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尔-78加油机(英文名:The Ilyushin IL-78 air-to-air refuelling tanker aircraft ,简称:IL-78;俄文:Илью́шин Ил-78,简称:Ил-78),是苏联伊留申设计局在伊尔-76MD军用运输机基础上,通过将加油吊舱安装在两侧机翼下和机尾左侧改型研制的四引擎加油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给其的代号为“米达斯”(Midas)。其主要用于给远程飞机、前线飞机和军用运输机进行空中加油,同时还可用作运输机,并可向机动机场紧急运送燃油。
伊尔-78于1982年开始研制,1983年首飞,在1984年交给苏联空军进行测试,到1987年才正式服役。随后,基于伊尔-78,又生产了伊尔-78T型运输机和IL-78M加油机。伊尔-78T,主要用于容纳所有货物装卸设备和敞篷货物,而伊尔-78M,配备了三个永久性机身油箱,仅用于执行加油任务。该机于1987年3月7日首飞。2011年,乌克兰与中国签订合同,向后者交付3架二手伊尔-78,并于2014-2016年间分批完成交付。2018年12月,伊尔-78系列全新现代化在研机型伊尔-78M-90A开展了飞行测试。
伊尔-78基本保留了伊尔-76MD运输机的特点,拥有大型、高置的主翼组件,每个组件都配备有两个下挂式发动机短舱。除了固定安装加油吊舱外,还在机舱安装了油箱,供空中加油之用。伊尔-78机长46.59米,机高14.76米,翼展50.5米,最大起飞重量210吨,装备4台D-30KP-2涡扇发动机,巡航速度750千米/小时。该机采用三点式空中加油系统,可同时为3架飞机加油。
历史沿革
历史背景
在苏联,空中加油的概念可追溯至俄罗斯帝国时代。1917年,海军飞行员塞维尔斯基便提出了这一概念。“十月革命”后,他移居美国,并在那里申请了空中加油的第一个专利。世界上首次真正的空中加油实验于1923年4月由美国人完成,而苏联人直到1931年才开始着手研究空中加油问题。
此后,由于美、苏两国对空军作用的看法存在差异,空中加油技术在两国很长一段时间里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苏联空军的主要使命是进行要地防空和提供空中支援,简易机场紧贴前线,对作战飞机航程的要求并不高,因此空中加油技术没有得到太大发展。另外,为了避免走西方的老路,苏联长时间探索翼尖对翼尖加油的“伙伴加油”技术。直到发现翼尖加油存在一些重大缺陷后,才开始发展类似西方的软管-锥套加油技术。
苏联最早使用空中加油技术的主要是远程战略轰炸机,除执行核轰炸任务外,这些轰炸机的主要目标是具备足够的航程,能够往返美国。装喷气发动机的飞机耗油量大,其航程往往达不到设计规定的11000-12000千米,所以必须依靠空中加油来弥补航程的不足。为战术空军(即前线航空兵)的飞机安装空中加油设备是从苏-24开始的。苏-24是苏联第一种航程较长、以攻击战役纵深目标为主的战术攻击飞机,有了空中加油的支持,它才能够攻击整个西欧范围内的目标。苏联最早研制的加油机因载油量太小,效果不佳,后来,将原本用作轰炸机但并不成功的米亚-4经过改装后,大量用作加油机。
伊尔-78的研发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冷战时期,苏联日益重视战略空中力量。在此背景下,苏联意识到需要一种高效的空中加油平台,以延长其轰炸机和战斗机的航程和续航时间。其研发目标是打造一款能够进行空中加油的飞机,从而延长空中作战时间,增强苏联空军的战略投送能力。
发展历程
伊尔-78的开发计划由伊留申设计局发起,该计划以伊尔-76运输机作为基础平台。鉴于伊尔-76的设计结构、远程飞行能力以及有效载荷特性,设计局决定将其改装为空中加油机。伊尔-78项目于1977年正式启动,目标是打造一款具备多功能且性能卓越的加油机。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对伊尔-76的机身进行重大改装,具体包括安装加油设备以及增设额外的油箱。为伊尔-78选定的主要加油系统是UPAZ-1M,这是一款基于吊舱设计的系统,能够同时为多架飞机输送燃油。
1983年6月26日,伊尔-78的首架原型机成功完成首飞。最初的飞行测试主要聚焦于评估飞机的空气动力学特性、操纵特性以及加油能力。测试结果表明,伊尔-78符合设计规范,能够有效地发挥其预期作用。1984年,第一架伊尔-78正式加入苏联空军服役,直至1987年才完全形成作战能力。
1988年3月7日,伊尔-78的改进型——伊尔-78M原型机成功首飞。该改进型每个油箱的容量增加了4吨,航程几乎提升了一倍。2017年11月29日,俄罗斯首架伊尔-78M-90A加油机下线,俄罗斯计划用其逐步替代老旧的伊尔-78M型加油机。
基本设计
总体设计
伊尔-78采用上单翼后尾式气动布局,机长46.59米,机高14.76米,翼展50.5米。为减轻机身结构重量,该机拆除了所有货物装卸和空投设备。它保留了伊尔-76货舱的载运能力,同时在机身内增设了2个较大的可移动金属油箱。根据任务需求,还可拆除货舱油箱,使其能够执行一般运输或空投任务,其最大载重约50吨。在机身货舱内设有两个供油油箱和油泵,两侧翼下以及机尾左侧均设有空中加油吊舱挂架,具备3个加油点,且具备昼夜作业能力。
动力系统
伊尔-78的动力装置由4台D-30KP涡轮风扇发动机提供动力。这是一款两轴、低涵道比的涡轮风扇发动机,配备有两个转子压缩机和混流结构。每台发动机可产生118千牛的推力。
航电系统
伊尔-78配备的航空电子设备十分丰富,包括集成(自动)飞行控制和导航系统,该系统带有指南针系统、地面监视雷达、中央数字计算机、自动监控系统(AMS)和自动飞行控制系统(AFCS);还具备牵引无线电导航和着陆系统、敌我识别应答器(IFF)、光学/红外瞄准器以及地面碰撞警告系统(GCWS)。此外,还配有测距设备(DME)、双甚高频(VHF)导航/通信设备、机头的X波段彩色天气雷达、交通防撞系统(TCAS)、全球定位系统(GPS)、驾驶舱语音记录器/飞行数据记录器(CVR/FDR)、仪表着陆系统(ILS)和战术导航辅助设备(塔康)系统。
驾驶舱
伊尔-78采用玻璃驾驶舱设计,设有五个座位,可容纳两名飞行员、一名通讯员、一名导航员和一名飞行工程师。两名飞行员坐在驾驶舱前部,其后方是为飞行工程师预留的座位,飞行工程师座位的外侧角落供通讯员使用。玻璃机头下方的一层甲板上放置着导航椅。
加油系统
伊尔-78采用软管式加油方式,其主要加油设备为УПАЗ-1加油吊舱。该吊舱全长12.5米,最大直径0.82米,通过抛放机构固定在飞机机身后部左侧(1个)和翼下(2个)的挂梁上。吊舱分为前舱、中舱及软管卷盘舱,由燃油系统、随动系统、液压系统、电气系统、机内检测系统、火警信号系统和抛放组件构成,是伊尔-78加油机上的固定加油设备,通过“插头-锥套”系统实施空中加油。这种空中加油吊舱的锥套与其他吊舱的锥套相似,且与西方加油体制兼容,这一点对于扩大其出口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印度购买伊尔-78后,既能为其俄制飞机加油,也能为“幻影”和“美洲豹”等西方飞机加油。
此外,伊尔-78还配备有机载燃油系统,该系统可确保燃油在加油机油箱内增压后,经软管、锥套和受油插头输入受油机油箱,其核心部件是涡轮泵组件。软管卷盘机构(即用于在巡航状态存放软管、准备加油时放出软管的软管卷盘舱),不仅要在加油过程中保证软管张力,其卷盘机构内安装的排管机构还能确保软管有规律地缠绕在鼓轮上。随动系统用于调节带锥套的软管的收放状态以及加油时软管的张力。
液压系统由齿轮泵、油滤、活门、液压蓄压器、供油总管、回油总管、压力表和电磁活门组成,通过涡轮泵组件上的齿轮泵对工作液增压,使吊舱从初始状态(巡航状态)转为工作状态,并可改变工作状态以及恢复到初始状态。电气和灯光设备通过各种红、黄、绿色灯光的组合信号,显示加油锥套位置、加油机与受油机相互间的位置及速度状态以及加油过程。应急措施和机构则用于在紧急情况下抛放软管、吊舱以及紧急回绕软管。
基本数据
服役情况
苏联
苏联解体前,伊-78得到了广泛应用。它首先被用于保障苏联红军远程航空兵战略轰炸机在北极、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上空执行作战巡逻任务,平均巡逻时长为16-24小时,期间需进行1-2次空中加油。苏联解体后,这些飞机的飞行强度迅速降至零。直到2007年8月17日俄空军战略航空兵恢复定期巡逻,伊尔-78加油机才随之恢复飞行。
苏联解体后,俄空军战斗机数量大幅削减,战术航空兵执行战区机动和远程兵力投送任务的重要性急剧上升。20世纪90年代,俄国防部利用极为有限的资金组织了“日出93”演习,首次使用伊尔-78为苏-24前线轰炸机进行空中加油,使10架苏-24的航程达到近8000公里。这些轰炸机从沃罗涅日市起飞,抵达布里亚特共和国的吉达,执行教学轰炸任务。这一纪录直到17年后,在“东方-2010”战略战役演习中才被打破。当时,26架苏-24M和苏-34前线轰炸机从俄罗斯中部地区飞往远东,由临时部署到叶卡捷琳堡的伊尔-78M进行空中加油。
伊尔-78M加油机与战术航空兵合作的另一个典型案例发生在2006年9月8日。当日,一架苏-30重型多用途歼击机沿着拉缅斯科耶、乌德岛、堪察加边疆区、拉缅斯科耶的瓦列里·契卡洛夫航线完成了不间断飞行。截至2013年,俄空军远程航空兵编成中共有8架伊尔-78和12架伊尔-78M加油机。在2008年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新面貌改革之前,这些加油机全部编入梁赞州佳吉列沃市第203近卫航空团,后来改编至俄空军远程航空兵作战应用和飞行人员再培训中心。
外售
中国
2005年,中国向俄罗斯订购了4架伊尔-78加油机。2008年,俄罗斯签订了向中国供应34架伊尔-76MD运输机和4架伊尔-78加油机的合同,但该合同曾被冻结,原因是此前负责生产这些飞机的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飞机制造厂破产。不过,这项合同的执行在2013年得以恢复。尽管如此,中国可能不会很快获得新型加油机,因为俄罗斯需先履行完与国防部的合同,满足俄空军31架伊尔-78M-90的需求后,才会开始向中国供应。在此期间,中国空军暂时仍需使用西安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在轰-6轰炸机基础上研制生产的20架加油机。
2011年12月,中国与“乌克兰国防工业”国家康采恩集团公司签订了一份价值4470万美元的合同,引进乌方封存的3架二手伊尔-78空中加油机,并对其进行恢复性维修和改装,随后供应给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乌克兰媒体曾报道称,乌方签订的合同价格被压低,因为只有合同价格达到5250万美元才有利可图,对尼古拉耶夫飞机修理厂而言,为中国维修改装伊尔-78的工作是亏本经营。
2014年3月,乌克兰准备向中国空军供应的3架伊尔-78空中加油机中的首架,在完成维修和改装后,于3月25日在尼古拉耶夫市库利巴基诺机场顺利进行了首次升空飞行。这架飞机原为乌克兰空军现役装备,量产编号59-10,工厂序列号0073478359,此前使用时的苏联/乌克兰注册号为SSSR/UR-76744。该伊尔-78加油机在乌克兰尼古拉耶夫飞机修理厂进行了大修和翻新改装,并重新涂装了浅色涂装,但暂时未涂上任何识别标志和编号。根据2011年乌克兰和中国签订的相关合同,乌方计划向中方供应3架伊尔-78加油机,此次试飞的是第一架。
这架伊尔-78加油机于1987年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契卡洛夫航空生产联合体出厂,曾在位于乌克兰乌津市的苏联空军远程航空兵第105重型轰炸机航空师第409航空加油机团服役。苏联解体后,1992年这架飞机随第409航空加油团转归乌克兰所有,从1993年开始拆除空中加油设备,用于商业目的。自2001年起,这架飞机被封存在乌克兰空军梅利托波尔机场。
直到2014年9月,乌克兰才将第一架伊尔-78交付中国。随后,2015年6月26日,第二架交付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为其编号为20642。2016年4月16日,第三架伊尔-78加油机在成功完成测试后离开库利巴基诺机场。这三架伊尔-78加油机全部装备至中国空军航空兵第13师第38团。
印度
2001年2月,印度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署协议,购买6架伊尔-78空中加油机。此后,印度空军选派飞行员和技术人员前往乌兹别克斯坦,学习伊尔-78空中加油机的驾驶、空中加油以及维护与保养技术。2003年3月1日,乌兹别克斯坦在首都塔什干机场向印度空军交付首批两架伊尔-78空中加油机,其余4架于2004年年底前全部交付完毕。这6架伊尔-78加油机组成一个中队,驻扎在阿格拉空军基地。2004年8月,印度空军参加了在美国阿拉斯加州上空举行的“合作对抗”演习。此次演习中,双方均有空中加油机参与,美国军队使用的是KC-10加油机、KC-135空中加油机,而印度武装部队使用的则是刚刚引进的伊尔-78,这也是该加油机首次出国执行国际空域的空中加油任务。
2013年,俄罗斯针对印度市场推出的伊尔-78MKI加油机(伊尔-78的专门出口型产品),在印度采购招标中再次落败,输给了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的A330 MRTT。此前,俄空军第4代++多用途战斗机米格-35战斗机、米-28NE攻击直升机、米-26T重型运输直升机也已在该招标中失利。印度方面认为,虽然伊尔-78MKI的出口价格相对较低,但使用费用更为高昂,而且俄方飞机在售后维修保养服务方面的经验和声誉不佳。此前,印度在2002年进口了6架伊尔-78MKI加油机,使用几年后,对俄方的维护服务以及零部件和耗材供应问题意见颇大。相比之下,伊尔-78MKI加油机已显老旧,而欧洲新型加油机的航程增加了一倍,载油量增加了三分之一,加油速度提高了两倍,机组人员减少了一半,仅需3人,并且还配备了数字设备。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世界最新发展趋势,既可以在运输机和加油机之间转换,也能为其他飞机加油,还能运送空降作战人员和物资。
机型比较
将伊尔-78与素有世界空中加油机“王牌”美誉的美国KC-135A空中加油机放在一起对比时,会发现伊尔-78优势明显。它的最大起飞重量比KC-135A的134.72吨重了30多吨;最大可供油量也比KC-135A的46.8吨多出18吨多;并且,伊尔-78的实用升限也显著高于KC-135A。
衍生机型
伊尔-78T
伊尔-78T是伊尔-78的替代版本,主要设计用于容纳各类货物装卸设备以及装载敞篷货物。
伊尔-78M
伊尔-78M是伊尔-78的改进型。该机的研制工作始于1984年底。与伊尔-78相比,伊尔-78M则是专业的空中加油机。该机在货舱内加装有第三个油箱,最大可供油量增至106吨;为了提高输油速度以及使加油管避开机身气流,该机采用新设计的L形加油夹舱,输油量提高到2340升/分钟。
伊尔-78M与伊尔-78一样采用“软管”加油方式,装有UPAZ-1“萨哈林”三点式空中加油系统,加油管长26米,可通过机腹加油点为一架重型轰炸机、机翼加油点为两架战术飞机同时进行空中加油,为重型轰炸机加油速度为4000升/分钟,为战术飞机加油速度为2340升/分钟。为了节省重量,伊尔-78M货舱内没有安装货物处理设备,货舱门也无法打开,因此,该机将不再具有运输功能。1987年5月,该机进行试飞;1992年在莫斯科航空展首次对外亮相。
伊尔-78M空中加油机已投入小批量生产,并出口至印度、巴基斯坦等国。该机为苏-24战斗轰炸机加油时,每架飞机加油8000-9000千克,苏-24飞机经过一次空中加油后,其作战半径增加85%~90%,在攻击前、后各加油一次,作战半径可增加135%-180%。
伊尔-78ME
伊尔-78ME是伊尔-78M的出口版本。
伊尔-78MKI
伊尔-78MKI是伊尔-78M的定制改进型,配备了以色列的燃油输送系统。这些飞机由印度空军(IAF)部署,一次作业可为六至八架苏-30MKI战斗机进行空中加油。该改进型于2003年1月11日首飞。
伊尔-78MP
IL-78MP是一款多用途空中加油机或运输机。它在货舱内装有可拆卸油箱,并配备UPAZ加油吊舱。
伊尔-78M-90A
伊尔-78M-90A是根据伊尔-76MD-90A型战略运输机改进而来的,2017年11月29日,俄罗斯首架伊尔-78M-90A加油机下线。俄罗斯计划用其替代老旧的伊尔-78M型加油机。相较于伊尔-78M,伊尔-78M-90A能够携带更多的燃油,其126吨的载油量比伊尔-78M高出约40吨。
相关事件
2025年10月23日,立陶宛国防部表示,两架俄罗斯军机当晚进入该国领空,因此动员两架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部署在该国的西班牙战斗机紧急升空,并在该空域巡逻。俄罗斯国防部否认俄军机侵犯他国领空。立陶宛军方在一份声明中说,当地时间下午6时左右,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一架苏-30型战斗机和一架伊尔-78型加油机自加里宁格勒飞入立陶宛境内700米,停留约18秒后飞离。这两架军机当时可能在进行空中加油训练。声明说,两架执行北约空中警务的西班牙空军“台风”战机紧急升空,到事发地附近空域巡逻。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和总理鲁吉尼埃内谴责俄罗斯军机侵犯领空。立陶宛外交部召见俄罗斯大使馆官员,表达严正抗议。俄罗斯国防部10月23日夜间发布声明称,当天俄罗斯苏-30战斗机在加里宁格勒州上空执行了例行训练飞行。声明强调本次飞行训练活动严格遵守了俄罗斯联邦领空使用规则,相关监控数据表明军机未偏离航线且未侵犯其他国家边界。
参考资料IL-78 Midas Air-to-Air Refuelling / Transport Aircraft.airforce-technology.2024-10-16
САМОЛЁТЫ ИЛЬЮШИН ИЛ-76/78/А-50 - РЕЕСТР.russianplanes.2024-10-16
「武器库」伊尔-78空中加油机:俄罗斯的空中力量倍增器.新华社.2025-11-06
Ilyushin IL-78(Midas).militaryfactory.2024-10-16
伊尔-78:俄罗斯空军唯一的重型空中加油机.中国军事图片中心.2024-10-16
俄媒:乌将售中国3架伊尔78加油机 价格低亏本.环球网.2024-10-16
中国赚大了购乌3架伊尔78加油机 价格便宜一半还多.新浪网.2025-11-06
Ilyushin IL-78 (Midas).warwingsdaily.2024-10-16
伊尔-78:俄罗斯空军唯一的重型空中加油机.中国军事图片中心.2024-10-16
俄新型伊尔78加油机载油量已超百吨 仍存这两项缺陷|伊尔78|俄罗斯|加油机.新浪网.2024-10-16
俄新伊尔78加油机下线 换新发动机.网易军事.2024-10-16
俄称伊尔.环球网.2024-10-16
图文:中国于05年向俄订购4架伊尔78加油机.新浪网.2025-11-06
立陶宛称俄罗斯军机侵犯领空18秒,西班牙战斗机紧急升空,俄方回应!泽连斯基称有射程3000公里国产导弹,普京发声.每日经济新闻.2025-11-06