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米内14家奶茶店,加盟各种坑,复制奈雪、喜茶难在哪儿
网红奶茶品牌“奈雪的茶”近日被曝光两线下门店“蟑螂乱爬”“水果腐烂”等问题,仅上市一个多月,其股价就从挂牌当天的近19港元跌至9.9港元,总市值也从323亿港元缩水至170亿港元左右。当奈雪在资本市场起起伏伏时,另一家头部新茶饮企业喜茶也绯闻不断,一边低调融资,一边否认上市消息。
近两年来,随着资本市场对茶饮企业的热情持续高涨,“喝奶茶喝出上市公司”的说法似乎给了当代年轻人追随资本的新方向,开家奶茶店成了不少年轻人实践“造富梦”的第一步。然而“现实”总会给“梦想”残酷一棒。大品牌奶茶店被资本裹挟疯狂开设自营店,却深陷盈利焦虑。不少年轻人则将目光转向了提供加盟模式的小品牌或杂牌奶茶店,几万元的加盟费看似门槛不高,但周平(化名)的加盟店半年后却陷入了连店租都赚不回来的窘境,只能转手退场;坚持了三年多的郭俊(化名)则发现行业无序竞争,奶茶店也开始“内卷”。
一边是资本的热烈追逐,一边是行业人员的艰难维持;一边是奶茶品牌创始人凭借上市实现财富自由,一边是年轻人尚未赚到第一桶金前就已经被“坑”着交了学费。“开家奶茶店”到底是不是一门好生意?似乎难有定数。
资本推波助澜500米内14家门店
公开数据也显示,近几年来,奶茶相关企业注册量飞速增长,2023年新注册企业8.54万家,同比增长33%,今年前4月新增企业2.84万家,同比增长60%。
南都记者在广州白云区的润洲城市广场商圈踩点发现,商场500米范围的茶饮店大大小小加起来竟然超过了14个。除了蜜雪冰城、1点点、益禾堂、沪上阿姨等较为知名的网红品牌,手挞柠檬茶、古御贡茶、茶园李等小众品牌也疯狂扎堆其中。对比之下,该商圈范围内只有一家咖啡店——麦咖啡。
类似的情景也在其他各个商场、商圈不断复制。
市场疯狂背后也免不了资本的推波助澜。南都记者根据天眼查数据统计发现,今年以来,奈雪的茶、喜茶、沪上阿姨、古茗等较为知名的奶茶品牌均获得了数额不小的融资。奈雪的茶在今年1月完成1亿美元的C轮融资,伺候赴港上市募资超50亿港元;喜茶今年7月完成5亿美元的D轮融资;沪上阿姨获得了一笔近亿元的A+轮融资。而小众奶茶品牌如wih、植物标签等均在今年上半年内连续获得了两轮融资。前述一系列奶茶品牌的融资方中不乏红杉资本、腾讯投资、真格基金等大牌投资机构,可见该赛道对热钱的吸引力。
2023年以来的奶茶品牌融资统计(南都制图)
资本和市场的躁动也逐渐传递至年轻人当中,“喝奶茶喝出了上市公司”的说法一度让他们怀揣“造富梦”进入奶茶行业,这也导致更多的中小投资者携带民间资本“杀入”茶饮这片所谓的“蓝海。”
“奶茶造富梦”半年内破碎
可是,现实过于“狗血”,不少人在还未挣到第一桶金前就先踩了坑。
大专毕业后,周平打算在顺德开家奶茶店,对行业了解不多的他在网上搜索到了一家烧仙草品牌,简单电话咨询后,他就被邀请到了该品牌的广州总部。接待人员向他介绍,加盟有三个档次,不同档次的加盟费相差上万。越往上,可开放的店铺权限越大,能经营的奶茶品类也越多。
不过,看似层级分明的“加盟条件”在品牌方得知周平启动资金有限后竟然有了松动。该品牌人员称,愿意向周平开放他人无法享有的更高等级权益,比如允许其经营更多茶饮品类、允许其同时做小吃等,同时还承诺后续会指导其门店运营。当天,周平就支付了近2.5万元的加盟费,后续找铺、支付店租、店铺装修、原材料购买等方面又投入了2万多元后,周平最终开启了奶茶店老板生涯。
但意外的“优待”却没带来预期的“前景”,加盟店开业后周平发现,除了开店时品牌方派来过师傅帮忙,之后就再也没有对该加盟门店进行过任何方面的指导。品牌方俨然成了“甩手掌柜”,而周平的加盟店则只能独自面对各种问题,自生自灭。
“每个商圈至少有3-5家以上的奶茶店,招商无序,完全没有规划,商家之间可以用‘贴身肉战’来形容,竞争太惨烈。”有经营奶茶生意多年的商家向南都记者吐槽。
据周平透露:“头三个月店铺还处于盈利状态,后续现金流就只能维持材料购买、员工工资。店铺逐渐陷入死循环,连水电、店租都不能覆盖,半年后只能转手。”
对于现在时兴的加盟店,天然呆奶茶广州某直营店负责人也给出了自己的“防坑”建议,她表示,首先一定要去品牌的线下门店体验产品、感受服务,而不要被门口所谓的“大排长龙”所迷惑;第二则是深度了解品牌的背书,以及加盟后给到的支持力度和运营服务;要重点考察品牌的稳健度。她特别强调:“这包括从前期店铺位置、租金成本、加盟者经验的评估,到后期同步品牌活动、产品更新和产品品控管理等。那种给钱就让加盟的品牌要警惕。”
周平与奶茶品牌签订的合同
网点扎堆布局“蓝海”变“红海”
“品牌越来越多,奶茶店数量趋于饱和,这都给商家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坚持开店三年多的郭俊现在也发现,他开店的那条街,第二年就多了大大小小11家奶茶店,生意直接被分走一半,目前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你如果生意还行,一个小牌子开在你旁边,生意倒三分之一。又来一个中等品牌,你又倒三分之一。再来一个大的品牌,基本上就等着给人家当炮灰吧。”
2015年曾经营奶茶加盟店的深圳陈女士,则在18年就看清了行业发展态势抽身退场,及时止损。她向南都记者回忆道:“当初先是缴纳了3万元加盟费,店租是7000-8000元,我们店一天能卖100-200杯,售价在10-12块,一杯有40-50%利润,一天奶茶店能有一两千块钱的营业额。”
不过,后续其所处商圈的网红奶茶店越来越多,以及外卖佣金上涨,陈女士最终还是选择放弃这门看似“真香”的生意。
与小品牌加盟店相比,财力更为雄厚的大品牌直营店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天然呆奶茶广州某直营店负责人告诉南都记者,对于直营店而言,一杯茶饮毛利虽然能达到60%,但其背后需要付出更为昂贵的经营成本。作为直营店需要在重点商圈布局,而店铺的租金居高不下,另外市场竞争激烈使其要不断做推广活动维持品牌热度。
“像我们的直营店开在东方宝泰,租金和人工分别支出达十来万,实际利润算起来不到50%。再做代金券、新品半价、买一送一等活动的话,利润不到30%,但不做活动就很难把品牌推广出去。”该门店负责人表示,前段时间广州疫情导致其6、7月起码亏损了30万元。她感叹道,茶饮市场很大,想在大浪淘沙中把自己淘出来,需要强大的实力。
加盟商“内卷”给消费者埋“雷”
在熬过了前期设备、装修、无人指导运营的“坑”后,周平渐渐对奶茶行业有了认知,按照他的说法,品牌方提供的原材料价格其实大幅高于市价。“加盟章程规定,原料要从他们那边买的,以一包茶叶为例,门店自己去批发市场物色是20-30块钱左右,从品牌商那里进货,大概要花100块钱。”
据周平透露,在意识到这个现象后,不少加盟商开始自己物色相同的原材料进行替换,以降低成本。
“不少茶饮企业都会在加盟条件中明确要求,要从品牌方进货。一方面是品牌方是可以管控原材料品质、保证食品安全,从而统一奶茶最后的出品,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规模化的采购降低成本,同时也是品牌方的一个盈利来源。”有熟悉茶饮企业的人士对南都记者表示,大品牌的原材料较市场上普通的品质有较大差异,而且为食品品质、安全考虑,对统一进货要求非常严格,但也不排除一些小品牌、杂牌奶茶店存在一些猫腻,借统一进货进行牟利。
但无论是大品牌还是小品牌,都在加盟制度中约定了对加盟商的管控,有奶茶品牌的代理人向南都记者表示,为保证品牌调性和质量,品牌方会定时到加盟店中督导。“以前曾发现有门店‘走货’,用其他渠道的货来代替品牌货物,我们会开罚单,严重的会勒令关店。”
但即便如此,加盟商仍有“应对之策”,除了替换掉原品牌的原材料,有奶茶店老板还想出了“杂牌店”反哺品牌店的方式来增加盈利。
在佛山开了三年多奶茶店的郭俊表示,虽然前期投入总计高达65万元,但依靠着反哺模式,他的2家奶茶店已经实现盈利。据郭俊透露,他在掌握了其加盟品牌的奶茶配方后,就决定再开一家用相似配方的“杂牌店”来提升盈利效率。“我们加盟店的毛利平均能达到60%-65%,但店租、人工、外卖扣费等都会让实际利润一降再降。我就开了一家杂牌店,用别的原料加上加盟店的配方,试着做出品牌店的味道。”按照郭俊的说法,他的“杂牌店”的产品品质与品牌店相差无几。“茶饮行业里做久了你就会发现,不同原料也能调出相似的味道。区别在于,加盟店的茶叶会好一点。现在,如果加盟店可以打10分,那我杂牌店怎么也能打到8分。”
不难看出,奶茶行业的无序竞争和加盟体制的混乱,最终也传导到了消费者的终端,即便看上去品相、口味差不多的一杯奶茶,但原材料、茶叶以及品质还是存在较大差异,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奶茶行业的乱战。而对中小投资者来说,“开家奶茶店”似乎并不是一门好生意。
出品:南都商业数据新闻部零售实验室课题
采写:南都记者徐冰倩实习生林文琪
策划:甄芹统筹:田爱丽
思创医惠聘任刘名章为副总经理:2015年加盟 未持有公司股份
挖贝网11月22日消息,思创医惠(300078)聘任刘名章为公司副总经理,2015年加盟公司,未持有公司股份。
刘名章简历,1980年出生,2004年7月至2012年3月,任美国礼来制药有限公司区域经理、全国市场总监;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任赛默飞世尔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
2015年7月至2023年8月,任思创医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区销售总监、护理集团执行总裁、董事长助理;2017年2月至2023年10月,任医惠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负责人;2023年6月至2023年8月,任医惠科技(南京)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法定代表人;2023年8月至2023年6月,任上海惠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法定代表人;2023年3月至今,任南京亿哲达医疗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执行合伙人;2023年3月至今,任上海融健医疗健康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执行合伙人;2023年5月至今,任上海泽信软件有限公司董事;2023年7月至今,任亿康达(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法定代表人;2023年6月至今,任爱康达(杭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法定代表人。
本文源自挖贝网
王亚伟“奔私”十年光环尽褪,旗下千合资本失守百亿规模,发生了啥?
记者穆玥
编辑
昔日的“公募一哥”王亚伟终究也没能守住旗下私募的百亿规模。
中国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目前王亚伟旗下的千合资本最新的管理规模已经回落至50-100亿元区间。
千合资本成立于2012年9月28日,同年12月正式成立首只产品“外贸信托-昀沣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官网资料显示,公司创始人王亚伟拥有超过20年的证券基金从业经验,曾任中信国际合作业务经理,华夏证券有限公司研究经理,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经理助理、基金经理、公司副总经理、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等。
据好买基金网数据,在华夏基金任职期间,王亚伟所管理的“华夏大盘精选混合A/B”在其自2005年12月31日至2012年5月4日一共六年多的任期内取得了高达1197.93%的收益率,远远高出了同类产品同期的平均收益率69.29%,同时其所管理的其他多只产品在其任职期间也均取得了不错的收益回报。正因为如此,王亚伟也一战成名,成为了公募圈里叱咤风云的“明星基金经理”,并被冠以“公募一哥”之称。
在此背景下,王亚伟于2012年“公奔私”创立千合资本时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发行的首款产品“昀沣”在问世之初就一口气刷新了当时私募界的三大记录:一是认购门槛最高达到2000万元,刷新此前私募创造的1000万元门槛纪录;二是轻松募集20亿元,打破此前单只私募首发规模最高纪录;三是固定管理费率达到2.5%,突破此前2.2%的最高纪录。
凭借着王亚伟的“明星效应”,千合资本此后发行的多只产品也均募集顺利,公开资料显示,至2015年底时该公司的管理规模已经接近200亿元。
然而,自奔私以后,王亚伟便再也没能复制出其在华夏基金任职期间所创造出的业绩神话,好买基金网数据显示,自2015年至2023年一共七年间,千合资本旗下产品的年度平均收益率最高时为38.74%,公司在同类中的业绩排名也仅有1年进入了前四分之一,其中有两个年度的平均收益率告负。
图:千合资本旗下产品历史业绩情况
来源:好买基金网
不仅如此,王亚伟还频频深陷踩雷的旋涡,典型的比如其重仓压注的一汽系重组、中科招商等,纷纷以巨亏收场。
“奔私”前后在业绩上的巨大反差,本就使得很多人对于王亚伟以及千合资本的好感度骤降,而在2023年,千合资本还遭遇了核心投研人员的出逃。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10月16日,崔同魁正式将其基金从业资格从千合资本注销,随后于同年11月29日备案到了另外一家百亿私募盘京投资旗下。
崔同魁曾任华夏基金研究员、基金经理,后于2015年加盟了王亚伟奔私后创办的千合资本,一向被外界视作王亚伟的“大弟子”,值得一提的是,在加入盘京投资之后,崔同魁在去年12月末开始发售的新产品,截至今年1月初募集结束时,合计的募集规模超过了35亿元,与今年千合资本痛失百亿规模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失去“虎将”、规模掉队的千合资本还有机会扳回一局吗?一切还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