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横

连横(1878年2月17日—1936年6月28日),男,汉族,幼名允斌,谱名重送,字天纵、雅堂,号武公、剑花,别署慕陶、慕真。中国台湾省台南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今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中国台湾爱国历史学家、文学家、诗人,中国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的祖父,被誉为“台湾太史公”。

1897年,连横进入上海圣约翰书院攻读俄文。入学没过多久,连横便回到台湾办理婚事。之后,与十位诗友在台湾岛上成立了浪吟诗社。1898年后,他出任过《台澎日报》《台湾新闻报》诸报文言文部主笔,发表了不少随笔。1902年,他赴厦门市,被《鹭江报》聘为主笔。1905年,连横携家眷移居厦门,创办《福建日日新闻》,宣传革命思想。1908年,连横全家又搬到台中市,加盟《台湾新闻》,并开始撰写《台湾通史》。1914年,连横受清史馆馆长邀请协修清史。同年冬天,他辞去了馆里的职务,又回到了台湾。1918年,连横历时十年完成《台湾通史》的撰写。1924年2月,他在台北市创立发行汉语古典杂志《台湾诗荟》,一直到1926年赴西湖养病停刊止,共发行22期。1933年春,他为了实现终老祖国的愿望,于是全家迁回中国内地,在上海定居。1936年6月28日,连横因肝癌病逝于上海市,享年59岁。

1930年,连横提出“鸦片有益论”曾引发争议。日据时期,连横整理《台湾语典》四卷,收录1176条词目,强调两岸“同根同源”。他临终前叮嘱儿子连震东投身祖国复兴。其孙连战之名源于遗训“克敌光复”之志。连横所著的《台湾通史》,首次完整记叙了台湾从隋朝至1895年被日本窃据期间的历史,以确凿史实证明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的作品还有《台湾语典》《台湾诗乘》《雅言》《大陆诗草》《剑花室诗集》等。

人物生平

早年:书香世家的启蒙

1878年2月17日(清光绪四年正月十六日),连横出生于中国台湾省台南市的一个富商之家,为连南夫第二十四世孙。他自幼受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受父亲连永昌的影响,尤其喜爱历史。幼时在家塾发蒙,连氏祖宅地广十亩,庭园之间满植果木花卉。

连横12岁那年,其父因家中人多而扩造了祖居,又买下左邻一位官宦别业——宜秋山馆,作为他们兄弟的读书之地。少年时的连横在条件优越的家庭里长大。

青年:家国动荡与抗争

连横18岁时,家难国难接连发生。他的父亲因故乡沦亡悲愤不已,于1896年8月14日去世。台南市陷落不久,日本政府相中城北环境,要在此地建造法院、宿舍,征购了连家祖屋。于是连氏家族被迫别离了已经聚居二百余年的故宅流散四方,连横一家也迁到城西。

1897年,连横来中国内地,进入上海圣约翰书院攻读俄文,入学之时,他将自己名字改为“连横”。但没过多久,连横接到母亲让他回台湾完婚的吩咐。他不忍心违背寡母的心意,只好回到台湾办理婚事。但是,美满的家庭生活不能抚平连横心中的痛楚。台湾沦丧后,一群不甘俯首做顺民的士人在彷徨苦闷中,经常以诗浇愁,抒发国破家亡之痛和思怀祖国之情。他们结成诗社,互相策勉,彼此唱和,刊行诗集,岛上一时诗风大盛,历四十年而不熄。这种现象在台湾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当时中国各省区也是惟一的。连横新婚不久,便与十位诗友结成日据时期台湾岛上成立的第一个诗社——浪吟诗社。

1898年后,连横出任过《台澎日报》《台湾新闻报》诸报文言文部主笔,发表了不少随笔,介绍台湾各地山川、古迹、物产、风情等,以唤起人们的乡土之情,这是他报人生涯的开始。1902年,他再次来到中国内地,住在厦门市。因不满清朝政府的腐败,不久又返回台湾;但经过此行,他信服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纲领,将光复台湾的希望寄托在祖国的复兴上,开始参与推翻清朝的斗争。同年8月,连横从台湾来到福建省参加补行经济特科乡试(即省一级举人考试)。然而他的新思想惹恼了主考官,考官在连横的试卷上批了“荒唐”两个大字,连横落榜。在回台湾的途中路过厦门,正好看到由英国伦敦公会牧师山雅各创办不久的《鹭江报》在招聘主笔。他前往应聘,被录取后就留在了鼓浪屿。1904年4月10日出版的《鹭江报》第61册上,刊载了连横为《惜别吟诗集》作的序文,落款为“壬寅(1902年)冬十月望日台南市连横大纵甫书于鼓浪洞天之下”。

1905年春夏间,连横携家眷再次来到厦门市,与爱国华侨、戊戌变法时的“公车上书”活动中的代表人物之一的黄乃裳,以及蔡佩香等好友创办了《福建日日新闻》,他出任主笔,以激烈的言论宣传革命排满思想。当时,他与家人借住在鼓浪屿山雅各的寓所,每天乘坐小渡船往返于厦门与鼓浪屿之间。在此期间,他目睹了鼓浪屿帝国主义侵略,成为洋人“天堂”的情景。

1906年春,同盟会派福建人李竹痴前来厦门,商议将《福建日日新闻》改组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清朝官府对这份报纸就像有刺根扎在身上,一定要把它取缔才安心。有一次,连横正在理发,清朝的官吏听说后马上赶来,好在他得到内部的人及时通报,赶紧躲开了,当时他的头发和胡须都还没剪完。清朝政府多次搜捕都没抓到他。但不久后,清政府勾结驻厦门市的日本领事馆,强行把《福建日日新闻》报馆查封了。此时,连横忽接丈人在台去世的讣告,于是不得已再次回台湾。同年,连横又与友人一起创立了台南市的南社,他是南社的重要诗人之一。1908年,连横全家又搬到台中市,加盟《台湾新闻》,并开始撰写《台湾通史》。

中年:求索与家国情怀

1911年秋天,连横得了一场大病,刚好这时辛亥革命发生了,他一下子精神振奋,心里满是希望。1912年,35岁的连横第四次去中国内地,出发前把家里的事托付给了妻子,做了义无返顾的准备。他经日本前往上海市,每天都和聚集在那里的有志之士、文人墨客来往,一起畅谈天下事,还写文章评论当时得失。1913年春,连横来到北京参加华侨选举国会议员。之后周游中国南北各地。不久他先出居庸关,入张家口市,穿大境门,至阴山山脉之麓而返。然后沿京汉路南下,过邯郸市,临广武,登大别山禹王宫,升武昌黄鹤楼。顺流而下,游览沿江各地。入秋后,更渡黄海,历辽沈,观觉罗氏之故墟,寻旧俄之战迹,最后来到吉林省、内蒙,先后任事于当地两家报纸。一度入《新吉林报社》供职。

辛亥革命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窃取了革命的果实,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之展开了政治斗争。南京失守,二次革命失败,民国之初带来的光明前景已逐渐暗淡。1914年,连横应清史馆馆长赵尔巽邀请协修清史,期间借机阅读了清室有关台湾的全部档案,这为他编写《台湾通史》提供了重要帮助。没过多久,连横就以母亲还在世、妻子也在家中,家里写信催促他回去为由,辞去了馆里的职务,同年冬天,连横回到了台湾。同年,连横恢复中国国籍。

1918年,他完成《台湾通史》的撰写。1919年,连横移居台北市,受雇于华南银行发起人林熊征,帮助处理华侨股东往返文牍。1923年,连横与夫人一起同游日本。1924年2月,他在台北创立发行汉语古典杂志《台湾诗荟》,一直到1926年赴西湖养病停刊止,共发行22期。1927年春天,北伐战争,江南一带局势动荡,连横就带着全家回到了台北。

晚年:坚守与光复之志

1927年秋,连横和黄潘万在台北开办雅堂书局,专门销售中文书籍和大陆、台产文具,日语书籍和日产汽车公司文具一概不予经营。当时日人对大陆书籍查禁很严,不少进步新书均遭海关没收,书局经营困难,但为了人们能够买到大陆书籍,连横仍予以维持。书局最后经过两年经营后,不得不歇业。1928年底至次年初,他在《台湾民报》上连续发表文章,对日本殖民当局禁锢台湾人民的思想进行抨击。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以后,连横把独子连震东送往大陆工作,临行告诫他:欲求台湾之解放,须先建业祖国。余为保存台湾文献,故不得不忍居此地。汝今已毕业,且谙国文,应回祖国效命。1933年春,他为了实现终老祖国的愿望,于是全家迁回中国内地,在上海定居。

临终:寄望与薪火相传

1936年6月,连横已患重病,弥留之际,他对连震东说:“今寇焰迫人,中日终必第一次世界大战,光复台湾即其时也,汝其勉之。”并给其即将诞生的孙子,取名连战,以示对日本作战到底之意。二个月后,连战降生于西安市

1936年6月28日,连横因肝癌病逝于上海市,享年59岁。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连横的父亲连得政(永昌),是一位深明民族大义的富有商人。连氏祖居地广10亩。连横在兄妹七人中排行第四,他自幼好学聪明,过目成诵,他的家庭条件富裕,过着无忧无虑的读书生活。连横曾这样回忆他幼时的读书环境:宜秋山馆地大可五亩,花木幽邃,饶有泉石之胜。余少时读书其中,四时咸宜,于秋为最。宜赏月;宜听雨;宜掬泉;宜伴竹;宜弹琴;宜读书;宜咏诗;无往而不宜也。余时虽稚少,除读书养花之外,不知有所谓忧患者,熙熙嗥嗥凡五六年。台湾割让后,日本殖民当局在台南筑法院,连家遭毁,全庄散落四方,连横父亲抑郁去世,临终前说了一句话:“此恨绵绵,何时能已”。

连横的夫人沈璈,出身于寄籍台南市的大陆富商家庭,她知书识礼,温顺贤惠,善于持家。他们夫妻情感很好,连横婚后过得十分幸福,也就没再想着外出远游了。

亲属关系

人物成就

连横撰写的《台湾通史》为文言文纪传体史书,略仿司马迁史记》之法,凡36卷,为纪4、志24、传60,共88篇,都60万余言(表则附于诸志之末,图则见于各卷之首,这是作者的创举),完整地记载了台湾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至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290年可以确凿稽考的历史。《台湾通史》的完成结束了“台湾三百年无史”的历史,也使日本人感到吃惊。原来日据台湾之后,为了了解和治理台湾,早想编写一部台湾历史,并在总督府下设置了专门机构,但因为作之不易,积久不能成事。连横之书一出,日本人为其才学倾倒,虽然他们很不满于连横的立场,但此书也正因他们需要,于是两代总督为之题词。此书一出,全岛风行,督府当局自觉才力难匹,从此再没有出版类似著作。由于日本政府的阻挠,《台湾通史》当时未获在中国内地发行。连横的知音章太炎读后叹为“必传之作”。直到1945年春,才由商务印书馆在中国国内重印。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中华书局新出版了这部著作。

主要作品

出版书籍

诗作

后世纪念

1945年台湾光复,连横时年十岁的孙子连战将其骨灰运回台湾。1956年正式安葬台北市郊泰山乡,碑阴镌刻有“褒扬命”,连横是受此殊荣的第一个台湾人士。因连横对台湾历史文化做出贡献,得与傅斯年一并入祀孔子庙

福建省设立有连横文化研究院、连横书画院,致力于连横生平、思想、著作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以及与台湾各界的互动,传承连横爱国精神,深化两岸民间文化交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2017年9月8日,参加中华慈孝文化节的中国大陆及台湾省的两岸人士参观了位于杭州葛岭山下的连横纪念馆

2023年5月,福建省连横文化研究院举办以“两岸同根、闽台一家”为主题的闽台文化交流座谈会,连战次子连胜武率团出席。截至2024年,福建省连横文化研究院连续举办纪念连横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台湾通史》出版100周年等系列活动,已成为“福建省对台交流基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教学实践基地”和“两岸青少年研学基地”。

人物事件

正面

少年立志

连横13岁的时候,就有了编写台湾历史的想法。那时候,他父亲连永昌觉得局势不稳,想提前做些准备,就买了一部《台湾府志》送给他,并告诉他:“你是台湾人,不能不了解台湾的事。”中日甲午战争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连横看到日本统治者为了让台湾民众忘记自己的民族,拼命销毁台湾的历史文献,还故意编造虚假历史欺骗当地人。他想起“国家可以灭亡,但历史不能断绝”的古训,立下了编写一部涵盖台湾千年真实历史的大志向。

成名于《台湾通史》

1912至1914年间,连横在中国内地度过三年游历生涯,搜罗到撰写台湾通史的大量材料,同时也大开眼界。返回台湾后,他再次加入《台南新报》。其母亲去世后不久,他便移居台北市。从此,他便专心从事《台湾通史》的撰拟。1918年,连横完成了《台湾通史》的撰写。1920年,《台湾通史》上、中册在台北相继出版。次年,下册也随之交付印刷。连横靠着顽强的毅力,实现了一辈子的心愿,还在自己活着的时候看到了这本书出版,总算能告慰祖先了。他也因此变得有了名气。

负面

鸦片有益论

日据时期中期,由于台湾人民的自觉,吸食罂粟者明显减少,因此鸦片的专卖的收入也就跟着减少。当时台湾鸦片的进口是由三井物产所株式会社独占。由于吸食者减少,1929年1月,日本台湾总督府颁布“改正鸦片令(按:当为「改正阿片令」)”。这项法令颁布之后,引起全台有识之士的愤怒。1930年3月2日,连横在《台湾日日新报》上发表〈新阿片政策讴歌论〉(民间俗称《阿片有益论》或《鸦片有益论》),辩称鸦片有益的意见书,其中比较让人反感的言论包括:“台湾人之吸食阿片,为勤劳也,非懒散也……我先民之得尽力开垦,前茅后劲,再接再厉,以造成今日之基础者,非受阿片之效乎?”此篇论称“罂粟不仅无害,甚至还被称为长寿膏,是有益的”。此文章一经发表后,引起台湾地区强烈反应。此文刊登之后,台湾知识界舆论哗然,交相指责。台湾民众党组织部主使陈其昌,不耻连横的“阿片颂”,愤慨地说:“我们民众党员,自来并没有连雅堂其人,幸世人勿受御用报纸的欺骗,而发生误解。”连横此举也使台湾民族运动领袖林献堂大为愤怒。

1930年3月6日,他在《灌园先生日记》上这样写着:“三日(按:应是二日)连雅堂曾在《台湾日报》报上发表一篇,说荷兰时代阿片则入台湾,当时我先民移殖于台湾也,台湾有一种瘴疠之气,触者辄死,若吸阿片者则不死,台湾得以开辟至于今日之盛,皆阿片之力也。故吸阿片者为勤劳也,非懒惰也;为进取也,非退步也。末云仅发给新特许二万五千人,又何议论沸腾若是?昨日槐庭来书,痛骂其无耻、无节气,一味巴结趋媚,请余与幼春、吴逸志商量,将他除栎社社员之名义。余四时余往商之幼春,他亦表赞成。”4月1日,林献堂50大寿,栎社召开第四次寿椿会,就在席中追认3月13日未做成的决议,连横以“社友前后八年不出席于总会”为由,按照社规第24条予以退社,全场一致通过。虽然免去了“开除”的恶名,连横却成为栎社中第一位因为气节问题而被提出检讨的成员。栎社也以他“三次不出席总会”为名,将他开除社籍。连横在众怒之下,几乎无法立足台北市文坛。

人物评价

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台湾,有一介书生连横,秉持操守,不甘沉沦,勉力传承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在民族危难、暗云低回的历史岁月中,展示了嶙峋的风骨和旷世的才情,用一生的奋斗诠释了书生报国的真谛。(中国台湾网 评)

悲怆的经历,促使连横坚定的走上文儒救亡,抵抗外族文化入侵,力挽民族精神和传统的道路,成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英雄。他深爱台湾,挚爱祖国。在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台湾后,以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怀,修史著书,用以抵抗外族强权与文化入侵,弘扬传播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连横的一生,在历史学、诗学和语言学方面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这些都是以保存民族语言、民族文化,宣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评)

一百多年前,一批台湾地区的爱国知识分子为保存中华文化、宣扬中华民族精神和谋求台湾地区的解放而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连横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编著的《台湾通史》一书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章太炎称赞此书说:“民族精神之附,为必传之作”。 (北京大学新闻网 评)

参考资料

..2025-10-31

连横 Heng Lian.豆瓣.2025-10-31

骑脚踏车-的连震东.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2025-10-31

台湾太史公——连横.中国台湾网.2025-10-29

..2025-10-31

骑脚踏车-的连震东.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2025-11-04

连横及其《台湾通史》.新浪网.2024-06-02

..2025-11-02

..2025-11-02

三个家族抗倭斗争的“世代接力”. 人民政协报社.2025-11-02

解密“台湾文化第一人”.人民政协网.2025-11-04

..2025-10-31

以爱国热情著《台湾通史》的连横(4).辛亥革命网.2025-10-31

解密“台湾文化第一人”.新浪财经.2025-11-01

闽台渊源 | 漳籍爱国诗人、史学家:连横.福建省闽台文化交流中心.2025-10-31

故国云山入梦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25-11-01

..2025-11-01

..2025-11-01

《台湾通史》作者连横祖地行 | 东西问·两岸“名”迹.中国新闻社.2025-11-04

台湾太史公——连横.中国台湾网.2025-11-01

传承史学经典 增进历史认同——两岸学者共同译注的《台湾通史》受关注.光明新闻.2025-11-04

连战认可祖籍在湖北广水 期望适时到广水祭祖.长江网.2025-10-31

以爱国热情著《台湾通史》的连横(3).辛亥革命网.2025-10-31

..2025-10-31

..2025-10-31

追寻连横在厦门的踪迹(图).新浪网.2025-11-01

汪毅夫:连横与南社.微信公众平台.2025-11-01

台湾太史公——连横.中国台湾网.2025-11-01

台湾太史公——连横.中国台湾网.2025-11-02

新闻人物: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新浪网.2025-11-02

连战:盼望两岸和平 不再受战火波及.中国新闻网.2025-11-02

豆瓣.豆瓣读书.2024-06-02

雅堂笔记.豆瓣读书.2025-11-02

劍花室詩集.豆瓣读书.2024-06-02

台湾诗乘.豆瓣读书.2025-11-03

台湾诗荟.台湾诗荟.2025-11-03

雅堂文集.微信读书.2025-11-03

..2025-11-03

..2025-11-03

..2025-11-03

..2025-11-03

..2025-11-03

..2025-11-03

..2025-11-03

东西问·两岸“名”迹 | 《台湾通史》作者连横祖地行.今日头条.2025-11-02

两岸人士参观连横纪念馆 叙“新”馆背后两岸“旧”故.今日头条.2025-11-04

台湾太史公——连横.中国台湾网.2025-11-02

郝柏村:柯文哲祖父和李登辉一样都是“皇民”.凤凰网.2024-06-02

历史长廊:连横及其著作《台湾通史》.北京大学新闻网.2025-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