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餐饮加盟

特色餐馆加盟店

本文目录

重庆快餐加盟店10大品牌,餐厅如何继续提升?

俗话说得好,入门容易精通难。餐饮业亦是如此,餐饮是比较好入门的行业之一,但其实餐饮行业瞬息万变,稍有不慎,便会被市场淘汰。要说每个老板都比较犯难且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什么?自然是如何做好餐饮?如何提升餐厅?小莱了三点,请诸位静听。

01.突出卖点

产品的特色是什么?与竞品的差别是什么?自己有什么优势?这是一定要明确的且要重点宣传的。在点菜单上,我们可以做到主次分明、简洁美观,让顾客一目了然。

02.提高翻台率

翻台率就是指餐厅餐桌的重复使用率。

如何提升?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提升翻台率:

1.点餐优化:优化菜单、点餐推荐、还可以引导顾客扫码点餐,加快点餐效率;

2.上餐时间:在保证菜品品质的情况下,能预制就预制,还有就是后厨和服务人员的效率;

3.用餐速度:可以从餐厅装修、音乐等方面入手,顾客心情好了,自然就吃得快。

03.品牌效益

一个优质的品牌给你带来的收益往往是你所想象不到的。一个好的品牌往往有成熟的体系,无须我们过多地操心各种事宜,直接“坐享其成”。

4个月三次转型,陆正耀又做起预制菜加盟…

“陆式资本术”不奏效,B计划紧随其后。

总第3028期

餐企老板内参张鳗鱼文

陆正耀发动“B”

做起了预制菜加盟生意

瑞幸“复苏”,趣小面还在不停掉头整改,而陆正耀,重新起家,做了个B的生意。

最近,一张“舌尖工坊招募合作伙伴计划”的海报在圈中疯传。“舌尖工坊”的所属公司舌尖科技,正是瑞幸咖啡前CEO陆正耀退休前最后一个创业项目“趣小面”,现已改名为“趣巴渝”的公司。

“趣小面”的拓店KPI不尽如意。而另一边,预制菜店的新项目已经“候场”了。

内参君拨通“舌尖工坊”的招商电话。随后听见——“舌尖工坊合作计划现已全面开展,详情请按1,趣巴渝请按2”的提示音,很快,一位敬业的工作人员接通了电话。

舌尖工坊计划书(部分)

据介绍,“舌尖工坊”售卖预制食材(半成品菜)以及速烹菜(解冻加热)两种,门店需求面积为8㎡及以上,设备要求简单,主要是冰箱及冰柜。投资金额3万元起,总共有5种店型。目前,仅有C1类型体验餐厅店提供堂食,实体近似于盒马的生鲜板块,其余类型的门店均只做零售。客服介绍,如果本身有带冰箱的门店,可以开店中店,这样成本更低。

“舌尖工坊”店型示意图(部分)

招商文件显示,在本月31日前缴纳1万元的意向金,还能有免品牌使用费、流量支持、创业贷款等5项加盟“优惠”。

之后,内参君加了一位“舌尖工坊”工作人员的微信。对方多次强调他们有值得信赖的合作商,如正大食品。文件中展示了近20款预制菜品,并与超市售价作对比后发现,舌尖工坊的价格明显低于超市价格。工作人员表示,门店的SKU并不会太多,之后会上新一些时令产品。

过程中,两位工作人员都没有主动提起“趣小面”或是“趣巴渝”。对于改名一事,工作人员解释道,品牌新增了火锅煲等川渝地区的菜品,原先“趣小面”的名字不再适合更新后的菜单,故改名。“趣巴渝”和“舌尖工坊”是公司的两个项目,都会继续做下去。

回归瑞幸失败、4个月三次转型

刚过去的一年,老陆在忙啥

尽管往事已久矣,但陆正耀这个名字,总是和瑞幸咖啡紧密相连。

陆正耀时代的财务造假丑闻,一来让瑞幸咖啡开启艰难的回血之路;二来,也让陆正耀出局。

刚刚过去的2023年,老陆挺忙,也挺难。

他的“复仇之路”,首先瞄向“原配”瑞幸咖啡。

在这个过程中,这位前董事长蠢蠢欲动,一直试图重回瑞幸。甚至联手钱治亚,策划“联名举报信”,要求罢免现任董事长兼CEO郭谨存。然而,这样的“反攻”不仅没有夺回丝毫股权和经营权,反而让瑞幸现任管理层更加严防以待,去年十月中旬抛出了股东权益计划(俗称“毒丸计划”),实施股权摊薄反收购措施,赋予董事会可决定稀释任何收购人所持股权的权利。

12月,瑞幸咖啡又发布了特别股东大会的公告,瑞幸98.5%公众股东支持抵制前造假管理层回归,可以说是获得了压倒性的支持。这,彻底断了陆正耀重回之路。

在这个过程中,陆正耀积极转型,将餐饮行业作为退休前“最后一战”。

8月,慌慌张张的陆正耀,入局小面赛道。

早在2023年8月,趣小面刚刚成立之初,内参君就去“打卡”了。而这个项目从筹划到落地,仅有3个月。

那时候,内参君最大的感受是“毫无特色竟是最大特色”。

价格上,趣小面并没有延续瑞幸的风格,打折期很短;同时,同款产品在不同城市价格也不一致,均高于同类产品。趣小面选址主要集中在写字楼周边,房租成本高、竞品多。一定程度上也让这个新品牌面临种种压力。

好在老陆大小是个名人,光环不可小觑。业内人士纷纷“按捺”住躁动的心,耐心等待趣小面的“惊喜爆发”。

然而,趣小面的扩张速度比想象中慢了不是一星半点。据悉,品牌的拓展计划分为两批:第一批涉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4个一线或新一线城市;第二批从2023年8月中旬开始,涉及福州、南昌、长沙、合肥等8个城市。但2023年9月初,第二批城市的拓展计划已经暂停。

截至内参发文,趣小面在全国共有34家店铺营业,覆盖15座城市。和一开始放出的消息“首批店面达106家,第二批店面要达到500家”相差太远。

9月中旬,趣小面估值10亿,寻求1亿融资。

当时,美团上的数据显示,趣小面已开业门店有25家,未开业门店有81家。

一位接近舌尖科技高层的人士表示,“没有开业的店铺短时间内都不会开业,可能会重修装修设计。现在主要是在调整厨房,如果改完厨房生意依然不好,再加上没有产品更新的话,那未来就不好说。”

单店模型尚未打牢,而陆正耀已经开始寻求融资了,此时,距离趣小面首店开业仅仅一个多月而已。然而网络上,吐槽其“贵、体验一般”的声音也有不少,反馈平平。

从时间节点来看,趣小面并不十分讨巧。马记永、陈香贵都早早拿到了融资,更早一些,连锁150多家的遇见小面估值就已经达到10亿元,到2023年底,资本更是给出了它30亿元的价值预估。面品类的风口,正随着消费投资的降温,步入拐点。匆忙上车的趣小面,看起来像赶了趟末班车,这给融资进程造成了不小难度。

同时,对标陈香贵,在只有22家门店时便寻求10亿融资;马记永更是在只有15家店时,就获得了红杉资本10亿元的估值。相比较之下,趣味小面的估值并不高。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佐证,资本对该品牌的兴趣不高。

11月,运营才2个多月的趣小面“紧急调整”定位。

一面是陆正耀四处寻找金主,另一面,很快有媒体发现,趣小面将部分门店直接改名“趣巴渝”。

这一次,新店上线了火锅煲等“大菜”。定位从粉面馆变更为“快餐简餐”。很明显,趣小面在变成产品更丰富的快餐店。

一位内部人士称,改名或许和品类拓展有关。他表示,陆正耀团队本来是打算做火锅(类似重庆美蛙鱼头这个品类),后来却先做了面。

一位和舌尖科技接触过的投资人称,陆正耀清晰地知道,单品类赛道会存在天花板,他的想法是多品类扩张,要做20个品牌。面,只是一个品类,早期他和团队还曾探索过卤肉饭等品类。从长远看,陆正耀希望打造一个美食集团。

不过,这样的野心,需要长时间探索,绝不是一个速战速决的生意。

从陆正耀的“不安分”可见,他没有这么多耐心。

果然,趣巴渝上线后,市场依旧反响平平。

元旦刚过,舌尖科技新增“B路”。

“舌尖工坊,让吃饭不再纠结,人人当大厨”……

如此简单粗暴的文案,让内参君又嗅到了浓烈的韭菜味道。

预制菜近两年大热,这在圈中人尽皆知。前有“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上市,后西贝贾国龙豪掷20亿扛起创新大旗,以及眉州东坡、肯德基等一系列头部品牌积极入局。

眼冒绿光的老陆,当然也不甘寂寞。这一波操作,和半年前匆忙入局“融资大热的面条赛道”,路径一致,行动力“满分”。

如今,舌尖科技旗下拥有趣小面、趣巴渝、舌尖工坊三个品牌,分别向C端和B端进军。可见陆正耀的不甘心。

陆式资本术失效

无论哪条路,都需要“耐心生长”

从C到B,陆正耀这一年“很忙”。

当年的瑞幸咖啡,以市场熟知的烧钱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扩张,创立18个月就上市,创下最快IPO纪录。在这个过程中,陆正耀也出一套“陆式资本术”:抓住风口、找对赛道、成立公司、巨额融资、烧钱扩张、急速IPO。

业内人士分析,对于趣小面来说,他们最大的难题是从0到1阶段。餐饮行业的规律是,如果3个月内,没能站住脚跟,很快会被吞没。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陆正耀这么“慌张”。

当他把趣小面当作融资噱头时,看透目的的资本,也不会当冤大头。互联网“快进快出”的模式,在餐饮行业已然失效。

然而,面不是咖啡。大众品类和小众品类,不是同一个路径。

TOB和TOC,也不是同一种路径。

根据新财富500富人榜的2023-2023年财富最快跌落50人统计中,陆正耀已经缩水了接近200亿元的财富。

况且,陆正耀还背负着瑞幸财务造假退市的“前科”。资本是有记忆的,这一次,既没钱也口碑渐失的老陆,还能在预制菜赛道支棱起来吗?

挺难。

麻辣烫是个大生意?杨国福9个月暴赚2亿,全国仅3家自营店

麻辣烫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餐饮品类,深受大众的喜爱。小到苍蝇馆子,大到连锁店铺只要味道稍微好点,店家生意便红火不断。

据了解,一家普通麻辣烫的小店,每月营业额都是好几万,相比普通白领的收入直接高出好几倍。谁能想到,这种看着并不起眼的行业居然如此赚钱。

近日,有“中国麻辣烫之王”称号的杨国福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麻辣烫也可以上市?引发了广泛的社会热议和资本关注。

麻辣烫有多赚钱?杨国福去年暴赚2亿,全国仅3家自营店据招股书显示,在2023年、2023年及2023年前九个月,杨国福收入分别达到11.82亿元、11.14亿元和11.63亿元,同期利润分别达到1.81亿元、1.69亿元和2.02亿元。也就是说,杨国福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大赚5.52亿元,且毛利率维持在30%左右。

即使在疫情大环境下,杨国福的收入也是只增不减,不但没有受到明显影响,反而它的市场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截止2023年9月,杨国福旗下品牌已拥有5783家餐厅,其中5759家为加盟品牌遍布在全国各大省市,另有21家分布在海外,仅有3家为自营。

而在杨国福2亿多的收入中,餐厅加盟获得的收入就占了总收入的94.3%,可以看出,加盟是杨国福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但相比于其他靠加盟扩张占据市场的餐饮品牌,杨国福更多的并不是靠收取纯粹的加盟费,而是向加盟店销售自产的调料和转售第三方采购的货品,这才是杨国福赖以生存的根本。

千亿麻辣烫市场,杨国福如何做到市场第一按照2023年的餐厅数量来计算,杨国福5783家的餐厅数量排名全国第一。以商品交易总额来看,杨国福交易总额达50亿左右,在国内麻辣烫市场的份额为4.3%。紧跟其后的是张亮麻辣烫,餐厅数量为5200家,商品交易额达46亿元,市场份额为4.0%,除杨国福和张亮外,其他麻辣烫品牌市场份额均不超过1%。在千亿麻辣烫的市场里,杨国福直接坐实了一哥的地位。

它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1、从0到1,开启了加盟之路

杨国福起家于哈尔滨的一家地下出租屋,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杨国福都在不断打磨自己的味道,经过多次的试错、关店最终才终于研制出了深受大众喜爱的独家配方。

在当时,杨国福几乎成为了哈尔滨独一家的麻辣烫,因为经营成本低,客流量大被很多亲朋好友看到了赚钱的机会,于是,第一波加盟就这样展开了。那一年,靠亲朋好友加盟仅在哈尔滨周边县城,杨国福就开了几十家门店。

但因为没有任何完整的加盟体系和管理体系,导致杨国福第一波的扩张就遭受了挑战,很多加盟商为了缩减成本,从菜品到环境到服务等都没能继承到杨国福的精髓,使得杨国福的品牌形象深受重创。

2、解决加盟痛点,完善加盟管理体系

为了使杨国福走出哈尔滨,走向世界,杨国福深刻意识到必须要进行体系化的市场规划。于是,杨国福更新了品牌视觉,并砍掉了“脏乱差”的店面,完成品牌形象统一。为了获得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更是将公司总部搬到了上海。并以此将加盟发展到了广东、浙江等省市。

同时,为了更好地管理加盟商,避免大家各持己见,不服从总部的统一采购行为,而采用廉价原材料损害品牌声誉,杨国福开始限制区域代理,大多采取单店合作,由14个区域代理商负责全国20多个省份的店面管理和开发。

3、标准化生产,打造市场尖端品牌

加盟会面对的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产品品质和口感的不一致。为了解决产品标准化的问题,杨国福制定了统一的产品标准,并通过培训、上岗考试等方式进行严格管理。凡是加盟的商家必须要向掌厨师傅学习7天并得到认可后才能开张营业。

同时,杨国福还建立了自己的研发生产中心,根据各地食客不同口味习惯进行不同配方的产品研发,通过不断创新的方式满足天下食客需求。

就这样,杨国福通过体系化管理、标准化生产、不断创新等方式将麻辣烫餐饮品牌推向了世界的舞台。

杨国福进军零售市场,开拓上市新路径靠加盟为核心商业模式的杨国福本质上依然属于传统商业模式,虽然过去几年杨国福的收入、市场规模都展现出很不错的成绩,但这样的业务模式天花板较低,并不被资本所看好。即使杨国福如期上市,市场估值也会非常有限。

为了打破瓶颈,杨国福也开始尝试性进军零售市场。就数据显示,在2023年前三季度,杨国福零售业务收入达3720万元,占当期总收入的3.2%。由于还在开拓阶段,毛利率相对较低,仅有16.4%,尚不及转卖食材的毛利率水平。

但零售业务跟餐饮业其实是完全不同的行业,杨国福能否完成出圈犹未可知,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写在最后:

作为餐饮界的佼佼者,杨国福经过22年的时间向市场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零售业务的开拓看似也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但餐饮连锁与零售业务本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行业和赛道,杨国福在餐饮连锁上的成绩不代表在零售业务上也能独树一帜。这是一把双刃剑,做成了固然好,但如果投入了大量资金进去没做成,可能会给杨国福带来更大的问题。毕竟资本市场是无情的,不少成功的企业都是因为天花板的限制,而采取盲目扩张,最后搞得内忧外患,无力回天。

版权声明:幕实号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7302002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611175751

Q Q: 730202031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