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茶饮企业扎堆涉足咖啡业务
随着新茶饮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新茶饮品牌不再满足于扎根本行业,蓬勃发展的咖啡行业迎来了不少新茶饮行业玩家。奈雪的茶、茶颜悦色、蜜雪冰城、书亦烧仙草、喜茶等品牌均已投资或自主成立了咖啡品牌。
咖啡赛道里,有的企业选择另起炉灶投资一个咖啡品牌或者自己成立新的咖啡品牌,有的企业则选择上新咖啡产品来进入咖啡赛道。
作为较早涉足咖啡行业的新茶饮,蜜雪冰城曾在2017年推出以现磨咖啡为主的全国连锁饮品品牌“幸运咖”,售价基本在10元以内。借助蜜雪冰城的供应链体系,幸运咖于2023年4月开放加盟。但幸运咖的发展并不如蜜雪冰城快,根据蜜雪冰城招股书披露,幸运咖2023年-2023年的门店数量分别为12家、142家、469家,2023年第一季度门店数为636家。经营“幸运咖”品牌的公司为河南幸运咖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9月22日,2023年亏损69.57万元,今年一季度净利润为40.51万元。
自立咖啡品牌的还有茶颜悦色,今年8月,茶颜悦色推出的“鸳央咖啡”开业,标志着茶颜悦色正式涉足咖啡行业。茶颜悦色方面表示,鸳央咖啡与茶颜悦色是同根生的两个独立品牌。9年前,茶颜悦色用“中茶西做”方式打开中国茶的另一面,如今在新零售咖啡浪潮来临的环境下,鸳央咖啡采用“西咖中做”的方式,以“新中式咖啡茶”的定位,探寻咖啡的另一面。
除了自己成立新的咖啡品牌外,新茶饮企业化身投资人,对咖啡品牌的投资也毫不手软。2023年7月,精品咖啡品牌Sw完成了由喜茶领投、老股东弘毅百福跟投的A+轮过亿元融资。公开资料显示,喜茶还投资了咖啡品牌少数派。
与喜茶类似,奈雪的茶在今年9月入股了咖啡品牌AOKKA咖啡,且持股超21.4%。今年5月,有消息称亦烧仙草战略投资长沙连锁咖啡品牌DOC咖啡,占股23.5%。同样在今年5月,柠檬茶品牌“柠季”也传出全资控股投资咖啡品牌“RUU”的消息,RUU创始团队成员由前星巴克与字节系员工为主,目前该品牌以直营为主。
还有一些茶饮品牌选择在菜单上加入咖啡产品。新京报记者在新茶饮品牌益禾堂小程序上看到,除了新品推荐、水果茶等栏目外,菜单中还出现了“现磨咖啡”这一选项,产品包括益禾堂特色的益杯咖啡、美式咖啡、白椰拿铁等,售价在12元-17元之间。新茶饮品牌一点点也在门店上新了红茶拿铁、四季拿铁等产品。
在专注茶饮连锁的年轮战略咨询创始人段北海看来,各品牌涉足咖啡业务的选择以及背后的动机比较复杂,但主要来说,是资源和老品牌条件决定的。“手上有钱+原有品牌不适合上咖啡,那就再做一个咖啡品牌。如果手上钱不多,老品牌的定位又和咖啡不冲突,那就直接上产品就行了。总体来说,做新品牌机会更大、成本风险更高。老品牌上新产品,成本更低,机会也有限。”
新京报记者王子扬
编辑祝凤岚
校对柳宝庆
在世界杯赞助阿根廷国家队,库迪咖啡想靠体育营销突围
导读:重操旧业的陆正耀,想复制出一个新的瑞幸。不难看出,库迪咖啡仍旧走的是瑞幸咖啡的老路,也标榜的是基于互联网,同时整合品牌、产品、供应链和运营服务来经营。
(文/韩宜珈编辑/马媛媛)在卡塔尔世界杯如火如荼的进行途中,不少品牌搭上了世界杯的快车。这阿根廷队中国区赞助商库迪咖啡,紧锣密鼓推出了世界杯的限定商品和宣传。
库迪咖啡这个名字对消费者来说可能还比较陌生,,但它的创始人大家都很熟悉,曾担任过瑞幸咖啡的创始人以及前董事长陆正耀。
关于这个新品牌最早的市场消息出现在9月,传闻陆正耀正在筹划一个新的创业项目今年10月,库迪咖啡首店落地福州IFC。
时隔两年,在经历了趣小面和预制菜“舌尖英雄”的失败之后,陆正耀再次回到咖啡赛道。
再造一个瑞幸咖啡?
在库迪咖啡的官网,我们可以看到其说明,库迪咖啡由瑞幸创始人、前CEO钱治亚女士携瑞幸原核心团队倾力打造,团队人员来自瑞幸咖啡、神州租车、神州专车等大型新经济企业。
公司总部位于北京,运营中心位于天津,在天津、长沙、成都、厦门、上海设立产品研发基地,并在全国各主要省份设有分公司。
天眼查显示,库迪咖啡(天津)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5月,法定代表人为王百因,注册资本1亿美元,经营范围包括餐饮服务、食品销售、食品互联网销售等,由MAINMARVELLIMITED全资持股。变更记录显示,该公司于8月23日发生多项工商变更,名称由惠医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变更为库迪咖啡(天津)有限公司;经营范围新增餐饮管理、外卖递送服务,以及餐饮服务、食品销售等许可项目。
11月3日,库迪咖啡在海南成立供应链公司,注册资本3亿元人民币;11月16日,库迪供应链(山东)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钱治亚,经营范围含食品销售;食品互联网销售;供应链管理服务;餐饮管理;企业管理等。该公司由库迪咖啡(北京)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截至目前,库迪咖啡已经相继在杭州、沈阳、南京、北京等城市落子扩张,正式开启了全国化布局。
重操旧业的陆正耀,想复制出一个新的瑞幸。不难看出,库迪咖啡仍旧走的是瑞幸咖啡的老路,也标榜的是基于互联网,同时整合品牌、产品、供应链和运营服务来经营。
在库迪咖啡身上,陆正耀团队早早地便布局了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咖啡、烘焙、简餐、酒吧……COTTICOFFEE总会找到一个维度与你的生活关联”。根据官网的介绍,库迪咖啡未来将主打全时段餐饮,早上可为消费者提供包括咖啡、意式饼干等在内的佐食,中午可提供餐食,下午供应小吃,晚上提供酒类饮品。
立下了三年开出万店的目标,库迪咖啡正在加速自己的加盟脚步。不仅推出了2023年3月31日前签约门店限时每家门店减免10万元服务费的政策,还推出了保底政策,若加盟商发生亏损,库迪咖啡则补足亏损差距。不过,该政策有一定门槛,需要库迪咖啡进行系列评估。
库迪咖啡的加盟和收费模式都雷同于瑞幸咖啡,都需要交纳5万元/店的保证金,并按照门店经营毛利以阶梯的形式收取服务费。但库迪咖啡在此方面更加细化,也吸引着曾经的“追随者”。
核心竞争力缺位
今年10月,库迪咖啡签约成为了阿根廷国家足球队中国区赞助伙伴,时隔不到一个月,库迪咖啡再度出手成为2023年成都马拉松的总冠名赞助商。
从这短短几个月的营销活动,可以看出库迪咖啡正在全力加码体育营销,想要借世界杯的东风,带动起整个品牌的认知和口碑。
对此,库迪咖啡首席营销官李颖波表示,库迪咖啡的品牌口号是EVERYDAY@COTTI,代表着库迪咖啡希望通过咖啡带给人们健康美好的日常,而体育运动展示了积极向上的能量,也让生活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对顶级体育赛事的赞助,能够彰显库迪咖啡的年轻、潮流与热情。
李颖波还提到,之后会在体育赛事赞助、潮流IP跨界合作和经济文化活动赞助上持续发力,在提供给消费者高品质、高性价比的咖啡产品的同时,不断带来全新的品牌体验。
在如今的咖啡业态中,连锁咖啡店、独立咖啡店以及便利店这三大消费场景已经成为了主流。市场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咖啡市场规模达到1547亿元,其中现磨咖啡市场规模将近600亿元。2023年,我国咖啡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至近1700亿元,现磨咖啡市场规模也将继续壮大。
上海啡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东向观察者网表示,如今类似瑞幸与库迪的这种连锁咖啡小店模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然而库迪咖啡的团队,可以复制的只有前期瑞幸的模式,在供应链和企业品牌发展方面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仅如此,库迪咖啡在官网主页所宣传的“日咖夜酒,杯不离手,从早到晚,一直陪伴”的模式,实际上是缺乏市场的认证的。
王振东指出,咖啡店卖酒的成功案例并不多,现在主要存在于部分独立咖啡店。并且大部分咖啡团队与酒精饮料团队是分成两个团队在运作的,简单来说,就是咖啡店的夜场承包给了另一个团队。
不仅是供应链的问题,国内消费者饮酒场景的不同,也决定了依附于商业办公区的,以外卖和快捷自提为主的咖啡小店难以扩展出成熟的酒精饮料消费客群。
从星巴克来看,在中国大陆地区仅有上海两家(烘焙工坊和世贸店),北京一家(北京坊店),加上深圳湾臻选店一共四家提供酒精饮料,现如今的效果也不算非常成功。由此可见,这样的模式还有待市场的检验。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咖啡市场在2013-2023年得到了高速发展。在此期间,国内兴起了大量咖啡品牌。2023年我国咖啡市场规模预计将达1806亿元。
天眼查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咖啡相关企业17万余家,2023年新增注册相关企业2.3万余家,新增注册相关企业增速达到18.9%。
在千亿咖啡赛道飞速发展的今天,各路玩家都想来分一杯羹。像蜜雪冰城成立了LkC幸运咖;CC都可茶饮成立咖啡新品牌CCf;茶颜悦色新推出的咖啡品牌“鸳央咖啡”;更有邮政咖啡、李宁旗下NINGCOFFEE等多家跨界选手进入咖啡市场。
行业竞争白热化,新模式前途未卜,当年的天时地利人和不复存在,库迪咖啡靠什么赢得未来?
美式汉堡卡乐星几乎“告别”中国内地,仅剩3家加盟店
记者李昱茹
编辑牙韩翔
美式汉堡品牌卡乐星收缩在中国市场业务。11月21日,它关闭了上海浦东嘉里城的门店,这意味着卡乐星在上海的所有直营门店都已经停止营业。
目前在上海,仅剩浦东与虹桥机场的两家加盟店尚在营业,加盟店则不在关店范围内。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的卡乐星也还在继续营业。目前,这个品牌在中国市场只剩下3家加盟店。
界面新闻联系卡乐星上海餐饮管理公司没有得到回应。而早前这家公司对上观新闻称,后续也没有再开业的计划。
卡乐星由CN.Kh夫妇在美国洛杉矶创办,至今在全球拥有超1200家汉堡餐厅。2009年,卡乐星入驻中国选择直营模式经营。上海也是卡乐星登陆中国的首个城市,并在上海来福士场开出首家门店。当时,这家公司还曾计划在未来8年内,在中国发展超过100家餐厅。
而13年过去,相比达美乐与棒约翰等近年来崛起的快餐店,卡乐星的名字对于不少中国消费者依然比较陌生。事实上,卡乐星也在一点点收缩业务,2015年卡乐星在福州就关闭了全部门店。
卡乐星在中国存在感不强的原因一方面是扩张速度太慢,另一方面则是没有融入这个市场。
作为一家传统美式汉堡店,卡乐星并没能提供差异化产品,菜单仅局限于加州双牛芝士堡、香菜甜筒等。这个品牌吸引消费者的优点大多在于肉厚、畅饮、出餐快。但它平均40元一个的汉堡价格,也超出了不少上班族们的预算,在对手中失去竞争力。
对手们的快速扩张步伐也给卡乐星的发展施加了压力。
截止今年,1997年进入中国的达美乐的门店数从2023年的188家快速增长至508家,且在进一步下沉入二、三线城市;2003年棒约翰也在年初易主后宣布计划在华南新开1350家店。这些品牌也在形成各自的卖点,像达美乐就以其“30分钟必达”的外卖服务和消费券吸引消费者反复购买。
而中国本土的品牌如华莱士、塔斯汀等也加入了西式快餐赛道。这些品牌发展速度快、规模大且定位明确。例如,目前拥有2890家门店的中国汉堡塔斯汀将其80%门店开在3至5线城市,避开了北上广等发达城市的激烈竞争。再加上它本土化口味产品以及其低价策略,这个品牌成功出圈。
不只是卡乐星,另一个美式餐饮品牌唐恩都乐也在中国市场败北。
11月11日,菲律宾餐饮巨头快乐蜂(JiF)宣布,将终止其在中国的唐恩都乐咖啡业务(Dki'咖啡)。西方人喜欢以甜甜圈浸泡在咖啡的方式的消费,然而不少中国消费者们对此仍会有一定水土不服。
当下中国的西式快餐市场,留给卡乐星的发展空间已越来越小。同时,中国餐饮业在疫情之下状态并不乐观。西式快餐市场规模虽然仍保持扩张,一些品牌其实都处于亏损状态。
虽然门店扩张随带动了达美乐营收增长,其今年上半年9.09亿元,同比收入较去年增加18.6%。但从净亏损数据看,达美乐仍在中国已延续三年亏损。拥有肯德基、必胜客的百胜中国在前三季度亏损2.67亿,并解释是销售额下降,原材料、工资和电费成本上涨等因素带来变动。
面对特殊时期的外部大环境考验,卡乐星此刻选择收缩或许也是为了节省经营成本做出的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