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餐饮加盟

杭州面馆怎么加盟店

本文目录

杭州因舌尖走红的面馆,为逐利开10多家分店,网友:倒灶早晚的事

杭州面馆有2万多家,大佬级别的面馆也有几十家,这家面馆因舌尖走红,短短几年时间里在杭州开了10多家分店,说到这里大家肯定知道是哪一家店。

能上《舌尖》的面馆肯定非同寻常,有人说这家面馆是杭州面食界的顶流,当时这话一点都不夸张,面好吃,服务到位,食材新鲜,价格实惠,经营30多年,这些元素,哪一样都拿得出手。

当年在舌尖节目中,老板坚称绝不开分店,而如今为了逐利开10多家分店,可想而知,换来的自然是差评如潮。“没有一点杭州面的特色,味道特别差,随便一个弄堂小馆也比他家的好吃。”“特地去品尝了好评如潮的知名面馆,茄汁拌面齁咸齁咸的,只能用难吃来形容,好像是用机器做出来的,厨师太随意了,他们家现在做的是一次性生意吗?”“猪肝拌川和腰花拌川两种内脏都没有处理干净,吃起来也不够脆,软软绵绵,面条味道比较淡,脏器的味道很重吃几口就不想再吃了。”

20块钱一碗面,清汤清水,面量少还不入味,面又煮得太烂,根本没有嚼劲。酱鸭是从冰箱里拿出来直接上桌的,油脂都冻住了,肉还是冰的,更奇葩的是服务员竟然问,需不需要加热?像这样知名的店里卖的酱鸭,难道不应该是当天制作新鲜的吗?

还有点客人吐槽他家的服务,点了店里的拌川,足足等40多分钟,别人都吃完走了,服务员竟然说因为客人点的是拌川,所以等得要久一点,可是拌川不是他们家的招牌面吗?如果等得久,好吃也就值了,但是吃起来真的是又油又咸,很让人失望,送菜的服务员直接把面扔在桌子上面里的汤都洒出来了,这位客人还说,开店做生意不容易,一般不愿意给差评,但实在是忍无可忍。

好多人吃过后都在质疑,这还是原来的那家面馆吗?为什么走红之后面目全非?还有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失望而归。

有知情人透露,这家面馆早已悄悄易主,资本进场了,换成了温州老板,开了10多家分店,一味地扩张,管理又跟不上,只想靠着现在都名气疯狂敛财,才不会把注意力放在面的质量和味道上,压根没有想过长久,短时间赚够钱,再找个接盘侠,至于面馆的名声,谁会?有网友评论说:这样做,倒灶是早晚的事!

老面馆的新江湖:资本诱惑,扩张还是坚守,面二代如何续写传奇?

钱塘江畔,复兴南街,短短2公里不到的老街区上,最多的时候密密麻麻地扎着十几家面馆。

这里被称为杭帮面老街区。

小狗面馆在这条街的最东头,店面30多个平方,门口支起2口热气腾腾的炒锅,店内几张桌子板凳,再无其他装点。炒锅里常年呲溜着雪菜鲜笋肉片、腰花,烧出来是杭州人最爱的片儿川和腰花拌川。

最热闹的时候,客人直接从店里搬了板凳出来,蹲在地上,面碗放在板凳上,10分钟不到一碗面下肚,吃完抹抹嘴上的油,心满意足地起身离开,后面还有人在等着这些“板凳桌”。

“最忙的时候,我们一天卖出了197斤面条,2个师傅烧了9个小时没有停过。”小狗面馆的老板孙冬林告诉「电商在线」。

按照1斤面条烧3碗面来计算,这间不起眼的面馆1天就卖出了591碗面条。这只是杭州人爱吃面的一个小小剪影。

在杭州,像复兴南街这样的“面馆扎堆街区”还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杭州的大街小巷里分布着超过1万家面馆。在今年双12之前,口碑发布“江湖封神榜”,挖出隐藏在市井的餐饮小店,全国有13个城市的1730家店铺入围,其中杭州有82家餐厅入选,7家是面馆。

纵观整个餐饮市场,餐厅的“寿命”并不长。根据《中国餐饮报告2023》,2017年全国新开出311万家餐饮店,但其中285万家开店不到1年就关闭,餐饮店的平均寿命不到1年半。

然而在杭州,动辄有10年、20年历史的面馆不在少数。巷子越老、面馆越多、活得越久。

很难想象,一家传统的面馆能如此吸睛又吸金。灵活借助短视频、直播工具吸年青人视线,凭借独门地道的手艺从市场突围,甚至引入资本,光杭州几家面馆就融资数亿元。

新的问题是,左手流量,右手资本,在快生快死的互联网生命期里,当新一代消费者到来,流量、竞争、营销、资本、扩张等问题一同摆在面前,这些老底子面馆要如何完成更迭,在老字号的路上完成第一次交接班?

熬出来的老面馆不起眼的铺面,不繁华的地段,然而食客络绎不绝,这家面馆至今只有7张桌子,每日仅营业半天……

《舌尖上的中国》这样描述菊英面店,这也是很多杭州面馆的原生态。老小区的巷子里、菜市场的正对门、高架桥下面、公共厕所的不远处,总能够找到杭州的面馆。

杭州的面馆不怕“正面交锋”,喜欢密集、扎堆地开在一起,扎在小区的角角落落。这片江湖之上,人人都有两把刷子,都有自己的秘籍。但是彼此之间,又都是客客气气,“对手”之外,他们还是一条街上的街坊。

坐在门口的板凳上,孙冬林时常会盯着来来往往的车子发呆。

2000年下岗后,他和妻子来园花在复兴南街上盘下一家店面,支起锅炉,一碗一碗地为街坊们烧面。之所以选择开面馆,只是这门生意投资小、门槛低,而自己又刚好做过厨师。

一转眼,将近20年过去,毛估估有200多万碗面条从孙冬林的面馆端出去。

“那个时候路都没这么宽,路上没什么人,也没什么车,一碗片儿川才2块钱一碗。”孙冬林回忆。

彼时,这家面馆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直到近几年,来的人越来越多,孙冬林才索性将自己的别名“小狗”直接用作面馆的名字。

杭州的面馆向来如此,要么连名字都没有,摆几张桌子,贴张价格表;要么直接是老板的名字,距离小狗面馆一两百米远,就有老高面馆、阿强面馆。整个杭州的著名面馆也一贯如此,菊英面店、慧娟面馆、方老大……

孙冬林不太记得自己的面馆是如何走到“火爆”,2003年的非典,是他记忆中的分界线。

“大概是在2004年的10月份,非典完全解除了,我的生意一下子就好了起来,每天能卖出70斤面条,等到那年过年的时候,一天可以卖出100斤面条。”孙冬林说。

而在此之前的两三年里,小狗面馆一天大约只能卖出10多斤面条,妻子来园花一人就能够对付。一个月总共卖出不到2000元的面条,刨去所有成本,这家面馆处于亏钱状态。当年,杭州人的平均月薪在1500元左右。为了生计,孙冬林只好出去开出租车。“一边开店,一边跑出租,整整熬了3年。”

没有直接把面馆关掉,一是房租没有到期,二是自己的店还是有一帮老客人。孙冬林知道杭州人吃面爱吃浇头,从市场上买来新鲜的腰花、猪肝、冬笋、雪菜,回来斩段、切丝,下进热油锅,快速翻炒,1分钟左右热腾腾出锅的面条马上上桌吃完最为过瘾。

口味,是小狗面馆能熬下来的前提,而如何让自己的面馆走到更多人的视线中,孙冬林告诉「电商在线」,“街坊觉得好吃就会带人来吃,人带人就越带越多。”

一传十,十传百,久而久之,十多年下去,生意才被慢慢盘得红火。

杭州的老底子面馆,大多和小狗面馆有着相似的起源。早期投入低、门槛低,直接架起炉灶做点街坊的小生意。

不同于互联网时代突如其来的流量,老底子面馆的生意如同滚雪球一般,当这些扎在街坊家门口的面馆,一个个把根扎深了,它的客人也开始枝繁叶茂起来。时间的长线之下,食客的流动带动着消息的流动,老底子面馆的走红有着很长的“蛰伏期”。

长在“流量”上的面馆刘姥姥十里香牛肉面店,却是长在“流量”里的一家面馆,在品质的加持之下,这份“流量”已经持续了9年。

尽管其藏身在一家小农贸市场的背后,要不是有地图导航或者熟人带路,你甚至找不到这家面馆,但是约摸百米开外,香喷喷的牛肉味足够让人循着味道找过去。

从诞生之际起,这家面馆就承接着来自媒体及美食家的关注。用凌晨现杀的黄牛肉、牛骨,熬出浓郁的汤头,配上定制的面条,刘姥姥的牛肉面在整个杭州属于少见。周围的街坊手上提着刚买的菜,鼻子里却总惦记着刘姥姥的牛肉面。

受关注还有一丝原因来自老板周昆的“身份”,这位上世纪80年代的浙大文学硕士,做了20多年的编辑工作,却在48岁之际,毅然放下了铁饭碗。一个转身,在浙江大学附近的一个农贸市场的门对面,开出一家面馆,因为对于《红楼梦》的热爱,为面馆取名“刘姥姥十里香”。

同样长在书房里的知名面馆还有和府捞面,这家成立于2012年的面馆,比周昆的面馆还要晚1年开张。但在资本的加持下,和府捞面3年开出200家店,1年卖3000万碗面,最近又拿到了2.15亿元的C+轮融资,直接奔着上市去了。

周昆全然没有这样的野心,这个生活在杭州的江西人只想悄悄地“隐藏”在闹市深处,在此之上,他明白牛肉面的品质、用心对待顾客才能长久以来接住顾客。

“是因为发现了真正好吃的牛肉,才有了开这个面馆的想法。想把这些好牛肉做给周围的学生们、街坊们吃。”周昆对「电商在线」表示。很多浙大的学生从入学开始,在周昆的面馆吃到毕业。

街坊生意之外,浙大的学生、从网上慕名而来的游客、或者是对《红楼梦》感兴趣的书友,都会赶到刘姥姥十里香牛肉面店。

在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一名浙大的学生特意跑到周昆的面馆,仅仅因为前一天在微博上看到师兄的店入选了口碑的江湖封神榜,隔天特地赶过来吃一碗面。而在吃面之外,更让他兴奋的是可以和师兄一起交流《红楼梦》。

周昆的面馆算不上是老底子的杭州面,于他而言,更重要的是守好品质,继而以面馆会友,让自己的面馆成为城市里的一处小小寄托,更像是一家“隐藏款”的“佛系面馆”。

老面馆如何面对资本?经过十几、二十年的生长,经由食客挖掘,继而广为人知。名声大噪之下,继续守着一家几十年的老店,还是抓紧机遇扩张、推连锁?并非所有面馆都如同周昆一样“与世无争”。

以菊英面店为例,《舌尖上的中国》的推荐,为这家在20多年烟火气里生长的面馆,加了一把柴火。

与此同时,资本跟进。这家原本承诺不开分店的面馆接连开出好几家分店。在高德地图上,以“菊英”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发现7家菊英面店。但是,这样的扩张,对于菊英面店来说到底是“破坏”还是生长?似乎还很难界定,但其老板对媒体表示“经营吃力”。这也让杭州的很多老字号面馆变得谨慎。

同样在《舌尖》走红的张爷爷空心面,在今年10月底,宣布升级为“张立新牛肉空心面”,并且拿到了千万级的天使轮融资,如今其加盟和代理商达到了200余家。

这家被称为从村里祖辈传下来的面条,从窑洞时期做挂面,沿袭至今,是否会在资本助推下被当下的消费者接受,还是个未知数。

回到杭州,已经65岁的孙冬林,如何让小狗面馆继续走远,他的答案还没想妥。但是对于外来资本的进入,他下意识地摇了摇头。

今年,孙冬林的徒弟跑到上海去开店,因为“水土不服”,最终的走向并不如预期。当下,先把手艺传给女儿女婿是他唯一有把握的部分。

今年,孙冬林的小女儿在杭州的建国路开出一家小狗面馆,大女儿的河东路店也将在明年的年初八、初九左右开业。

那些走向20岁的老店,逐步开始往“面二代”手上转移。而“面二代”又在面临着崭新的处境。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进行消费升级,让老街坊的口口相传得到成倍的放大?下一个20年,必然不是和父辈相同的生意。

“面二代”的新生意叶青是孙冬林的女婿,这几年,随着老丈人面临退休,开始分担小狗面馆的生意,并在筹备河东路的新店。

不同于老丈人那个年代,找一间价廉的铺子,支起炉灶就可以做生意。为了新开出河东路这家店,叶青光是选址就花了4、5个月,每天都会开着电瓶车在路上找4、5个小时。

“选址一定会选在本地人多一点的地方。一定要是自己去跑下来,一定要是临街的店铺,一定不是商场里面的一个档口。”叶青对「电商在线」表示,他深知杭州面能够受到欢迎是因为老杭州人喜欢。

但是,做生意的法则依然像父辈那样等待十余年换来口口相传吗?叶青心里没底,他也不确定小狗面馆的分店会不会像老店一样,在本地街坊的基础之上,汇聚四面八方的食客。

是不是使用新的数据和营销工具去增加获客?叶青在犹豫。

想让品牌更加有影响力,让新店和老店一样受欢迎,又生怕把牌子做坏,非常珍惜。这是“面二代们”共同面临的问题。

以方老大为例,大约在10年前,这家店就走上了让“面二代”接棒的路径。当年,19岁的方榕汉在父亲手把手的教学下,硬是在厨房烧了上万碗面,才从老爸手上出师,10年时间里,老方渐渐退出面馆江湖,由方榕汉执掌着几家面馆和馄饨店。

双12当天,正值午市,「电商在线」来到位于江城路的一家方老大面馆,仅仅容得下2人进口的店面门口,门内门外排着队,2个小时里,这个队伍始终没有消失,吃饱的食客从右边掀开门帘走出来,排队的食客则从左边掀开门帘挤进去。从店外排到店内,才算完成了1/3的排队。

队伍中有附近的街坊,也有小年轻在网上看到消息,从四面八方赶过来。排队至少得排上半个小时,端着一碗面,落座,10分钟吃完,再从过道里面挤出去。

然而,方老大的掌勺师傅并非是方榕汉本人,而是3位大姐轮流在灶台前为客人烧面,一位大姐告诉「电商在线」,“刚开始是在方老大洗碗,洗了2个月之后,提出来想要跟着老板学烧面,学了整整2年多,才算出师。”

不同于父辈的是,掌勺人逐步出师之外,网络营销也给方老大带来了不少流量,一对家住在方老大附近的年轻情侣告诉我,之前并没有来过这家店吃面,在网上看到很多推荐实在是心痒,特地找了个中午过来排队。

互联网汇聚的流量让这间小店忙得不可开交。大姐告诉「电商在线」,3位烧面大姐每天轮流烧面、休息,每次休息都不会超过1个小时,过道的队伍基本都一直在。

如今的方老大面馆,并不会时常有“面二代”方榕汉的身影,其面店相关负责人告诉我,老板不确定什么时候会在店里。我试图用微信添加其好友进行采访,也未被通过。

而在前段时间,方老大刚刚关闭了几家门店,方榕汉对外发布称,“我近期已经筹划开四家分店,三家馄饨,一家面店,众所周知,我面店的生意是远远好于馄饨店的,但杭帮面的灵魂是浇头,需要厨艺支撑,短期培养出来的厨师是难以把控品质的,因此我不会盲目扩张砸自己招牌。”

老面馆即将进入新的20年,对于新一代面馆掌舵人而言,如何稳准地踩住风口?当资方为网红店加持,当互联网可以快速地汇聚四面八方的力量,处在十字路口的他们将走向何方?

二代的故事刚刚开始。

菊英面店新华路分店昨天停业 菊英创办人老颜的女儿说:我们两年多前就不参与了,爸爸有时会梦到在做面

昨天,一则消息在不少杭州人朋友圈热传,“菊英面店新华路分店要关门了。”

昨天中午,记者赶到这家店,玻璃上贴着通知。很多顾客来店里吃面,员工说,店现在关了,不好意思。

昨天,菊英面店新华路分店已经停业。

店里桌椅已经挪在一起,员工说下午有车子过来,拉到其他分店。

听店员说,新华路店8个人,除了收银的是杭州人,其他人多来自安徽,两个烧面师傅来自东北,三年前开业,他们从其他分店调过来,一直干到现在。

“来吃面的都是附近老街坊,中午生意最好,一中午最少能卖200碗,用掉4袋面。”停业具体原因,店员说不清楚,不过近两年房租一直在涨。

记者联系这家店的房东,她说不太清楚菊英这家分店为什么提前退租。

“菊英来之前,这里也是餐饮店,现在已经有人来咨询店面招租情况,可能以后还是开餐饮店,毕竟附近开餐饮店的很多。”

下午两点,其他分店员工陆续赶来搬东西。分店经理告诉他们,“我们现在不是说不开了,这只是‘置换’,将来还有新的门店……”

“杭州十大必去的面馆”曾排名第一

因《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大火

1993年,颜宝福和妻子许菊英在中河南路开了一家面店。27平方米,厨房6平方米,上厕所要去百米开外的公厕。

“我们也是生活困难,才想到开这家小店的。刚开出来,生意非常惨淡。第一天才卖了9碗面,两三天后10碗,五六天后12碗,第一个月才用掉两三斤面……一年之后每天才卖五六斤面……”2016年,老颜曾向快报记者回忆。他把开店前八年叫“八年抗战”。“之后就好起来了,每天能卖100多斤面。”

后来的菊英面店,在杭州名气很大,一份流传很广的“杭州十大必去的面馆排行榜”,菊英排名第一。

真正火到全国,还是因为《舌尖上的中国》。

2014年4月,陈晓卿执导的央视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播出,第五集“相逢”讲到菊英面店,播出2分41秒画面,配文362字,至今读起这段解说词,耳边还会回响李立宏那深沉浑厚的声音:

学者把杭州称作中原在江南的语言飞地,依据是杭州话中突兀的儿化音。

一种食物,片儿川,最能说明这一切。不起眼的铺面,不繁华的地段,然而食客络绎不绝。

这家面馆至今只有7张桌子,每日仅营业半天,一年固定放两个月暑假。这仍然没有抵消杭州人对这碗片儿川的热情。

每天面馆营业结束,颜宝福都要里里外外擦拭一遍。这种坚持也体现在老颜对于食材的选择上。

每天5点,面馆开始忙碌,猪膘肉熬猪油,煮面保持浓香。

一年四季,笋的出产总有青黄不接的时候,但为了笋与人的持续相逢,老颜会跑遍杭州周边,尽可能把最合时宜的竹笋,请到热气腾腾的碗里。

雪菜要用头茬菜,叶子和菜梗的比例也要老颜亲自把关。笋片与雪菜都是江南味道,一白一青,一鲜一酸,紧跟时令。在汤头中短暂汆熟的面条,显然是北派面食习惯的延续。无论多么惊心动魄的历史进程,落在食物上,都是不露声色的简单。

画面中,有老颜的一段旁白:人家说我大概有点毛病,有可能,没有毛病的人坚持不了,几十年来搞卫生,又不是一个月两个月,每天都擦,可以说现在不大有的。

老店拆迁几乎放弃

温州老板接手经营

2017年7月,中河南路老店拆迁后,菊英一家在中山南路368号开出新店。

出名后,找来投资的、合股的、加盟的、学艺的……络绎不绝。老颜不胜其扰,在店门前显眼位置挂出“不开分店、不加盟、不转租,无技术可教”的告示,底下还加了一句“请放过我”。

2017年8月,快报记者采访颜宝福和妻子许菊英时,听他说到一位温州人——当时老店拆迁后,老颜一度不想干了,一个在店里吃了十多年面的温州老板及时出手。

温州老板姓陈,50多岁,一直在杭州做鞋子生意。当时老颜告诉记者说,现在店里的法人代表也换成了这位陈老板,自己入的是干股,算是“中国合伙人”。

2023年端午节后,颜宝福和妻子许菊英、女儿颜美陆续离开了这家店,经营权转让,温州陈先生接下了面店。

2023年至今,菊英面店在杭州迅速扩张,分店开出十多家:延安路店、新华路店、建国北路店、体育场路店、清泰街店、中山南路店、庆春路店、交运大厦店、四季青店、滨江宝龙店、湖墅南路店、文三路店、滨江宝龙店。

老颜女儿颜美:

爸爸说,他有时候做梦都梦到在做面

昨天下午,记者电话联系了颜宝福的女儿颜美。

“爸爸今年67岁了,慢慢地老了,想起以前开面店的日子,他会有些感伤,人甚至有点抑郁……”颜美在电话里说,“以前是拼命做、拼命干,不做面了,老爸一下子精神松散掉了。”

1993年菊英面店开创那年,颜美上小学六年级。“我今年都40多岁了。”

记得那时候,爸妈在中河路上开面店。营业执照上是许菊英小吃店,招牌上叫菊英面店。

因为太忙,他们没时间照顾我,我一直在奶奶家里长大。

印象中,他们为了生存拼命干活,那时候很苦:我上初中的时候,爸爸早上两三点起床,除了做面条,还有包子和馄饨。

实在太累了,就主要把精力放在面条上。

老面店那时候,有十多种面条,卖得最好的是片儿川,生意最好的一天能卖六七百碗。

店里除了我们一家三口,还有四个女员工,只有爸爸一个男员工。

收银员是王玲大姐,比我大几岁,现在在大关新开的一家面店做服务员。

当时店里生意很好也很忙,爸爸妈妈和三个烧面师傅连轴转。

烧面师傅福建人曾美清,比我小一岁,现在是鼓楼店里的烧面师傅。

烧面师傅包雪莲,我叫她小包,现在不知道她去哪里了。

烧面师傅陈小琳,现在算来也快50岁了,分手后至今没有她的音信。

2017年,我们搬离了中河南路,搬到中山南路。

开了两年店,我和爸爸妈妈就离开了。我记得我是2023年的端午节离开的,爸爸妈妈坚守了几个月,最后也离开了。

现在的菊英面店,经营者是温州人陈哥,和我们家是朋友关系。

他很关心我爸爸妈妈,每年都会来看看。

爸爸人虽然离开了面店,但心还留在那里,一直没有真正离开过。

因为新店来了烧面师傅和配菜师傅,爸爸妈妈都会过去指导一下这些新人。

每天,妈妈会陪着爸爸,逛逛钱塘江、西湖、城隍山和吴山广场,常去的地方是河坊街一带。

爸爸妈妈去公园散步,好多人都会问,“你们还开面店吧?我们肯定去吃的。”

现在面条的一些做法,和他的初衷不太一样。但毕竟社会在进步,观念在改变,心有余而力不足。

现在常常会回忆以前,那时候虽然苦,但也很快乐。

爸爸说,他有时候做梦都梦到在做面。他呀,一辈子对面条太较真。

我们不敢在他面前提起以前的事,他会非常感伤:一下子不做面店了,成为我们全家人的回忆……

颜宝福和许菊英近照颜美提供

颜宝福原来是杭建公司工人,年轻时和朋友去钱塘江边抓鱼,邂逅了船家女许菊英。老颜属鸡,菊英属羊,比他大两岁,两人是姐弟恋。

许菊英说,他到我们住的船里来看一下,我们就认识了。那天如果我出去抓鱼,就碰不到了。

老颜说,他连自己生日都不记得,不过有件事一辈子记得很牢,就是第一次见面,24岁的许菊英齐肩发,蓝底白圆点上衣,茶色裤子,脚上穿了双套鞋。

1980年结婚,1981年有了女儿颜美,1993年面店开张,用的是妻子的名字。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记者董吕平程潇龙

版权声明:幕实号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7302002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611175751

Q Q: 730202031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