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买奥迪到倒闭,被疫情改变命运的南京炒饭哥
2月2日,在南京市某广场开了家小饭店的王浩收到了广场物业送来的催租函。
内容简单明了:请尽快交齐6个月的房租,共计84000元。
接到催租函后,王浩辗转难眠,第二天一大早就跑到了广场物业,要为自己的店讨一个说法:
“现在疫情这么严重,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开店,为什么这个时候还要收租?”
物业工作人员一脸无奈地说:“我们是按合同办事。三年租约,半年一交。”
“那我是不是现在交了钱,就能开业了?”
物业工作人员仍是一脸无奈:“营业要等疫情过了,现在不行。”
“那我不租了!”
物业工作人员低头看了一下王浩的合同说:“退租可以。”
王浩竟说不出一句话来,气冲冲走出了办公室,一到家就把口罩扔到了床上,一股脑扎进了被窝——干了10年餐饮的他,从未像现在这般难过。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餐饮行业遭受巨大冲击,也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01、我做夜市一天能赚三四千今年35岁的王浩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家庭,按照他自己的话说是:“我上学时,最想当一名艺术家。结果南辕北辙,成了一夜市的小贩。”
其实做夜市之前,王浩干过不少工作,如2010年在麦当劳做全职,每天从下午2点上班到晚上10点,标准的八小时工作制。
但工作强度超过一般人的想象,“我一个人要干三个人的活,我要煎牛肉,又要做汉堡,还要装鸡翅。”
王浩回忆说:“麦当劳的工资少得可怜,我是小时工,一小时7块8毛钱,一个月到手1500不到。”
生活的压力让王浩半年后放弃了麦当劳的工作,他选择接过父母手中的大勺,从零开始,去夜市摆地摊。
一台驮货的电动三轮车,几张桌椅板凳,王浩开始了餐饮创业。
摆地摊是不少年轻人看不上的职业,其实里面大有“玄机”,至少有四大利好:
第一,没有房租,只需交给街道每个月300块的管理费就可以;
第二,家传的手艺,传承有序;
第三,品类简单,就炒面、炒饭、炒酿皮,炒起来速度快,一个人可以忙的过来;
第四,夜市需求大,不少在附近大饭店喝完“一场”的人,都喜欢再来这儿搞个“二场”,他们喜欢这种接地气的感觉。
这里是中国人的“深夜食堂”。
生意刚起步时,王浩一个人就能忙的过来,他又炒饭又收拾卫生,繁忙且快乐。
尝过他手艺的人都竖起了大拇指,“手艺确实不错”是他听过最多的称赞。
王浩的生意越来越好,终于一个人忙不过来了,“每天出门,我会带一百个盘子,卖完回家,半年后,我每天要带两百个盘子。”本已退休的父母,又出来帮忙打下手。
晚上十点准时出摊,干到凌晨四点回家,一天六个小时,王浩一家要接待近300个客人,最忙的一天创造过500人的记录。
“我家的产品一份不会超过15块,豪华无敌款也就30多块40块。经济实惠,回头客特别多,
不少都加了微信,他们会提前打招呼,我预先做好,他们随来随走,方便。”
到了2014年,王浩一天能赚三四千,全年无休,一个月纯利润有6万块。
2015年,30岁的王浩给自己买了一辆40多万的奥迪A6和一套全款的南京新房。由于生意太忙,他一年也开不了几次奥迪,依旧每天骑着电动三轮车出去摆摊。
02、我家可能是这片夜市最后一块招牌不少王浩的老客都问过他同一个问题:考没考虑过开个自己的门店?
干了七八年夜市的王浩不是没考虑过开店,但他已经习惯了夜市这种“无本生意”。
高昂的店租让他望而却步,与其每天为房东打工,不如在路边做个“安逸王”。
现在不少不喜欢上班的年轻人,都喜欢加盟一些餐饮品牌,一点点、五十岚等奶茶品牌。
做奶茶的毛利有70%,看上去很诱人,其实光是平掉加盟费可能就要两三年时间,还会因为经营不善,经验不足而面临倒闭,直接赔掉。
“我要开店,也是做自己的品牌。”王浩如是说:“如果加盟真的赚钱,供应商为什么不自己干?”
最终,把王浩逼上“梁山”的是一道禁令:为加强文明城市建设,即将取消夜市。
摆地摊的8年时间,王浩不但自己赚到了钱,还带动了周边商户。他家摊位周围聚集起了各种小吃:龙虾、烧烤、炒菜、馄饨、麻辣烫一应俱全。
嘈杂的夜市影响了市容,2023年走到了尽头,正式被取缔。
2023年7月,王浩最后一天出摊,夏天是一年中生意最好的季节,这天一共做了200多单。
凌晨1点,剩下的食材用光了,王浩收拾干净摊位,告别了“安逸王”的生活。“我坚持到了最后一天,其他家早跑了,我家可能是这片夜市最后一块招牌。”
危机也是转机,王浩开始四处寻找合适的店铺,准备从“游击队”正式变成“正规军”。
为了留住老客,他选择了南京市某广场。
03、美团也是个大坑第一次开店,王浩换了全套新厨具,把70平的店铺装修一新,前前后后投了20多万。
他每天在微信朋友圈发信息,吸引老客回流,结果却差强人意,他的老客都是“夜间动物”。
广场不能搞夜宵,每天来到店里的老客屈指可数,只能靠广场客流硬撑。
“广场自然流量非常少。”王浩介绍说:“我没敢涨价,还是夜市的价格,但一天进店的只有三四十个人,营业额四五百。”
王浩一个月的房租是14000,光靠广场自然流量,一天不休息也只能挣个房租,人工,材料钱全部净亏。
其实,广场非常“鬼”,管理层对广场流量把控非常精准,知道每家店一天大概能分到多少客源,坪效是多少。
满打满算给租户定房租,把租户的自然客源全部转换为自己的房租,如果要赚钱,就要靠租户自己的本事了。
王浩被迫做起了美团。后来,他发现外卖也是个大坑。
美团工作人员天天让他搞各种活动,500份免费送,满减,半价什么的,只有搞活动才给他推荐位。
原本店里卖15块一份的炒饭,成本是8块左右,上了美团就要标价28块,美团与骑手拿走15块,剩下13块归自己。
如果算上店租和人工成本,这单只赚两块钱。遇上满减活动,王浩到手只有8块钱,店租和人工成本就没了着落,这单就纯亏。
“我觉得,互联网没有降低我们的营销成本,反而加重了我们的负担。”王浩抱怨说:“原本消费者只需15元就能买到我的炒饭,现在美团插一腿,他们要付28块。”
虽然王浩的店长期霸占美团APP当地外卖店铺的第一名,但他没从美团挣到钱,消费者也没得到实惠,利润都让美团拿走了。
04、我以后可能去开滴滴吧年前,为了扩大客源,王浩决定过年不休息,坚持营业,积累口碑。
结果疫情一来,从早上10点到晚上10点,进店的人不超过10个,坚守没了意义,下午4点,王浩就关门回家。
初五,广场正式宣布停止营业,初九,王浩接到了催租函。
与广场管理人员不欢而散后,王浩蒙头睡了一觉,醒来后发了一条宣布关店的朋友圈。
从夜市地摊到广场饭店,王浩第一家门店开了仅仅6个月。
这六个月,王浩一分钱没赚到,纯亏10万元。从一个月净赚6万到一个月亏1.6万,王浩缺的不是手艺。
他是输给了广场、美团和疫情。
“如果没有疫情的话,我还能扛一段时间,因为客流量是很稳定的。”王浩说:“8月份饭店开张,11月生意最好,每天能做一千出头,后来线上配送,也不错。
这一波疫情来了,已经没人来吃饭了,一天能来一两个都是好的,又碰上催租,扛不住,扛不住。”
对于未来怎么办?王浩表示,等疫情过后,再找店铺,找家能做夜宵的。
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就去开滴滴。
“我的奥迪闲在家里好几年了,也该出来溜溜了,人总不能闲着吧。”
南京火爆炒饭已入室经营 人气依旧评价不一
凌晨四五点,排队两三百米,只为吃上一口招牌炒饭……最近,江苏南京一家深夜炒饭摊可谓是红遍了大江南北。几勺油盐下去,米饭在铁锅中翻滚。看上去似乎和别家的炒饭并无区别。但仔细一问,渗透在米饭中的老卤香味扑鼻而来。这就是南京人气爆棚的老卤炒饭。如今,炒饭夫妻告别路边摊,将炒饭开进了临街店铺。现在生意如何?炒饭到底好不好吃?
【来宁打工自创老卤炒饭火了】
9月7号晚上11点30分,一到午夜,36岁的陈忠和妻子都会雷打不动从家中出发,将招牌卤菜和浇头送到自家炒饭摊。除了春节回家过年,这样黑白颠倒的生活已经持续12年。此时,上百名食客正在几百米外排队,等着夫妻俩出现。
1995年,刚刚初中刚毕业的陈忠,就从老家安徽来南京打工。寻思着学个手艺糊口,他选择在一家小餐馆当学徒。陈忠说,后来到2000年左右,餐馆因为拆迁这家店停业了。陈忠当时看到路边有卖炒饭的,生意还挺火爆,自己就想也学一下炒饭。
2003年,陈忠和妻子开始在南京夫子庙附近摆起炒饭摊。不过要想在众多“深夜料理”中脱颖而出,除了食材新鲜、童叟无欺外,抓住食客的味蕾十分重要。陈忠说,当时有客人提出,在炒饭中加一点老卤,味道会特别鲜。
为了烹调鲜香不腻的老卤,陈忠在家没少尝试。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他终于调制出符合南京食客口味的老卤。
【炒饭12年深夜“吃货”排长龙】
虽说是个路边摊,但陈忠的招牌老卤炒饭却在吃货嘴中口口相传,小有名气。眼看炒饭生意越来越好,有人劝陈忠找个店铺经营,但他想了想还是拒绝了。陈忠说,以他当时的经济实力,完全可以租一个门面房。但是店铺的位置不确定在什么地方,一旦开店经营了,很可能这里附近的客人就不方便过去了。
今年八月底,陈忠的人气炒饭摊忽然红遍微博微信。一夜间,三四百名食客蜂拥而至,让午夜的城市马路堵起了车。人气高涨的同时,出摊占道的事实也让两口子很为难。最终在朋友介绍下,陈忠夫妇找了一个临街铺面经营炒饭。
【入室经营人气依旧评价不一】
凌晨一点钟,记者来到陈师傅的炒饭店。食客排起了长队,只为品尝陈师傅亲自炒的人气炒饭。
一位食客说,他是看了朋友的微信圈才过来吃饭的,从晚上十一点就开始排队,当时陈师傅的店还没有开门。要想吃上一碗招牌炒饭,除了要经得住等待,还得眼疾手快。您瞧,这位姑娘晚到十五分钟,就错过了最后一个号。
老卤提味、价格亲民,有人吃了连连称赞,但也有人感觉味道一般般,也就是比其他的炒饭口味好了一点点,和高端炒饭相比,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特色。
不管味道如何,靠卖炒饭为生的陈忠夫妇,如今年收入已经三四十万。他们不仅在南京买上了一套100多米的房子,同时还接到全国各地咨询加盟的电话。当然,深夜炒饭红火的背后也有人觉得陈忠是在自我炒作。面对质疑,陈忠并不否认网络和媒体的帮助,但他表示炒好饭才能对得起大家的关注和支持。
宿迁小伙在泰州火了!卖炒饭一年净赚200万
泰州第一家,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张记海鲜炒饭的掌门人张海霆就是这么自信。
这位宿迁小伙子,2014年在泰州独创了张记海鲜炒饭。三年不到的时间,张记海鲜炒饭火遍泰州,轰动全国,不仅每年仅靠门市就净赚近200万,还在全国多个地方有了加盟店铺13家。
一年净赚200万
每天5点钟,风雨无阻,明珠小区南大门,张记海鲜炒饭准时出摊。早已等待的人小小地骚动起来,依次拿起扑克牌做的叫号牌,开始等待炒饭。
一号,二号,三号…..张海霆和哥哥张海潮负责炒炒炒,父亲负责打包收钱。一会会功夫,上百份海鲜炒饭被各路吃货拎着、捧着、端着走了,也有人现场就开吃。
“目前只做门市,外卖实在忙不过来。2016年净赚近200万吧,赚的钱兄弟俩一人一半。”忙得不可开交的张家兄弟俩说。
乖乖隆的个咚,就只卖炒饭,一年就赚近200万?!
是的哦,这就是张记海鲜炒饭创造的神奇。
不想窝囊地生活
不要看张记海鲜炒饭现在生意红得不得了,当初,他们也曾寂寞地煎熬过。
几年前,张海霆从宿迁老家来到泰州打工,在KTV做服务员。
“每天凌晨2点多钟才能下班,每次都饥肠辘辘,找不到好吃的。”张海霆说,上班很辛苦,工资不算高,吃饭成了大问题,让他觉得“过得很窝囊”。
为了改变这种窝囊的状态。张海霆想自己创业。做什么呢?张海霆和在南京调料公司上班的哥哥张海潮商量。
曾经一天只做40块
做吃的!要简单、好吃、够饱、泰州没有的!兄弟俩想来想去,扬州炒饭很出名,泰州却没有什么泰州炒饭呢,何不在泰州创办个海鲜炒饭?
于是,兄弟俩双双辞职。哥哥专门精心研制调料,学过厨师的弟弟专门研究炒饭工序。
一切准备就绪后,2014年8月某天,兄弟俩正式出摊。“很沮丧,一个晚上就卖了两份炒饭,40块。”当晚收摊后,兄弟俩坐在出租屋里,默默地无言对视。第二天,俩人继续出摊。
“60,120,320,480,连续4天,营业额比第一天涨了十倍。”兄弟俩有了信心,坚持就会胜利。
张记海鲜炒饭属于泰州
“从来没想过我们比别人幸运,我们只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比一般的人多坚持了。”张海霆说,一路走来不容易,其背后的辛苦别人也无法体会,光炒坏的锅和铲子不计其数。
“很自豪,有成就感,会在泰州安家。”兄弟俩说,再忙两年,他们想在泰州买房、买车,把老婆孩子从老家接到泰州来生活学习。
“泰州已经是我们的第二故乡,张记海鲜炒饭属于泰州。”张海霆说,不以赚钱为目的的创业都是耍流氓。所以,想创业的,看准机会,不要等到明天,明天太遥远,今天就行动。
小编想说:啥时来家乡啊?俺也想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