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鲁古雅驯鹿文化博物馆位于大兴安岭北部的林区小城根河市市,是根河、潮查河、西乌齐亚河的交汇处。这里生活着被称为“中国最后狩猎部落”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猎民。博物馆的6个展厅里,重现了使鹿部落在撮罗子里的生活情景(“撮罗子”又称“斜仁柱”,是鄂温克、鄂温克等东北狩猎游牧和民族的一种圆锥形房子),狩猎器具、民族皮毛服饰、鹿角饰品向游客们讲述了这个“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在林区里别具特色的游猎文化。
介绍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是鄂温克民族的一支,史称“使鹿部落”。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勇敢的鄂温克猎民与原始森林融为一体,与驯鹿为伴,创造了独特古老的北方森林文化和驯鹿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独放异彩。作为根河市文明的窗口,民族文化宣传的阵地,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敖鲁古雅鄂温克族驯鹿文化博馆具有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一直以来都扮演着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角色。
为了加快“中国·敖鲁古雅鄂温克使鹿部落”旅游业的发展,根河市市委市政府聘请了国际知名咨询策划公司——芬兰贝利集团为敖乡进行了“敖鲁古雅旅游整体规划”。2009年8月新建成的敖鲁古雅鄂温克驯鹿文化博物馆占地面积3175平米,庭院面积1783平米,首层建筑面积1392平米,局部二层面积162平米。博物馆建筑设计大气新颖,外观突出民族特点的木质装修,给游客以视觉上的冲击,更加突出敖鲁古雅驯鹿文化和森林文化。博物馆内部共分为6个展厅:历史综合展厅、狩猎文化展厅、桦皮文化展厅、萨满教文化展厅、兽皮文化展厅、驯鹿文化展厅、北极圈文化展厅。
涉及鄂温克族民族文化的各方面,共有馆藏文物400余件,其中200件为2009年新增文物。更多的实物、图片、文字等资料比文献上的记载要丰富得多,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博物馆布展注重以文物、图像说话,融纪念性、历史性、教育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为一体。充分利用虚拟打猎、雾屏成像、动感水波纹、空中翻书、幻像成像等高科技,现代技术手段展示敖鲁古雅鄂温克驯鹿文化、森林文化。游客在这里将更深的感受到敖鲁古雅鄂温克族民族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所创造的博大精深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新建成的敖鲁古雅鄂温克驯鹿文化博物馆是集展览、文化、休闲等多功能于一身的多功能展馆。
馆外服务
同时博物馆内部充分利用现有空间,为游客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在展出内容与展出手段、服务质量与服务效果、内部管理与环境面貌等方面得到突出体现。开设放映室、休闲厅等多功能现代化展厅。游客在参观博物馆时还可以进行购物、休闲。同时设有民族手工艺品作坊。
分别为兽皮作坊:在这里展示的是鄂温克族最为纯正的兽皮文化手工艺品。所有兽皮都是手工熟制的,缝制兽皮的针线都是用手工制成的鹿筋线,这一古老的技艺已经濒临失传,在这里游客可以亲眼看到这一古老的技艺传承。游客在这里可以购买手工鹿皮包、鹿皮手套、鹿皮靴子、还有用驯鹿鹿角纯手工制成的项链、耳环等独特的手工艺品。
根雕猎刀作坊:在这里向游客展示的是鄂温克传统的民族猎刀。各种形态的根雕艺术品。
白桦作坊:在这里展示着鄂温克、达斡尔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四个少数民族的桦树皮工艺品。
游客可以在手工艺品作坊购买猎民现场制作的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
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素有“驯鹿之乡”的称号,原始、神秘、独特的驯鹿文化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自治区文化厅公布了首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根河市敖鲁古雅乡猎民巴拉杰依、阿荣布、德克莎、古香莲分别被确定为鄂温克族驯鹿文化、萨满服饰与器具和鄂温克叙事民俗音乐三个项目的传承人。
根河市已申报市级、自治区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12项,两个文化之乡白桦文化之乡,驯鹿文化之乡。敖鲁古雅鄂温克“驯鹿习俗”和“桦树皮手工制作技艺”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鄂温克使鹿文化、桦树皮制作技艺、敖鲁古雅鄂温克婚礼和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服饰与器具等四项传统手工技艺或民俗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狩猎民族“萨满舞”又获得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认证,这也标志着根河市对敖鲁古雅鄂温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从挖掘、整理过渡到了实质性整体保护和传承阶段。
《敖鲁古雅》是一部全面展示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风情和独特“使鹿文化”的作品,是保护和传承敖鲁古雅鄂温克优秀民族文化的载体。以原生态器乐、民俗音乐、舞蹈,向世界展现了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族驯鹿、狩猎生产生活场景,以及敬畏自然、尊重生命、与自然和谐依存的精神追求和信仰等特有的民族文化元素,颂扬了使鹿鄂温克人在严酷环境下顽强的生命力和积极、乐观、环保的精神面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