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似(1917年10月15日~1986年7月10日),中国男作家、语言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本名王缉和,别名王扬,笔名有京、琛、令狐厚、袁道、辛自、顾元、茹雯等,博白县岐山坡村人,语言学家王力的长子。他曾任香港《文汇报》副刊编辑、广西壮族自治区戏曲改革委员会主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局副局长、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广西大学中文系主任。是中国文联委员,广西语文学会会长,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五届政协副主席。
1933年,秦似刚进入玉林高级中学仅学习了一个学期,就在《国民日报》上面发表了十多篇作品。1937年,秦似考入广西大学化学系,1938年10月,因学校搬迁等原因而辍学。1939年1-6月,秦似任《贵县报》副刊编辑。1940年,他在桂林市任《野草》月刊主编,并参与创办《文学译报》,开始在《救亡日报》《力报》《野草》等报刊发表杂文作品。1945年春,秦似在家乡博白县参加桂东南民主抗日自卫军;同年6月到香港。1947年4月,秦似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0月广州市解放,秦似立即赶往广州,参加《南方日报》的创建工作。1950年,秦似被任命为省委统战部办公室主任。1956年下半年,秦似在《人民日报》《新观察》发表了几篇杂文,对当时在中国抬头的浮夸风和教条主义提了一些批评意见。1958年初,他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工资降二级、下放到玉林县大路公社当农民。1959年8月,秦似才被调回设在桂林市的广西师院中文系任教。1973年春,他被调到广西大学。1975年,秦似的书籍《现代诗韵》出版,总共发行了近百万册。1976年春,他参加了《辞源》的修订工作,兼任广西修订组的负责人。1986年7月10日,秦似病逝。
秦似的著作包括杂文集《感觉的音响》《时恋集》《在岗位上》《秦似杂文集》;韵书《现代诗韵》;文学评论集《两间居诗词丛话》;诗词集《两间居诗词》;语言学专著《汉语词族研究》;电影剧本《沈括》;电视剧本《新玉观音》;京剧《冼夫人》《牛郎织女传》;桂剧《秋江》《西厢记》;长诗《少女与死神》;人物传记《巴士特传》《居里夫人传》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秦似原名王缉和,又名王扬,中国著语言学家王力的长子。王家是一个世代读书的书香家庭。1917年10月15日,秦似出生,6岁时就读本村小学,10岁进博白县立高小,14岁读博白县初中。由于从小博览诗书,童年时就显露出了文学天赋,进初中后,秦似对文学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933年,他刚读玉林高级中学仅一个学期,就在《国民日报》上面发表了十多篇作品。
1934年,秦似考上了广州知用中学高中就读,在这期间,他就已参加编辑香港特别行政区《循环日报》的文艺性副刊“文艺周刊”,还在副刊上发表了许多诗歌。
投身革命
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9月,秦似考上了在梧州市的广西大学化学系。一开始,他就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还担任了西大学生会进步刊物《呼声》的主编。第二年,西大理工学院迁址桂林市。1939年春天,他到贵县中学教书兼做《贵县日报》副刊编辑;在《贵县日报》发表了许多宣传抗日救国、针砭时弊的文章,招来当地反动分子的抵制,最终被迫辞职。这期间,他还受生活、读书、新知3家进步书店的委托,在贵县设立秘密中转站,帮助把从上海市撤出的进步书籍运往桂林、重庆市等地。1939年末至1940年初,他又在藤县开设“抗战书报供应社”,不久就被反动当局查封了。
1940年2月。秦似开始向在桂林的《救亡日报》投稿。他最先发表于《救亡日报》的是杂文《作家二例——谈佛列达渥地利与赛珍珠》。
1940年3月,秦似应约到桂林市拜见了文学大师夏衍。当时桂林是抗战大后方,全中国的进步文化人皆云集于此,据说有1000多文艺家和文学家,单报纸就有十来种,各种文艺刊物竟有近200种,被人称为“文化城”。进了文化城,秦似向夏衍建议“办一个活泼、专刊短文的杂文杂志”,得到夏衍等的赞同和支持。1940年8月20日,《野草》创刊号问世了,编委有夏衍、聂绀驽、宋云彬、孟超、秦似。秦似负责编辑部日常工作。郭沫若、茅盾、柳亚子等一大批现代文学泰斗都是《野草》的热心支持者和撰稿人。而后他还主编了《野草丛书》,与伍孟昌庄寿慈等人创办和编辑《文学译报》;出版了杂文集《感觉的音响》《时恋集》,翻译了长篇小说《人鼠之间》和长诗《少女和死神》。
《野草》在艰难的环境中挣扎了3年,终于在1943年6月被中国国民党当局查封了。秦似只得和夫人陈翰新一起到道慈中学教书。但一个学期还未结束就被校方辞退了。戏剧权威田汉马上将秦似夫妇接到桂林施家园和他家住在一起。为解决秦似的生活问题,田汉还请“四维平剧团”聘秦似,给剧团的儿童班上文化课。1944年6月,日寇逼近桂林市,一号作战开始了。秦似、秦牧、曾伟3对夫妇,在上了开往贵州省的火车,但只开到柳州市就被阻住了。三家人租了一条小渔船,在柳江边漂泊挤住了一个多月。1944年冬,秦似应邀到广西博白县中学教书。
1945年2月26日至3月3日,秦似参加了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委黄彰等领导的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很多人牺牲。不久,重庆市等地的报刊出现了秦似夫妇遇害的报道。不久,又盛传“秦似未死,现在广西某县狱中”,但被勒索十万元赎金的消息。于是,司马文森、聂绀驽等一批作家相继在报刊发表文章,呼吁社会各界救援秦似。但秦似没牺牲,也没落入敌手。他在家乡人缘好,突围后被人用轿子抬到陆川县,在一农户藏了几天,逃到合浦县潜伏下来了。中国国民党当局悬赏6万斤谷子买他的脑袋,到处张贴布告通缉也没能抓住他。此消息传至后方,聂绀弩立即在《观察》杂志上发表了《欣闻秦似未死》,人们才知道真实情况。“大好头颅不用伤,临危千古笑隋杨。刑天自要舞干戚,志士何曾畏虎狼。”这首名为《掩居》是他在那段危险的日子里写的。
1946年夏末,当通缉秦似的布告还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到处张贴时,秦似已从湛江市经广州市辗转到达香港特别行政区了。随着秦似的到来,这年10月,桂林的《野草》在香港复刊了。他仍和在桂林市一样负责具体的编辑工作。
革命胜利后
秦似在香港期间,他除了编辑《野草》,还翻译《华商报》的电讯稿,挤时间写文章。为增加收入,他还到中学去兼课。
1947年4月,是秦似人生的一大转折,他在香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9年,秦似他应香港《文汇报》之请,编辑《文汇报》副刊“彩色版”。这个文艺性副刊每周出6期,他在这个副刊上开辟了“半年小集”的专栏,发表了100多篇短小精悍的杂文,抨击了将中国拖入苦难的蒋家王朝。那段时间,他还和文学巨匠茅盾共同主编《文艺周刊》。
1949年10月广州市解放,秦似立即赶往广州,参加《南方日报》的创建工作。1950年1月初,张云逸的司令部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工作团进驻南宁市,中共广西省委和省政府很快就建立了起来,秦似被任命为省委统战部办公室主任。当年初秋,他率领一个主要由民主人士组成的广西参观团前往华北、东北地区等地参观,他以“北行杂记”的总题,一连写了十多篇报道式的散文,发表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大公报》上,向海外介绍了新中国的新面貌。
在统战部干了一年后,秦似被任命为广西文化局副局长。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协成立的时候,他当选为副主席。在文化局,他分管戏剧工作,兼任广西桂剧团团长。他改编了几个剧本,如桂剧《秋江》《西厢记》,还代表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参加过中南和全国的会演,后来还获得过“建国三十年来优秀剧本奖”。再如26场的京剧《牛郎织女传》当时则引起了一些争论,《广西日报》曾展开过关于此剧的讨论。1952年,桂剧在参加中南和全国会演时,得到了一致好评,1953年冬,秦似还率领广西剧团前往朝鲜进行慰问志愿军演出。
1956年下半年,秦似在《人民日报》、《新观察》发表了几篇杂文,对当时在中国抬头的放卫星和教条主义提了一些批评意见,反右时竟给他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1958年初,他被处以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工资降二级、下放到玉林县大路公社当农民的惩罚。1959年8月,他才被调回设在桂林市的广西师院中文系任教。身份是无职称无级别的普通教员。在此后的20年里,他一直都没有职称,直到文革后的1979年,他晋升为教授。
1963年,秦似背起行李,前往北京大学,在他的父亲王力那里进修汉语音韵学。一年多后,他回到广西师院,在大学里开设了音韵学课。1975年,他出版了《现代诗韵》一书,总共发行了近百万册。一位美国汉学家就《现代诗韵》写了专题文章在国外介绍,又把文章寄给王力,向他推介人才。这位美国汉学家并不知道,王力就是《现代诗韵》作者的父亲。
1973年春,秦似调到广西大学。那一年广西大学开设中文系,他在中文系一直工作到逝世,先后任过系的副主任、主任。1976年春,他参加了《辞源》的修订工作,兼任广西修订组的负责人,一干就是三年。文革后,秦似任广西政协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广西作协副主席。
病逝
1986年7月10日,秦似病逝。
作品特点
秦似的杂文继承了鲁迅的批判精神,同时富有较为丰厚的知识性,视野广阔,在20世纪40年代的杂文写作中自成一家。
主要作品
秦似平生著作甚丰,有杂文集,韵书,文学评论集,诗词集、语言学专著、电影剧本,电视剧本,京剧,人物传记等多种类型。
著作书籍
翻译书目
家庭成员
人物轶事
1942年6月,柳亚子从日寇占领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撤退至桂林市,不久被选为全国文协桂林分会理事。在这里,他结识了年仅25岁的杂文家秦似。秦似原名王缉和,是语言学家王力的长子,也是全国文协桂林分会的理事,当时正与夏衍、聂绀弩等人主办进步杂文刊物《野草》。
秦似十分佩服柳亚子的人品和诗才,经常向他约稿,还主动将他在《野草》等刊物上发表的诗词编成《怀旧集》,准备公开出版。在短暂的交往过程中,柳亚子发现秦似虽然年轻,却已发表过许多诗歌、杂文和译作,尤其难得的是他的杂文“仿鲁迅笔法,可以乱真”(夏衍语),因而对他出众的才华十分欣赏。在艰苦复杂的战乱环境中,两人结成了情谊深厚的忘年之交。
1944年6月,日寇逼近桂林市,柳亚子及其家人先是撤退到贺县八步镇,后来又迁至重庆市。秦似则回到自己的家乡博白县。由于兵荒马乱,音书断绝,柳亚子和文协的朋友们很久没有得到秦似的消息。
1945年春,秦似参加了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委领导的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很多人牺牲了。不久,重庆等地的报刊出现了秦似遇害的报道。恰在此时,柳亚子又接到老友陈迩冬的一封来信,说日军占领博白时,秦似“与其夫人骈死乱军中”。柳亚子顿时陷于巨大的悲愤之中,当即含泪写下悼诗一首:
天涯惊噩耗,怀弟涕潸然。
烽火怜非命,干戈损盛年。
文章忧患始,伉俪死生缘。
留取高名在,还凭《野草》传。
在这段时间里,柳亚子时常想起在桂林郊外李家村与秦似同游的细节,更加怀念这位“英年早逝”的青年才子,情不能已之中,他又写下《再哭秦似》一首:
横死怜秦似,乡亲忆绿珠。
文章憎命达,《怀旧》共嗟吁。
健硕犹堪想,尸骨奈早枯。
李家村畔路,影事未模糊。
数年以后,柳亚子才得知,秦似夫妇其实并未遇难,当时只是躲避到乡下去了。而自己为秦似“遇难”而作的两首诗,显然是误悼了。为了留下一个纪念,他特意将这两首“悼诗”收进了自己的《磨剑室诗词集》中。
参考资料花桥|桂林故事 秦似与桂林.桂林日报.2025-11-04
秦似.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10-28
潘茨宣:散文大家秦似.广西新闻网.2022-10-30
秦似.中国作家网.2025-10-28
秦似珍贵史料入藏王力博物馆.秦似珍贵史料入藏王力博物馆.2025-10-28
秦似 (1917.10.15—1986.7.10).中国作家网.2025-10-28
一代宗师丨王力: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北京大学新闻网.2024-01-19
王缉思.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2025-01-15
王缉思.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24-05-11
王缉思.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2025-01-15
柳亚子误悼秦似.中国作家网.2025-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