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安区

振安区,隶属于辽宁省丹东市地理坐标东经124°08'-124°30',北纬39°59'-40°23'。总面积651平方公里(2024年),耕地面积130平方公里。辖5个建制镇、3个街道办事处、45个行政村、19个社区。

截至2024年末,振安区常住人口为18.4万人。

2024年,振安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6%。

历史沿革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分属浪头、九连城、五龙背3区。

1957年分属浪头、九连城、楼房等乡镇。

1959年建安东市郊区。

1965年更名丹东市郊区。

1980年改振安区。

1981年3月8日,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丹东市郊区更名为振安区。

1984年11月28日,国务院批准:将东港市的长安乡板石村划归丹东市振安区管辖。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振安区隶属于辽宁省丹东市,三面环绕丹东市市区,北与宽甸满族自治县接壤,西与凤城市毗连,南邻东港市,东隔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地理坐标东经124°08'-124°30',北纬39°59'-40°23'。全区总面积6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0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振安区地处辽东低山丘陵区,是长白山山脉余脉。境内丘陵、山地与谷地相间,植被发育,地势由西北至东南依次渐缓,形成西北高、东南低的地貌构架。全境最低海拔4.2米,最高海拔708.5米(五龙山主峰丁歧峰),平均海拔351.8米。山地与丘陵占全境的60%,河谷占40%。

气候特征

振安区属海洋性特点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全年日照总时数为2300—2530小时,年平均气温摄氏度33.3—17.9度,年平均降水量900—1300毫米,多集中在七、八月份,无霜期为165—190天左右。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振安区矿产资源丰富,截至2013年,已发现矿产29种,矿产地52处。已开发利用的资源有:金、银、菱镁、硅石长石大理石花岗石、地热水等12种,黄金产量连续多年超万两;已探明的铜、钴、铅、锌、硫铁、水晶麦饭石、辉绿岩资源17种。

生物资源

截止到2013年,振安区森林面积4万公顷,其中水源涵养林保护面积2.1万公顷,果树林0.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2.35%,主要野生植物有水曲柳、黄菠萝、核桃揪、玫瑰、中国红豆杉果子松冷杉属等。全区林木总蓄积量121.8万立方米,2005年振安区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水资源

到2014年,振安区河川径流总量为4.94亿立方米,流域总面积659平方公里,其中2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1条,河流总长度526.2公里,水域面积55平方公里。主要河流:(1)鸭绿江,全长790公里,流经本区33公里;(2)爱河,全长189公里,流经本区34公里;(3)大沙河,位于本区境内,全长31公里。池塘170公顷,蓄水量230万立方米。地下水总蓄水量0.62亿立方米,其中可开采0.43亿立方米。二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9条,总长558公里。其中较大的河流有鸭绿江、艾河、大沙河等。

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10月,振安区辖3个街道办事处、5个建制镇:鸭绿江街道、珍珠街道、太平湾街道,同兴镇五龙背镇、楼房镇、九连城镇、汤山城镇。有45个行政村、19个社区。

参考资料:

人口民族

振安区有汉、满、蒙古、回、朝鲜、苗、彝、壮、侗、布依族、锡伯、土家、达斡、俄罗斯鄂伦春族等24个民族。截至2011年底,振安区总人口为18.3万,其中农业人口11万,占60%。

截至2023年末,振安区总户数63134户,户籍人口160444人,比上年减少2350人。按性别分,男性人口79322人,女性人口81122人。按居住性质分,城镇人口72690人,乡村人口87754人。按年龄分,0-17岁人口13979人,18-34岁人口23774人,35-59岁人口67410人,60岁及以上人口55281人。2024年出生人口577人,死亡人口2228人,出生率3.6‰,死亡率13.9‰,人口自然增长率-10.3‰。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为94.9:100。全区城市化率45.3%。

截至2024年末,振安区常住人口为18.4万人。

经济

综述

2012年,振安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9亿元,是2007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6.5亿元,按可比口径是2007年的3.1倍,年均增长2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4亿元,是2007年的2.4倍,年均增长18.7%;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237亿元,是前五年的6.1倍,年均增长39%;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98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40元,分别比2007年增加10045元和5910元,年均增长15%和15.6%。

2013年,振安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7.8亿元,比2012年增长12%;规模企业增加值44亿元,比2012年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84亿元,比2012年增长2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亿元;引进内资项目到位资金57.8亿元,比2012年增长11.6%;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24.3%;外贸出口总额2.6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1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亿元,比2012年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45元,比2012年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12722元,比2012年增长14%。

2020年,振安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6亿元,同比增长0.3%;第二产业增加值18.98亿元,同比增长27.9%;第三产业增加值21.4亿元,同比下降2.5%。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3%39.3%和44.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8995元/人。

2021年,振安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6009元/人。

2024年,振安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5.0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9.3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9.2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36.5亿元,增长4.5%。三次产业结构为12.4:38.9:48.7。

第一产业

截至2012年,振安区累计新增设施农业面积5000亩,总数达到2.2万亩。33个农产品通过国家级认证,新建休闲观光都市农业园区5个,以蓝莓为主的小浆果种植面积突破1万亩,林下中药材发展到3.1万亩,板栗经济林达到13万亩。新建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小区36个,规模化养殖率由2007年的40%提高到70%。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2007年的70户发展到110户,销售收入实现12亿元,带动农户1.1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由2007年的9个发展到86个。

2013年,振安区粮食总产量达3.3万吨。28个蔬菜品种获国家无害化生产认证,蓝莓等省级小浆果生产基地面积发展到5800亩,新增中药材、山野菜种植面积7000亩,新增食用菌生产基地6个,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22个。农事骨干企业达到110户,销售收入10亿元,出口创汇1400万美元。

2020年4月14日,振安区入选第二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单位。2022年,振安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671.1公顷,比上年下降0.9%,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575.9公顷,比上年增长0.01%。

2024年,振安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81521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6%。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686公顷,比上年增长1.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533公顷,增长0.1%。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玉米播种面积5433公顷,增长0.8%;稻谷播种面积133公顷,下降3.0%;大豆播种面积441公顷,下降0.3%。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153公顷,增长5.0%。其中,油料播种面积为24公顷,增长17.9%;药材种植面积为235公顷,增长28.4%;蔬菜种植面积1478公顷,增长2.1%。化肥施用量1707吨,比上年增长3.0%。

第二产业

截至2012年,规模企业由2007年的58户增加到111户;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企业由5户增加到15户。2012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43.1亿元,是2007年的4.3倍,年均增长33.8%;规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23亿元,是2007年的5.1倍,年均增长38.5%。累计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67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亿元,年均增长41%。

2013年,振安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预计完成127.7亿元,增长18%。主营业务收入超5000万元企业达到22户,其中超亿元企业12户。为企业争取各类扶持资金1734万元。

2024年末,振安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58户,比上年增加了8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2.4亿元,同比增长11.9%。工业产品销售率97.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130.9亿元,负债62.2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3.3亿元,同比增长13.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为8.5%,利润总额9.4亿元,实现税金总额2.2亿元。在全区7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4个行业产值实现增长,增长面为57.1%。全区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33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6.7亿元,同比增长2.2%。房地产开发在库项目12个,商品房销售额15373万元,同比下降57.4%。全年房地产开发总施工面积343922平方米,同比下降31%。商品房销售面积26880平方米,同比下降31.8%。

第三产业

截至2012年,新增连锁店20家,改扩建农资、大宗商品等销售网点46个,升级改造农贸市场2处;家电下乡产品累计销售1.5万台(部),销售额3640万元。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9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实现36.2亿元。累计实施房地产项目23个,完成开发面积24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8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5.1亿元。各类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由2007年的3亿元增加到17亿元。

2013年,振安区服务业增加值完成25.1亿元,同比增长13%。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发展到49户,其中国家级14户。“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扎实推进,农用生产物资等直营店、加盟店达到47家,获省“商业服务品牌”称号。新增个体工商户904户,总数达到4300户,从业人员1.6万人。2013年全年接待游客29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3.6亿元,增长18%。2013年完成房地产开发面积95.3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25.1万平方米,销售收入实现17.9亿元。

2024年,振安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0.3%。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亿元,比上年增长9.5%。分规模看,限额以上贸易单位实现零售额7.1亿元,增长20.6%;限额以下贸易单位实现零售额2.6亿元,下降12.4%。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72830.4万元。其中,出口额66726.5万元,进口额6103.9万元。实际利用外资30万美元。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2964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7%。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715.348公里,各级公路总计219条,其中:国道区划里程4条境内里程73.865公里,县道8条121.09公里,乡道22条128.536公里,村道185条391.857公里。全年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71940万元,比上年增加10.8%。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662万元,增长6.1%;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35837万元,下降0.4%;非税收入完成9825万元,增长38.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7347万元,比上年增长2.2%。

文化

鸭绿江木结构铁路桥

鸭绿江木结构铁路桥是在1950年10月由工兵部队用圆木建成的,史称鸭绿江浮桥,又称,水中桥。

爱河尖古城遗址

在鸭绿江与爱河交汇处的九连城镇东南方的一个沙洲上,坐落着一处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代县城遗址,这就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丹东市地域最早的汉代西安平县城古城遗址(爱河尖古城遗址)。

九连城

九连城位于振安区新区境内的鸭绿江和爱河交汇处,北依镇东山;东峙依山而筑的明长城东端虎山;西南隔横道河与龙头山顾盼;东南与夹心道爱河上尖村汉代西安平县古城遗址隔河相望。历经五个朝代的岁月变迁,是开埠丹东的原始古城。

名胜古迹

五龙山

五龙山位于五龙背镇与楼房镇交界处,距市区14公里,属长白山系千山山脉的余脉,海拔708.5米。

黑虎泉

丹东黑虎泉绿色生态公园坐落于美丽的宽甸满族自治县舟桥部队隔壁,占地200亩。

交通

丹东市振安区地处辽东半岛东部,鸭绿江畔,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区内交通便利,公路交织成网,环城路沈丹铁路沈丹高速公路、鹤大高速公路穿越境内;丹东港丹东浪头机场距振安区仅几公里,形成了公路、海运、航空互相衔接的立体化交通体系。

社会

教育事业

2013年,振安区7所学校通过标准化验收,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的丹东市中小学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与五龙背镇九年一贯制学校项目顺利推进,全区初三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比例达90%以上,振安高中高考上线率达98%。

振安区有各类学校48所,拥有专业教师1214人,共有在校生1.3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升初中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5%,高考升学率97%。全区幼儿教育班(幼儿园)174个,在园儿童3000多人。

2024年末,振安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5所。拥有专业教师1013人;在校学生7650人,其中小学4666人,初中1964人,高中102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升初中升学率100%,初中升高中升学率96.5%,高考升学率100%。

科技事业

2013年,振安区申报科技计划项目19项,申请专利35件,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预计实现10.5亿元,增长45.8%。

卫生事业

振安区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拥有区、镇、村卫生院75处,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各1处;各类福利院6所,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指导站9处;社区服务中心5处。

2013年,投资2400万元的区医院门诊综合楼建设工程基本完工,九连城镇中心卫生院综合楼竣工并投入使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稳步提高,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6.2‰和0.7‰以内,区计划生育服务站建成投入使用。

2024年末,振安区共有卫生机构151个,其中,医院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村卫生室59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个,其他机构1个,个体诊所72个。全区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925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1079人,其中,职业(助理)医师424人,注册护士495人。全区45个村和社区都设有卫生所,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全部纳入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

社会保障

2013年,五龙金矿工矿棚户区改造、移地建设工程顺利实施,22栋、总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的安置楼房主体工程全部封顶,1300余户棚户区和塌陷区居民的安居梦即将实现。振山北棚户区和东平大街北侧棚户区改造工程正积极推进。新建农村安全饮水井42眼,解决6000余人饮水安全问题。投资170万元新建农村困难家庭常年病人托管中心,80余人得到托管照料。全面提高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对象救助标准,发放救助资金共计2142万元。加大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为6300余名困难居民发放救助资金168万元。新农保参保2.97万人,补助资金支出1194万元;新农合参保8.5万人,补贴资金支出3050万元。全年实名制就业4960人,普惠制就业和创业培训27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2024年,振安区城乡共有低保户2758户,同比减少1.1%,享受低保待遇人数3554人,同比减少2.8%。全区共发放保障金2192万元,同比增加4.1%。其中城市享受低保待遇的有1045户,同比减少3.2%,人数1227人,同比减少5.8%,年累计发放保障金964万元,同比减少3.0%;农村享受低保待遇的有1713户,同比增加0.1%,人数2327人,同比减少1.2%;发放保障金1227万元,同比增加9.1%。全年发放各类救济补助款243万元,救济各类人员3641人次。

获得荣誉

2021年5月14日,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

参考资料

振安区篇(一).丹东经济合作发展服务中心官网.2025-09-08

2024年辽宁各县区常住人口数据公布!.微信公众平台.2025-09-08

丹东市振安区.丹东市振安区人民政府.2024-08-03

2024年振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振安区人民政府.2025-07-02

2023年振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振安区人民政府.2024-08-03

丹东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丹东市统计局.2021-06-11

(丹东市)2021年振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红黑统计公报库.2022-09-29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学习第二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经验活动的通知.农业农村部.2021-05-18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名单的通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202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