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饮巴比股份将成“馒头第一股”,依赖加盟埋隐患
8月6日,“巴比馒头”品牌方中饮巴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饮股份”)成功过会,将成为“馒头第一股”。
2003年,中饮股份创始人刘会平在上海开设“刘师傅大包”门店,主打馒头、包子等面点产品,2004年申请注册“巴比”商标。依靠加盟模式,巴比门店实现了在华东地区的快速扩张,并将业务版图扩展到广东、华北地区。
据新京报记者调查了解,占据中饮股份约九成主营业务收入的加盟门店,单店营收能力仅为直营门店的1/3左右。受疫情影响,北京地区的巴比馒头加盟门店流水有所下降,而总部前期还“花血本铺店”。同时,部分门店未能严格执行总部管理标准,影响到产品品质。
专家认为,终端的食品安全风险以及档口店模式造成消费者体验较差,可能影响中饮股份未来品牌持续提升,而营业证照难以办理,恐影响其门店拓展。
从馒头店走向A股
中饮股份创始人刘会平曾在一段视频里称,自己20年前的梦想是将中国的馒头、包子卖遍全球。招股书显示,中饮股份主要从事中式面点速冻食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以加盟连锁门店销售为主,主要产品为包子、馒头、粗粮点心、馅料等。此次IPO,中饮股份拟发行不超过6200万股,募集资金9.5亿元,用于巴比食品智能化厂房项目、生产线及仓储系统提升项目、直营网络建设项目等。
上海证监局官网信息显示,中饮股份2023年8月进行上市辅导备案。2023年12月,证监会官网披露中饮股份招股书。由于旗下“巴比馒头”较出名,外界因此称如果中饮股份过会,将成为“馒头第一股”。
根据招股书,2016年-2023年,中饮股份营收分别为7.2亿元、8.67亿元、9.9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762.1万元、1.13亿元、1.43亿元。2023年1-6月,中饮股份营收4.81亿元,归母净利润为6885.05万元。
尽管一路从馒头店发展到即将迈过A股门槛,但中饮股份家族企业色彩依然浓厚。招股书显示,2010年6月,刘会平、洒海滨等5名自然人共同出资设立中饮股份前身上海中饮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后经几次更名、增资、股转,刘会平、丁仕梅夫妇合计持有中饮股份80.76%的股份。中饮股份提示,发行后刘会平夫妇持股比例仍然较高,存在实控人不当控制风险。
加盟店单店收入较小
就销售模式而言,中饮股份主要依靠特许加盟。截至2023年6月底,中饮股份已在上海、广州建立生产基地,在北京委托第三方生产,销售网络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广东等几十个城市,但直营门店仅有15家,加盟门店多达2784家,约九成主营业务收入来自加盟门店的销售,直营门店销售收入贡献不足2%。
招股书显示,中饮股份采取单店加盟模式,期限为3年,加盟商拥有加盟门店的所有权和收益权,自负盈亏,接受中饮股份的指导监督。从操作模式来看,中饮股份会统一将速冻面点成品(包子、馒头等)和馅料等统一配送至加盟门店。
“中饮股份很聪明,是一种典型的依靠加盟实现轻资产扩张的运营模式。在地租费用逐年上涨的背景下,中饮股份有效降低了自己开店的成本风险,但加盟商的日子不一定好过,尤其在今年疫情冲击下。”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评价。
但经营数据显示,中饮股份加盟门店的营收能力远不如其直营门店。2016年-2023年,其加盟店单店平均收入分别为32.59万元、33.78万元、33.16万元;而直营门店平均收入分别为92.32万元、101.26万元、114.41万元,逐年上升。
从收入区间来看,2023年,中饮股份加盟商单店年收入多集中在20万元-40万元,数量占比为50%左右;收入在40万元-50万元的门店占比约为15%,50万元以上的门店约占11%,10万元以下门店占比约12%。相比之下,中饮股份20家直营门店中,有13家年收入都在50万元以上。中饮股份在招股书中坦承,加盟模式下的客户较为分散,对单个客户的销售金额较低;加盟店单店收入较小且较为分散,单店收入差距相对较大。
受房租上涨或拆迁等因素影响,近年来退出巴比馒头加盟的门店数量也在增加。2017年、2023年,中饮股份分别增加加盟门店430家、527家,但同期退出的加盟门店分别达到173家、217家。2023年上半年,中饮股份新增加盟店300家,减少157家,半年内减少的加盟店数量已与2016年、2017年全年减少数量接近。
中饮股份在招股书中提示,随着经营规模扩大及加盟商不断增加,自身可能在制度建设、运营管理、资金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而门店选址需要综合考虑消费人群、商业辐射能力、租赁价格等多种因素。一旦选址失当,会使目标市场地位难以实现,导致直营店前期费用不能收回,加盟商经营不善影响对公司的收入贡献。
北京前期“花血本铺店”
为应对市场竞争,中饮股份自2014年起优化门店形象,拓展团餐销售渠道。继2014年成立广州子公司后,中饮股份又于2017年成立北京子公司。截至2023年6月30日,中饮股份在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分别拥有加盟门店1142家、652家、727家、218家,北京仅有45家。
招股书显示,其控股子公司中饮巴比餐饮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中饮巴比食品(天津)有限公司2023年上半年分别亏损302.12万元、33.33万元。另据新京报记者调查了解,受疫情影响,中饮股份北京门店流水有所下降。
8月7日上午,新京报记者实地走访位于北京丰台区的巴比馒头三环新城店,发现该门店已被另一家餐馆取代。附近外卖小哥称,此处的巴比馒头店已关停一段时间。
新京报记者随后以意向加盟商身份从中饮股份北京地区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中饮股份华北市场开发已有两年多时间,加盟商主要承担的是房租、设备和人员费用,加盟费、装修费全免,只需缴纳1万元保证金。
“北京这边主要是房租贵。”该负责人透露,2023年运营最好的时候,一家巴比馒头门店日流水可达到8000元,但现在受疫情影响,每日流水大概在3000-4000元,而3000元是大部分门店的盈亏平衡线。巴比馒头门店毛利率普遍在60%-65%,不雇员工的情况下,利润率为30%,雇员工的话利润率在20%。
巴比崇文门店菜单。
“北京计划要开到150家以上。”尽管该负责人称加盟店通常半年就能回本,但也承认,巴比馒头在北京市场的知名度没有在上海高,“前期花血本在铺店,比如2023年给我们规定赔800万元是一个合理范围。”
证照难办恐影响扩张
和君咨询连锁经营专家文志宏认为,直营店与加盟店业绩存在差异,在以加盟为主导的连锁运营模式中比较常见。中饮股份实质上已变成一家供应链公司,并以加盟店的前端销售为主要渠道。目前来看,中饮股份的主要潜在风险在于无法像直营店那样对加盟门店进行食品安全全程把控。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症结可能不在供应链,而在终端,因为加盟商容易受利益、成本影响。
据中饮股份上述人士透露,北京部分面积较小的加盟门店基本上都没有压面机,做出来的包子口感可能不一样。由于监管不是特别到位,一些加盟店的产品相对按照标准做的门店来说要差一点。
文志宏认为,巴比馒头多为档口店,这种模式虽然在很多城市有市场空间,但给消费者的体验感并不是很好,中饮股份需要考虑维持这种业态对后续品牌的持续提升是否有好处。另一个隐忧是,很多城市对前店后厂这种门店少于一定面积的就不下发许可证,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扩张。
巴比广渠门店。
实际情况也证实了这一说法。中饮股份上述负责人表示,目前北京地区巴比门店主要采取“改牌子”加盟,即瞄准已有的其他品牌包子铺洽谈合作。而新开门店很难办下营业证照,多靠类似租借餐厅档口的方式开店。
针对加盟门店盈利能力、北京地区运营情况等问题,截至发稿,尚未收到中饮股份回复。
新京报记者郭铁摄影实习生胡晓萱图片来源官网截图
编辑李严校对杨许丽
真香!“馒头第一股”来了,初中毕业刘师傅身家数十亿
8月6日,中饮巴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饮股份”)首发申请获证监会通过,将于上交所上市。据悉,公司首次公开发行的A股不超过6200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25.00%。
中饮巴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主经营包子、馒头、粥品饮品,属于速冻食品行业,旗下的早餐店“巴比馒头”较为出名。若上市过程顺利,中饮股份将成为A股中的“馒头第一股”。
“馒头第一股”即将登陆A股市场
其实,中饮股份IPO申请并非第一次申请,早在2023年6月份的时候,中饮股份就已经递交过一次IPO的申请书,经过为期半年的修改补充,2023年12月中饮股份再次递交了IPO申报稿。直至8月6日,证监会发审委审核通过了中饮巴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申请。若中饮股份成功上市,将成为A股历史上第一个“馒头股”。
公开资料显示,中饮股份系由中饮集团整体变更设立,公司专业从事中式面点速冻食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是一家“连锁门店销售为主,团体供餐销售为辅”的中式面点速冻食品制造企业,旗下的早餐店“巴比馒头”较为出名。
公司产品可以分为面点系列产品、馅料系列产品以及外部采购系列产品,具体包括包子、馒头、粗粮点心、馅料以及粥品饮品等,共计近百余种产品。
中饮股份2016年-2023年度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分别为7.20亿元、8.67亿元、9.90亿元,另外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8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719.07万元、11,260.11万元、14,289.27万元和6,842.68万元。
虽然中饮股份的营收能力较为稳定,但是市场对中饮股份仍抱有质疑。其中遭议最多的就是多项原材料存在采购价偏低的现象。
以食用油为例,在2016年至2023年上半年,中饮股份食用油采购单价仅分别为7.09元/千克、7.06元/千克、6.68元/千克、6.73元/千克。而市场中食用油最新批发价约为13元/斤。
中饮股份实为“夫妻店”
夫妻双方持股数量超80%
这是一家正宗的“夫妻店”,中饮股份控股股东刘会平拥有公司1.01亿股的股份,而他的配偶丁仕梅持有公司1902.78万股股份,刘会平、丁仕梅夫妇合计直接持股数量占公司股份总数的64.64%。
同时,刘会平作为有限合伙人通过天津会平、天津巴比、天津中饮间接持有公司2997.69万股股份,占公司股份总数的16.12%。也就是说,刘会平、丁仕梅夫妇合计持有公司80.76%的股份,刘会平、丁仕梅夫妇系公司实际控制人。
发行人的发起人为整体变更前中饮集团的全体11名股东。其中刘会平、丁仕梅系夫妻关系、丁仕霞与丁仕梅系姐妹关系、金汪明与吕小平为夫妻关系。总体而言,中饮股份当前仍属“家族经营”的模式。
据悉,中饮股份此次拟在上交所主板公开发行6200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25%,拟募集资金9.6亿元。若这一发行目标达成,公司发行市值可达到38亿元。如此一来,刘会平夫妇身家将超十亿。
中饮股份“不差钱”
有充裕的货币资金拿去理财
从招股书看,公司现金流充裕。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账面货币资金高达4.63亿元,而2023年底、2017年底、2016年底货币资金分别为4.58亿元、3.51亿元、0.12亿元。
在充裕的货币资金下,公司还进行了理财投资。公告显示,公司货币资金余额2023年末较2017年末增加10,643.89万元,同比增长30.28%,主要系2023年度经营积累增加;2017年末较2016年末增加33,928.92万元,主要系2017年度经营积累增加和以前年度购买的理财产品到期赎回所致。
另外,2023年年末、2023年中期,公司均无短期借款或长期借款。财务费用2016年、2017年分别为128.67万元和27.69万元,2023年和2023年上半年财务费用甚至为负数。
虽然不差钱,但是中饮股份仍拟募集资金96388.78万元,对于此次的募资用途,招股书中显示,将用于巴比食品智能化厂房项目、生产线及仓储系统提升项目、直营网络建设项目、食品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建设项目、品牌推广项目、信息化建设项目、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90%收益来源于加盟店
但平均收入大幅下滑
经过多年的开拓发展,中饮股份形成了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广东等地几十余座城市的直营和特许加盟销售网络,“巴比馒头”在消费者心目中得到认可。
截至2023年6月末,中饮股份拥15家直营店、2784家加盟门店。同时公司建立了以加盟门店销售为主,直营店及团餐销售等相结合的营销体系,对销售门店实行多方面的支持和严格管理每日为上百万顾客服务。
其中以加盟的销售模式为主,主营业务收入90%左右来源于加盟模式的产品销售。不过,2023年,中饮股份加盟门店平均收入出现下滑。各期,中饮股份每家加盟门店平均收入分别为32.59万元、33.78万元、33.16万元、14.87万元;每家直营门店平均收入分别为92.32万元、101.26万元、114.41万元、52.97万元。
报告期内,发行人加盟门店的数量增长较为迅速。加盟商拥有对加盟门店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但在具体经营方面须接受公司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中饮股份也对加盟店风险做了解释,公司表示若加盟商在日常经营中未严格遵守发行人的管理要求,将对发行人经营效益、品牌形象造成不利影响。随着发行人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加盟商的不断增加,发行人在加盟模式方面的制度建设、运营管理、资金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经营业务受地域限制
华东地区占比超9成
值得注意的是,受制于冷链运输的半径,中饮股份的业务覆盖范围目前主要在华东地区。招股书显示,2016年至2023年在华东地区的销售占比分别为94.15%、93.84%、92.93%。
2016-2023年上海工厂成品类产能利用率分别为144.27%、107.61%、122.1%,馅料类产能利用率分别为137.11%、119.72%、127.43%,全部超过100%,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
产品销售的区域性似乎成了各大餐饮小吃行业的通病,例如已经A股上市的小吃餐饮企业广州酒家、三全食品、全聚德,亦或是正在谋求IPO的千味央厨、刚刚新三板退市的狗不理都无法逃脱这个怪象。
中饮股份在扩张时也面临如何打破产品销售的区域性的问题。公司表示,未来的扩张计划是3年内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区的重点地段开设182家直营店铺,增强公司在华东、华南、华北等地区的旗舰门店示范宣传作用和提升销售;同时公司会加强自有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增加用户,为线上销售打下坚实基础。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适时制定相关的兼并收购计划。
中饮股份上市后表现如何还要基于其未来的发展。截至发稿,食品行业的龙头老大仍为海天味业,总市值为4943亿元。三全食品、广州酒家的最新总市值为217亿元、181亿元。而利润连降三年的“老字号”全聚德当前市值仅为39.42亿元,股价较其最高点已经下跌超80%。
本文源自中国基金报
这些“匪夷所思”的职业,你愿意试试吗?
阿奈供图
“‘00后’整理师一年叠30万件衣服”,“螺蛳粉闻臭师年入百万”,“小龙虾剥虾师最快4秒剥一只”……近两年,就业市场冒出了许多“匪夷所思”却又“细想合理”的职业。
有“官方盖戳”的碳排放管理员、调饮师、互联网营销师,也有“民间自称”的玩具修理师、品虾师、宠物烘焙师……几乎可以说凡是有需求,你都能找到对标职业。
新职业是怎么出现的?从事新职业的都是些什么人?新职业跨入门槛高吗?这或许是许多人的疑惑。
宠慕供图
新业态、新需求催生新职业
美团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生活服务业新业态和新职业从业者报告》显示,2016年至2023年,美团平台上的新业态交易额增长了2.7倍,2023年达4837.4亿元,而新业态孕育的新职业超过70种。
生活娱乐和社交方式的变化,驱动了新职业的发展。
明星推理真人秀节目的热播,刺激了“剧本杀”风靡年轻人群体。天眼查数据显示,2023年新增“剧本杀”相关企业超3100家,同比增长63%。这也使得“剧本杀”编剧、DM(主持人)、发行、职业玩家等新职业应运而生。
“90后”的湖南“剧本杀”编剧阿奈认为,现在很多年轻人缺少时间和精力经营自己的社交圈,而“剧本杀”可以让玩家实现没有负担的短暂社交,同时,“剧本杀”带来的沉浸式全新人生体验,可以帮助玩家释放压力、宣泄情绪,甚至实现梦想。“今年‘情感本’很火,是因为大家希望可以在其中哭一场。”
提到下一个剧本的题材,阿奈很兴奋。她介绍,现在有不少“相亲本”玩家,“玩‘剧本杀’比相亲有效多了,亲戚和婚介公司介绍的对象,不知根知底,而愿意花钱玩‘剧本杀’的两个人,至少消费观和文艺取向不会相差太远,玩家通过几个小时的故事演绎,也能快速了解对方的性格特征与行事风格。”
鱼丸v供图
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创造新职业
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使得不同消费领域产生一批新职业。比如,“吸猫”、“撸狗”成为很多年轻人、独居老人的生活日常,“毛孩子”的家庭地位日益攀升。
广州市消委会发布的《广州市宠物消费调查报告》指出,在随机调查的2000名宠物主中,80后和90后宠物主占85%。另有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城镇宠物犬猫数量突破1亿只,消费市场规模也达到2065亿元。
宠物医疗、宠物学校、宠物寄养、宠物美容等在宠物经济产业链中都已司空见惯。如今宠物殡葬也进入了大众视野。
宠物殡葬师李超称,曾经有位顾客的女儿在宠物离世后,问她的爸爸,人可以火化,为什么宠物不可以。
李超2015年在北京创立的宠物殡葬店“宠慕”,至今已服务了5000多只离世宠物。“每年都会有顾客不远万里,把离世的宠物从贵州、山东、内蒙古等地送到我们店里殡葬火化。”宠物殡葬师李超表示,宠物离世后妥善处理的需求在增加。
而随着商业巨头泡泡玛特的上市,越来越多人接触到“潮玩”和“盲盒”概念,这也让潮玩设计师成为一个热门职业。生于1995年的北京潮玩设计师“鱼丸V”虽然投身这个行业才一年,目前已经拥有了“站长大人”的IP,颇有职业成就感的他决定将这条路走下去。
“鱼丸V”自小喜欢怪兽系列,着迷于哥斯拉的原始设定,特别喜欢Sfi玩具。所谓Sfi是一种软胶材质,就是玩具材质英文“SfVi(软聚氯乙烯)”的日式称谓。一般采用“搪胶”与“油炉”生产工艺,在制作好的铜质材质模型中加入液体原料,经过加热冷却后成型就变成了中空软胶,之后设计师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喷漆上色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日本丸三公司发售了世界上第一只哥斯拉软胶玩具。这次尝试大获成功后,Sfi就成为日本特摄剧(如《奥特曼》)怪兽角色玩具的常用材质。
这种怪兽一挂的潮玩,虽然受众并不是很广,但是仍有自己的小圈子,“鱼丸V”也已经有了自己的粉丝群。
从雕塑、出模、造型、涂装、配色……完成一件原创玩具并不是容易的事,从最开始的纸面设计,到成为一个立体的雕塑,其中就会有无数道修改,此后拿去厂家开模,更是一笔不菲的费用,目前他的“站长大人”已经推出五个系列,手头正在打造一个即将上市的新系列,每个系列的差别在于涂装和配色的不同。
由于是小圈子的爱好,所以“鱼丸V”的每个系列“站长大人”一般仅有8个左右的成品,是名副其实的“限量版”,价格大概在九百元到一千元人民币左右。他打造的“骸骨站长大人”由于仅有5个,更是还在预售阶段就已经被粉丝抢光。
枂莔鲜茶供图
做“有灵魂”的新职人
新职业的出现与发展既是消费升级的折射,也是“新职人”追求人生价值的写照。
作为新职业的调饮师,萌萌是来自山西临汾的“90后”女孩,一年前和朋友加盟了一家品牌茶饮连锁店。“我们有许多自己的想法,但是在加盟店统一的规章制度下,很难实现。”
几个月前,这几个年轻人创立了自己的原创品牌店“枂莔鲜茶”。为了这家新店,他们白天上班,晚上筹备,用一周多的时间调制出近20种新饮品。“我们研发新品的时候,一天可能会喝几十杯饮品,常喝到嘴巴尝不出味道,就像小时候吃杨梅吃到牙酸一样。最忙的时候,经常是早上睁眼就来店里,一直到晚上11点多回家。”
萌萌称,虽然辛苦,但这是大家喜欢的事情,“从事这份工作之前,我就特别喜欢喝各种饮品,点外卖经常点4杯,一个人换着喝”。过去的萌萌就像无业游民,不清楚自己的人生方向,是这个小店让她找到了人生价值,并且改掉了坏习惯。
阿奈过去是一名影视编剧,她在第一部“剧本杀”作品《分梨》落地前栽了不少跟头。除了剧本故事,编剧还要尽可能预估玩家行为,从而设定机制规则去引导玩家沿着既定故事路线走。因而,她的第一部作品《分梨》经过了十几遍的测试和两个月的反复修改,才最终落地。
但这份工作让她感受到了创作自由的快乐。“作者抒发了自己的创作欲,玩家满足了自己的表演欲,这是一种特别积极的相互给予。”阿奈称,当她看到玩家沉浸角色、流泪不止时,她也希望可以弥补他们现实中的遗憾,让玩家对人生有新的感悟。
李超曾在一家传媒公司工作,爱宠去世的打击让他决定投身宠物殡葬行业。宠物殡葬师这份工作需要365天24小时全程在线,有时凌晨接到宠物主人电话,还未了解清楚事情原委,就听到对方在电话里哭泣。李超称,“我们的工作内容很特殊,如果对宠物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很难坚持下来。”
然而,他认为,“过去总是机械化地重复每日工作,而现在我每天面对的是鲜活的、有感情的人,听到的是顾客和宠物之间的故事,我们遇见了世界上最大的善意,而当我们可以回馈同样的善意的时候,我们发自内心地觉得工作有价值。很多顾客后来都和我们成为了朋友,我们都是彼此需要,彼此帮助。”
谈及未来,这些新职业人都充满信心。萌萌称,行业竞争压力固然有,但并不是只有品牌化的茶饮才好喝,用心做的饮品,大家是可以感受到的。
“随着行业扩张,未来靠的是内容和质量,内容好才站得住。阿奈也表示,现在“剧本杀”道具、布景已经做得越发精致,比如有些道具灯能直接发出电闪雷鸣的效果,瞬间拉满气氛。
李超认为,现在中国城镇宠物犬猫数量庞大,离世宠物的妥善处理,不管是从情感还是从社会环境、疾控风险等角度来说,都有必要。
“被同行和粉丝认可,让我获得很大的职业成就感,而且自己也确实喜欢这些潮玩,父母也很开明,支持我的选择。”“鱼丸V”说。
心之所向,行之所往。世界上最耀眼的光芒,不单是打工人努力向上的模样,也有新职人用情投入所收获的精神充盈。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