉得都还行,最主要的牛肉、毛肚、鸭肠很考验了我不少时间啊?把所有菜品试出来,心里都有一点底了,就开干吧?开始我的一切折腾,开始找门店,上午出去找,下午摆摊,很快门店就落实了,兄弟姐妹就开始帮忙整理很快我们就开始营业,一开始生意就还不错,来的客人又给我的很多宝贵意见,就这样一边学习一边进展!

刚开始的时候

小朋友们都很努力,也很好学,在家里喜欢帮助父母,几岁就在店里跑堂,在学校也很勤快,每个学期都能拿到学校的奖学金,每个小朋友都在前三名。

就这样慢慢地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我们也给小孩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有想法就要有行动!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一切,没有更好的命运只有更努力的自己!

有没有朋友跟我一样的?一路折腾,一路向前的呢?朋友们你们都有什么样的经历呢?

地摊生活,这个夏天收获满满超出我的所有想象,可是夏天快过去了,这个冰粉奶茶又是淡季,又该想下一步了,下一步我又想到我们成都这么的人不是喜欢麻辣吗,心里一动就想到做火锅串串。

开遍全国的中式甜品,为何却干不过茶饮?

来源:红餐网

作者:蒋文景

夏天又到饮品的旺季,在茶饮市场持续高温的时候,还有一个不为大多数人关注,但是又很活跃的中式甜品,也迎来了火爆期。

不过和“近亲”茶饮的无限风光不同,中式甜品尽管也开遍了全国,却依然没有一个领头羊。

所谓中式甜品,没有一个严谨、权威的官方定义。从行业角度出发,不妨化繁为简,把蛋糕烘焙类、茶饮类和偏于零售化的甜食(糖果甜点类)排除在外,那么剩下比较重要的就是港式甜品、广式甜品和台式甜品了,统一称之为中式甜品。

中式甜品历史悠久。商周时期先民已有储冰习惯,春秋末期冰镇米酒等冷饮开始流行,晚唐时,商人在冰中加糖吸引顾客。宋元冷食丰富,蜜糖和珍珠粉也成为配料之一,明清时期,街肆冷食店繁多,雪花酪、刨冰、酸梅汤等已是寻常市民消遣之物......

在《红楼梦》中所出现的“糖蒸酥酪”,据专家考证,其类于现在的广式甜品双皮奶。

如今,中式甜品遍布全国,既有装修时髦的中高端商场甜品店,也有走累了可随时坐下来饮一碗的街边糖水铺。

△化州糖水,在广州街头随处可见

不同于麻、辣、酸等,甜味是各地通行的口味。曾有机构调查显示,全国80%以上的人都喜欢甜品。但是,能让大部分消费者叫得出的品牌却没有几个。这是为什么呢?中式甜品面临着什么发展瓶颈?又将如何突破?

01.遍地开花的中式甜品中式甜品有着上千年历史,但是近十年才是它的黄金时代。

企查查数据显示,2009年注册的甜品门店数才只有929家,从2011年起门店数量开始爆发,到2023年甜品门店注册量达16661家。

红餐网(ID:h18)整理大众点评数据可知,近年来,中式甜品早已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从南到北,中式甜品遍地开花。而在广东这个中式甜品的老巢,仅广州一城数量就达4225家。

△中式甜品市场区域分布

成都和重庆这两个美食之都,门店数量紧随其后,分别为2708、2366;南京、杭州、上海等华东城市甜品门店数也很可观,分别在1000~3000家之间。

令人意外的是,一般认为南方人习惯甜品,北方人未必喜欢,但其实在华北东北地区,中式甜品店并不在少数。尤其是沈阳、北京、哈尔滨三城,甜品店数量在全国省会及直辖市中位列前十。

而在中式甜品门店遍地开花的同时,其市场也呈现出众多鲜明特点:

第一,港式、台式、广式三分天下

我们以“2023年中国餐饮(细分品类)三甲品牌”甜品细分品类的投票品牌为例。其中港式甜品包括满记甜品、许留山、果C益佰、聪少甜品、酒窝甜品、杏记甜品;台式甜品有鲜芋仙、仙芋世家、豆花妈妈;广式甜品有五条人糖水铺。

可以看到,三分天下的格局中,以港式甜品的发展速度最快、品牌最多、创新最频繁、影响力最大;而台式甜品凭借自己地道的“土气”食材应用,闯出了一片天地。

至于广式甜品,其光芒则被港式甜品所掩盖,二者的界限也渐渐变得难以区分。只有在南粤的大街小巷,那遍地的糖水铺,才能向你展示广式甜品的旺盛生命力。

△夜晚街边的糖水铺

第二,南北分野明显,地域化趋势明显

从规模上看,尽管甜品店开遍全国,但北方地区的数量和南方地区不可同日而日。企查查数据显示,广东一地甜品店数量达13288家,占据了全国25.55%。而在北方地区,甜品店的数量相对集中在省会和几个大城市。

从产品上看,南北具有显著区分。在南方地区纯粹的糖水店居多;而越往北部,甜品店的产品线越杂,增加了很多烘焙类的产品。

例如,满记甜品品种繁多,一个门店的菜单选项能够达到200多款,基本上你想吃什么都能找到。而许留山主打芒果类鲜果捞,品类特征鲜明。而在很多北方甜品店,蛋糕、吐司、抹茶千层等甚至成为门店的主打,而糖水类甜品只有杨枝甘露、芒果捞等少数几款作为陪衬。

从门店类型来看,随着近年来购物中心热在餐饮行业的兴起,曾经主要以街边店形式存在的中式甜品店,也纷纷入驻城市购物商场,成为休闲餐饮的代表之一。中式甜品店的形象变得更加年轻时尚。

第三,新旧品牌势能转换、后浪汹汹

餐饮界竞争激烈,能够数十年兴旺的老字号并不多,在中式甜品中,叫得出名号的老牌子就更少了。近年来,在互联网+和新茶饮的影响下,各种新式甜品品牌层出不穷。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再也存续的甜品企业近10万家,99%是近十年注册的。

△12甜品品牌创立时间和门店数

02.挑战众多,内外交困的中式甜品后继乏力今年三月,一则“连锁甜品店许留山因欠租遭入禀申请清盘”的报道将许留山这个60年老字号推上了风口浪尖。

尽管几小时后官方就发布了一则解释,称内地门店的营业状况不会受到影响。但媒体报道显示,其内地门店有3/4已经注销,在营业的门店不足100家。

许留山的困境只是中式甜品近年来境遇的一个缩影。

不少餐饮人表示,虽然前几年中式甜品店很流行,但是近几年“明显感觉下滑好严重”。

红餐网(h18)搜索百度指数发现:

整个甜品品类的热度在2017年7月达到峰值后,就出现断崖式下跌,至今依然在水平线下徘徊。以许留山、满记甜品、杨小贤、冰雪皇后四品牌为例,2013-2017年是它们搜索热度最高时期,2023年左右,热度开始腰斩,此后一直萎靡不振,2023年开始更是陷入了谷底。

△上:甜品历年网络热度变化;下:4个中式甜品品牌历年网络热度变化。点击放大查看

企查查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23年全年注册的甜品店数量为11420家,比前一年减少了4235家,增长率为-27%!

△甜品门店2009-2023年7月注册量分布

虽然去年甜品店数量有所回升,但一场疫情让餐饮遭遇暴击,整个甜品店数量又出现暴跌——2023年1-7月,我国甜品店的注册量是5550家,相比去年同比下降46.4%。

与此同时,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开始逐渐浮出水面——尽管这些年新品牌层出不穷,但整个中式甜品品类甜品却没有多少特色和亮点,更没有出现全国性知名大品牌,也就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领头羊。

在中式甜品发展停滞不前的时候,新式茶饮市场的火爆也在进一步冲击和挤压这个品类的市场。

特别是随着喜茶、奈雪、茶颜悦色、沪上阿姨、、一点点、蜜雪冰城、书亦烧仙草等品牌的崛起,茶饮的产品线一再更新细分,出现了烧仙草、杨枝甘露和五谷茶饮等茶饮细分品类,更是进一步模糊了茶饮和中式甜品的界限。

当越来越多新茶饮门店在购物中心和街边巷尾出现时,老式的甜品店,开始日益落寞。

“当年选择少,觉得挺新鲜,现在选择多了,许留山、满记这种港式甜品,和其他广东老式的糖水店就变得守旧了。”一位老广说道。

△喜茶等新式茶饮品牌也在冲击着中式甜品

中式甜品还直面西式甜品的竞争。法式甜品精美、日式甜品雅致、意式甜品独特,都吸引了一大批拥趸。各大城市中,这些新式甜品店数量已经超过了中式甜品店。

外部冲击只是中式甜品诸多问题的一个方面,内部的隐患才是困扰着这个品类发展的根源:

在消费场景上,甜品作为非餐品,不能当做正餐吃,这就限制了很多消费场景。在早餐、中餐、晚餐这种传统餐点,甜品店客流较弱。而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非餐时段要消费者走进餐厅也是一件很难的事,可要命的是——中式甜品又极度依赖堂食体验,外卖契合度不太友好。

虽然,不少中式甜品店会尝试在产品上加入小吃品类,但是在消费者固有的消费认知中,这个只能当消遣餐,不能当正餐。这就大大限制了中式甜品的发展。

这方面茶饮就要灵活得多了,随拿随走、边走边喝,堂食外卖两相宜。

疫情期间,在大部分甜品店还关门歇业的时候,自复工第一天起,全国奶茶订单量就率先爆单。来自写字楼的奶茶果汁外卖订单一度环比增长100%,在广州和深圳,奶茶同样位列最热外卖单品。

△茶饮产品便携易带,堂食外卖都很合适

而甜品盛装容器大多是碗状,而且产品不同,容器的材质和形状也各异,加上有些需要配合沙冰,还有温度食用,只能高度依赖堂食。

消费习惯方面,甜品主要以年轻女性消费者为主,客群范围受限。百度指数显示,甜品的消费者主要集中在20-39岁的年龄段,共占据了甜品消费人群的81%;而在性别分布方面,近七成都是女性消费者。

而女性客户和年轻消费者的一大特征是“善变”。她们天生爱好流行、时尚和新奇的内容,中式甜品老化的品牌形象,越来越难以满足她们的胃口。

△百度指数——甜品消费年龄和性别分布。点击放大查看

客单价难以提高、性价比不明显。中式甜品大多给人的印象是廉价实惠的。以广东地区为例,当地的糖水铺一碗糖水几块钱,贵的可以虽然可以卖到十多二十元,但是要想像茶饮一样卖到20-30元,甚至更高却很难。除非加入一些名贵的食材,如燕窝、雪蛤等,但是带来的必定是成本的上升。

甜品本来分量就少,一小份卖十到二十元,这已经快赶上一份午餐的价格了,大部分消费者会在内心觉得性价比不高,如果是想解暑或者解渴还不如买一杯奶茶划算。

季节性明显,消费时段受限。甜品具有季节性。一是食材有季节性,比如芒果、榴莲等当季食材不是全年都有,即使通过冷链技术储藏,但产品新鲜度也打了一个折扣;二是消费者口味转换,夏天喜好冷食,冬天喜欢热食,因此夏天水果类甜品流行,而冬天则捞糊大热。

这种季节性对于以某一主打食材为主的甜品品牌,或产品以某一口味类型为主的餐厅都有很大影响。同时,甜品在消费者眼中,大多是消遣食品,消费时段受限。

行业门槛低,市场竞争激烈。中式甜品本身用料简单,做法上更是简单,蒸或者煮,加糖加配料,基本上不会有很复杂的工序。即使是港式和台式甜品,一开始以用料搭配和不断创新的食材让人惊艳,但是一目了然的配料,还是难以打造什么产品护城河。

比如曾经让人惊艳的芒果捞、杨枝甘露,如今满大街都是,早已不复往日光芒。

03.中式甜品还有哪些想象空间?也许一些门店会关闭,有些品牌会老去,但是有着深厚历史的中式甜品是不会消失没落的。其深厚的群众基础,注定中式甜品还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很多想象的空间。要想入局或者突围,或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一线城市消费升级,低线城市潜力巨大

从大众点评中式甜品价格区域分布可知,分布在31个省会、直辖市的39497家甜品店,客单价50元以下价位的门店数量为36559家,占据92.56%的比例。

△中式甜品价格区域分布

50-100元价位的为1106家,100-300元价位有600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成都、杭州、重庆、西安等新一线城市,已经出现更多定位高端的甜品店,消费升级现象明显。

而在这些中心城市之外,甜品市场还没有饱和。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二三线城市,当地甜品市场才刚刚兴起,同样也有很大的需求。

(2)南方市场开始饱和,北方市场有待开发

以广东省为例,大众点评数据显示,全省甜品店(剔除蛋糕烘焙类)共20004家,总量全国遥遥领先。其下辖的21个地级市,广州、深圳、佛山、东莞门店数均超过2000家,广州市独占4200家,总量庞大,分布广泛。

而在北方市场,即使是甜品店数量相对较多的黑龙江省,全省甜品店也不过3379家,哈尔滨一地就占据1624家,独占约50%。其下所辖的13个地市、区,最少的仅16家。

在南方市场发达地区,中式甜品店宜通过提升服务和体验取胜;而在北方还存在很多机会,在进入市场时,考虑到烘焙类面食在当地的群众基础,适当增加烘焙类产品会是一个比较好的举措。

△中式甜品可以创新搭配

(3)深挖细分品类,打差异化

各式糖水、烧仙草、汤圆、双皮奶、芋圆、鲜果捞、鲜榨果汁、冰山、刨冰.....传统糖水铺产品能多达上百款,产品没有明确的细分定位。而这或许是中式甜品的机会。

近年来餐饮行业细分趋势明显大,中式甜品也是如此。如“香港果C益佰甜品·水果捞”、书亦烧仙草、鲜芋仙、豆花妈妈、美思密可酸奶,一下子就从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在消费者里面也更有认知度。

(4)打破消费场景限制,走融合之路

书亦烧仙草半杯都是料,是甜品饮品化的一个原型;7分甜将杨枝甘露饮品化了;TEACROSS交茶点推出了“提拉米苏奶茶乳酪”......这是茶饮和中式甜品的一个破界融合过程。

△7分甜将杨枝甘露饮品化了(图源七分甜官网)

同样地,中式甜品也可以借鉴这样的趋势,做一个品类大融合,如卖甜品也可以卖饮品,卖点心包子。目前,不少甜品店纷纷将小吃和奶茶的产品纳入菜单。如香港米芝莲兼卖热狗包、许留山推榴莲芝士饼,就是很好的一个尝试。

而甜品+烘焙+饮品已成为很多甜品店突破消费场景的出路之一。例如“许留山甜蜜站”,作为旗下分支,就是传统甜品店升级为饮品+甜品模式。

△许留山甜蜜站杭州天虹店。图源许留山官方公众号

(5)塑造IP文化,品牌升级转型

甜品的主要客群是年轻女性,她们时尚多元、注重个性、追求健康和格调,中式甜品要想抓住这些消费者的心,就必须要有针对性地做出升级改变。

无论是门店装修设计还是产品的研发搭配上,都应该做升级,改变以往那种古老陈旧的门店形象,打造专属的品牌IP文化。

这一方面是品牌形象的塑造。例如茶颜悦色,通过品牌名称、门店空间、产品命名、产品包装等一整套设计打造的国潮风,塑造了一个偶像养成系的“邻家妹妹”形象,吃到了国潮风红利。

另一方面则是品牌形象的传播。像满记甜品,通过与当红电影联手IP合作,跨界营销提升品牌影响力。

从街头糖水铺,到遍地开花,中式甜品从最初的传统美食行业,发展成为品类更加细分、融合趋势明显的现代餐饮品类。

中式甜品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阻碍,但是它历史悠久、品类丰富、群众基础深厚。只要能够突破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市场空间还是很大的。

版权声明:幕实号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7302002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611175751

Q Q: 730202031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